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王掃北河北一帶誰是倖存下來的?有何依據?

石門一二三


我是河北平鄉的我回答:

相傳,燕王掃北時發生在河北距鹿一帶(今平鄉縣)一個小傳說。當時,、`燕王所到之處,雞犬不留,老少通殺,少有幸免。一日殺至平鄉縣大時村時,村裡靜悄悄的,人畜無見,燕王不相信無人,便親自查找,再一廢墟處發現一男子,魂不符體,渾身顫抖,喝令該人起身,隨便問村裡人員情況後,問你怎麼沒跑,你姓何名誰,如此大膽,據實道來。該人說道:小的姓時(屎音),沒等說出名子,燕王大怒,怎麼姓屎,太臭了,殺你髒了我寶刀,還不快滾!

所以才留下姓時的一人。

大時村才保留至今。

有詩為證:

燕王掃北流傳廣,

人畜無存遍平鄉。

事因姓時逃劫難,

時苗留犢天下揚。

(傳說,如有雷同,純屬巧合)


夕陽駿馬


我是河北滄州的,我小時在我們村南邊的坑裡,由於村民取土挖出來好多青磚壘成都磚穴每一個都很大,有四五米深,磚穴和磚穴之間有地道相連,面積很大。磚穴裡有灶臺,有糧食還有一袋袋的銅錢。裡面的死人都手拉手坐著圍成一圈,骨頭都酥了。據老人們說那就是燕王掃北的時候人們藏在裡面出不來了,悶死在裡面了。可惜那是三十多年前的事了人們也沒有文物保護知識,全給破壞了。我們那時天天在那圍著玩,現在想想真是可惜啊。


寶兒的爸


據說,燕王掃北,所到之處男女老幼一人不留,全部殺光。據傳說,在一個地方把所有人殺完後,往村子裡和路上撒上銀子,過幾天回來看看,如見撒的銀子少了,說明還有漏掉的,再仔細搜查。真是夠絕的。

我是河北省滄州東部沿渤海的海興縣。本人姓孟,據我孟姓家族譜書記載,我們族先是洪武初年從亞聖老家鄒縣(現鄒城市)來到我們現居住地。在燕王掃北時,我們孟姓是怎樣躲過那一劫,譜書無記載。


育麥樂凡信147


我是河北隆堯縣安中村的,據說我們村當時是打仗死了的士兵埋到我們村了,光緒以前叫安冢村,我們村南至今有一片農田還叫做忘帽地,聽老一輩講當時是朱棣打仗的時候把帽子掉哪裡了,村東有一村叫做皇家大營,據說是朱棣的軍營安扎在哪裡了,光緒年間改為黃家營村了,村東有一片地叫馬刨泉,相傳當時行軍打仗的馬口渴了就用馬蹄子刨了幾下水就出來了。


電梯圈的頑主


南皮縣潞灌鄉唐家務村就是燕王掃北(也有一說燕王掃碑,燕王掃北是民間俗稱)時倖存留下來的村莊,傳說燕王的官兵所到之處,寸草不生,雞犬不留,斬盡殺絕,血流成河,鬼哭狼嚎。特別是在河北、山東、河南一帶,人煙荒蕪,十室九空,無數的村莊被血洗,無數的百姓被屠殺,其慘狀目不忍睹,給無數的百姓帶開了空前的劫難。因當時一隊官兵路過該村時,大霧瀰漫鎖住了村子,竟沒有發現這裡面還隱藏著個村莊,因這場大霧竟救了一整村人的命,小村因霧得福,因霧躲過了一場大劫難,這個村莊被完整的保留了下來。以前的村名已無從查考,後來為了為了紀念這場救命的大霧,就改名“唐家務”,諧音“唐家霧”。這段歷史傳說,是燕王朱棣和建文帝朱朱允炆之間為爭多皇位爆發的戰爭,歷史書上稱作“靖難之戰”,或稱為“靖難之變”,發生在1399年到1403年間,被當地村民代代口口相傳至今,南皮縣誌上也有記載。

據南皮縣潞灌鄉大薛家村老一輩人講,大薛家村村東,原有一村莊叫東莊戶,就是在燕王掃北時被官兵掃平,早已蕩然無存了,現在只剩下一些殘磚剩瓦,還在證明著原來有人居住過的痕跡。以後通過村裡人對這片廢墟進行了開墾,這塊地就成了村裡的一片苜蓿地,我們小時候經常去這裡給家裡的豬牛羊打菜吃,當時這塊地上到處都是瓦礫,破碗碎瓷,有時候還能撿拾著沾著銅鏽的老銅錢,據說有人在這裡平整土地時,還挖出一大罐子老錢呢,現在這裡已變成了農田。斗轉星移,這一切都已經消失在歷史的嘆息裡,我們多災多難的中華民族終於從廢墟里站了起來,正在走向了一個繁榮昌盛的新時代。


南皮—劉漢卿


我是河北的,座標滄州新城和舊城遺址(舊州鎮)中間位置。至今以我們村為中心方圓幾里,特別是村外地裡,一片片青磚瓦塊隨處可見。小時候隨父親下窪幹活,有一次在地裡還曾刨出過一件完好的青銅物件,後來從父親口裡得知,這些都是燕王掃北時期留下的。

父親聽老輩人們說,我們那一帶,當時是滄州最繁華的街市,從南往北大概幾十裡,是全國各地販鹽的集散地。

父輩們口中的“燕王掃北”其實就是靖難之役。就是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死後不久,燕王朱棣於1399年(建文元年)起兵,隨後揮師南下。為了奪取皇位而爆發的一場戰爭。

此次戰爭歷時三年(1399.8-1402.7),殃及滄州一帶最殘酷的兩場戰役,是發生於公元1400年的濟南之役和東昌之役。

民國五年刊印的《鹽山新志》記載:“燕軍之戰德州,攻濟南,縱橫出沒,惟天津以南,濟南以北,被禍最酷。”

《鹽山新志》記載:“獨滄州土城,潰圮日久,天寒雪凍,築之不易,乘其未備,急驅攻之,此土崩之勢也……遂拔其城,生擒凱等,餘眾悉降,燕將譚淵盡坑殺之。滄城由是破廢,後乃移治長蘆。”

可以說在這三年當中,滄州、鹽山一帶是朱棣反覆南下濟南、敗北折返的必經之地,兩場戰役,給滄州一代帶來滅頂之災,滄州城也被夷為平地。

至今舊州鎮古滄州遺址仍在,舊城內的城牆,現今斷斷續續尚存5段,夯土層清晰可辨,殘存的城牆最高處仍可達9米,城內瓷片陶片隨處可見。據說燕王掃北後,滄州城內只剩下倆鐵獅子。

燕王掃北河北一帶到底有沒有幸存下來的人呢?

據說當年燕王朱棣的做法是燒殺搶掠,在他所經過的這些村莊裡,基本沒有留下任何活口。當然,就算朱棣殘暴鎮壓阻撓他南下的百姓,我想也絕不會到了老百姓世代口口相傳的,為了把百姓斬草除根,反覆在村子裡散錢、撒米,等到的確無人來拾錢、拾物,把一個村子斬殺乾淨才善罷甘休的地步。

小時候在我們村南邊距離浪窪不遠的坑裡,村民取土挖出來好多青磚壘成的磚穴磚穴和磚穴之間有地道相連,面積很大,每一個有四五米深。裡有灶臺、銅錢。裡面還有很多死人骨頭。據老人們說那就是燕王掃北的時候人們藏在地窖裡出不來,悶死在裡面了。


我們村以南滄州市轄區,至今有浪窪這麼一個地方,方圓十里沒人居住,依稀可辨殘磚爛瓦,有毀村痕跡。據說當時由村民躲在狼窪地裡,逃過一劫,這就說明無論怎樣,人們雖然不能抵抗,卻能夠躲避,躲避就有生存的機會。

這就說明,河北一帶生存者還是會有的。

燕王掃北的三年間,正是明代吏部尚書王翱16歲到19歲的青少年時代,他當時居住在鹽山縣城南太平鄉安都裡,就是現在的孟村回族自治縣新縣鎮王帽圈村,“燕王掃北”也沒有影響到他的寒窗苦讀。燕王朱棣滅絕人性的傳說似說的有些誇大。

結語:從燕王掃北行軍路線上來講,歷經三年的拉鋸戰在北平以南廣大地區展開。當時滄州正處在“鋸口”上,阻擋他前進的老百姓和村莊飽受摧殘定是事實。想必河北境內沒有妨礙燕軍的老百姓,朱棣也沒有足夠的兵力撒大網似的赤地千里吧?


那些舊時光


我們河北省滄州黃驊每個村莊都有老莊子的遺蹟,俗稱亂葬崗,聽老人們說全是燕王掃北時殺光老弱病殘,剩下青壯年給他當兵,所留下的遺蹟,唯獨有一個村沒有亂葬崗,也就是沒受燒殺,倖免於難。原因是當時燕王經過時正下大霧,沒看到這個村,這個村有幸得以保全,後來取名奇加霧,就是現在的齊家務村!


真情詩感


燕王掃北是山東老百姓口口相傳的,正史上不可能出現,因為封建皇帝不可能往自己臉上抹灰。

在燕王朱棣發動靖難之役後,在山東受到了很大的阻力,濟南的官叫鐵玄,就不讓朱棣過去,相傳打了四年。朱棣奪了朱允炆的皇位後,開始報復山東人,發誓要殺光山東人。血洗村莊後,在街上擺上饅頭,如果饅頭少了,說明還有人,繼續搜捕……

肯定會有人藏起來……成了漏網之魚。

黃島有個鎮叫薛家島,就在那時出了個薛武侯薛六(薛祿,在家行六,當官了嫌不好聽,改的。)

相傳,薛六是個缺心眼的人,青島人叫這種人“彪子”,稱“薛大彪子”。體格魁梧,家很窮,吃百家飯長大的,年紀大了,村裡就勸他去當兵,至少可以當兵吃糧。

其母亡,沒錢下葬,薛六拿破席包好其母,扛著就找地方去埋,說也奇怪,這時就聽著有吹喪事的樂聲傳來,薛六就扛著母親的遺體朝音樂聲走去,走著、走著,音樂聲沒了,薛六就在這個地方安葬了母親。隨後就去投軍。投了朱棣的軍隊。

後來,朱棣打下了濟南城,在進城門的時候,正好有根著火的大梁掉下來,眼瞅著就要砸到朱棣的腦袋上了,這時候薛六正在朱棣身邊,他用大槍往地下一支,大梁就被挑斜了,朱棣得以活命。時間緊,朱棣割了一塊戰袍給薛六,拿著去領賞!薛六這個時候也不彪了,就踹懷裡了。

戰後,眾將表功,朱棣撩起自己的戰袍,說:這場仗大家的功勞都不小!但是,這個人功勞最大!

後來,就封薛六為“巡街御史”,五品官,因為薛六不識字啊!神奇的事還沒完吶,薛六當官後,腦子突然就好了……


左旋藤


諸位都評論的什麼呀,不懂別瞎說,燕王掃北,說的是燕王,不是說造反,首先,朱棣的封地是北平,前朝元大都就在北平,眾所周知,那時候北方一帶韃子眾多,說的就是在前元朝統治的時期其服從衷心前朝的人眾多,但大多都是北方韃子,燕王掃北殺的是韃子,不是漢人,也就是說,漢人基本上都存活了,驅除韃擄為的是鞏固邊疆,跟造反沒關聯


入戲太深任角太重94110859


我是正定的!據說燕王朱棣一出燕京勢如破竹,所到之處無不歸降!這大大助長了朱棣的驕橫之氣!打到了真定,也就是現在的正定,沒費多大勁就攻破北門,五千騎兵蜂蛹入城!可他不知道真定府是兩座城門,之間是一個甕城!結果守將關了北門,把五千騎兵關在甕城,一頓弓箭滾木,五千騎兵無一生還!後來又守了三年,彈盡糧絕終於城破!朱棣下令屠城,幾乎把真定人殺完了!現在的正定人基本上都是從山西洪洞遷移過來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