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盤紅同學:學而思

張盤紅同學:學而思 | 治學大家談

學而思

在很多的時候,我一直扮演著一個很聽話的學生。從小學到大學,老師教什麼,我就學什麼,老師不教的,自己也不會去涉獵。大部分的時間都是如此循環,並形成一個牢固的金字塔,時間越久,越難以抗拒。當我開始嘗試著思考把自己學的東西與社會之間建立起某種聯繫的時候,腦子裡往往是一片空白。隨之而來的是對自己的懷疑和否定以及莫名其妙的失落感。

魯迅先生早年學醫,是為了救人。後來從文,也是為了救人。同是救人,有何不同?前者救體,後者救魂。道理是直的,路卻往往是彎的。關起門戶,埋頭苦幹,或許有大的收穫,若是不記得抬頭看路,也會窮途末路。如果魯迅先生從“醫”而終,或許是個好醫生,而中國卻少了一個思想者。這才是問題的根源所在。就如同我的學習經歷一樣:學和考。學習是為了考試做準備的,考試是為了再次有機會學習而準備的。我不是在強調學習或者考試的無用,而是想要表達,別隻顧蒙臉拉磨,看似一直在不停地前進,實則沒有方向。這個比喻切實不夠文雅,但說明了我實實在在的境況。

研究生階段,自己給自己打的問號越來越多。從跟著學校、老師、家長跑變為獨跑者,一時之間,壓力感、焦灼感倍增。之前學的知識愈加變得空洞而沒有輕重了。頓時陷入茫然之中,當自己思考不清楚緣由的時候,只好早出晚歸,以“忙”代之,營造出自己很努力的樣子,實則更加疲憊。孔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學而思,思而學,在學習中思辨,在思辨中學習,學思並重,方可成學問。學問如此,做人亦如此。自己在求學的過程中,從來都是紙上談兵,未曾真真正正把學問落地,讓其生根發芽,開花結果。故做不到以點連線的效果,更別說解決實際的問題。

那麼,我們真的學到了嗎?或者說,我們通過學習之後,應該以怎樣的姿態去生活。自認為,學習的目的不在於分數多寡,學歷高低,而在於明辨,在於至善。能夠利用所學有一技之長而立足於世,即為救己。能夠利用所學為他人傳道授業解惑,即為師者。能夠利用所學取之於民,用之於民,即為大為。這大概就是“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的道理。對於個人來說,這關乎我們要做一個什麼樣的人,走什麼樣的路。對於國家來說這關乎我們整個民族的價值取向,文化觀念以及前進方向。學的過程也是不斷塑造自我的過程,塑造自己的同時,也在潛移默化地影響著身邊的人。正是學與思的結合,才使我們遇亂不亂,遇難化易。所以在我們的國家,有攻堅克苦,鑽研雜交水稻的袁隆平;有隻身一人,堅守敦煌,為民族文化獻出自己青春的樊錦詩;有以身試藥,甘坐冷板凳,研發青蒿素的屠呦呦;有疫情爆發,毅然挺身,逆行武漢的鐘南山。他們,正是我們學習的榜樣,正是我們中華民族的脊樑。

民族危難之際,有挺身而出者、有捨身取義者、有孤身奮戰者,莫不都是將自身所學同社會背景相聯繫,匡扶正義,救人救國。若我輩皆如此,何懼之有?

如此,便是學和思最好的例證。

庚子(鼠)年正月十七寫於甘肅莊浪

張盤紅,蘭州大學生命科學學院2019級碩士研究生。文學作品發表於《飛天》、《青春》、《延河》下半月刊等刊物。

內容來源 | 黨委宣傳部(新聞中心)教務處

主編 | 肖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