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有的人很能喝酒,有的人卻滴酒不能沾?

求進


能不能喝酒即和體質有關,主要因為肝臟產生的酒精代謝酶類的種類和量的多少;也和生活適應有關,如果本身不是很能喝酒,適應一段時間可能變得稍微能喝,但比較傷身體。



酒精是一類對人體細胞組織有害的物質,可以麻痺神經,使心跳加速,體內血液重新分佈等現象,所以喝酒後感覺會變得遲緩,喝太多還無法控制胳膊腿走不穩,血液流動的變化又使人比較愛流汗等。所以人體進化出了酵解酒精的酶,由肝臟產生,主要是乙醇脫氫酶和乙醛脫氫酶兩種,前者使酒精帶著為乙醛,醛類物質對人體的傷害更大,

第二個酶就是酒精代謝的關鍵,使乙醛轉化為乙酸,酸類物質可以被血液緩衝對中的碳酸氫根消耗,變成乙酸根和二氧化碳、水等物質,就可以從腎臟肝臟代謝。天生酒精過敏的人很多就是缺少酒精代謝的酶,或者是第一步的酶或者第二步的酶,容易上頭臉紅的是缺少第二個酶,血液中會產生更多的醛類物質,對人體傷害更大,會使人出現噁心嘔吐等反應,嚴重點的暈厥等。

這類是天生的原因,是由於人類基因的多樣性,現代人類是遠古很多部落人群基因交流融合而產生的,在遠古由於吃的食物不同,對人群的酒精耐性進行選擇,有的人群就能喝酒,有的喝不了多少,而基因交流之後,基因以及基因的配型更加多樣,有的上一輩還挺能喝,下一輩就由於基因的配對缺少相應的酶變得不能喝。不過喝酒也是能通過鍛鍊稍微彌補的,人體的很多功能都有較強的代償能力,不管缺不缺酶,人體最後都可以將酒精通過代謝等方式排出,常喝酒有助於提升相應功能的作用能力,使流量稍有提升。但人體任何代償能力都是有限的,如果大大超過代償能力則可能導致酒精中毒等不良事件,嚴重的會猝死。

對於現代人來說,能喝酒又不是啥值得炫耀的事情,不能喝酒的還是不要勉強為妙。而且現代研究也顯示酒精和不少癌症的發病有關聯,而終日酗酒也會削弱人得意志,變得渾渾噩噩的。


來看世界呀


“酒後乾坤大,壺中日月長。”

中國的酒文化源遠流長,自古以來就是無酒不成席,所以喝酒是親朋好友聚會用餐必不可少的一件事情!

有些人喜歡喝酒,也能喝酒,在酒桌上精神面貌也好,什麼啤的、白的、紅的隨便切換,最後還能清醒的回家。

我就特別佩服這樣的人,敢喝,能喝!雖然大家都知道混酒喝傷身體,可是這樣的人經常吃飯時“四中全會”喝下來,屁事沒有!

當然也有部分人天生就沒辦法喝酒的,我認識一朋友,練拳擊的,還愛打籃球,體能體格特別好,但他就是天生不能碰酒的。

有次大家聚會,所有人都喝了,他頂不住大家的威逼利誘、軟磨硬泡,於是喝了起來,一瓶啤酒下去,三張椅子擺起來睡著了!

酒量真的是天生的,天生身體素質決定的,基因決定的,後天是訓練不出來的,如果你覺得你以前只能喝半斤白的,現在能喝7兩了,那不是你酒量大了,是你的內臟耐受力強了。

所以不要去訓練酒量,練不出來,還傷身體。反正現在大家越來越文明瞭,不像以前拼命勸酒了,喝酒一定要量力而行,喝多了,喝傷了,那是自己的身體!


鐵拳哥


這很正常,我家裡兄弟倆,我哥哥就很能喝,一次能喝一瓶高度白酒,完全繼承了我父親的酒量。而我就不行了,別說白酒,啤酒都不行,以前鼓鼓勁還能喝一瓶啤酒,現在更不行了,一杯啤酒就臉紅脖子粗了,而且還頭疼。

我也曾經練習過,想把酒量提高。有一段時間天天喝酒,使勁喝,喝一瓶啤酒,結果就是連晚飯都省了,連著喝了一個星期,酒量沒見長,體重下來了。

這個東西真的不是練練就行的。科學道理咱也不說了,就說這個能不能喝完全是個體差異,沒辦法彌補。

能喝的,希望你們控制好自己,別酗酒。不能喝的,就別受那罪了,喝點茶也挺好。


觀察後有話要說


除非不喜歡喝酒,或者對酒精過敏的人。一般喝酒都是可以訓練起來的。

我不喜歡喝酒,那種酒辣喉嚨的感覺(曾經喝過幾口治風溼的藥酒),我寧肯喝藥也不喝酒。所以,我是滴酒不沾的。

我以前有個同事,她對酒精過敏,她也幾十年滴酒不沾。

我老公三兄弟,包括公婆都會喝酒,但喝得最多的是大叔子。在我的印象中,大叔子喝酒吃菜很少吃飯。他只要不開車就沒有不喝酒的,一個人,沒什麼菜,他也可以慢慢的一杯一杯喝個半斤八兩的。

開始,他醉過很多次,半夜三更的總是被人扶著回家(跟朋友吃宵夜)。後來,就越喝越多,可以一次喝高度酒一斤多。

現在,我們哪兒沒有誰是他對手。

所以,我覺得能喝酒的都是平日練起來的。


一葉草73


這個我想的話一般是和家裡的原因有關,如果你家裡有人喜歡喝酒的話,長期看見就會想嘗試一下,還有就是和朋友有關,就像我吧,我的同學都蠻少有喝酒,所以我也沒有學會喝酒,和體質也有關係,我喝酒就頭暈,所以就沒有喝酒。


流浪者的人生1


酒量大小,難以簡單表述,影響人酒量大小的因素取決於乙醇脫氫酶和乙醛脫氫酶這兩種酶,有的人天生能喝酒,取決於他的自身條件,比如它天生乙醛脫氧酶含量高,就可以很快代謝酒精,從而讓他比一般人酒量大。其差異不僅表現在人類個體之間,而且同一個人在不同的體質、情緒、環境狀態下,酒量也大相徑庭。當然與酒品質、種類關係不大。

按照科學的解釋,人的酒量的大小,取決於體內的醇脫氫酶和醛脫氫酶作用的大小。因為酒中的主要成分是乙醇(酒精),人喝酒後,90%的乙醇通過醇脫氫酶和醛脫氫酶的作用變成水和二氧化碳排出體外。一個人的酒量大,說明他體內的醇脫氫酶和醛脫氫酶功能齊全,從而使乙醇很少在體內積蓄。

酒量小的人,一般來說是體內的醛脫氫酶缺少活力。這種酶只有當乙醛達到一定濃度時,才能緩慢地將其分解成水和二氧化碳。這就使得酒量 小的人在與酒量大的人喝等量酒的情況下,血液中的乙醛濃度要高出正常的若干倍。這些大量積蓄的乙醛導致未梢血管擴張,而體內為了使因末梢血管擴張引起的血壓下降能迅速回升,被迫分泌腎上腺素來促使血管收縮,加快心跳,恢復血壓。這就是有些人在並沒有喝了多少酒的情況下,便臉紅脖子粗,心跳氣短,頭痛頭暈的緣由。 需要說明的是,有的人酒後手腳發涼,臉色發青是末梢血管血流受阻的表現,不要誤以為臉不發紅,能繼續喝。

影響酒量的因素,除了酒本身,還跟一些外在條件有關,比如說空腹喝酒,空腹喝酒的時候,沒有食物的阻擋,酒精很快直達腸胃,進入血液,會讓人醉得很快,而且空腹喝酒,比較傷害腸胃,酒精進入胃裡因為酒精的原因,會刺激胃黏膜,沒有食物的消化,酒精的刺激性會比較強一些,所以如果想多喝一點酒,飲酒前多進點食物,是飲酒小妙招,也是保護腸胃的方法。

放慢飲酒的速度 喝酒的人雖然都覺得大碗喝酒大口吃肉很牛氣,而且感情深一口悶,喝酒都拖拖拉拉那麼為人也不爽快,但是飲酒不是喝白開水,為了在別人面前豪爽,有的人一上桌就喜歡海喝,結果第一個醉倒。肝臟分解酒精需要一段緩衝的時間後,一口悶的大量喝酒會對肝臟造成一定的壓力,導致分解酒精的速度減少,從而醉酒的速度也會加快。這4點就是影響人醉酒的因素,看完你明白了嗎?


洪果果


酒的主要成分是乙醇,也就是酒精,根據酒的種類和度數的不同,酒精的含量也不同,常見的酒種類包括白酒、啤酒、紅酒、黃酒等等,當然還有很多洋酒,品種實在太多,就不一一贅述了。為什麼有的人很能喝酒,而有的人卻一點酒都不能喝呢?我來給你解答,首先和酒量有關有人會說你不是廢話嗎!且聽我說,酒量的大小,除了遺傳因素外,還有身體的好壞,情緒的狀態,比如有的人天生酒量大,多半是父母其中一個酒量也不小,一個人年輕的時候酒量大,老了身體差了酒量自然就下降了,人在喝悶酒的時候容易醉,這些都是常識。

從科學的角度來講,酒精也就是乙醇,進入人體後,首先進入到胃裡,胃粘膜很快會將酒精吸收,然後乙醇就進入血液,通過血液循環來到肝臟,而肝臟是人體的化工廠,人吃的任何食物經過胃腸道的消化吸收後都會進入血液,並被帶到肝臟進行組裝,轉換成人體所需的營養和能量,乙醇也不例外,肝臟的最小單位是肝細胞,被血液帶來的乙醇被分配到每個肝細胞,肝細胞內有兩種神奇的酶,它們可以分解乙醇,一種叫乙醇脫氫酶,另一種叫乙醛脫氫酶,乙醇先被分解成已醛,緊接著再被分解成乙酸,乙酸進一步被代謝,最後生成能量,大吃大喝後多餘的能量用不完,就轉化為脂肪也就是肥肉儲存起來,人也就胖了。

酒量大的人體內的乙醇脫氫酶和乙醛脫氫酶含量就高,酒量小的人這兩種酶含量就少,如果一個人的這兩種酶不高,那麼酒精在體內長時間無法代謝,就會表現為酒氣重、臉紅,就會醉酒,也就是酒精中毒。大家都知道喝酒後不能吃頭孢,因為喝酒後吃頭孢會阻礙乙醛脫氫酶,也就是導致乙醛不能被進一步降解成乙酸,乙醛的大量聚集會產生雙硫侖反應,人會表現為臉特別紅,甚至紅到脖子,雙硫侖反應會影響細胞的能量代謝,嚴重的會導致猝死。

那麼有什麼方法可以提高酒量呢,或者說在不得不應酬時有什麼辦法儘量少醉呢,那有人說你別別喝啊,呵呵,其實啊,確實有一些方法可以提高一點酒量,我這可不是鼓勵大家酗酒哦,大家可不要貪杯。比如在喝酒前先吃點東西,避免空腹,最好是肉類,肉類難消化,佔據胃內時間長,還有多喝溫水(注意不是熱水,熱水會加快血液循環),儘量減緩胃腸對酒精的吸收,讓肝細胞有足夠的時間產生酶來分解酒精,還有平時少量多喝可以鍛鍊酒量,還有就是平時多鍛鍊,增強體質,好的身體自然酒量也會長,唉,鍛鍊身體居然是為了喝酒,這叫什麼事[捂臉]。希望這個回答可以對你有所幫助,有什麼疑惑可以留言加關注[靈光一閃]。





肝膽病頻道葉醫生


能喝酒,其實就是短時間內肝臟解酒功能強大,而解酒功能其實取決於我們常說的解酒酶。每個人體內的解酒酶數量有多有少,各不相同。

1、解酒酶一般是指乙醇脫氫酶和乙醛脫氫酶。乙醇在胃腸道很快被吸收,只有極小量即約10%-20%經腎從尿中和經肺呼吸排出體外。90%以上的乙醇都在肝內分解代謝。

2、乙醇在肝細胞漿內的乙醇脫氫酶催化下,最終變成二氧化碳。

3、乙醇在肝細胞微粒體的乙醇氧化系統作用下,氧化為乙醛。乙醛是非常活躍的化學物質,具有多方面的毒性。

4、對肝臟的毒性表現在:一是減低肝臟對脂肪酸的氧化,導致肝細胞膨脹,乃至崩潰。二是對氨基酸的干擾作用。引起肝細胞膜過氧化損害。

5、由於乙醛造成肝內脂肪酸代謝紊亂,還可導致脂肪肝的形成。另外,乙醛毒性使肝細胞變性,引起體液和細胞免疫產生,造成肝細胞的免疫性操作,以致發生酒精性肝炎。過量飲酒,會對肝臟產生極大的危害,威脅人的生命。所以我們喝酒一定要適量,不慎喝醉一定要及時解酒。


濤哥愛划水


現代醫學研究發現,能不能喝酒取決於體內的一種酶。

酒的主要成分乙醇進入人體內後95%是靠肝臟分解的,這其中分解過程中需要兩種酶的參與。一個是乙醇變為乙醛的過程當中需要乙醇脫氫酶的參與,不同的人體內的乙醇脫氫酶含量都差不多,這個過程一般都可以完成。第二種酶就是乙醛變成乙酸的過程需要肝臟中的乙醛脫氫酶參與,但是不同的人體內的乙醛脫氫酶含量差別很大。

所以,一個人的酒量好壞取決於乙醛脫氫酶,在生活中如果有人飲酒以後會出現這種臉紅心慌,頭暈,這提示你肝臟的這種乙醛脫氫酶合成可能出了問題,你的代謝酒精的能力是非常差的。



中醫外科一小生


能喝酒和不能喝酒主要是靠兩種酶。一種叫做乙醇脫氫酶(ADH),另一種叫做乙醛脫氫酶(ALDH),兩種酶共同作用,幫助解酒。乙醇脫氫酶先把酒精(乙醇)變成乙醛,然後乙醛脫氫酶再把乙醛變為乙酸,乙酸其實就是我們平時喝的醋的主要成分。最後,乙酸會參與到體內的多個代謝途徑中去,轉化為二氧化碳和水,排出體外。如果體內乙醇脫氫酶和乙醛脫氫酶的活性和含量均較高,就能較快地分解酒精,中樞神經受酒精的影響較小,即使喝了一定量的酒後,也無大礙。

增長酒量:量能不能練出來,對此專家有著不同的意見。其一,專家認為“酒量不能練出來”。覺得越喝酒量越大是因為人體會對酒精耐受,身體對酒後反應的敏感度下降了,造成“越來越能喝”的錯覺。而酒後反應的耐受並不代表人對酒精的危害免疫了,相反這樣會讓人喝更多的酒,造成更大的危害。其二、專家認為“酒量能練出來”。因為通過小劑量多次接觸,可以增加酶的活性,從而把酒量練出來,但並不提倡這種做法,建議生活中能少喝酒還是儘量少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