品讀莊子:何為逍遙?一種無慾無心的境界

品讀莊子:何為逍遙?一種無慾無心的境界

中國春秋戰國是一個百家齊放百鳥爭鳴的黃金時期,各方學派的思想和文化交相輝映、群星璀璨,既相互對立又能從彼此之間有所汲取和吸收,也是我國古代哲學開始與發展的高潮。這種思想的解放和別樣的獨立文化也讓當時的社會呈現出了不一樣的風采,對當時的文化進步起到了特別的作用。

品讀莊子:何為逍遙?一種無慾無心的境界其中不能不提的就是當時首屈一指的派之一儒家學派,儒家學派以孔子為師,主張“仁政”、“德治”,提出“有教無類”的思想,對於君主治國安定起到了非常重大的指導作用。而與之對立的則是道家的莊周思想,莊周作為道家思想一個分支,既是道家思想的主要呈現者,同時又展現了特別的個性。

儒家重視“以德服人、有教無類”,而莊子則認為“君王無為則民自化”,也就是說過度的束縛和壓抑會讓百姓喘不過氣來,君王需要做好本職工作,把其他的交給百姓就可以了,他們有自己的勤勞和智慧,足以應付當下的生活。

品讀莊子:何為逍遙?一種無慾無心的境界從治國安邦這一點可以看出莊子主張的是絕對的自由,在他的思想中,人生莫過於“逍遙”二字,他在國君的多次邀請之下,只願做人世間一個窮困潦倒的老翁,也不願意在高堂之上享受榮華富貴。那麼莊子真正實現了人生的逍遙境界嗎?

其實莊子確實活得比大多數人逍遙,他反對儒家思想主張的那些所謂的人生追求,比如說榮華富貴安居樂業、位居高閣等等,在他看來人生的窮困與富貴都是一瞬間的事情,沒有什麼是永恆的,這些身外之物都不重要,只有精神是值得人所追求的。

品讀莊子:何為逍遙?一種無慾無心的境界莊周的逍遙並不抽象,在現代看來也非常前衛,他說“得者,時也。失者,順也。安時而順命,哀樂不能入也”。就是說人應該順應天命,順應自然,既不能揠苗助長也不能強人所難,一切保持樂觀的心態,隨遇而安即可,不過度追求,自然不會有太多的煩惱。

可以說莊子是活的快樂的,他對自己沒有要求,對他人也沒有太高的期待,不會因為身份或富貴與否去結交朋友,更不會屈從於他人的權勢之下,但是你以為莊子只是沉迷於自己所創造出的逍遙境界之中嗎?答案是否定的。

莊子思想之所以流傳千年是因為它自有其先進之處,他不僅提出了“無為之治”,更提出了“物有物,人無己”的思想主張。

這種思想在《逍遙遊》中表現得非常具體,他說大鵬沒有風就無法飛起來船如果沒有水流也無法正常前行,所以人還是需要物質傍身的,我們要吃要穿,要給生命能量,要存活於世,都需要藉助外物。

品讀莊子:何為逍遙?一種無慾無心的境界也就是說人無論如何也超脫不了事物的限制,而這種“物有物,人有待”的困境是沒有人能夠掙脫的。無為的逍遙其實就是精神世界的逍遙,這思想一旦自由,那麼再多的外物也無法束縛自我。

那麼如何現精神的自由呢?從莊子的思想中我們可以提煉出這幾個字:“無慾無心”。無慾能夠使我們可以超脫事物的限制,不被物質所困,駕馭金錢,而不是金錢控制自己。

無心則使我們能夠更加平和地面對眾生,不會因為自己的私慾陷入精神困局當中,同樣不會因為善惡尊卑或是貧賤富貴就給人分三六九等,這種精神境界能讓人更加平和,也更加豁達。

很多人評價莊子的思想玄之又玄、過於超脫,其實他表現了人的自我矛盾,萬事只要不入心,便能夠百毒不侵。無為思想超脫現實又個性前衛,逍遙之境也是很多人內心中的世外桃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