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歷生物大滅絕,辛苦熬成狩獵者,這條魚也成了寵物


浩瀚無垠的宇宙中,地球是富有生機跟活力的一粒塵埃。它存在了40多億年,不斷孕育出新的生命,讓水中長出綠色的植物,地上爬滿靈活的動物。

在漫長的歲月裡,地球上的生物先後經歷了6次大滅絕,其中恐龍時代更是被演繹出各種影視書籍,走進現代社會。

經歷生物大滅絕,辛苦熬成狩獵者,這條魚也成了寵物

圖片來源丨Flickr 攝影丨Mohd Rosdi Zainal Abidin

恐龍時代晚期,龍魚的祖先開始活躍在廣闊的水域中。它們體型偏小,無法與恐龍爭食,但身形矯健,不但可以捕食水中小魚,還能躍出水面獵食昆蟲。

在恐龍時代,其他生物不會有爭權機會,直到第五次生物大滅絕。它發生在6500萬年前,80%生物完全消失,恐龍滅絕,恐龍時代終結。哺乳動物走上歷史舞臺,續寫權利的遊戲。

經歷生物大滅絕,辛苦熬成狩獵者,這條魚也成了寵物

圖片來源丨flickr 攝影丨punkbirdr

在那次世紀大毀滅中,龍魚活下來了。沒有恐龍及其他巨獸的壓制,它開始在上層水域自由活動,如飢似渴的掠食小魚。

行星的餘波跟火山爆發的衝擊依然激盪在這片大路上,但陽光衝破層層濃霧,把溫暖的餘暉灑下,久違的熟悉感來了。萬物生長,所有生物都沉浸在破而後立的興奮中。大難不死的生物被歷史的洪流推著向前,龍魚成了打壓其他小魚的高端獵手,成了鮮有敵手的淡水一霸。

經歷生物大滅絕,辛苦熬成狩獵者,這條魚也成了寵物

圖片來源丨tumblr

300萬年前是決定歷史走向的轉折點。森林猿學會自立行走,解放雙手,確認了以腦力為主要的發展方向。從此“人”開始活躍在世界大部分地區,並一點點從尖牙利齒的野獸口中奪取地盤。

而龍魚也擴散到世界各地,在亞洲、美洲、非洲、澳洲都留下了足跡。

經歷生物大滅絕,辛苦熬成狩獵者,這條魚也成了寵物

圖片來源丨flickr 攝影丨Andrew JK Tan

一千多年前,我國發現了一種叫做“赤鱗魚”的魚類,自此開啟了人工養魚的先河。而這時候,非洲的黑龍跟亞洲的金龍都沒有被人們關注。美洲的銀龍正被印第安人當做食物大快朵頤。

在原生水域中,龍魚跟原住民之間的關係是食物鏈中經典的一環,而除了巨骨舌魚、森蚺、凱門鱷這類絕頂殺手外,龍魚並沒有什麼敵人,溫暖的水域將這種遠古魚推向更舒適愜意的生存環境。大量繁殖的龍魚開始了長久的高光時刻。

經歷生物大滅絕,辛苦熬成狩獵者,這條魚也成了寵物

圖片來源丨artstation

20世紀30年代,德國觀賞魚市場飛速發展。20世紀50年代,龍魚開始出現在美洲水族箱中。從那時起,龍魚完成了從淡水殺手到可口美味,再到觀賞魚的轉變。之後龍魚迅速在亞洲躥紅,深受我國觀賞魚愛好者的喜愛。它體型碩大扁長,軀幹部覆蓋著碩大而排列整齊的閃耀著光芒的鱗片;口大,口唇角有兩條觸鬚,遊動時神態悠然,活像神話中的“龍“。

在擁有悠久歷史文化的國度,龍魚的身價越來越高,一度成為身份的象徵。每年都會舉辦關於龍魚的選美比賽,每年的龍魚都讓人神往,而身價高達五位數甚至六位數的龍魚被有錢人帶走,安居深宅中,每天除了曬太陽,吃活食,就是悠閒的巡視自己的地盤。

經歷生物大滅絕,辛苦熬成狩獵者,這條魚也成了寵物

圖片來源丨artstation

這裡沒有野外獵殺者,沒有四處亂竄的野生獵物,沒有以命搏命的激烈競爭,龍魚安靜的浮在上層,靜享時光,淡看歲月,只需照顧這具軀殼,跟無處安放的一生。它這一輩子,可能再也回不到老家,當然也不會像野生魚一樣覽盡高山流水,大江大河。

作為觀賞魚,龍魚養尊處優的生活讓人羨慕。而作為自然界孕育出來的生物,它被困在一方水域裡無法脫身,也是幸運中的不幸。一條寵物,也該如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