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張偉麗圈了粉:擁有強大內驅力的自信,父母如何幫孩子獲得?


被張偉麗圈了粉:擁有強大內驅力的自信,父母如何幫孩子獲得?

說實話,3月8日我是第一次知道張偉麗,因為她衛冕了UFC的冠軍,連央視都盛讚“提氣”。鋪天蓋地的報道讓我不知道她都很難,出於好奇心我點開看了看。

然後就這麼簡單,我被她圈了粉。在張偉麗贏得了如此榮耀,主持人問她有什麼想說的,她說:“我的祖國正在經歷疫情,希望我們趕緊度過疫情,現在疫情已經不是中國人的事了,而是全人類的事,希望大家共同努力,戰勝疫情!”

張偉麗至今已經打出了21連勝,她說:“我從來沒有想過我有多大把握拿下比賽,每次必須拿下!因為要給自己一個念頭,如果沒有這樣的念頭,在場上受到重擊的時候,你想到自己可能會輸,就會放棄,只要氣一下來,就會像蔫了的氣球一樣。我覺得打拳和做人做事一模一樣,任何場面都要有自信,不要輕易放棄。

不僅時刻心繫祖國,而且自信滿滿,內心由衷的佩服張偉麗這份自信和篤定。就是這份自信和篤定,讓她擁有如此強大的內驅力,

從確定打職業生涯時就要打UFC,一而且定要拿下冠軍,從未想過只是打一打。

羅斯福說:相信自己能做到,你就已經成功了一半。張偉麗的自信加上自身的超強實力,讓她擁有了今天的成功。

要有自信,然後全力以赴——假如有這樣的信念,任何事情十之八九都能成功。——威爾遜(美國)


被張偉麗圈了粉:擁有強大內驅力的自信,父母如何幫孩子獲得?

“亨利效應”:當你相信時,它就會發生

有一位叫亨利的法國青年,在美國的孤兒院長大,個子矮小、長相不好、講話帶口音,這些都讓他感到自卑,所以直到30歲也還一事無成。

有一天,他的好朋友興高采烈的跑來,一邊仔細端詳亨利一邊迫不及待的告訴他一個好消息:“我在雜誌裡看到,拿破崙有一個私生子流落到了美國,而他又生了一個孫子,特徵跟你一模一樣,個子矮小,講話帶法國口音……”。亨利看到雜誌後捉摸半天,最終相信自己就是拿破崙的孫子,頓時自信心滿滿:“矮個子多好,爺爺就是這個形象指揮著千軍萬馬。”

以前他為自己的口音自卑,現在他為自己的口音自豪,遇到困難也像變了一個人一樣,對自己說:“拿破崙的字典裡面可沒有‘難’這個字。”在成為一家大公司的董事長後,他考證自己的身世,發現自己並非拿破崙的孫子。但亨利說:“是不是已經不重要了,重要的是我懂得了成功的秘訣:我相信時,它就會發生!”

亨利因為變得自信最後獲得了成功,一個人一旦擁有了自信心,便擁有了無窮的力量,潛力就會得到充分的挖掘。自信是人格的核心力量,擁有了自信就成功了一半,自信心是重要的品質,是人才素質的基本要求,是孩子能成材的精神核心。孩子擁有了信心,才能努力實現自己的願望和理想。作為家長,幫助孩子擁有自信心並且想方設法保護孩子的自信心,就是在引導他開啟智慧的大門。

愛因斯坦:教育應該使提供的東西,讓孩子作為一種寶貴的禮物來享受,而不是作為一種艱苦的任務要他承擔。

心理學研究,每個孩子的內心深處都渴望被肯定,都有獲得成功向別人展示自我的願望,一個人只要體驗一次成功的喜悅,便會激起無數次追求成功的願望和信心。為孩子創造更多成功的機會,讓他更多的體驗成功,在成功後獲得愉快、得到肯定和認可,這樣的成功才有意義。

美國哈弗商學院MBA生涯發展中心主任華德盧與巴特勒博士經過長期的心理研究,認為一個人如果缺乏自信,就會出現不良的心理現象,造成消極的心態,嚴重影響自己的獲得發展和成功,反之,則容易獲得發展和成功。

被張偉麗圈了粉:擁有強大內驅力的自信,父母如何幫孩子獲得?

孩子的自信=(父母對孩子的信心)²

《孩子的大腦》:人體的17號染色體決定了一個人的自信程度,從這方面說自信是受遺傳的影響。

所以有的孩子3歲時就敢像不熟識的親戚要手中的飲料,有的孩子哪怕到了5歲見到最喜歡的叔叔還是會害羞的躲在人後。有的孩子5歲就能組建球隊,有的孩子上課想回答問題卻不敢舉手。

還有一個事實讓人驚訝,不管孩子的遺傳因素如何,所有孩子在條件成熟時都會變得自信。沒有了哥哥的保護,弟弟也會勇敢起來,足球隊長不在時,自然會有另外一個孩子代替他。同齡的孩子不在時,面對更小的孩子也能承擔起責任。這告訴我們,所有的孩子都能擁有自信,只是需要條件去感受自信。

信心的建立和大腦中的兩個參與者有關:杏仁核和額葉。杏仁核就像大腦中的警報器,當大腦識別出危險就會被激活,額葉起控制作用,幫助孩子控制恐懼。出現危險情況時,這兩部分會產生對抗,杏仁核獲勝就會感到害怕,額葉獲勝就能克服恐懼。

一個剛學會走路的孩子,嘗試著走向不平整的石子路,父母的不同反應,決定著孩子的想法:

  1. 如果父母不干涉,即使孩子很害怕走的磕磕絆絆,他的大腦會保持警惕狀態,孩子面對的情境是:我雖然害怕,但我能夠控制它。
  2. 如果父母總是走過去幫助他,這件事孩子就失去了主導地位,大腦也會學習到,父母在時才是安全的,孩子的想法就變成:我很害怕,但我不能控制它,我的父母才能控制我的恐懼。
  3. 如果父母大叫一聲飛奔過去,孩子感受到父母的恐懼,杏仁核被激活,孩子立即也感到恐懼。

從這個意義說,不管天性怎樣,孩子的自信心都取決於父母對自己的信任。如果父母整天為自己擔憂,孩子只會學習到世界很危險自己沒辦法獨自面對。面對挑戰時,杏仁核的警報會讓他恐懼,從而導致他會輕易放棄挑戰。如果父母給予孩子信任,面對不確定的情況,孩子也會冷靜應對。

孩子的自信等於父母對孩子的信心的平方。

被張偉麗圈了粉:擁有強大內驅力的自信,父母如何幫孩子獲得?

父母如何加強孩子的自信?

一、肯定孩子的努力

消極的信息並不能幫助孩子做的更好,反而會引起孩子的焦慮傷害孩子的自尊。向孩子提供積極的信息是幫助孩子建立自信的好方法,當孩子超越自己時,運用技巧給孩子一些積極的讚揚,會強化孩子自信。

①認可孩子的努力比認可結果重要:

當孩子進行艱難的任務時,他表現的專注認真,很勇敢,或者成功完成了以前做不到的任務時,你的一句讚賞“你非常勇敢”、“你非常專注”,有助於孩子建立自信。

當孩子的行為結果被認可時,獲得獎勵信號的神經元會尋找其他可以獲得良好結果的任務,因為大腦通過實踐學習到了,任務完成的好就會有獎勵,所以簡單的任務更容易完成獲得獎勵。當結果不如預期的順利時,孩子就會避免複雜的任務來回避失敗的風險。

當孩子身上一些更有趣的變量被認可時,比如說他是怎樣集中精力、如何專注、對完成任務做了什麼努力,當這些努力得到肯定的孩子,

會主動尋找更困難的任務,繼續努力超越自己,並且享受集中精力解決問題的過程。

哪怕孩子只取得了一點成功,家長也要及時鼓勵,關鍵是要對孩子付諸實踐的能力進行強調,使內心被肯定的渴望化為自信儲存起來,成為他們走向成功的階梯。

②避免用“廉價的成功”傷害孩子的自信:

體育課上的躲球遊戲,肢體協調能力差的悠悠躲過了2個球,而躲過6個才算合格。爸爸看到悠悠很難過,趕緊安慰他:“你已經躲過了2次,表現的很棒了,兒子。”悠悠很生氣:“可是躲過6次才算合格啊,爸爸,你也覺得我只能做到這個程度!”

爸爸的出發點是好的,但他的鼓勵卻起了反作用,爸爸的錯誤就在於,在悠悠還沒有取得“表現滿意”的情況下,就想讓他“感覺滿意”。

心理領域認為,自信必須來自於“表現滿意”和“感覺滿意”兩部分,缺一不可。沒有任何有效的方法能跑開表現滿意直接獲得感覺滿意。不獲得現實的成功,企圖直接得到自信,是本末倒置的錯誤想法。

悠悠並沒有對自己的表現感覺滿意的情況下,爸爸的鼓勵其實忽略了孩子對成功表現的期望,讓孩子產生了“父母對我的期望很低”、“我的能力也就這樣”的消極想法。所以,家長要避免用“廉價的成功”傷害孩子的自信,而是表達對孩子一如既往的信任和期望。

被張偉麗圈了粉:擁有強大內驅力的自信,父母如何幫孩子獲得?

二、讓孩子承擔責任

責任是生存不可避免的一部分,讓孩子承擔與他日常相關的任務是培養孩子自信的好辦法。開始的越早,孩子的不適感就會越少,通過自身努力獲得的自信心也會越強。孩子本身是喜歡承擔責任的,因為這是一個發現新事物學習掌控周圍環境的機會。

孩子小的時候,可以讓他幫忙收納玩過的玩具,把自己的尿不溼丟進垃圾桶。等再大一些,讓孩子把自己的髒衣服丟進洗衣機,清理撒在地上的牛奶,吃完飯幫忙收拾碗筷,每個年齡階段都有他能夠承擔的任務。

孩子喜歡完成自己的任務,就像現在,3歲的兒子每次主動要刷自己用過的小馬桶,自己洗襪子等,當他完成任務時,能感受到自己有能力做好一件事。所以,生活中讓孩子承擔任務有助於他建立自信。

被張偉麗圈了粉:擁有強大內驅力的自信,父母如何幫孩子獲得?

三、給孩子作決策的機會

果果想要一輛玩具車作為生日禮物,媽媽說:“車子你有很多了啊,不如選一個玩具熊,而且玩具熊很大……。”就這樣,對車子無比喜愛的孩子,在父母的引導下選了自己並不期待的玩具熊。

培養孩子自信的另一個重要的方法就是作決策,對父母來說,最大的誘惑就是替孩子做決定,因為這樣孩子就能避免錯誤,一直做正確的事。

許多人在做決定時都感到不適,大腦的一部分清楚你想要什麼,另一部分讓你產生懷疑,最終被困在一個充滿疑慮困惑的尷尬局面。從這個意義上講,作決策就是理智腦和情感腦之間的爭論,不管是選伴侶、買房子、點菜等選擇都是情感腦做出的,理智腦負責為決策辯護或者給出合乎邏輯的理由來解釋做出的決定。

事實證明,最準確的決策往往來自情感腦,而不是理智腦,那些從更理性的角度思考替代方案的人往往感到不安,從而做出更壞的決定。

儘管看起來離譜,但幫助孩子做出更好決策的好辦法就是讓他自己做決定,並且相信他能從錯誤中學習。毫無疑問,孩子會犯錯,但誰不會呢?最好的方法不是防止孩子犯錯,而是教會他相信自己,並且幫助孩子從所有成功和失敗的經歷中吸取經驗和教訓。

大玉兒,一位有想法的媽媽,用文字傳播育兒經驗,關注 看更多育兒知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