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人們在畫食物時,他們到底在畫什麼?

縱觀美術史的發展歷程,食物題材在不同主題的油畫作品中扮演著不同的角色,經歷了不同的發展階段。在不同的畫家筆下,食物的意義也不盡相同。

隨著油畫的發展,食物的意義也不斷地隨之變化:它有時是安寧與富足的象徵,又可能是人類的貪婪與物質的象徵,它承載著畫家對生命的關注和對死亡的審視,也見證新的繪畫形式畫面構成的探索。食物包含了不同歷史背景、時代背景、文化背景所賦予作品的象徵意義,是畫家思想和情感表達的具象載體,更體現著不同時代不同階層的審美趣味,留給後人的食物題材經典作品值得我們去研究與探索。


為了敘事

縱觀歐洲油畫史,中世紀歐洲的藝術創作多為宗教服務,不可避免的具有濃重的宗教色彩。而文藝復興時期的油畫創作開始充分體現人文主義精神,題材上依然以宗教題材為主。食物題材在這些宗教故事中的出現也自然而然地被帶入了油畫作品中:眾多畫家都創作過的宗教題材油畫《亞當與夏娃》以及提香《人類的墮落》中出現的

蘋果,描繪的便是《聖經·創世紀》中亞當與夏娃偷吃禁果的故事情節

另一個同樣有眾多油畫家描繪過的經典宗教故事就是聖餐——穌在遭羅馬兵逮捕的前夕與十二門徒共進最後一餐,這一情節也被畫家們通過油畫作品《最後的晚餐》再現。而故事情節中出現的食物:“餅”與“葡萄酒”,就承擔了敘述這一情節的主要功能

當人們在畫食物時,他們到底在畫什麼?

列奧納多·達芬奇《最後的晚餐》,1498年

食物不僅在宗教題材油畫中敘述宗教故事情節,也時常出現在描繪生活場景的油畫作品中敘述生活情節提示人物背景。它們作為背景提示人物所處的環境、作為配角烘托畫面氛圍。

當人們在畫食物時,他們到底在畫什麼?

揚·維米爾《倒牛奶的女僕》,約1658年

在荷蘭風俗畫家維米爾的代表作《倒牛奶的女僕》中,描繪了女傭人準備早餐的場景:麵包散落桌邊,牛奶從廚娘正在傾倒的罐子裡緩緩流淌而出,一切都顯得和諧靜謐。這樣的生活細節被畫家描繪的極為堅實,食物強烈的質感滲透著純粹質樸的詩意,同時也向我們敘述著女傭人忙著準備早餐的環境與內容。畫家通過描繪人們的日常生活,將平淡的家庭瑣事描繪出詩一般的韻味。

此外,食物還可以用來表達用餐時間:西班牙畫家委拉斯開茲描繪過三位青年朋友用餐場景的《早餐》。

當人們在畫食物時,他們到底在畫什麼?

委拉斯開茲《早餐》,1619年

莫奈也同樣描繪過室外明媚光線下的《草地上的午餐》和另一幅室內用餐場景《午餐》;

當人們在畫食物時,他們到底在畫什麼?

克勞德·莫奈《草地上的午餐》,1866年

而皮埃爾·奧古斯特·雷諾阿的經典作品《遊艇上的午宴》一畫中,鋪著白桌布的餐桌上並非容易飽腹的魚肉麵包,取而代之的是葡萄與美酒觥籌交錯,這樣的餐桌讓筆者感受到這群年輕的朋友在遊艇上享受美好時光時輕鬆愉悅的氣氛,和藝術家們更加重視精神交流的境界。

當人們在畫食物時,他們到底在畫什麼?

皮埃爾·奧古斯特·雷諾阿《遊艇上的午宴》,1880-1881年

上述幾位印象派畫家描繪的多是作家身邊朋友的生活場景,我們不僅可以從餐食和美酒中判斷用餐時間,還能窺探出他們瀟灑自由的生活狀態

最後,食物的多寡與生活場景的描摹也向我們反映了人物對象

生活的物質狀況

當人們在畫食物時,他們到底在畫什麼?

尼古拉斯·圖尼埃《桌上公司》

尼古拉斯·圖尼埃(Nicolas Tournier,1590—1638)的作品《聚餐》同樣描繪著朋友聚會的場景:五位青年圍繞畫面中下方的餐桌而坐,桌上的整隻火雞、麵包與甜點佔滿了整個餐桌,位於畫面左側的青年手持裝滿美酒的高腳杯,讓觀者感受到了聚餐者較為富足的物質生活狀態。

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埃米爾·弗裡恩特(Emile Friant,1863—1932)的這幅《節儉的一餐》,六個人的餐桌沒有了燒雞與零食,母親手中的盤子裡不是發酵後的美味麵包,而是玉米渣窩頭,寥寥的一盤窩頭訴說著這個家庭生活的艱難

當人們在畫食物時,他們到底在畫什麼?

埃米爾·弗裡恩特《節儉的一餐》

為了炫富

食物的充足豐盛意味著“風調雨順”,體現著社會的繁榮與貿易的昌盛。食物題材在繪畫中的出現,往往也表達著人們

對富裕生活的嚮往,對美好現實的讚揚

十七世紀的荷蘭經濟與貿易迅猛發展,農業畜牧業也位於世界前列,人們的生活物資極大豐富,象徵著富足生活的食物被畫家們描繪於畫中,這些畫作在當時掀起了一陣潮流——十七世紀荷蘭靜物畫研究

出現在靜物畫的食物大多都為荷蘭黃金時代的貿易繁榮作出了貢獻,其中有被稱為荷蘭經濟的“金礦”——鯡魚,荷蘭三寶之一的奶酷,進出口貿易的標誌——胡椒等。荷蘭小畫派將繪畫題材不斷地擴大,確立了獨立的靜物畫科目,這時便有了“靜物”這個概念。而此時靜物畫的大部分的題材都是美味佳餚,不僅包括各種食物諸如檸檬、柑橘、牡蠣、龍蝦、甜點等,更是對裝盛食物的器皿細緻描繪,比如盛著美酒的玻璃杯、盛有海鮮的銀盤等。

威廉·考爾夫(Willem Kalf,1619—1693)是荷蘭小畫派靜物畫家的傑出代表,他的靜物畫幾乎都是食物與器皿的組合,如《靜物》、《檸檬,柑橘與酒杯》、《靜物與火鍋》、《靜物銀酒壺》、《靜物與飲用水號角》等。威廉·考爾夫擅長用精細的畫筆表現筆下的食物,並發展各種技法來表現食物的質感,例如用薄塗法來描繪水果的光滑表面,使水果看起來無比新鮮;同時細心研究食物器皿的質感,利用銀灰、金黃與棕色調子模擬玻璃與金屬的反光表面,用透明畫法表現綢布的柔和……食物和器皿在他們的筆下栩栩如生,幾可觸摸。

當人們在畫食物時,他們到底在畫什麼?

威廉·考爾夫《靜物與火鍋》,1649年

同時期的畫家威廉·克萊茲·海達(Willem Claesz. Heda,1594—1680)的靜物畫則多集中於食物以及金屬與玻璃器皿。他喜歡畫金銀玻璃餐具與點心食品的搭配,如同一幅幅貴族早餐的桌面,所以克萊茲的靜物畫也被人們稱為“早餐畫”。“早餐畫”的特點使他的長技得以充分發揮:玻璃與金屬器皿裝上牡蠣、螃蟹、魚蝦,或在桌上擺著半削了皮的檸檬。食物與用具經過畫家精心的選擇與擺設,彰顯出主人的貴族地位,彷彿主人剛剛用餐後的狀態。他的食物題材靜物構圖簡樸,物品擺放集中且自然,具有很高的藝術完整性。威廉·克萊茲·海達的食物題材作品包括:《蟹肉早餐》《粗陶器水罐,酒杯,鯡魚,麵包》《水果和花》《果籃子》《甜點心》等。

當人們在畫食物時,他們到底在畫什麼?

威廉·克萊茲·海達《早餐餐桌和黑莓》

同時期且生活在同一城市的靜物畫家克拉斯·範·霍森(Claes van Heussen,1599—1631)則善於表現水果的不同質感,將黃色的水果放在褐色和灰綠色的背景前面,從而產生對比,突出靜物。他的作品《賣水果和蔬菜的商販》,描繪的是水果攤老闆在水果攤前旁忙碌的場景:在柔和的光線下,新鮮的水果和蔬菜滿滿地堆積或散落在桌上、椅子上、後方的置物架上,桌上的水果刻畫地極為堅實,連水果的葉片都描繪的非常細緻。與此前畫家的人物畫不同的是,擺滿了水果的水果攤佔據了畫面最重要的位置和極大的面積,而手持天秤的老闆側身而站,卻成為了水果的“陪襯”。這幅畫充分地顯示出,食物這一題材在當時的時代背景下的油畫作品中普遍出現,地位也獲得了極大的提高,成為了當時人們喜愛的題材。

當人們在畫食物時,他們到底在畫什麼?

克拉斯·範·霍森《賣水果和蔬菜的商販》,1630年

表現人民生活富足的食物作為靜物畫的一員被畫家們描繪在畫作之中,地位不同於早期藝術家筆下的背景和陪襯。它是人們安逸、自由、奢侈生活的寫照,是物質富足,生活富裕的體現,更是民族自豪感的體現。


為了勸誡、警世、虛無與死亡

“Vanitas”是一個久遠的藝術主題,它提醒著人們死亡的必然性。關於它的藝術在各個領域、各個時代均有衍生,它曾出現在興起於中世紀陪葬藝術中,出現在雕塑作品中,但與之最密切相關的是16—17世紀荷蘭的“虛空派”靜物畫。

十七世紀的荷蘭小畫派的成就之一是將靜物畫獨立出來,在當時新教改革、藝術市場自由化的背景下,食物題材在靜物畫中所代表的意義也更加豐富,而其中一部分則帶有“虛空”的含義、具有警示勸誡的意味

。瑞典的藝術史論家博格斯同(Ingvar Bergström)在其著論《十七世紀荷蘭靜物畫》中曾把虛空派靜物畫中描繪的物件進行了嚴格而細緻的分類,食物被分類到了“塵世的存在,物質的虛榮”中。可見,食物不再象徵著生活的富足,而是代表了人類的慾望,提醒著人們食物一定會腐爛:時間易逝、生命的短暫、死亡的必然

當人們在畫食物時,他們到底在畫什麼?

彼得·科萊斯《頭蓋骨與羽毛筆》,1628年

彼得·科萊斯(Pieter Claesz,1597—1661)是荷蘭著名的“虛空派”靜物畫家之一,也是靜物畫的代表人物。他早期的繪畫主題也體現過積極向上的生活態度,通過高超的表現技法將靜物描繪地栩栩如生。而後期他的繪畫的主題發生了很大的改變,呈現的是另一種灰暗虛無的人生態度。科萊斯選擇的繪畫題材都有其特定的象徵含義:頭蓋骨代表著死亡與黑暗,沙漏和鐘錶象徵著時間的流逝;水果象徵著時間的稍縱即逝;氣泡美酒暗示著美好瞬間的破滅;死去的鯡魚、螃蟹和牡蠣,象徵著生命不可避免地從衰落走向消亡;破了餅皮流出渾濁餡料的餡餅代表著物質的腐化和物慾橫流的世況。這些食物在灰暗的畫面調子中,使人們產生了對於生命問題的思考,告誡人們生命易逝,物質與歡愉的追求都是空幻的,慾望、金錢和財富可能腐蝕人的靈魂。

當人們在畫食物時,他們到底在畫什麼?

彼得·科萊斯《淡水魚與貓》,1656年

為了光與色

印象派興起於19世紀60-70年代的法國,當時的青年畫家們突破了傳統的繪畫模式,建立起一套新的色彩觀念和繪畫表現手法,開啟了一個新時代。他們用自己獨特的眼光對光與色進行科學理解分析,將富於變化的光與色完美結合,使畫面更加富有視覺衝擊力。

而生活中出現的

食物,便成了畫家表現色彩的絕妙載體。無論是新鮮食材還是烹飪過的食物,都可以作為畫面色彩的來源,多彩鮮豔的水果更獲得了畫家們的青睞。這些食物題材的絢爛色彩在畫家的筆下被描繪到了極致,顛覆了古典主義繪畫顏色的灰暗與單調性

皮埃爾·奧古斯特·雷諾阿(Pierre Auguste Renoir,1841—1919)的這副食物題材油畫《南部水果》,是食物適宜作為光與色載體最好的例證:色彩樸素的胡椒、紫紅光亮的茄子、色澤飽滿的西紅柿、質感粗糙的石榴、陰影中的檸檬和黃橙橙的桔子,這些色彩鮮明的食物是雷諾阿追求色彩奧秘的最佳模特。光在或堆積、或散落的水果上產生柔和的明暗變化,固有色、環境色與光源色相互影響,產生了絢爛又和諧的畫面效果。

當人們在畫食物時,他們到底在畫什麼?

皮埃爾·奧古斯特·雷諾阿《南部水果》,1881年

而在印象派的創始人莫奈(Claude Monet,1840—1926)的靜物畫《蘋果和葡萄》中,同樣表現了色彩豐富絢麗的水果。不同顏色與質感的蘋果、梨、葡萄和提子在陽光下反映出不同的顏色變化,有助於莫奈表現光影和顏色的豐富性。莫奈通過細緻入微的觀察,抓住陽光透過這些新鮮水果時的特點,以真實生動的筆觸改變了古典主義的審美價值。

當人們在畫食物時,他們到底在畫什麼?

克勞德·莫奈《蘋果與葡萄》,1880年

為了畫面形式與構圖

日常生活中的食物形態各異,具有很強的體積感,也因此成為了畫家尋找形式感的最佳對象。

被稱為“現代繪畫之父”的塞尚(Paul Cezanne,1839—1906)說過:“我要用一個蘋果令巴黎大吃一驚”,可見塞尚的繪畫選材對蘋果有著非常特殊的偏好。塞尚通過蘋果這一物象探索構成方法,開創了靜物畫的新形式:蘋果包含了紅黃綠以及無數種變化但又相對統一的顏色,有助於畫家對色彩及明暗進行分析;蘋果的形體圓中帶方,具有很強的體積感空間感,且便於組合排列,有助於塞尚對畫面構成與形式感的探索。

當人們在畫食物時,他們到底在畫什麼?

保羅·塞尚《蘋果》,1878-1879年

塞尚並不對一個單獨的蘋果進行描繪,而是選擇將蘋果這個形象進行無數次的複製,在這些類似的形象中不斷對比找出最細微的差別。他通過對幾個、十幾個蘋果的不同排列與組合,重新構建成一個新的整體,進行形式感與構成上的探索,最終呈現出和諧統一、堅實穩固的畫面效果。蘋果不再作為食物的功能性存在與畫面上,而是作為幾何形態出現、化身為畫面構成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當人們在畫食物時,他們到底在畫什麼?

保羅·塞尚《蘋果籃子》,1895年

他的“蘋果題材”系列包括《蘋果籃子》《廚房的桌子》《蘋果與蛋糕》《有蘋果的靜物》《牛奶罐和蘋果》等相當數量的作品。通過食物題材追求新的繪畫形式和構成的畫家還有高更、畢加索、費爾南多等。


為了再現真實


現實主義作為十九世紀的風格,它的繪畫主題選自日常生活的場景,包括各個社會階層的人物、人們的生活與工作環境乃至人們身邊的日用品。現實主義畫家並不在意描繪對象的藝術價值,他們經常描繪並沒有被看作有繪畫價值的東西。許布納爾認為“題材是無關緊要的,只有‘好看的著色’才決定一切”。對於很多現實主義畫家來說,“怎麼畫”比“畫什麼”更加重要

跟隨現實主義文藝運動的浪潮,食物題材作為最為普通平凡的題材被提高到同歷史和宗教題材繪畫同等的地位。此時的食物題材與荷蘭小畫派的靜物畫中的食物題材有著本質的不同,荷蘭小畫派畫家所描繪的食物與器皿是在各種生活用品中精心挑選出來的,金銀的材質或精美的裝飾顯示著生活的富足;而十九世紀德國的現實主義先驅們對於靜物畫中食物題材的選擇則更加隨意,事實上他們

更多地表現普通市民、勞苦大眾的生活用品與食物

在現實主義畫家筆下,食物在其繪畫作品中也顯得更加獨立:法國現實主義代表人物庫爾貝筆下的《桌子上的蘋果、梨與報春花》、《蘋果與石榴》、《碗中的水果》等作品中,食物題材被描繪的厚重、結實,如同他筆下的人物一般一絲不苟。他還創作過三幅相同題材的創作——《鱒魚》,畫中的鱒魚即將死亡,圓瞪雙目,鮮血淋漓,極近真實。

當人們在畫食物時,他們到底在畫什麼?

居斯塔夫·庫爾貝《鱒魚》,1873年

卡爾·舒赫也創作過數量很多的食物題材油畫,代表作如《蔥、奶酪與蘋果》、《靜物》、《靜物與南瓜》等,其中的選材出現了大蔥、奶酪這樣極具生活氣息的食物,體現出他關注勞動人民生活的現實主義理想。

當人們在畫食物時,他們到底在畫什麼?

卡爾·舒赫《蔥,奶酪與蘋果》,1888年

威廉·梅里特·蔡斯(Willian Merritt Chase,1849—1916)作為美國印象派畫家,其作品也呈現出現實主義理想。他的食物題材繪畫《靜物:蔬果》《靜物與西瓜》採取一種在統一色調的光線效果下描繪真實的原則,芹菜、蘿蔔、白菜、魚肉作為中產階級生活的日常的一角,被描繪的極其細膩堅實。

當人們在畫食物時,他們到底在畫什麼?

威廉·梅里特·蔡斯《靜物》,1915年

在這些堅持貼近生活、忠於自然的現實主義先驅的努力下,食物題材繪畫被一絲不苟地真實再現與畫布之上,獲得了與其他繪畫題材相同的地位。

飲食男女,人之大欲。縱觀美術史的發展歷程,食物題材在不同主題的油畫作品中扮演著不同的角色,經歷了不同的發展階段。在不同的畫家筆下,食物的意義也不盡相同。而食物題材繪畫的發展序列,也從一個側面反映了不同時期藝術史和社會史的發展。

​愛生活,愛藝術——夢娜麗莎兩位小姐姐帶你嗨逛海外博物館,第一時間飽覽全球藝術品資訊,快來關注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