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們的鄉村有沒有修族譜,大家一起來聊一聊自己姓氏的族譜?

光頭新農人


修族譜,得有錢💰!!!

修族譜,得有名兒!!!

~文革時期毀壞的,豈能那麼簡單就能修好(✪▽✪)???!!!

山東高密~李氏路過,奉公守法~心正意誠~支系,目前只記得這兩句~

目前,還是未婚的86憨男獅子♌️,婚是成人之分界線,有些事,婚了以後在辦吧。。

作為普通人,婚了要去山西宗族之地走走,合宜的話,上柱香~拜一拜。。。

無名之輩,某些祭祖大典還是不去的好(✪▽✪),不過,可以著人少之時去發源地,旅行式的去走一走是可行的!!

個人觀點,不喜勿噴!!

本人個人,等~遇上了相伴餘生的她,打算合媳婦兒一起去山西~走一走,拜一拜~行認祖歸宗之簡禮🙏🙏~晉祠,自己去過一次了,有了媳婦兒,還要去幾次;山西四大院,李家大院~得去走走。。。其他三大院也要逛逛;大槐樹,合宜而拜🙏🙏,不合宜就只看看,走走






祥雲海狼


誠邀回答,我們北方也沒有修家譜。上次修家譜也就是2000年的事情。快20年前了,北方人現在宗祠都大部分荒蕪了,也沒有人去打理。

我們那裡的規矩,一個家族裡面的,必須是年紀大的人來主持修家譜的事情,也就是族長。以前多子多孫的50年代,60年代。一個家族都有一房,二房,三房的,兄弟姐妹比較多。所以修族譜就派一個代表,然後去宗族祠堂,把自己家的長子的姓名錄入家譜。

要準備一整隻豬,還有各類得祭品,焚香叩拜。由於年代久遠,我記得第一次去祖廟的時候,也是在很遠的地方。然後大該有一千人左右。按照輩份一次排開。坐席也有規矩。按照我的姓氏,朱來說,我們的姓氏輩份這樣排 :

文成保士尚,業俊佐朝光,傳道師先傑,存仁保後良,值基徵得重,永祚啟賢昌,定有宗風震,萬古繼貞長。

一代人需要取一個大號,也就是輩份號。我爺爺是佐字輩的,我爸是朝字輩的,我是光字輩的。按照以前的習慣,結婚了需要把自己的名字改過來,所以我應該叫朱光X,但是現在沒有那麼多的規矩了。

修族譜的時候,發現,原來隔壁的村子裡面,和我們是一個祖先,甚至是也不知道什麼地方的人,也和我們一個祖先。我們這一支朱氏,是從安徽省那邊遷徙過來的,堂號我給忘記了。在老家我們家的輩份比較高,懂規矩的小孩子都給我叫爺爺,或者叔叔。

這些年,祖廟大多廢棄,加上人們忙。每年清明祭祀祖先,掃墓。基本就沒有什麼族譜的概念了。反而廣東,福建,南方人比較重視了,


子非魚


我們村都姓馬,並無雜姓。我大侄子喊他小老表都是馬什麼,也是鬧出了一波笑話。對姓氏族譜的瞭解,還是源於我的叔叔馬培剛,他整理了我們村的村史,文筆厚重,邏輯清晰。我這裡借花獻佛,希望更多的馬氏宗親們共同探討一二。

《項城馬氏家族考——馬培剛》

馬氏家族,在項城乃是名門大族,初步估計目前已超過三萬人,排在張、王、李、趙、劉、田後面,名列第七。六百年來,人丁興旺,富甲一方,良才輩出。明清時期,項城考中進士者共計43人,其中馬氏獨佔兩席。正如輩分所云:可謂“德振書香,式祖培良”。

馬鳴鑾,清康熙十五年(1676),第3甲42名進士。

馬斯和,萬曆甲午庚戌進士(1599),河南,河北兩省第一名及第,任山西省汶水縣知縣,刑部掌印郎中、明禮部侍郎。

馬文銓,萬曆甲午乙榜進士第一名,任山西河津知縣。

馬秀芝,清光緒準進士,舉人大挑入圍,任廣西武宣知縣。

舉人不計其數,秀才更是遍地開花。僅博主本村馬樓就出舉人一名,馬三進,教諭。拔貢數名,馬庚寅、馬庚午、馬獻壽、馬獻詔、馬玉鳴、馬千里;監生:馬庚申,馬兆贏;廩生十人以上。如武廩生馬國仁、文廩生馬鏕......等等。

其中馬獻廷被封為例贈修職郎; 民國時期,丁集出了個抗日名將馬式彬師長,永豐鄉馬樓村也出了個馬氏三傑(親哥三,兩烈士),分別是魯西招兵處上校團長馬式彪、國名革命軍三十軍少校營長馬人俊,上尉連長馬人傑。後二人均犧牲於抗日戰場。


馬氏一族,原籍南京金陵府句容縣。始祖諱義方自元朝遷居項城,結廬建墓,碧霞西東,官會店右,有田可耕。已六百九十餘年。明宣德立為項城虹河南岸,今大吉寺之西墳墓猶有存焉。二世祖、容澤公、生男三丁、次公名璵、卓犖性生、政治有聲、詿誤遷滇省。老萱在堂、念子傷情、季子名璘、母命南行、一去不返、流寓昆明、馬璵於洪武十年,以賢良除授盧州府和州通判,洪武十七年為尅減事問發雲南大里衛中後所,天順八年調發騰衝衛守禦千戶所軍。

嘉靖二十八年十一月內,兵部尚書王勘合為獲功事將斌升授冠帶總旗食糧管軍中間,不致隱漏今蒙取供所供是實。祖珣公,獨居項城、世有簪纓,生齒漸盛、書香振起,後人繼起,振振繩繩、金華佐理之也。分袂雲南詩;一去雲南萬里迷,此行何日是歸期。巍山接漢人蹤少,淵水連天涯信息。稚子牽裳情難捨,老萱忍淚怕分離。願天賜我寧家早,拜獻雪羊答上帝。國有史、縣有志、山有脈、木有本、水有源、族亦有譜、人為萬物之靈豈,無追本思源之心耶,族之有譜,不惟用以聯親疏考世系俾,後世之子孫,知其族之淵源抑且使先祖之德範懿行。

吾馬氏歷經四次續譜,首次續譜於明朝宣德元年。

1426年創修者吾八世祖馬斯臧,字善夫、號南圜、增廣生員應封文林郎。生五子,長子文炳,字瞻南歲貢,任陝西省山陽縣儒學教前汝寧學訓導。次子文煥字望南歲貢。三子文煐字指南庠生、四子文煌字肖南、太學增壽官。五子文烇字振南、號羲符、萬曆甲午舉人,任山西省河津縣知縣,創修者馬斯和、字動之、號繼竹、萬曆甲午庚戌進士,任刑部掌印郎中、前山西省汶水縣知縣。明禮部侍郎,生平有許多著述、流傳於世《來虹樓詩集》和清淨一得語兩部項城縣誌《麗藻志》、《瑞蓮賦》康熙二十九年項城縣誌有載。

二次續譜於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倡修者、萬松、書凝。

三次續譜於清宣統三年(1911年)。

倡修者、從寬、書成、蕙芝、心樂、馬秀芝譜名香蔚、字瑞宇、號春圃、同治癸酉拔貢,庚辰大挑一等花 翎任廣西省武宣縣知縣。

四次續譜於1988年。

倡修者、香宇、良知、萬起、培廉、培忠、祖芝、因吾馬氏人口倍多,宗支繁衍、門庭光大、居異遣散 、長達雲南、潢川、商城、山西、太康、登封等多個省市。為我 馬氏代代相承,發揚光大所以今修譜。字派從道光二十七年(今1847年)以十五世始,(15世)德振書香,式祖培良,克敦孝友,永慶家祥,修御崇善,保太安康,鴻光吉照,景運從尚。

因潢川商城屬吾族人,因官員功名甚多,字派從十五世始另條例。士步方正、人心恭城、克敦孝友、永繼家聲、修御崇善、保太安康、鴻光吉照、景運從尚。中華民族、歷史悠久、同族同根、血濃於水、尋根謁祖、高潮迭起、姓氏文化、重視家譜、尚忘祖先、瞻之在上、下蕙子孫、矢志不忘、後世子孫、百業興旺、經濟振興、品德弘揚。為繼承先人意志 ,訪查先祖後世人。為家譜行走四方,傳流後世萬萬春。


各種資料表明,馬樓村的歷史不會超過325年,大概在清朝康熙三十二年前後(公元1693年左右),也就是說馬樓始祖馬世忠(項城馬氏十二世),在公元1690年(康熙二十九年)後遷入馬樓的;目前,我們村最長的輩份為“式”字輩,為5人,最冕的輩應該排到“慶”字輩了;確實現在很少有人關注和了解這些了,但是這些流傳有序的傳統,還是需要更多的人關注和完善的。

如果你是馬氏宗親歡迎溝通交流,尋根問祖,文化傳承!


歸鄉日記


上世紀九十年代修了一下,去年修了一下,純粹就是為了賺錢。古時有六十年一修譜的慣例,也符合實際需要,再長就生歿葬就易混亂了。現在各姓都修通天譜,希冀於一統世系,但基本上無成。想想也對,姓姓追溯炎黃,本身就不科學,也不符合事實。結果勞民傷財者眾,還將家族歷史的本來面目改得全非,得不嘗失。表面上皆大歡喜,實則自欺其人,雖然有些人的世系存真,但大部分人的都是攀附名門,錯追亂系,造成極其惡劣的影響。唐以前譜屬官編續,不允許私造,是件很嚴肅的事情,高門大族很重視自己血脈傳統,並以為傲,政治上也形成門閥制度來加以保證。有時皇帝對之也無可奈何,皇親國戚都不給面子。士族起源於三晉貴族,擁有強大的經濟實力。世為豪族,皇帝也要得到他們的支持才能坐穩江山。現在各姓用的的都是那些士族的世系,有些還隨歷史的動亂殘缺不全,想想就好笑,現在人真的是在造譜。本人老譜為民國八年九修譜,至少自唐至今先人生歿葬記載清楚,保存有留侯良公勒命聖旨這很難得,北宋端陽殿大學士狀元涇野呂蒙正撰原序,說明宋時已放開譜系的修撰。能確切追唐的已屬鳳毛麟角了,更何況追至炎黃。追至張良的都出錯厄,到春秋侯公更讓人更不踏實,雖傳說族源可取信,世系不一定就確切,一毫勿或是原則,但近現代胡編亂造者眾,深研細究少,到頭來自欺其人而己。茲述修譜之弊病,為的是孝子賢孫能正確看待自己和家族的歷史,不人云亦云,自欺其人。秉持一個正確的史觀,就顯得很重要了。


老張3151


族譜,有的



不賣茶的茶客


江西省吉安市安福縣丹陽左氏家族族譜。



yoyo_juo


明朝初年從山西長子縣遷到河南延津縣繁衍至今二十六代,三千餘人。我是第二十代可字輩!






時間能沖淡一


有的 許昌鄒氏




流星雨博聞


我們映雪堂孫氏家譜每十年修譜一次。修譜就是讓後代瞭解家族歷史,瞭解姓氏起源,瞭解族群的傑出人物,傳承家族風範,更好地為國效為,創造出更輝煌的奇蹟。

有人不重視祭祖,更不關心修譜。還有人錯誤認為祭祖修譜與己無關。這些人實質是麻木不仁,精神世界空虛,沒有發展眼光。導致這些人後代頹廢,無好前程。古人云:要得旺,祭祖上!

建湖岡東孫氏映雪堂是從孫書始祖(樂安堂)傳承下來,只到孫康映雪成儒才立分支曰映雪堂,樂安世澤,映雪家聲。是家祠對聯。洪武年間從蘇州遷徙上岡北楊巷,天威公為鹽城的始祖(天威公兄弟五人均遷鹽城,在鹽有各分支)

我族祭祖有規範儀式,關鍵是族長訓話倡導家風很特別。

祭祖修譜還將繼續下去!


開文捷言


宜賓鍾氏家族

祖德流芳 鍾氏族譜

焚香叩手 佑啟後人

樹發千枝皆共本 水流萬派總同源

序曰:

鍾氏原籍於湖廣省京州府麻城縣孝感鄉,時至大清皇康熙三年,有馬氏太婆入川來也,落居敘州府城大南門外,生二子:曰富、曰貴。祖婆身帶先譜,為以後裔脈締家聲耳。不料南門失火,譜遭其焚。

鍾富壽終,墓在翠屏山。其子應朝,後遷郡至義興,立業覽嘴垇上老房子,分房發派十代。口傳心授,宗支不紊。有六世之族長鍾世賢,慮其後焉,賢愚不一,傳授多乖,久遠未免忘本,慮瀆倫之憂也,因以富為始祖,遞代相傳,類成一譜,以遺之後裔焉。雖未盡善盡美,卻雲有典有冊至今。

清道光二十八年,有世賢之次子永隆讀譜後,增添十字,縱不能耿前人之光,庶幾為後孫而有之也。時以宣諷生世倧樂於抄送矣。

公元庚申歲,儒民子本思吾宗譜曰幾矣,猶恐亂後哉,至譜末亦云二十字。雖無先祖之宏意,草式於此啟下,供仕人而修也、宣矣。

增記:庚申年孟春月,子本於義興場寨上偶識鍾志和,他曰:“鍾貴之後裔,為十代孫,冠英堂方坡上,吾住居是也。”

始祖鍾富,生二男:應朝、應舟。

……

二十字輩份表

應享玉文正

世永定家廷

天子萬年久

宗支百代榮……

2016年修譜增加二十字詩:

山青遠傑茂

智仁四海興

康昌傳蜀澤

祥光瑞貴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