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賽沒用,外援沒用,靠足協“嘴炮“提升中國足球水平?

某足協領導說:“恆大拿這麼多冠軍有什麼用,中國足球的水平上去了嗎?”,此話猶然在耳,接著足協秘書長劉奕又繼續火上添油:““恆大買入孔卡等高水平的外援,導致2012年後中國球員進球數急速下降,直接結果就是國家隊水平的急劇下滑。中國足球儘管職業化了賺錢多了,可是球隊水平卻下降了,這是一個令中國足球界非常難堪的現狀。”

聯賽沒用,外援沒用,靠足協“嘴炮“提升中國足球水平?

當然,這可能是”說者無心,聽者有意“,足協兩位要員覺得,我並非針對恆大,如果拿八個冠軍,買了孔卡的不是恆大,是上港或者國安,這種說法都是成立的,而恆大躺槍,不過是”匹夫無罪,懷璧其罪“——這種論點立論的基礎並不會因為具體對象是恆大或者上港而改變,這兩個觀點都顯示了兩位要員內心處的想法:
聯賽冠軍不重要,國家隊成績最重要。

高水平外援的引進,導致了國家隊水平的下降。

這兩個觀點,是否能站得住腳呢?

第一個觀點:在當前國字號球隊整體萎靡的情況下,作為足協領導,恨鐵不成鋼,希望大幹快上的心理表露無疑,然而造成國字號整體萎靡的原因是十數年間中國足球青訓的萎縮和坍塌,要想恢復青訓的生態,也需要十數年時間,但在此期間便認為悠悠萬事,於斯為大,其他都是微不足道的小事,那又是一種本末倒置,試問沒有聯賽的哺育,球員靠什麼來成長呢?沒有聯賽來培育市場,又怎麼吸引更多的人喜歡足球,從事足球。

聯賽沒用,外援沒用,靠足協“嘴炮“提升中國足球水平?

聯賽,無可替代,冠軍,萬眾矚目!只不過恆大這些年拿的冠軍太多,成為”眾矢之的“,但據此推論,恆大(或者是其他球隊)奪冠太多無助於中國足球提升,令人發笑。

第二個觀點,更是不值一駁。如果這個觀點成立,為什麼世界的主流職業聯賽要引進優秀外援呢?當然,很多人認為中國足球太特殊,”國情不合“,以孔卡為標誌的大牌外援進入中國職業聯賽,壓縮了中國球員,尤其是進攻球員的生存空間,那麼請問,恆大這麼多年引進了那麼多攻擊手,是否壓縮了郜林的生存空間,如果是這樣的話,”流水的外援,鐵定的郜林“這句話是怎麼來的?上港今年引進了那麼多攻擊手,是否壓縮了武磊的生存空間?如果是這樣的話,武磊去2018年成為聯賽最佳射手,又是怎麼來的呢?
因為中國沒有更多的武磊和郜林,於是看起來大牌外援的湧入壓制了本土球員的生存空間,那麼要解決問題的方法,不應該是從青訓階段開始,就能挖掘出更多的武磊郜林,不應該是從青訓階段開始,就能培養出更多的武磊郜林嗎?

聯賽沒用,外援沒用,靠足協“嘴炮“提升中國足球水平?

而現在,把罪狀怪在大牌外援身上,把帽子扣在引進大牌外援的俱樂部頭上,不僅讓人不服,更是讓人疑惑:

足協領導,有著領導職業俱樂部的經驗,足協秘書長,更是足球經紀人出身。他們對於中國足球的”市場化、職業化“絕不陌生,甚至可以說駕輕就熟,但現在兩人的言論卻和“職業化、市場化”南轅北轍,背道而馳,難道真是屁股決定了腦袋?

呵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