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飛白水——青年諸葛亮躬耕隱居的日子


龍飛白水——青年諸葛亮躬耕隱居的日子

蜀漢建興五年(公元227年),武鄉侯諸葛亮率諸軍北駐漢中,臨發,上疏後主劉禪曰:“……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間,諮臣以當世之事……”(晉陳壽《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

龍飛白水——青年諸葛亮躬耕隱居的日子

“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寥寥九字的諸葛亮自述,表露的是亂世苟全顛沛流離中不變的匡扶漢室之志,留給後人的卻是千百年來南襄兩地的無窮杯葛和世人喟嘆!

龍飛白水——青年諸葛亮躬耕隱居的日子


龍飛白水——青年諸葛亮躬耕隱居的日子

一、苟全亂世南陽野,隱居求志臥龍崗

龍飛白水——青年諸葛亮躬耕隱居的日子

建安二年(197年),漢驃騎將軍張濟死後,其侄“北地槍王”張繡率眾投靠了荊州牧劉表,被派駐南陽宛城,不久即迎來曹操率軍征討。隱忍的張繡看到兵臨城下氣吞如虎的曹軍,不戰而降。曹操在輕易而來的勝利面前不免得意洋洋,一番觥籌交錯後色心大起,強納頗有姿色的張濟遺孀入帳陪宿,引發了一場甚至改變歷史的血戰——張繡得悉其嬸被辱,羞怒交加,親率精銳兵士夜襲曹營。混戰中曹操坐騎被流矢所中,在長子曹昂、侄子曹安民的拼死護衛下,強渡淯水(白河)倉皇逃走,留下曹昂、曹安民皆戰死,猛將典韋被亂刃齊下剁死在沙場。

龍飛白水——青年諸葛亮躬耕隱居的日子

就在這一年,往附荊州牧劉表的諸葛玄病死,時年17歲的諸葛亮頓失依靠,辭別荊州親友,領著妻、弟扶柩北歸故鄉。這一路兵燹頻仍,諸葛亮在顛沛流離中遙望故土琅琊無期,無奈之下葬諸葛玄於葉(今平頂山葉縣)高陽華里。

龍飛白水——青年諸葛亮躬耕隱居的日子

建安三年(198年),曹操再統兵馬征討宛城。淯水畔,曹孟德觸景生情,想起了慘死於此的長子、侄子和愛將,痛從中來,聽不進去葡攸的誘敵之計,格虎大戟指向仇人張繡盤踞的穰城(今鄧州),卻被劉表援軍斷了後路。此時,又有袁紹襲許的緊急軍情傳來,只得倉促撤軍。面對劉表和張繡的前後聯合夾擊,腦殼大痛的曹操“乘夜鑿險偽遁,表、繡悉軍來追,操縱奇兵,步騎夾擊,大破之。”(清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卷五十一),方將兵士撤回許都。宛城兩戰,皆驚心動魄,令曹操損失慘重,恐怕是一代梟雄一生中最為不堪回首的苦痛。

龍飛白水——青年諸葛亮躬耕隱居的日子

宛城之戰,也令左右搖擺不定的張繡看到了大勢所趨和曹操集團的實力。建安四年(199年)十一月,在賈詡的建議下,張繡主動率眾北上投靠曹操。曹操自然喜出望外,“執其手,與歡宴,為子均取繡女,拜揚武將軍”。張繡的不戰而降,令曹操暫時緩解了與劉表集團南線的兵防壓力,而能騰出手集中兵力在黃河岸邊的官渡與最大的對手袁紹決一死戰。

龍飛白水——青年諸葛亮躬耕隱居的日子

這一時期的劉表集團的荊州北戶邊防,得以迅速向北推進,北方袁、曹的廝殺膠著令南陽郡治宛城迎來了相對穩定和休養生息的難得時光。此時的諸葛亮在葉結廬守墓期畢,攜家人南下,欲還荊州。當諸葛亮一家來到歷史上風雲際會的南陽郡城,站在北可上河洛、南可下荊漢、西可通武關、東可達故鄉的淯水之畔,只見一道莽莽高崗 “起自嵩山之南,綿亙數百里,至此截然而住,迴旋如巢然。”(《大明一統志》卷30),一帶高岡枕流水,“其下平如掌”,正是可耕之田 實乃臥龍之象。於是便在崗上結廬而居,暫時安頓下來。

龍飛白水——青年諸葛亮躬耕隱居的日子

當年在荊州時的安逸生活已成過去,暫居臥龍崗的諸葛亮長兄如父,為弟諸葛均娶妻南陽當地林氏女。有妻黃氏雖無嬌顏,但有相夫教子之賢;躬耕苦讀雖然蹇難,卻存匡扶漢祚之志。日常有徐庶、崔廣元等友人往來,坐論天下,抱膝長吟。晴耕雨讀,躬種隴畝,隱居求志,以待明主。

龍飛白水——青年諸葛亮躬耕隱居的日子


龍飛白水——青年諸葛亮躬耕隱居的日子


龍飛白水——青年諸葛亮躬耕隱居的日子

南陽城南120裡,漢室後裔、中山靖王之後、皇叔劉備駐守新野,正在為自己整天無所事事的日子暗暗惆悵。主公劉表雖為本家,但“外寬內忌”,眼看著劉備的人氣劇增,羽翼若成,趕緊調虎離山,使其駐守荊州北戶新野,自然威脅不到荊州勢力集團的運籌。此時的劉皇叔一腔鬱悶,眼看著腰間贅肉有增,人才網羅的計劃正默默形成。南陽,這個東漢的龍興之地,這個臥虎伏龍的地方,令皇叔的眉角不斷跳動。

龍飛白水——青年諸葛亮躬耕隱居的日子

建安六年(201年),劉備率兵在南陽城北五十里攻西鄂(今南陽石橋鎮)大敗曹操的西鄂長杜子緒;建安七年(202年),在南陽城東北七十里火燒博望坡(今方城縣博望鎮),大敗曹軍夏侯惇。此一時期,劉皇叔在宛城區域來去自如,躍馬馳騁。

龍飛白水——青年諸葛亮躬耕隱居的日子

建安十二年(207年),朔風呼嘯,爛銀鋪滿臥龍崗,漢室皇叔冒雪而來,草廬之中一對,三分天下勢明,諸葛亮閉廬闔戶隨劉備而去,繼而在燭天的大火映照下,棄新野、奔樊城。

龍飛白水——青年諸葛亮躬耕隱居的日子

也就在這一年,曹操大軍裹挾官渡之戰激發沖天豪情,北征烏桓,大獲全勝,徹底消滅袁紹殘餘勢力,橫槊賦詩,以觀滄海。除卻了袁紹集團這個後顧之憂,北方徹底穩固。

龍飛白水——青年諸葛亮躬耕隱居的日子

說曹操,曹操到。建安十三年(208年)七月,曹操揮軍南下,八月疾趨至葉縣、宛城,令屯兵樊城的劉備驚慌失措,急忙棄樊城,攜民渡江而去。荊州北域,盡歸曹操。此時的南陽宛城,才真正成了曹氏的地盤,臥龍崗上諸葛留下的茅屋自然沒有被曹操當成名人故居給保護起來。至建安二十四年(219年)曹仁屠宛,南陽城已難聞雞犬之聲。

龍飛白水——青年諸葛亮躬耕隱居的日子

二、故園北望路漫漫,丞相祠堂何處尋

龍飛白水——青年諸葛亮躬耕隱居的日子

到了魏晉南北朝,由於衣冠南渡,晉室南遷,南陽城浩劫連連,慘遭胡虜蹂躪,臥龍崗上蜀漢故將黃權祭拜的武侯茅庵,連同宛城舊民身在北朝心在晉的心念念,一同化為灰燼。

龍飛白水——青年諸葛亮躬耕隱居的日子

而此時的漢水之南,南朝治下的襄陽,如過江之鯽的北方士人,披荊斬棘艱難爬上了襄陽城西的阿頭山,眼巴巴遙望著北地故鄉——中原的黃土地上葬著祖宗墳塋,供著先人靈位祠堂啊!——此時,他們多麼懷念那位曾躬耕於南陽的蜀漢諸葛丞相,有誰再領兵北上,還歸故鄉?!

龍飛白水——青年諸葛亮躬耕隱居的日子

抹一把思想鄉淚後,阿頭山一陣陡峭山風吹過,眾人不由悚然思量——既然北歸無望,你我不妨兌幾串鐵錢,就地蓋幾間房,塑幾尊像,以諸葛之“異代相知”、超級粉絲的自我標榜,攀一把鄉情,寫幾篇文章,權將襄陽作南陽,苟安之地亦可是故鄉。哪管它毀人不倦、誤導千年的春秋筆法,在荒山野嶺上“號曰”一個諸葛的故鄉……

龍飛白水——青年諸葛亮躬耕隱居的日子

(上圖為上世紀八十年代拍攝電視劇而搭建的襄陽隆中“諸葛草廬”)

三、悲催的酈道元,無奈的諸葛亮

龍飛白水——青年諸葛亮躬耕隱居的日子


攀附名人強拉老鄉,滿足了一幫人別有的用心,卻真的是貽害無窮。著名的地理學家、北魏官員酈道元為《水經》做注時,雖然十分注重實地踏勘、比照印證,但對於漢水以南乃至江南大部分區域,他不可能冒著掉腦袋的風險跨過漢江去敵對方實地考察,只能從前人史料筆記中找補充。明知“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的“臣亮言”,絕不是一生唯謹的諸葛丞相欺上惑世的信口雌黃,但作為北朝的東荊州(州治在今河南泌陽)刺史,可嘆酈道元立在宛城滿目的瓦礫之上,實在已找不到這座東漢“南都”和“帝鄉”的一絲亮光。

龍飛白水——青年諸葛亮躬耕隱居的日子

無奈之餘,酈道元對於南朝區域的註記只能求諸於方誌甚至地方野史,在襄陽習鑿齒的地方野史《漢晉春秋》中,酈道元終於找到了一點貌似關於諸葛丞相落腳之處的記述,雖然如此詭異荒誕:“亮家於南陽,襄陽城西二十里,號曰隆中”。諸葛一生戎馬倥傯居無定所,琅琊有宅,荊州有居,南陽有田,宛城有庵,成都有桑,漢中有帳,此襄陽之宅,即便有諸葛足至,亦一寄寓之所。酈道元站在莽莽龍崗之上,眼見得龍飛白水去,草廬無處尋。想那“號曰”隆中之處,當有可耕之田。既可棲身,躬耕抑或在襄陽吧?!酈道元心中有了一絲自我的安慰——縱有千般惑,皆因習氏言。不過他無論如何也沒想到,習氏丟給他的所謂“襄陽城西二十里”,是一個“既無龍臥之象,更無可耕之田”的惡嶺險山,是一個和“躬耕隴畝”“草廬對策”八竿子也打不著的假隆中啊。

龍飛白水——青年諸葛亮躬耕隱居的日子

(上圖為建於清代的襄陽“古隆中”石牌坊)

四、名高天下,當自辨襄陽南陽

龍飛白水——青年諸葛亮躬耕隱居的日子

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秋,祖籍江蘇崑山、出生在湖北彝陵(今湖北宜昌)的顧嘉蘅以七品翰林編修調升為從四品南陽知府。直至同治七年(1868年),開始了其五任南陽知府的仕途。

龍飛白水——青年諸葛亮躬耕隱居的日子

顧氏在南陽任上長達20年,勵精圖治,頗有政績。但最令其揚名的,恐怕就是他親撰的一副對聯了:

心在朝廷,原無論先主後主;

名高天下,何必辨襄陽南陽。

龍飛白水——青年諸葛亮躬耕隱居的日子

這是顧嘉蘅第五次出任南陽知府時給南陽臥龍崗武侯祠撰寫的諸對聯之一。對於這副對聯,世人多有誤解,認為是顧嘉衡兩不得罪的“和稀泥”之作。

龍飛白水——青年諸葛亮躬耕隱居的日子

顧嘉蘅自小嚴受家教,遍讀經史子集,飽讀聖賢之書,頗有學問,縱觀他牧守南陽二十年間留下的諸多詩文碑刻及諸作為,顧嘉衡堅定地認為南陽臥龍崗是諸葛躬耕之地、劉氏三顧之所。

龍飛白水——青年諸葛亮躬耕隱居的日子

作為一名封建社會官員,顧嘉蘅十分景仰諸葛亮的人格操守和為官為政之道,對其當年躬耕地臥龍崗十分仰慕。在道光二十七年秋,顧首任南陽知府時,即為草廬撰寫對聯稱諸葛亮“抱膝此安居”,現仍掛於草廬中。咸豐三年(1853年)春,他三任南陽知府時為臥龍崗作詩說自己“三仕慚來三顧地”(石刻在武侯祠後院北廊),咸豐四年(1854年)冬他又指出南陽“諸葛廬即躬耕舊地”(石刻在武侯祠後院南廊)。在南陽知府任上,他戮力重修府城西崗的諸葛武侯庵祠。咸豐四年(1854年),他曾親自主持修繕事宜,高臺堂院增新,高樓砌以磚石,並在祠之南建龍角塔。同治三年(1864年),再次對武侯祠進行較大規模整修。他還注意豐富武侯祠的文化內涵,曾將頗能體現諸葛亮立身治國的《諸葛亮文集》中《將善》、《兵權》等4篇文章書後鐫刻於祠內,並作有多篇懷古詩文。加之他喜歡書法,至今武侯祠存留著由他親書的匾額4方,對聯6副,題詠石刻等達10餘塊。

龍飛白水——青年諸葛亮躬耕隱居的日子

始於清初的南陽、襄陽兩地諸葛躬耕地之爭,到了清中期時已是紛攘洶湧,勢成水火,對於其中不乏諸多名士攀附、人情鄉愿造成的的錯綜杯葛,顧嘉衡必然也會有全面冷靜的思考和認知。特別是其出生地在湖北、老父親顧槐又在彝陵為官多年,不乏湖北故交親友,為顧及湖北親友感情,寫下“心在朝廷,原無論先主後主;名高天下,何必辨襄陽南陽”一聯,立意暢達,格調高遠,既充分表達了對一代賢相的景仰,更是令鄂豫兩地都無話可說。對其中所指傾向,任由宛襄兩地和後人各自咀嚼評判吧!

龍飛白水——青年諸葛亮躬耕隱居的日子

魚到南陽方得水,龍飛天漢便為霖。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遺像肅清高。目前,河南南陽臥龍崗文化園區旨在恢復漢末諸葛亮躬耕原貌的復崗工程正在全力推進,湖北襄陽古隆中風景區的五A旅遊景區建設也即將迎來碩果。無論宛襄,或在川陝,在中國廣袤的大地上,對一代名相的景仰如伏牛山綿延不斷,如漢江水滔滔不絕,都如此熾烈。千百年來,諸葛亮“淡泊明志,寧靜致遠”、“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亮節高風一直在催動著中華文明的旗幟獵獵飄揚……

龍飛白水——青年諸葛亮躬耕隱居的日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