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南,日偽時期老照片,再現當年泉城老百姓的生活日常


濟南歷史悠久,春秋時稱為濼邑;戰國時稱為歷下邑;公元前164年始稱濟南;南北朝及隋唐稱為齊州;自宋開始,1000多年來都稱為濟南。自清朝初期設山東省開始,至今濟南都是省會之地。圖為彼時濟南街景。

1904年膠濟鐵路建成通車後,袁世凱和時任山東巡撫周馥一起奏請清政府在濟南自開商埠,之後濟南城市區域隨之擴大,至1938年日軍侵佔濟南,濟南被劃為11個區。圖片拍攝於1938年3月,濟南某戶民宅前。

1904年濟南開埠後,一批民族企業相繼成立,如濟南電燈公司、成豐麵粉廠、仁豐紗廠、瑞蚨祥等等;外國洋行及資本家也紛紛來到濟南經營,如德昌洋行、德華銀行、橫濱正金銀行等等。彼時的濟南市場繁榮,是一座活躍的商業城市。圖為1939年濟南街景。

圖為1940年2月的濟南經二路。經二路又稱“二大馬路”,1904年開埠時,這條馬路就定名“經二路”,此路商賈雲集,店鋪林立,東起普利門橋,西止槐村街北口,全長約4公里。是民國時期濟南的商業金融中心。如今漫步於此路上,還能看到德華銀行、瑞蚨祥、宏濟堂、亨得利鐘錶店等一批歷史遺留的老建築。

清末新政實行後,彼時的濟南就已經有小學堂30所,中學堂9所,高等學堂6所。截止1936年,濟南全市有幼兒園8所、小學124所、中學22所、師範及職業學校9所,大學2所。1934年統計的小學一年級入學率是53.4%。抗戰爆發後,濟南的一部分師生或南下或西遷。濟南淪陷後,日偽推行奴化教育,強制日語教學,每個學校都會派遣若干日本教官。圖為1939年12月學校門口,放學時所攝。


民國初期一批民族企業家投身實業,其中就包括了叢良弼建於1912年的振業火柴公司,廠址位於今濟南石棚街,自此中國有了自己的火柴,不必再依賴進口。彼時振業火柴廠有工人千餘人,日產火柴40大箱,其“三光”牌火柴暢銷全國,因此叢良弼被譽為北方的火柴大王。圖為拍攝於1940年的振業火柴廠車間內部。

近代的濟南棉紡織業,是近代中國紡織工業的四強之一,有包括建於1915年的濟南第一家紡織廠——魯豐紗廠、1931年的成通紗廠、1931年被譽為“模範工廠”的仁豐紗廠等39家企業。圖為1940年拍攝的工廠內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