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照片:宝岛岁月半世纪剪影


1945年,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后,国民政府开始对台湾进行一系列教育文化工作,以消除日本人的殖民影响。教育部派员来台训练师资,积极推行国语运动,废除日文街道名称,为宣扬三民主义、纪念国家伟人,并将全省公会堂一律改为中山堂。图为1952年,台北街头的三轮车。

在金门炮战暂歇不久,1959年8月7日,台湾中南部发生60年来最大的水灾。洪水淹过西螺大桥桥面1公尺,受灾地区达13个县市,30万民众无家可归,百分之四十三的农地遭损害,各方面损失达国民生产总值的十分之一。“八七水灾”带动了地方重建计划,同时也改变了农民将钞票放在家里的习惯,各地信用合作社的储金突然暴增。图为1958年,台湾农村生活一景。

20世纪六十年代,台湾社会则是大众娱乐朝气蓬勃,随着凌波的黄梅调电影、王羽的武侠片、刘兴钦的漫画《阿三哥与大婶婆》、琼瑶作品,杨丽花的歌仔戏、美国风的《阿哥哥》等等,1969年又诞生电视连续剧《晶晶》,其主题曲由甜美的少女歌星邓丽君主唱,歌声传遍大街小巷。图为阿哥哥舞时代的香港艺人,受到美国风潮影响,并进一步吹到台湾,使港台流行风连成一片。


1969年,金龙少棒队更使社会陷于激动欢腾的情绪。8月24日深夜2时,台湾民众牺牲睡眠守候在收音机旁,聆听在美国举行的世界少棒赛冠军争霸战。当金龙队以5比0击败美国西区代表队,获得世界冠军的时候,台湾街头巷尾响起了鞭炮声,热闹一如春节。少棒队不仅燃起全民棒球运动,也唤起了中华民族尊严感。金龙队返台后受到蒋介石的接见。图为荣获世界少年棒球赛冠军的中华金龙少棒队凯旋,乘坐吉普车在市区游行,大批民众夹道欢迎。

到了80年代,台湾社会逐渐兴起求变革新的诉求,知识分子呼吁以新的观念和做法来面对新的时代,其中作家龙应台以《野火集》批判现状,引起热烈的反响,造成“龙应台旋风”。此外,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首刊于《中国时报》,开拓了史学研究的视野与方法。图为1986年,台北动物园大搬家,一名幼童好奇地看着搬迁的动物。

图为1985年,大年初二赶回娘家时,台北一家人碰到风雨的情景。

1981年,摇滚歌手罗大佑的《鹿港小镇》成为新的流行品味,对传统的叛逆找到了新的表达形式,造成一股黑色旋风。过去五年,厌倦于模仿美国乡村音乐而且也不喜欢本地靡靡之音的年轻人,开始走自己的路。罗大佑的叛逆结合了日渐熟练的商业包装受到年轻人的喜爱。在此,叛逆成了另外一种形式的消费,从而使被叛逆的对象不致过于不安。

1966年,台湾开始实施“九年国民义务教育”。这一举措意义深远,在此之前,小学生为了通过考试以升上中学,学习压力甚大,健康亦受到影响,教育也片面追求升学,出现偏差,因此当局决定将6年国民教育延长到9年,取消留级制度。图为1964年,台湾学生入学考试的情景。应试教育对台湾社会的影响持续了很久。


当局为了实施这项新政策,开征了教育捐,赶工增建六千间教室。9月间,全台467所国民中学同时举行开学典礼,台北市入学率达到百分之九十,其他地区也达到百分之七十。每个人起码受9年基础教育的时代来临了。图为1968年,台北市第一届国中生乘学生专车上学的情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