贊皇縣北水峪村的文化體育活動

北水峪村除了唱戲之外,還因地制宜開展了豐富多彩的群眾性文化體育活動:

1、唱歌。本村歷來有大唱革命歌曲的傳統。抗戰時期,《游擊隊歌》《我們在太行山上》《大刀進行曲》《到敵人後方去》等歌曲,黨團員、民兵們,人人會唱;解放戰爭時期,村婦們傳唱著“冬天裡天氣冷,婦女們在房中,織布機嘩啦響,紡車呀呼楞楞。日夜呀紡織忙,軍隊啊有衣裳。軍隊啊有衣裳,前方打勝仗。打垮那反動派,過上那好時光”的歌曲,做棉衣、棉鞋,支援前線;抗美援朝時期,“中朝人民力量大呀,打敗那美國佬啊!”的歌聲,唱響全村各個角落;解放以後,復員回鄉的八路軍、解放軍戰士,游擊隊員、民兵以及全村幹部群眾,相繼高唱《東方紅》《社會主義好》《歌唱祖國》《大躍進之歌》《學大寨之歌》等歌曲。文革後期,村團支部組織團員青年和回鄉學生,演唱革命歌曲,參加許亭公社比賽獲得亞軍。

2、西洋景。約1950年,在四老雨家南門口場上,外來了幾個人演播“西洋景”。那些人在支架上放暗箱式小幻燈機,箱體長、寬、高各約半米,前部置機、有觀望孔,後壁作幕,開機搖把,幕上就能出現較連貫的畫面,如百萬雄師過大江、異域風光等,觀望口置固定望遠鏡,使視野很寬廣,如身臨其境。每次只能一人看,看一次5分錢(約合現在2元)。這玩藝兒很新穎,深受百姓喜愛,但在電影出現後逐步消失。

3、打千杆。這是耿二貴春的“絕活兒”。即在一根細長而直溜的木棍上分節塗顏色,穿若干銅錢,兩端拴紅纓,製成道具,謂之“千杆”。隨便找一個場地,圍上一群人,主演者按照套路,伴著歌曲,輕盈腳步如雀躍,擊打“千杆”有節奏,使其時而在手上旋轉,時而拋向空中,銅錢發出嘩啦啦的響聲,斑斕彩色令人眼花繚亂。表演到精彩處,觀眾不約而同地報以掌聲。耿還把這一“絕活兒”傳給了郭玉珍等年輕人。

4、演電影。從1950年代起,村裡就不定期地租放電影。最初放映的是隻有圖像沒有聲音的片子,後來逐漸改放聲像並具的黑白片、彩色片。歷史片、現代片,戰鬥片、戲劇片,生活片、科普片,男女老少各有所好,觀賞熱情持續高漲。放映場先是在花格欄、河灘場或張花小家北側的空地上,繼而在舊戲臺南面的河道邊,幕布掛在牆壁或大樹上,孩子們拿板凳、搬石頭,提前佔領有利位置,老年人徐徐而來就坐觀賞,年輕人爬到樹杈、房頂上看,很多人依牆、立地觀看,特別是放映好片子時,往往人山人海,場地水洩不通。1970年代,本村耿運國在公社擔任放映員,給父老鄉親許多方便。在農村文化生活貧乏的時期,演電影為農民所喜聞樂見,也從中開眼界、學知識、受教育,直至90年代被電視所取代。

5、說書。民間說書,源遠流長。1980年代前,村裡人習慣端著碗到街頭巷尾吃飯、議事,這也成了說書、聽書的所在。時有外村失明藝人遊走而來,開場說書,以維生計。他們敲著小鼓、彈著單絃、打著銅板,以說為主,口若懸河,穿插唱曲,委婉圓潤,說盡古今英雄故事,唱遍人間悲歡離合。既有《封神演義》《三國演義》《水滸傳》《西遊記》等連續劇,也有短小精幹的“小段兒”。一般是以“話說”二字開頭,以“且聽下回分解”收尾。聽眾鴉雀無聲,側耳細聽,津津有味,有的竟然忘記了吃飯。說書中間或結尾,人們端來稀湯菜飯,讓口乾舌燥的說書人填飽肚子。本村李錄明夫婦都雙目失明,他們的道德品質和說唱藝術,享譽十里八鄉,還帶過元氏縣門池村的一個徒弟。李長安不是盲人,自學成才,1960年代,他多次自編反映農村新面貌的“小評書”,支起架子鼓,在本村和公社演說。郭立珍、耿銀辰等人讀過不少歷史故事書,常在冬日長夜或田間地頭“說書”,張同順本來是個文盲,聽的多了,也能半文半白地講故事,堪稱“奇蹟”。

6、扭秧歌。土改時,高邑縣劉北久來村當小學教師,此人多才多藝,教學之餘,組織學生和青年男女扭秧歌,載歌載舞,歡慶新生活。這項活動,在1950年代中斷,至1990年代重新興起,趙更秋、鄧春英等人組建的秧歌隊人員齊整、排練有素,還多次到縣城表演。

7、踩“黃河”。可能是源於“黃河九曲十八彎”的說法,民間才有了“踩黃河”的娛樂活動。解放初期的每年春節,北水峪村由德高望重的郭連功、郭聚功等人倡導,有一定技藝的村民當幫手,眾人或捐資捐物或出義務工,在村西崗坡根、去往許亭道南的平地上“扎黃河”——打木樁,圈葦蓆,每個木樁上點油燈、罩彩紙,紮成彎曲如黃河、一圈套一圈兒、有進出口的“迷魂陣”;同時,碾軋鐵、銅、鋁粉,配上炸藥,製成火筒和煙花爆竹。從大年初一至正月十五,每天晚上張燈結綵,大人小孩歡聲笑語,轉“黃河”,串“迷宮”,樂趣在於入錯門、走錯道、半天繞不出來。待到大家玩得盡興時,紅、黃、藍、白各色飛花照亮夜空,“噼啪”作響的爆竹聲震盪山間,曲裡拐彎的“鑽兔子火”上躥下跳,讓人們心曠神怡,流連忘返。這個煙火活動,在許亭川獨此一家,吸引各村人前來走親戚、看熱鬧。這片平地,因此得名“黃河地”,後來做了穀場,又改建了禮堂,就是現在醫療所那個地方。

8、演活劇。解放戰爭時期,劉北久自編《打倒蔣介石》的活報劇,並擔任導演,組織村民進行了演出;解放後,村黨支部邀請縣文化館來村演出宣傳《婚姻法》的活劇《槍斃賈來吉》;1963年,王艾芹(南開大學學生)回村,自編了反映破除封建迷信的話劇《摔土地》,與其弟在本村和公社進行了演出;本地流行“拉碌碡”的娛樂活動,即由正面人物扮演者以說唱形式,對諸如虐待老人、偷盜、多生孩子的“涉事”人物進行指責和教育。均取得了寓教於樂,宣傳時事政策的效果。

9、房頂小廣播。1964年以前,村裡尚未通電,更沒有擴音設備,開大會、發通知都是幹部站在房頂或堖坡上大聲呼喊,使之家喻戶曉。當時,李長安擔任黨支部宣傳委員、團支部書記,經常組織假期返鄉中學生(耿佔英、郭玉珍、郭永華、郭喜愛、趙庭秀、趙春忙、趙玉庭、王艾芹等)和團員、青年開展“房頂小廣播”。宣傳內容主要是時事政策、好人好事、農業八字憲法、科學施肥、人工授粉、日食、月食、地震等科學知識。具體方法是:全村5個生產小隊,在每隊選一合適房頂,上去1人。1隊照稿喊1句,2隊接著喊,依次5個隊全喊完,第1句喊完喊第2句,直至全稿喊完。參與者風華正茂,胸懷壯志,熱情高漲,廣播聲音宏亮,咬字清楚,傳遍家家戶戶。有的社員怕聽不準,就三五成群的聚在街頭巷尾聽,有的抱著孩子或做著營生聽,效果不錯。

10、下象棋。象棋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源遠流長,趣味濃厚,千百年來長盛不衰。象棋集文化、科學、藝術、競技於一身,不但可以開發智力,鍛鍊人的毅力,而且可以修心養性,陶冶情操,深受廣大群眾的喜愛。近幾十年來,北水峪村湧現了郭建平、耿鼕鼕、趙二法、王圈英、李建鎖等一大批經常紋枰對弈的象棋愛好者,趙新國幾乎每個許亭集日都揹著低桌棋盤到集市上對陣,李振江棋藝超群,稱雄附近村莊,還在全縣比賽中獲得好名次。

11、打寶。1960年代,田銀堂之子建中將這項活動從內蒙古包頭市傳給我村青年學生。所謂“寶”,就是用書本、報紙、煙盒等,摺疊成大小不等的方形紙片。“打寶”時,兩人一對,甲乙雙方輪流以己“寶”扇彼“寶”,扇翻身為贏,否則為輸。興趣盈然,持續多年。

12、打遊千。標準稱呼“盪鞦韆”。1980年代前,每年春節,村裡都要就地取材,在平地上或依託大樹,支起約兩丈高的木架,從山坡上拉葛條、擰成繩,以藤木作套環、木棍作踏板,做成簡易“遊千”。青年男女競相上陣,或單人飛鴻,或兩人臉對臉遊蕩,甚至多人搭夥取樂。兩手緊握纖繩,在運動弧線兩頭曲腿力登,要領得法,方可蕩起飛高。其中,解放初期,在村南耿祥亭家南面(即後來的菜園)的場地上,耿衛昌蕩的最高——幾乎和大梁平了,令膽小者心驚。

13、耍水。1980年代以前,村南大石頭的一池汪水,村北高埝底下人工挖的大水坑及石門水庫,西崗下、許亭道邊的水池,寺峪溝的洋井(在岩石上鑿出),以及西河、水磨林的潭水,便是村民耍水的好去處。每到夏天,大人們圖涼爽,孩子們圖熱鬧,紛紛光著腚在這些地方耍水,狗刨的、蛙泳的、仰浮的、立浮的,各顯其能;扎猛子抓魚,打水仗嬉戲,玩累了爬在石頭上歇息,不亦樂乎。大人中的耿雙京(老大雙)是個“孩子王”,他捏著鼻子站在大石頭上,能做好多入水動作:直立跳,扎猛子跳,後仰跳,後騰翻跳,腹著水跳,還有前騰翻跳等等。動作雖不優雅、濺起很多大水花且伴著很大的響聲,但對鄉童們來說,已是眼饞得不行,都搶著跟在他後面瞎撲騰,坑裡亂成一鍋粥,歡笑聲陣陣飛揚。王福順揹著年幼的侄子艾芹在水坑游泳,當游到最深處時,猛一翻身,把艾芹甩進深水,慌亂之中艾芹手腳不自覺地亂撓亂蹬,無意中發現身體不下沉了。福順便笑著喊:“艾芹,你會耍水啦!”

14、推鐵環。也叫推筲軲轆。此項活動盛行於1960至1990年代。即找一箇舊筲(木水桶)的鐵製外箍作滾動物,再用細鋼筋或木棍下端穿豆絲製成一個推鉤,這樣,一套運動器具就做成了。推的時候將鉤推住鐵環的中下部,使之滾動起來,人跟著鐵圈或走或跑。放學了,放假了,村裡的大街小道、禮堂前後、各隊麥場,甚至田間小路上,到處會有當啷噹啷的鐵器磨擦聲。有的還喜歡在鐵圈上套幾個小鐵環,推將起來,聲音清脆悠長。男孩子們還會組織各種推鐵圈比賽,有比速度的,有比誰推的穩、能走s曲線的,還有搗蛋的故意加速將鐵圈撞到石頭上,比誰的鐵圈彈起高的。這項活動,考驗眼、腦、手、腳的協調配合,鍛鍊人的爆發力和耐力,既能強身健體,又可陶冶情操,招人喜歡,功效彰顯。

15、武術。在石雞窪住山莊的張揣小之父會硬氣功,收王秋景為徒,使王靠一身硬功夫參加八路軍,後轉為公安幹部。李金祥也會武術,帶過多名徒弟。趙神祥繼承父業,能飛簷走壁,在生產隊集體勞動時,曾當眾表演過。張揣小之子三偏,會拳術,兩三個人不能近他,後到縣城當保鏢。趙貫義在石家莊市學過武術,回村義務辦培訓班,帶過10幾名徒弟。戲班子中,很多人會劈腿、翻跟頭、耍大刀。

16、溜冰。青年人常在有相當厚度和麵積的冰面上玩樂,或穿普通鞋在岸上適當助跑於冰上滑行,或時而蹲下時而立起滑動,或利用舊椅作“冰橇”,一人坐上,另一人拉(推),或在坡度較小的山澗冰面,自上而下溜著玩兒。

17、放風箏。陽春三月,陽氣上升,正是“放風箏”的好時節。每到此時,村裡的青年人就聚集在村中央的穀場上,或西崗的莊稼地裡,比賽放風箏,於凝神放飛中鍛鍊身體,陶冶情操,其樂融融。以趙二祥、趙愛華放的最高——肉眼幾乎都看不到風箏了。

18、賽馬。約在1952年正月,村裡組織了賽馬,十多匹馬從舊戲樓臺旁出發一流兒跑到現村標大石頭止,趙愛華、杜金小、郭樹金家的馬獲得前三名,還披紅戴花。

19、打皮牛。即“打陀螺”。村裡人將8—15公分木棒一頭削尖、尖頭安上鋼珠,做成或大或小的“皮牛”。再用木棍和皮條、布條、麻繩等做成鞭子。玩耍時,用鞭梢纏住“皮牛”並用力甩放在平地上使其旋轉起來,然後適時拿鞭子抽打,“皮牛”就會旋轉不停。多人玩耍,以旋轉時間長者為勝方。

20、打砣。青年男女,從河灘撿來光滑扁狀小石頭,按照約定俗成之規則,在平地上立一石標、劃出界線,兩人乃至數人輪流站在五、六米界線外,拋石擊打目標,或以單腿跳踢石擊打目標,以能否擊中目標分勝負、論輸贏。這項活動,簡便易行,饒有趣味。

21、抗拐。外地人叫“頂腿”。這項活動不需要器具和正規場地,是冬寒季節暖身健體的好方式,本村參與者多為青年小夥兒。一般是兩人分別以一腿單跳,另一條腿彎曲到與大腿根持平,互相對撞、擠壓,以頂倒對方為勝。

22、踢毛。亦稱“踢毽子”。用破布包裹銅錢、錢眼中插雞毛或穿麻線,製成“毽子”。該項活動的主體是女性青少年,不限人員多寡,隨時隨地均可進行。若比賽,則是一次踢毽子的數量多、不落地的時間長為勝方。

23、打踩。1960年代前,男青年們找樹枝、樹根作器具,在地上劃出一條界線,甲先放一根木棍,乙用木棍擊打,打過界線即贏得這支木棍。此時,乙可宣稱“榔回”,甲便把贏得的木棍放在地上,由乙擊打,如打過界線,則木棍回到自己手中。若打不過界線,則徹底歸於甲。輪番進行,常打得難解難分。

24、扎拐。就是“踩高蹺”。砍兩根帶杈的樹枝做成“拐”,橫杈距地面低的半尺,高的2尺多。兩手下垂握住枝幹,兩腳踩在橫杈上,在地上行走,技藝高的還能跳躍、攀石階、上高坡。

25、爬樹。山裡人爬樹習以為常,能手輩出。有用雙手、雙腳合抱住樹身,手腳配合,向上竄的;有像猴子一樣,弓著腰往上攀援的;樹皮粗糙的,穿著鞋爬;樹皮光滑的,則赤著腳爬。爬得快、爬得高的“能手”多為年輕小夥兒,也不乏青年女子。耿金書之子耿軍凱,爬一般的樹輕而易舉,村中幾棵大楊樹,樹皮光滑,非常難爬,他則能輕鬆地爬到樹頂,令村民讚歎不已。

26、摔跤。本村叫“撩骨碌子”。即青年們在沙灘或耕過的地裡,拉開架勢,撕打爭風,一決雌雄。

27、跳塄。本村多土塄、石堾,站在高處,向下跳躍,青年們樂此不疲。

28、單雙槓。解放初期,河灘場就安裝了鐵製單槓、雙槓,年輕人經常玩耍。

29、球類。1950年代末,河灘場即安裝了簡易籃球架,小學校裡搭建了簡易乒乓球檯子,由此開啟了山村球類體育活動。

30、跳繩。這項運動花樣繁多,比較靈便。單人跳、雙人跳、帶人跳,均以所跳次數多者為勝;多人跳則是兩人拉一根長繩,幾個人一齊上或多人輪番上、下跳;還有長繩套小繩跳等,不一而足。

31、撂球。製作裝有玉米粒的正方體小布袋兒(球)兩、三個,把一球拋到空中,一手或兩手輪流拋、接,花樣繁多。

32、老牛吃草。在土地上挖一直徑、深各約1拃的圓坑,再在坑上沿兒向外挖一寬、深各2指的小溝;用梧桐葉蓋住圓坑,葉周圍用溼土壓實,但葉子還能上下活動3指的距離;小溝用片石蓋住,再用溼土壓封;弄點碎草節兒放在小溝外口,抓住梧桐葉柄向上提,草節兒就會被吸入圓坑。此為“老牛吃草”。

33、狼咬羊羔。主要角色狼、牧羊人、跑稍人。參與者若干,拽住襖尾巴排列於牧羊人與跑梢人中間。狼上前問話、挑釁,發起攻擊,牧羊人竭力阻擋以護羊,跑梢人趕著羊群機靈躲閃。

34、貓抓老鼠。若干人站立拉手一圈,老鼠在圈內,貓在圈外。貓在洞口遊走等待捕鼠時機,老鼠此口出、彼口進,千方百計躲避貓。老鼠被抓住,拖出拉圈,算作一局。

35、跑馬城:8人遊戲,分甲乙兩組,各為4人。參與者伸展胳臂拉手一字排開,兩組相距不低於6米。甲乙兩組對喊:雞雞翎,跑馬城,馬城開,送兵來,送上你那死雞子來!甲組出兵,猛跑衝向乙組,如果撞開對方兩臂衝過去,則為勝出,並將乙組一人帶回甲組,然後再次向乙組發起進攻。如果突圍不成功,則乙組將來犯者扣留,並開始向甲組反攻。循環往復,直到某組人數為零。

36、藏藏門兒。即“捉迷藏”。參與人數可多可少,街巷、房頂、林間、草垛等,隨處可行。選好大本營,約定好規則,一人矇住眼睛,眾人四散躲藏。稍後,矇眼人拿去遮障物,開始尋找藏匿者,逐個尋找,全部抓獲視為勝利。若有找不見時,按規則接受懲罰。輪番進行,適時收場。

37、打胡萍。4個人將同一條小腿(或左腿或右腿)鉤搭在一起,構成“花轎”。然後4個人同時用另一隻腳彈跳。邊跳邊說著曲子:“打,打,打胡萍,官兒家妮子好陪送,金桌子銀板凳,十二個騾子拉不動”。跳到體力不支,有一人腿掉下來就算一場結束。

38、碰子。石子一捧,撒於地上,彈動食指,將一石子碰撞另一個,如果驚動了第三個石子為失敗!誰順利彈出的多,就是優勝者。

39、走子。實際就是兩人作下棋遊戲。在地上或石頭上畫方格,將石子按要求擺放,按規則前進,先走到目的地者為贏。

40、跳皮筋。將一根皮筋兩頭固定,一人兩腳蹦跳挽花。

41、跳房子。在地上畫出大方格,寫上字,按規則跳進跳出。

42、打仗。將若干人分成敵我兩部分,雙方頭目按規則談判、挑釁、開戰。在戰鬥中也能顯示領導者的指揮才能及戰略戰術。

43、瞎子摸小腳。若干人圍一圈。瞎子用布矇眼,小腳與手腳腕捆在一起。瞎子發“哽”,柺子應“嘎”,柺子跑,瞎子尋聲追,抓住為勝。

44、丟手絹。若干人圍一圈蹲於地,甲拿手絹跑,把手絹丟給乙,若乙沒發覺,甲回來抓住乙,乙就到圈中唱歌或做個遊戲。

45、拾子。5枚石子球置於右手,將一子拋向空中,其餘四子放地、撿起。十級過關:將四子一字或口子型擺放,按一二三四、一三二四、二字型、回字型,四選一,快速將四子攥在手中。一系列動作在兩秒之內完成。遊戲中出現失誤,就取消資格。

46、挑棍。牙籤大小的木棍一大把,撒於地上,用一根輕輕將另一根挑起拿到手中,驚動了第三根,便失去了繼續玩的機會。挑到手多的為勝。

47、搬碌碡。故往的每年正月,青壯年們聚在河灘場,以搬動碌碡使之立起的形式,比賽誰的力氣大。趙聚英之子強強每每奪冠。

48、蹦“蒜更更“。每年春季栽蒜時,人們把大蒜“屁股”留下來,讓孩子們玩耍,稱為蹦“蒜更更”。比較簡單的玩法是:在地上劃一個小圓圈作為發射點,在2—3米外劃一個較大的圓圈作為目標,2人比賽用中指或食指把“蒜更更”從發射點“彈”進目標的數量,多者為勝。比較複雜的玩法如圖:甲把乙的一個“蒜更更”從發射點彈到界(圖)外,乙再將其彈回圈(圖)內,最多彈4次,一邊彈一邊唸叨著“大豆豆,二豆豆,三插管,進屁眼”,彈進哪個數字格,甲就給乙相應數量的“蒜更更”,若彈進“油鍋”,則乙的“蒜更更”歸甲。輪番進行,玩中有樂。

49、打撲克。撲克是很久以來,人們娛樂、消遣的一種工具。打撲克有益於開發大腦、鍛鍊心智、恢復體力、提振精神。但也有一定的副作用。其打法很多,不一而足,在北水峪村有著悠久歷史和廣泛參與度。

50、打麻將。這是一種四人骨牌博戲,是男女老少都喜愛的一個娛樂項目,至今也有許多年的歷史了。麻將的牌式主要有餅、條、萬等。基本打法簡單,容易上手,但其中變化又極多,搭配組合因人而異。解放前,這項活動就傳到我村,中途一度被禁止,1980年代以後又興盛起來。

51、打扇鼓。這項活動歷史悠久,是一種自娛性民間舞蹈藝術形式。鼓手左手持一把扇形羊皮單面鼓,長約二尺,扇柄綴有銅環或者銅圈,右手持一根類似戲曲舞臺上的馬鞭狀的鼓槌,邊敲打邊唱詞。唱詞以積德行善、消災祛病、迎祥納福、民間故事等為主要內容。打扇鼓人數不定,時間可長可短,三五人,或數十人,選個合適的地方就可以開場子。北水峪村打扇鼓,興起於抗日戰爭勝利之後,1980年代以來再度熱火,每年正月或傳統節日村民都會在河灘場或許亭廟會進行表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