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世上本無路,何苦太執著

這個世界上的愛情故事,只有兩個結局:在一起,或者不在一起。不同的地方在於,每一段的愛情都會有隻屬於兩個人的回憶。因此,這個世界上所有人的愛情,有相似的情節,卻永遠都不會有完全相同的過程和結局。

《菩提》,就是一部關於愛情的小說,如果一定要說有什麼不同的話,那就是這個這個世界上的人,對於人的定義永遠都是固定的。因此,所有的一切成為了必然,而故事裡的男女主角,也在這必然之中成為了世俗的犧牲品。

愛情故事,想讓人銘記於心,不圓滿即可。愛情故事,想讓人覺得溫馨,圓滿即可。在《菩提》的故事裡,即擁有著不圓滿,又擁有著看似圓滿但是大開放式的結局。因此圓滿與否,在於每一個看故事的人的心裡,到底會如何去定義這個俗世。

《菩提》,世上本無路,何苦太執著

人,不應該被定義,特別是自己定義自己

左依和加諾,可以算是青梅竹馬的存在。和大多數青梅竹馬不同的地方在於,加諾生活在一個單親家庭裡,有個姐姐和酗酒的父親;而左依生活在知識分子家庭之中,任何事情父母都會和她講道理。因此,當加諾又被酒醉的父親打的時候,左依選擇了去給加諾送吃的。

左依的母親,告訴左依,只需要跟加諾的父親說自己的父親找他下棋便可。小小年紀的左依不懂得何為謊言,真的拉開嗓子便將母親的這句話說了出來。左依的父親點了點頭,附和著左依的話語。加諾的父親愣了一愣,隨機走進了左依的家中和左依的父親下棋。左依將吃食光明正大的送到了加諾的面前,讓他吃飯。

左依和加諾的青梅竹馬生活,大抵就是如此。加諾不學無術,每天在校外打架鬥毆鬧事情;而左依則是家裡和學校裡的乖乖女,學習好又長得好看,整個人還特別的溫柔。總的來說,就是一個壞小子和一個乖乖女的童年。

青梅竹馬逃不過你情我願,左依和加諾在成長之中,慢慢的成為了彼此心裡最重要的存在。雖然左依依舊是學校的乖乖女,認真上學讀書;而加諾依舊是社會上的小混混,和其他的人在一起打架鬥毆搞事情。

原本對加諾還抱有同情心的左依父母,對於加諾的情感也慢慢的有所改變。每一個希望自己的孩子都有一個美好未來的父母,都不允許自己的孩子和一個不學無術的人在一起。於是,欺騙也好、威脅也罷,左依的父母終於讓左依離開了從小生活的地方,考上了一個遠方的大學,重新開始了屬於她的生活。

在《菩提》裡,加諾和左依,都是被定義之後的存在。加諾因為從小就打架鬧事,所以被標籤了“壞”這個屬性,而左依因為聽話又是好學生,所以被定義了“好”這個屬性。好和壞是這個世界上兩個對立的面,所以不應該在一起。因此,即便左依和加諾彼此都在乎對方,願意為對方去努力,但最後卻還是被世俗所分開。

《菩提》,世上本無路,何苦太執著

如果加諾是一個從小就聽話並且好好學習的孩子,也許他最後的結局會不一樣。而左依也不會考上遠離自己家鄉的大學,最後嫁給了自己的學長。如果左依從小就不聽話,也和加諾一樣不學無術天天鬧事,兩個人的未來可能也還是一樣的,因為被定義的“壞”上加“壞”,最終結局必定是毀滅。

其實,我們每一個人從小到大都被定義著,而我們卻執著的認為這些定義就是我們的人生。小時候,我們頂著“乖孩子”的頭銜長大,有任何不乖的行為便是錯誤,久而久之我們失去了自己原本的初衷,按照這個俗世世界的定義長大為人。成功或者失敗還有必要嗎?其實被定義之後就將自己封鎖在這個定義之中,已經是一種失敗了。

這個世界上,沒有任何一個人和其他人相同,這個世界上,也沒有任何一個人的生活會和其他人雷同。所以我們如果不拋開自己被定義的框架,我們就必定會獲得失敗。但是人生裡,所有的一切都是相對的,因此我們的失敗也許在其他人的眼裡,是一種完整的成功。而最根本的,在於我們內心深處,是否接受了這種執著的“被定義”。

就如同“上學應該好好學習,不好好學習便是壞學生”這種定義。其實,好好學習是應該的,因為只有掌握了知識,才能豐富自己未來的生活,才能看清自己將來的路應該如何走。但是被定義之後,我們的內心就會產生抗拒心裡,一不小心便成為了一個完全相反的態度。因此,如果被定義,首先自我思索一下,這個定義,是世俗的執著,還是我們對自己未來生活的一種努力。

《菩提》,世上本無路,何苦太執著

父母的執著:我真的是為了你好

相信每一個人的成長道路上,都會不下於一個喜歡把“為你好”放在嘴邊的人。而對於左依來說,她的父母有一大半的時間裡,就喜歡用“為你好”去控制她的世界。而對於左依的母親來說,更是如此。因為左依的母親有過類似的經歷,她不希望自己的女兒受到傷害。

左依的母親唯一忘記的事情是:人不同的情況下,所有的事情都是不同的。她不是左依,而加諾也不是曾經她生命之中出現過的那個人。所以小時候出於對加諾的同情,她同意左依去給加諾送飯。但是加諾長大以後,依舊每天無所事事到處惹是生非,左依的母親便選擇將左依送去一個沒有加諾存在的城市生存。

左依責問自己的母親,為什麼要對從小看到大的加諾這樣?左依的母親卻只是告訴她,正是因為從小看到他長大,知道他再也不會去改變自己的生活,所以才不允許左依再去見加諾。一個人的成熟,是為了未來的生活奮鬥,在加諾的身上,左依的母親看不到任何的奮鬥跡象。

加諾沒有奮鬥嗎?一個從小就沒有母愛,並且被酗酒父親毆打長大的男孩,他的生命裡一定滿是叛逆。所以,加諾才會選擇和社會上的人混在一起,打架鬥毆做任何普通人都看不上的事情。左依的母親不知道加諾幾次打架鬧事的具體原因,只有加諾自己心裡清楚,任何人都不能說左依的壞話,而自己最直接的方式便是——用拳頭解決。

《菩提》,世上本無路,何苦太執著

為了未來和左依在一起生活,加諾開始認真的看書。每一本從左依那裡借過來的書,他都會認真的翻讀。用加諾的話來說,雖然其他課程學的不怎麼樣,但是詩歌卻在這個時候學的特別的好。少年情懷都是詩,加諾真的有努力了,只不過在任何的世俗之前,他的努力都成為了笑談。

為了讓左依過上更好的生活,加諾選擇了離開。只不過他選擇離開的方式,因為年輕氣盛,而倍加傷人心。每個人都年輕過,每個人都自負過,每個人都曾經以為自己所為的一切是對的,每個人也都認為自己的“為你好”便是真的為你好。左依傷心了,將所有的心思都放在了學業之上,考上了那個遙遠的大學。

在《菩提》這本書裡,看著加諾的父母的選擇,便會想到自己的父母。他們總認為自己在這個世界上,已經經歷了足夠多的苦難,所以為了自己的孩子一定要將道路上的荊棘都斬斷。在這“為你好”的執著之中,實際上卻失去了讓孩子成長獨立的過程。

什麼才是真正的“為你好”呢?一個人,如果在這個世界上尋找不到自己的立足之地,那麼所有的“為你好”最終都會變成“害了你”。我們經常可以在網絡裡看到這樣的消息:XX考上全國重點XX大學,卻因為生活能力不足被學校勸退;XX考上研究生,卻連基本的生活自理都無法完成……

當然了,也不是所有的“為你好”都是錯誤的選擇,因為每一個人的主觀執念和其他人都不一樣。我們如果想要擺脫其他人“為你好”的執念,首先需要做到的,便是理清自己的生活,明白自己將來決定要走的路,是一條什麼樣的人。

這個世界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了。既然這個世界上本沒有路,那麼為何又要讓自己太過於執著別人走過的路?生活應該因為每個人的選擇不同,而綻放出不同於這個世界的光彩才對,不是嗎?

《菩提》,世上本無路,何苦太執著

《菩提》,忘不掉的,終究忘不掉

《菩提》這個愛情故事,加諾一直都只存在於左依和她新認識的華僑李·加諾的談話與記憶之中,因為故事的開始,加諾就已經不存在於這個世界。

忘不掉過去的左依,終歸和自己的丈夫選擇了離婚,然後去大理旅遊。她是舊地重遊,而那個舊地是很多年前自己和加諾沒有錢時候窮遊的地方。在大理,左依遇到了華僑李·加諾,誤打誤撞的和他一起經歷了一段旅程。

從最初的冷漠,到最後的熟悉,左依和李·加諾算是成為了朋友。左依一直無法讀下去的加諾的日記本,在李·加諾的幫助下,也終於看到了最後一篇。左依從日記裡終於明白自己失去了什麼,也終於明白了這麼多年自己錯過了什麼。

《菩提》,世上本無路,何苦太執著

原本打算旅遊之後放棄治病的左依,終於還是擁有了活下去的意義。她旅遊回家,積極地接受治療。既然有些過去忘不掉,那就不要忘記好了。人類因為擁有著記憶,所以才能夠體會到生活的酸甜苦辣。而正是這些好與不好的記憶,能夠讓我們更加深刻的去明白,生命存在的意義。

我從沒想過自己會因為愛情故事而去思考人生,但是這一本《菩提》卻著實的讓我開始思考,我們生活在這個世界上,經歷與錯過,到底最後停留在自己世界裡的一切,能夠剩下多少?而我們在這個世界上與人接觸與人友善,最後又有多少人變成了我們生命之中的過客?

有時候,從小到大的教育,讓我們太過於執著某一樣或者某幾樣東西。但實際上,只有在最艱難的時刻,我們才會明白生活之中,到底什麼樣的存在才是必然的。選擇,從來都有,只不過每一個人的選擇不一樣而已。

我曾想《菩提》,會是講述佛祖或者思考人生的書嗎?看完之後我卻發現,原來所謂的情感,也可以讓人擁有不同的選擇,讓人去體味不同的人生。菩提本無樹, 明鏡亦非臺, 本來無一物, 何處惹塵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