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有春捂秋凍的說法,誰能解釋這個原因嗎?

平凡的人142131931


春天是萬物生長的時期,代謝加快,動植物長,細菌病毒長,體內的長,外界的長。

週期有極,古人早給我們劃好了24個節氣,最後一個節氣的極點就是一年輪迴的開始,這個時候就是生長的開始,不注意就會感染,所以過年的時候總是流感肆虐。

春捂秋凍,既有溫度原因,也有生死輪迴的原因,這裡指細菌病毒的生死輪迴。

秋天與春天相對,是衰亡的時期,細菌病毒不適合生存,甚至死亡,冬天結晶休眠,一過極點就開始生長擴散,春天溫暖溼潤,會進入爆發期。

春捂,捂的就是防止感染;秋凍,這個時候不怕感染,是訓練抵抗力的好時候,也可以訓練抗寒能力,為冬天做準備。


道癲


大家都聽過“春捂秋凍”,其實還有個“夏舒冬藏”呢!四季輪迴,缺一不可。

1⃣️春天開始陽氣上升,春主風,風為百病之長,乃五邪之首,很多疾病往往是從風開始的,加上春天人體的汗毛孔逐漸增大,春天若捂不住,風邪容易進身,使人體陽氣無法上升,所以要春捂。

2⃣️夏天便要脫去多餘的束縛,讓身體舒展,所謂夏舒。減少束縛,不等於完全沒有束縛,夏天衣著該露的露,不該露的還得藏,比如肚臍、背心、關節等處。

3⃣️秋天陽氣開始往回收,欲速則不達,人體如果太熱,陽氣反而向外釋放,只有讓人體偏冷一點、偏涼一點,陽氣才能逐漸收回來,所謂秋凍。

4⃣️冬日氣寒,天地陽氣在閉藏,人要順應天地,所以,這時人體陽氣也要藏。此時汗毛孔逐漸閉藏,不可過多開洩。因此要注意保暖,睡覺也要保暖,所謂冬藏,為第二年春氣的生髮做準備。

春夏秋冬,四季輪迴,春捂,夏舒,秋凍,冬藏,每個季節都承上啟下,這樣才能真正達到中醫養生效果。s_z


行者金牛


中醫認為:春捂秋凍,夏涼冬暖。這就是一年四季春夏秋冬四季變化有關穿戴的養生機理。穿戴是人與自然變化而變化的藝術。一天有四時:早晨為春時,中午為復時,晚上為秋時,夜間為冬時。一年有四季:春天耕耘,夏天施肥,秋天收穫,冬天貯藏。那麼,我們先說一天四時怎麼穿戴呢。

從養生角度說,早晨是陽氣升發,乍暖還寒的時辰,人體經過一宿睡眠休整,熱能不足,血液循環較慢,所以穿戴要暖和一些,保證身體溫度正常。而到了中午陽氣正旺,陰氣已退,人們學習、工作、運動,大腦興奮,循環加快,熱能增高感覺發熱時,衣服隨之減少,不要大汗淋漓。待日落西山,陽氣漸弱,陰風漸強,人體熱能降低,自覺增加衣服保暖禦寒。可到了夜間陰盛陽衰,人們進入睡眠狀態,熱能更低,更需要蓋好被子保暖防止著涼生病。所以說,一天三穿,要應時增減。

四季穿戴養生。常言道:“春捂秋凍”。我們先說“春捂”,春風和煦,萬物復甦,花草叢生,溫度回升,人們脫掉笨重的棉衣,開始穿球衣或運動衣去戶外踏青。春天穿衣服要捂著點有兩層意思,一是防“倒春寒”,即乍暖還寒容易得病;二是人體對自然環境有個逐步適應過程,春夏之交,天氣會越來越熱,如果一下將衣服全部減掉,等到酷暑三伏天,就會熱得受不了。所以,“春捂”就是一個身體適應天氣變化的過程,也是中醫養生保健的方法。

“秋凍”同“春捂”一樣,也是重要季節交替的時候。盛夏一過,金秋將至,自然界果實都成熟了,天氣也從“大純陽”轉向陰,早晚漸有涼意。但中午溫度高,有太陽曬死賊之說。“秋凍”也有兩層意思:一是雖然早晚漸涼,也不要急於增添衣服,中午熱了還得脫掉。二是人體長期處於酷熱夏天,皮膚需要逐步適應涼氣,如果早就穿上棉衣,等到數九嚴冬就得穿棉被了。所以,秋天還是凍著點兒好!另外,“夏涼”就是夏天穿衣要保證涼爽,防止中暑。“冬暖”就是寒冬穿衣要暖和,防止凍傷。這些都是中醫養生的奧妙所在。

 


笑文化傳播大使許笑天


“春捂”就是說春季,氣溫剛轉暖,不要過早脫掉棉衣。冬季穿了幾個月的棉衣,身體產熱散熱的調節與冬季的環境溫度處於相對平衡的狀態。由冬季轉入初春,乍暖還寒,氣溫變化又大,俗話說“春天孩兒臉,一天變三變”,過早的脫掉棉衣,一旦氣溫下降,就會難以適應,使身體抵抗力下降。病菌乘虛而入,容易引發各種呼吸系統疾病及冬春季傳染病。

“秋凍”就是說秋季氣溫稍涼爽,不要過早過多地增加衣服。適宜的涼爽刺激,有助於鍛鍊耐寒能力,在逐漸降低溫度的環境中,經過一定時間的鍛鍊,能促進身體的新陳代謝,增加產熱,提高對低溫的適應力。同樣道理,季節剛開始轉換時,氣溫尚不穩定,暑熱尚未退盡,過多過早地增加衣服,一旦氣溫回升,出汗著風,很容易傷風感冒。

當然凡事皆有個度,“春捂秋凍”並不排除根據氣溫變化。人們的體溫總是要保持攝氏37度左右,一方面靠自身調節,同時也要靠增減衣服來協助,如果春末和深秋,仍捂得很多或穿得過於單薄,這樣的“春捂秋凍”就過分了,每年的3月和11月是呼吸道疾病的高發季節,一方面是氣溫變化大,同時與衣著調適不當也有很大關係。

在春捂秋的“非常”時期,人們需要在衣、食、住、行方面備加註意,應掌握正確的養生之道。





秋水伊人qsyr


很多關於春捂秋凍的觀點都是脫離了中醫的基本理論---“春夏養陽,秋冬養陰”。

《四聖心源·天人解》言:“陽升於歲半之前,陰降於歲半之後。陽之半升則為春,全升則為夏,陰之半降則為秋,全降則為冬。春生夏長,木火之氣也,故春溫而夏熱。秋收冬藏,金水之氣也,故秋涼而冬寒。”從這段話語我們可以看出一年四季陽氣的升降變化,乃春生、夏長、秋收、冬藏也。

“春夏養陽”就是順應陽氣的升發,春捂的意思就是避免春寒遏制體內陽氣的生髮。

“秋冬養陰”就是順應陽氣的收斂,秋凍就是幫助陽氣的收斂,避免陽氣耗散。

切記“春夏養陽,秋冬養陰”,並非補陽補陰。



孫大林


春天由於冬天尾巴時冷時熱,此時如果不注意溫度變化,身體容易生病,如流感、普通感冒、腸道疾病等。

秋天也是如此,經歷夏天的酷熱後,身體如果沒有一個冷的過度,人體需要適應時間倉庫,一方面消耗大量的熱量,同時,也因天氣變化引起疾病。

所以,民間諺語經歷千年也是有存在的道理。



燕中劍營養師


春捂秋凍,是根據人體順應季節變化產生的變化,所做的調整。

春天萬物生長,氣候轉暖,但春天氣候變化無常,乍暖還寒,過早脫掉棉衣服,就容易受風寒。

人體的陽氣也隨氣溫而活躍,表現為毛孔張開,氣血有內臟轉向體表,所以春天適當捂一捂,出點汗,人體通過汗液可以講排洩體內冬季積攢的毒素,不但能減少感冒,還能溫養陽氣,對保護身體很好。

秋季相反,天氣轉冷,毛竅閉合,適當冷刺激會激發人體適應寒冷的狀況,關閉毛孔,體表處於防衛狀態,過早穿暖,毛孔不閉,冬季來臨反而體表虛弱,易受風寒。

所以春捂秋凍是有道理的,但是凡事不可教條,隨時增減衣服,靈活應對才好。


語舟心語


“春捂秋凍"是我國民間的諺語,是對春秋兩季在熱冷交替時,養生在衣服增減方面的高度總結。其中蘊含了中醫養生的道理。

就拿“春捂”來說吧。

春季陽氣始生,乍暖還寒。而人體應時令變化,肌表腠理開始變得疏鬆,容易受到寒邪的侵襲。所以不宜過早地脫去棉衣,尤其是老年體弱者更要注意。

孫思邈在《備急千金要方》中就主張,春天衣著“宜下厚上薄”,既“養陽又收陰”。春季急於減衣,極易受寒邪。

春天易患流感、上呼吸道感染、肺炎,支氣管炎等呼吸道疾病,而且直接誘因往往是受寒。

另外,春天也多“風邪”,中醫以為春季一些流行病和過敏性疾病是“風邪”所致。“虛邪賊風,避之有時”。保持良好的抵抗力,來抵禦外邪,其中避免受寒是很關鍵的因素。

所以“春捂秋凍”含有很深的中醫養生道理。春天除了“春捂”外,外出最好要佩戴口罩,不要到人群密集的場所去扎堆。新冠疫情下更是應該這樣!


閒雲說中醫食療


“春捂”就是說春季,氣溫剛轉暖,不要過早脫掉棉衣。冬季穿了幾個月的棉衣,身體產熱散熱的調節與冬季的環境溫度處於相對平衡的狀態。由冬季轉入初春,乍暖還寒,氣溫變化又大,俗話說“春天孩兒臉,一天變三變”,過早的脫掉棉衣,一旦氣溫下降,就難以適應,會使身體抵抗力下降。病菌乘虛襲擊機體,容易引發各種呼吸系統疾病及冬春季傳染病。

所謂“秋凍”,是指隨著秋季的到來,氣溫逐漸降低,人們應該逐漸增加衣服,不要猛然增添大量衣服,有意識地讓身體凍一凍。秋凍一是可以提高人體的肌肉關節活動能力,促進血液循環;二是能提高人體的禦寒能力,以達到強身健體少生病的目的。


徐瑾彥


因著季節的變化,人也要跟著變化,春捂是因為春天的前面是冬天,從冬天變化成春天需要過度,不能一天就變過來,如果那樣的話人是受不了的,古人有句話是這麼講的: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這句話的意思是冬天的冰凍不是一天倆天的意思,大地的寒氣不單單是在地面,是三尺深一米深,從寒冷的冬天變成春暖花開的春天是需要過程的。

冬天的時候人們為了禦寒所以穿了很多的衣物,如果季節一變就換成春裝,那麼地面的寒氣就會直接進入體內,大地的寒氣人體是受不了的,一旦進入身體之內人就會生病,在中醫裡面這叫寒邪,現代的人溼寒比較重,就是因為人們不注意飲食習慣和生活習慣而造成的,在春季冬天留下來的寒氣還沒有完全變暖,冬天有一個詞叫數九天,就是冬天有寒氣和最冷的時間有九九八十一天的,過了八十一天人才能穿春天的衣服,所以說春三月必須要捂,秋天也一樣,一個是從寒進入熱,一個是從熱進入寒,道理都一樣的,人如果想要有一個健康的身體,必須從我做起[奮鬥][奮鬥][奮鬥]。

加油^0^~加油^0^~加油^0^~

不要讓風寒署溼燥火這些邪氣進入人的身體,我在我曾經回覆的裡面說過,中醫是幾千年古人通過經驗而得出來的結論,我們一定要遵從,不然黃帝內經為什麼延續至今呢[大金牙][大金牙][大金牙]

所以我們一定要聽從古人的話,這是留給我們後人如何在春夏秋冬自然法則下健康生活的瑰寶。

我的身體我做主[奮鬥][奮鬥][奮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