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家》向公馆的花窗玻璃:彩绘玻璃带来的流光溢彩


自从看了《安家》后,就被老洋房独特的韵味深深地吸引,我会经常不自觉地反复回看一些片段,想象自己仿佛跟着房似锦一起,去探寻老洋房的秘密一般。

这不,这次我又有惊奇的发现。

在房似锦向林茂根介绍向公馆时,耿叔一直都是默默跟着的。可是当来到一个大厅时,耿叔终于说话了,他迎上前,特意地向林茂根介绍了向公馆内的16扇玻璃花窗:“这16扇花玻璃,当年就是从意大利专门运过来的。你现在有多少钱,你都买不到它了。在意大利,这可是古董级的东西啊。”

《安家》向公馆的花窗玻璃:彩绘玻璃带来的流光溢彩

视频截图

说这话时,耿叔的语气中满满的是对玻璃花窗的自豪和赞叹。的确,哪怕在现在看来,这样美轮美奂的彩绘玻璃都美得让人惊心动魄,更何况当时呢。

在艺术家眼里,玻璃就是一种媒介、一种材料,如同画家手中沾满的画笔一样。它之所以能成为艺术形式,关键在于我们如何选择它的表现方式。而彩绘镶嵌玻璃,就是对玻璃的再创作,它不仅就打破玻璃的神秘性,还让玻璃进入人们的生活。

今天,就让我们先走进彩绘玻璃的世界吧。

一.彩绘玻璃的前世今生

彩绘玻璃最早可追溯至公元七世纪,当时的人们发现,在烧制玻璃的过程中,添加一些金属元素,如铜,镍,钴等等,他们会产生不同颜色,而且颜色永久而不会脱落。

而彩绘玻璃工艺,这样一种艺术形式达到巅峰则是在中世纪的西欧,它的表现形式,则是为人所熟知的彩绘玻璃窗户。

顾名思义,从彩绘玻璃窗户的名字中我们可以看出,它有两个特点,一个是“彩”,就是指颜色十分的缤纷多彩;一个是“绘”, 就是利用不同形状与颜色的玻璃,拼合出一幅幅美丽的画面。而这个画面,在当时大多数是关于圣经中的一些小故事。

《安家》向公馆的花窗玻璃:彩绘玻璃带来的流光溢彩

彩绘玻璃上的故事

因为当时宗教盛行,传教士们想向普通民众传教,苦于语言不通、而老百姓又目不识丁,经常会发生辞不达意或者沟通不了的局面,工作一度很难开展。

当时的教堂还没有通电,多数是用烛火照明。主要的采光还是靠窗户,外面的阳光透过花窗照进来,光的反差会很大,所以昏暗中看这些玻璃窗线条和色彩就更为鲜。于是传教士们就想到了一个办法,想通过通过玻璃拼凑的故事,更加直接地向民众宣传了教义。另一方面,圣经中也有这样一句话:上帝说要有光于是就有了光,所以“光”在基督教的话语里意义非凡,传教士当然乐于将宗教对人的启迪形容成光。

《安家》向公馆的花窗玻璃:彩绘玻璃带来的流光溢彩

如果没有光,玻璃就是马赛克

在《艺术哲学》中也提到过:

“从彩色的玻璃中投入的光线变成血红的颜色,变成紫英石与黄玉的华彩,成为一团珠光宝气的神秘火焰,奇异的照明,好像开向天国的窗。”

可以说,彩绘玻璃窗不仅改变了罗曼式建筑采光不足而沉闷压抑的感觉,还肩负着宣传宗教教义的重责。而随着宗教的发展,特别是罗马式和哥特式的教堂建筑上,随处可见彩色玻璃的影子。

《安家》向公馆的花窗玻璃:彩绘玻璃带来的流光溢彩

彩色玻璃是有生命的

雨果在《巴黎圣母院》中写过

“那些彩色玻璃窗,我们的祖先曾目不暇接,叹为观止,踌躇于大拱门圆花窗与半圆形后殿尖拱窗之间,又是谁把这些‘色彩强烈’的玻璃窗换上了冷冰冰的白玻璃呢 ?”

的确,作为哥特式建筑的特色之一,巴黎圣母院的玫瑰花窗久负盛名。

可是并不是所有的彩绘玻璃窗户都有资格叫玫瑰花窗。它一般位于大教堂正门上方的大圆形窗,内呈放射状,远远望去,就像一朵盛开的玫瑰花。因此得名为玫瑰花窗。

《安家》向公馆的花窗玻璃:彩绘玻璃带来的流光溢彩

巴黎圣母院的玫瑰花窗

慢慢的,彩绘玻璃逐渐走入世俗生活,进入大型公共场所和家庭装饰之中。从法国沙特尔大教堂到巴黎老佛爷百货彩绘镶嵌玻璃穹顶;从和平饭店到上海外滩浦华大酒店……处处都能可以彩绘玻璃的影子,处处都可以感受它的艺术魅力。

比较出名的就是巴黎老佛爷百货那个巨大的拜占庭式彩绘镶嵌玻璃穹顶,阳光顺着这个巨大的玻璃穹顶照下来,仿佛让人置身于欧洲中世纪的宫殿中。

《安家》向公馆的花窗玻璃:彩绘玻璃带来的流光溢彩

巴黎老佛爷百货的彩绘镶嵌玻璃穹顶

二.中国彩绘玻璃工艺的诞生地——土山湾

中国艺术历史上对于彩绘玻璃的缺失,一直到直到19世纪末才被弥补。

当时,随着上海人口和经济发展,越来越多的传教士、西方商人都纷纷来到了上海这个冒险家的乐园。而一群法国传教士也就在上海扎根了,他们将创办的土山湾孤儿院,并下设了工艺厂。传教士们教授给孤儿们木雕、泥塑、印刷、装订、照相、冶铁、细金、木工等生存的手艺,其中,就包括彩绘玻璃制作工艺。因为这个契机,彩绘玻璃才得以传到了中国。

而上海,就是中国最早有彩色玻璃的地方。

《安家》向公馆的花窗玻璃:彩绘玻璃带来的流光溢彩

土山湾的学徒在绘制画作

说起“土山湾”,不得不提一下林则徐,这里起初由林则徐率民众疏浚蒲汇塘等河道堆积淤泥而成的。就是这样一个当时不太出名的地方,在中国当代玻璃艺术史上有着特殊的地位。刘海粟、任伯年曾在此任教,也是培养出了享誉中外的雕塑家张充仁、中国第一位水彩大师徐咏青、黄杨木雕大师徐宝庆等名家。徐悲鸿更是高度赞誉土山湾在“中西文化之沟通”上“曾有极珍贵之贡献”,是“中国西洋画之摇篮”。

《安家》向公馆的花窗玻璃:彩绘玻璃带来的流光溢彩

土山湾的彩绘镶嵌玻璃画室

土山湾工艺院制作的彩绘镶嵌玻璃,除满足各大教堂和宗教题材外,也承接社会订单。随着彩绘玻璃在建筑与室内装饰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上海三十年代建造的一些大厦、公寓、银行、老洋房里、宾馆都能看绚丽斑斓的彩绘玻璃作品,不仅是一扇扇美丽的窗户,更是别致的隔断、屏风、柜门…

有的至今还保留着这些让人回味无穷、充满浪漫情调,光彩夺目的彩绘镶嵌玻璃艺术品。

《安家》向公馆的花窗玻璃:彩绘玻璃带来的流光溢彩

上海第一幼儿园

《安家》向公馆的花窗玻璃:彩绘玻璃带来的流光溢彩

瑞金宾馆

三.匠人们的精湛手艺

大英百科全书中有这样一段介绍:“……在所有的绘画艺术中,彩绘玻璃可能是最困难的一种。不仅有众多影响光效的因素左右其成品,也相对于其他绘画而言更为累赘繁琐。然而,没有另一种艺术,能像它一样不受尘俗所限,能像它一样灵动,且本身就拥有令人陶醉的效果……”

是的,那个时期工匠与艺术家几乎是合二为一,他们在建筑和绘画上体现了非同寻常的艺术天赋。在制作彩绘镶嵌玻璃的过程中充分展示了独特制作工艺和艺术创作才能。

《安家》向公馆的花窗玻璃:彩绘玻璃带来的流光溢彩

独特制作工艺和艺术创作才能

有人认为,彩绘镶嵌玻璃的技法和珠宝制作工艺与马赛克拼贴艺有类似的地方。

因为历史的原因,早期的彩绘镶嵌玻璃制作方式一般大多是由修道院的僧侣们所流传下来的,中古世纪神学家狄奥斐卢斯写了一篇关于公元1100年彩绘镶嵌玻璃艺术家的手艺记录,他提到了过去900年间彩绘镶嵌玻璃的制作技术:

“如果你想要组合一扇窗户,首先你先要在木板上定出窗户的尺寸,下一步便是在框框中画出图案,并且决定出图案的颜色。接着,以玻璃切割刀切割出合适的玻璃,并以铅条加以围闭……最后,将铅条两端焊接后装上窗框便完成。接下来,就能安装这扇窗户了。此外,你还可使用辅助铁件固定窗户,好让整体结构更稳固。”

随着社会的变迁,审美意识的碰撞和原料科技的发展,彩绘镶嵌玻璃在原有的制作工艺和传统题材上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和突破,表现形式也日趋多样化,有经典繁华,有简洁抽象,更注重与环境的共鸣与协调。

早期的彩绘玻璃窗都是用木条镶嵌成型,技术改进后用铅条镶嵌使得窗户更加牢固,这个技术一直保留到现在。

然后再根据建筑都要求,彩色玻璃有时也会和混泥土,硅胶等材料镶嵌成型。

现在,彩绘玻璃削弱了宗教的功能性,转向公共建筑空间和民用装饰,增强了人文意识和亲和力,将表现形式内容拓展到人与自然、人与空间的互动融合上。

《安家》向公馆的花窗玻璃:彩绘玻璃带来的流光溢彩


结束语:

彩绘玻璃在建筑、艺术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扮演着不能替代的角色,它可以是装饰,也可以是结构的一部分。

每当我们看着这些美轮美奂的彩绘玻璃作品时,仿佛都在倾听着一段又一段过去了的故事,因此有人说彩绘镶嵌玻璃是逝去的古董艺术。

可是我更愿意相信,如果我们在欣赏它们的同时,可以花点时间走近它们、了解它们,那么这一个古老的工艺就不一定会逝去的,它会在这个新的时代,找到新的定位,重新绽放更加灿烂的光芒。

要相信,彩绘玻璃是有生命的,艺术是有生命的。


《安家》向公馆的花窗玻璃:彩绘玻璃带来的流光溢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