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國反擊戰……可惜輸了!沒能成為“iPod”的SONY MZ-N707

引言

新千年的餘波尚未平息,為了鞏固自己在隨身音頻市場的統治地位並對抗來自互聯網及MP3的衝擊,索尼在2001年底一口氣發佈了3款顛覆以往MD世代的新產品——NetMD。

其實在索尼之前,老對手夏普已經搶先一步推出了NetMD的產品,但這絲毫不影響MZ-N1作為索尼第一款旗艦定位NetMD推出時所受到的熱烈關注……但架不住外來殺入競爭者的搶風頭啊。

帝國反擊戰……可惜輸了!沒能成為“iPod”的SONY MZ-N707

2001年10月23日,而幾乎是在同一時間裡,喬布斯也將Apple iPod首次呈現在人們面前。

Atrac 3對陣mp3,傳統盤片迎戰閃存記憶體,這場決定誰才是便攜音頻播放器市場老大的決戰也由此展開。

其實後面的發展就不用多敘述了,長江後浪拍前浪,前浪死在沙灘上。索尼聲勢浩大的帝國反擊戰最終以失敗告終,NetMD以及其後續的HiMD並未能保住SONY的龍頭地位。不過如果當年索尼要是成功了,那麼後來國貨便攜播放器恐怕也就無法崛起了。

帝國反擊戰……可惜輸了!沒能成為“iPod”的SONY MZ-N707

反正我就是當年被索尼深深種草,於是花了整整一個月的收入剁手了人生的第一臺MD——MZ-N707。

什麼是NetMD?

其實我是索尼的真愛粉啊!

當初第一臺買的手機就是還沒組成索尼愛立信、GSM時代的“一代經典”——CDM-C8手機。

那手機在我當時的心目中,無外露天線,滾輪操作,加上大法信仰加成,一定是人人羨慕不已的對象!但結果呢……

帝國反擊戰……可惜輸了!沒能成為“iPod”的SONY MZ-N707

同事冷冷地來了一句,你幹嘛拿個電視遙控器在裝著打電話啊!電視遙控器~!

電視遙控器~!視遙控器~!遙控器~!控器~!器~!……

因此我果斷地轉投愛立信去了,結果……居然跟索尼合併了~!

說回到MD本身,MD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92年,時任索尼株式會社社長大賀典雄認為有必要推出一種可以取代磁帶的音樂介質,並且能夠具備CD所不具備的錄放功能。因此在當年7月,在仙台的索尼技術中心正式開始MD碟片的生產。

但早期的MD即便到了MDLP時代,也依然是保持著線性錄入的模式,也就是說,你需要在MD盤片上灌錄歌曲,只能是按照順序,1:1時長地通過3.5mm模擬端口或光纖接口來進行。2000年出現的MDLP技術只是為了在歌曲容量上抗衡逐漸興起的MP3而推出的一種短暫應對策略而已,但始終未能解決歌曲錄入耗時費力的現狀。

因此,真正被賦予對抗MP3重任的,是擁有ATRAC DSP TYPE-R數碼信號處理器,支持Atrac 3格式以及USB數字音頻快速下載能力的NetMD身上。

帝國反擊戰……可惜輸了!沒能成為“iPod”的SONY MZ-N707

MD本身之所以能夠用比CD小的盤面面積塞下同樣多的音頻內容,其核心就是基於自適應聲學轉換編碼技術的ATRAC壓縮格式。其實簡單通俗點講,就是索尼很取巧地把我們聽覺上不太關注、甚至聽不到的頻段信號都給忽略掉,只保留那些我們能聽見且想聽到的內容。

帝國反擊戰……可惜輸了!沒能成為“iPod”的SONY MZ-N707

一開始索尼是想通過將ATRAC推動成行業標準從而穩固自己的江山,但隨著壓縮比更高的MP3格式出現,再加上思密達韓國人搞出了第一臺MP3隨身聽,憑藉更能省儲存空間的優勢,迅速把ATRAC給趕下了神壇。

帝國反擊戰……可惜輸了!沒能成為“iPod”的SONY MZ-N707

無奈之下,索尼只好拿出容許犧牲更多音質換取更高壓縮比的ATRAC 3(注意,中間是直接跳過了ATRAC 2)。ATRAC 3在原來ATRAC 292kbps採樣率的基礎上增加了132kbps和64kbps兩種相對更低的採樣率,這麼一來,使得每張MD盤片所能塞下的歌曲數量成2倍和4倍地暴漲了起來。

不過索尼覺得這都還不夠,還將過往只用於臺機的ATRAC DSP TYPE-R數碼信號處理器也首次下放到MZ-R909這臺隨身播放器上——TYPE-R數碼信號處理器會對ATRAC格式編碼當中各頻段信號進行重新分析和分配,從而使其音質更接近於CD的水平。

可以說,索尼在當時的策略完全是針對MP3的強項和短板同時進攻的,本應該能一舉扭轉局面的,但是……市場對於R909的冷淡讓索尼傻眼了,其根本原因就是MD的錄音依然不如MP3那麼高效,只有能高速完成歌曲下載才是消費者真正想要的。

帝國反擊戰……可惜輸了!沒能成為“iPod”的SONY MZ-N707

索尼不發飆,真當我是Hello Kitty啊!

因此索尼終於一口氣拿出了MZ-N1、MZ-N707、NZ-N505高中低配三個版本的NetMD來。

一如文章開頭引用當年的廣告,NetMD的最大優勢是通過專屬的OpenMG Jukebox(2.2版本)音樂應用軟件,只需要15分鐘就可以下載完成採用ATRAC 3plus編碼的整張CD,相比原來縮短了80%的時間。而且OpenMG除了可以從CD獲取歌曲外,也支持MP3、WMA、WAV等當時主流音頻文件格式的轉換。

但是,N1實在是太貴了,對於當時月薪不過2K的渣渣平面設計新手來說,我也只能含著淚退而求其次選擇中配版本的N707了。

帝國反擊戰……可惜輸了!沒能成為“iPod”的SONY MZ-N707

其實N707當時的售價也要1800多,再算上買MD盤,以及把標配耳機升級成MDR-E888SP的開銷,也已經足夠讓我身邊的所有人感到驚訝了——當然,跟如今的索6萬DMP-Z1相比,當年大法還是大大地良心啊!

何況N707除了沒有口香糖鋰電池、線控少了背光之外,大部分N1的功能都原封不動地放到這個小弟身上,甚至大哥N1傳歌都還得靠底座,而二弟的N707直接就把Mini USB口整合到機身上了……而且照樣保留了充電底座,服~!

帝國反擊戰……可惜輸了!沒能成為“iPod”的SONY MZ-N707

雖然主推是直接數字音頻輸入了,但索尼並沒有忘記MD的初衷是錄放一體的,所以包括N707在內的NetMD也依然保留了多種音頻錄入方式。N707除了麥克風輸入沒有N1的錄音電平調節功能外,包括線性輸入和光纖輸入都同時具備。特別是對於光纖輸入,當時的討論幾乎都認定這是音質最好的音頻輸入方式,以至於我還特意去給家裡的電腦(那年頭個人電腦普及率還很低哦)裝了張帶光纖輸出的聲卡……結果就是折騰的次數兩個巴掌就數得完了。

反倒是通過USB直接下載數字音頻才是我用得最多的錄音方式,OpenMG本身已經具備我們今天經常用的iTunes的轉換、下載、管理等主要功能,用起來本身就方便得不要不要的。而且,使用ATRAC 3plus(也就是LP2)格式時,N707還可以提供更加長時間的移動抗震功能——其實就是通過預讀取的方式,從而保證在移動過程中,就算短時間內無法讀取到MD盤片上的數據,播放也不會因此卡頓。

帝國反擊戰……可惜輸了!沒能成為“iPod”的SONY MZ-N707

當時MD歌曲的主要來源還是自己抓取CD,或者通過網絡下載MP3資源為主。由於當時網絡上的資源還不像今天那麼豐富,因此前者才是主要來源。當然,那時候我經常會跑到廣州崗頂那裡去淘各種打口CD,偶爾也能在那裡找到一些原生的日本正版MD,價錢倒也不怎麼貴,不過能找到的專輯種類並不多,基本都是二、三流歌手的日語流行專輯。

帝國反擊戰……可惜輸了!沒能成為“iPod”的SONY MZ-N707

N707跟N1的最大區別在於沒有用口香糖式鋰電池,而是用更常規的AA充電電池或乾電池作為電源。這樣做雖然會使得機身厚度有所增加,但好處就是電池的成本降低了,特別是可以通吃普通乾電池,相比起專用的鋰電池確實要實惠不少。

帝國反擊戰……可惜輸了!沒能成為“iPod”的SONY MZ-N707

而且N707本身保留了機身充電功能,既可以用左邊方形的底座接口來進行供電,也可以用右邊的AC接口對機身內置電池充電。

帝國反擊戰……可惜輸了!沒能成為“iPod”的SONY MZ-N707

機器標配的是沒有背光的RM-MC10L液晶屏線控,但跟以往的老版相比,沿襲了RM-MC12(標配給N909和N1)的日語漢字顯示功能,最多可以同時顯示6個漢字,並且支持滾動顯示。

帝國反擊戰……可惜輸了!沒能成為“iPod”的SONY MZ-N707

N707的大多數日常操作基本都在線控上有對應的按鍵,因此日常時候中可以放心把機器扔在揹包裡,只留著線控夾在衣領上進行控制。

帝國反擊戰……可惜輸了!沒能成為“iPod”的SONY MZ-N707

切歌及音量調節都是通過線控末端的波輪來進行控制,雖然很精巧,但時間久了就容易失靈,反正我這條線控已經不能工作了。

帝國反擊戰……可惜輸了!沒能成為“iPod”的SONY MZ-N707

那個時期日系機器無論是便攜MD還是CD機,都喜歡將線控視為耳機線的一部分,因此標配的耳機也都以短線為主。反觀這個設計在MP3機器上就再也沒有普及了,哪怕今天的國磚根本不便攜的情況下,廠家似乎也沒要線控迴歸的打算。

帝國反擊戰……可惜輸了!沒能成為“iPod”的SONY MZ-N707

N707跟大多數索尼的便攜設備一樣,標配的耳機依然是MDR-E808SP,那條耳機一直到我前端時間收拾時,因為線纜已經嚴重發硬了,加上音質確實沒啥可說的,於是就扔掉了。

而在當時,因為選擇用將配版本的N707,所以能夠騰出點預算來用來升級耳機。

當時老闆拿了兩條索尼的耳機讓我挑,第一條忘記是什麼型號了,反正是當時還很少見的入耳式耳塞,我在那閉著眼聽音質,結果睜開眼發現同行和朋友跟老闆在看著我笑,而我居然絲毫沒察覺到他們在說什麼。這是我第一次感受到原來入耳式耳塞的隔音效果是那麼好的,相比於最早接觸的平頭塞或者那種簡易摺疊的頭戴式耳機,新的耳機佩戴類型已經可以做到隔絕大多數外界聲音的能力了。

不過那條耳機的低頻讓我覺得不怎麼舒服,要知道我可是做好了功課才去選購的,而在當時,甚至是多年以後,MDR-E888SP依然是被許多人封神的頂級平頭耳機(當然事實上並不是,只是當時我不知道)。

關於E888的音質,可以看我很早之前寫的這篇對比,或者直接看我接下來的總結吧。E888其實在當時第一耳的感覺確實是驚為天人的,畢竟在當時我們所能接觸到的耳機可沒有現在那麼多。而E888在素質、聽感上都明顯是吊打官配的E808,特別是聽人聲曲目時,那個感情簡直快要溢出來般豐富……後來我才知道這就是音染。

如果放到現在來看,E888的性能已經沒啥好吹了,但能把音染做到這麼好聽的程度,其實也是不多見的,甚至我很期望哪天能有人復刻一版E888。

帝國反擊戰……可惜輸了!沒能成為“iPod”的SONY MZ-N707

這臺N707也確實陪伴了我有2、3年時間,之後隨著手機性能的提升,播放MP3已經不成問題了,加上此時MD已經失勢,市場全面被MP3所佔領,這臺N707也就宣佈退入預備役了。

後來我爸無意中把這臺MD給翻了出來,問我是不是能錄歌和聽歌的,我說當然可以啊,於是他就整套(除了E888沒給)拿去用來聽粵曲(廣東的地方戲曲)了,之後這臺N707就暫時退出我的實現範圍了。

直到幾年前,我父親去世之後,在整理舊居的物品時,結果無意中把這臺機器又給翻出來了。但看著外表幾乎還是全新狀態、而且功能正常的N707時,心裡面還是相當感概的。特別是父親的離世,在我看來是他對自己不珍惜,一直不肯聽醫生的建議去配合治療,甚至他最後被查出來身體有嚴重問題,也是被我硬拉著他去急診才發現的。但就是如此對自己不愛惜的老人,卻對我輕易就捨棄的N707依然如此珍惜,突然明白他只是不想讓自己成為家裡人的負擔而已。

不扯這種傷感的事了,接下來還是聊一下NetMD的音質到底如何吧。

NetMD的音質

這部分我會分開2部分來闡述,即基於ATRAC編碼292kbps採樣率的SP模式,跟ATRAC3編碼132kbps採樣率的LP模式下,這兩種NetMD常用的模式時的音質差異來敘說。

但要注意,即便是SP模式下,實際也依然是一種有損的壓縮狀態,所以MD的音質在理論上是不能超越CD的。要知道即便是CD也只是44.1kHz之下1411kbps採樣率而已,跟現在播放器相比也並不顯得高,因此MD的音質從本質上就已經不具備跟國磚比的可能了。

既然素質不行,那麼就只能說聽感了。

跟現在索尼主力播放器相比,以當年N707近2K的定價來說,算上通貨膨脹等因素,實際它所對標的最少也是WM1A黑磚這個級別的產品了(N1恐怕得更進一步對標WM1Z金磚)。但從聽感上來說,N707所展現出來的聲音非常偏暖,這對於接觸不深、尤其是那個年代沒什麼聽音經驗的人來說,是會有種“聲音居然這麼美妙”的驚歎。尤其是當它配合E888時,那種鬆軟且極具彈性的中頻會相當地讓人著迷,也因此難怪當時能毒倒包括我在內的不少燒油了。至於它的高頻及低頻則乏善可陳,尤其是低頻在E888這種佩戴上漏音明顯的平頭塞上會很弱,即便換成現在的入耳塞,N707的低頻依然給人感覺空有量感但形態散、缺少細節。

N707如果是按照今天的標準來看,它的聲音信息量其實缺失很明顯,聲音只是交待了主體的形態,但細節的缺失會讓它顯得很不真實——這就好比一張照片經過多次磨皮之後,雖然通過輪廓能看出來是美女,但這種美是不真實的,是經過刻意加工所營造出來的感覺。

N707所採用的還是ATRAC DSP TYPE-R芯片,跟後來下一代NetMD N10所採用的TYPE-S芯片相比,前者只能對採用ATRAC編碼、即SP模式的聲音進行優化,而ATRAC3編碼即LP模式下的聲音是要到TYPE-S芯片才支持優化。因此使得N707在播放SP模式和LP模式的音樂時是有明顯聽感上的差異。

經過優化的SP模式,從聽感上會較LP模式更加飽滿、蓬鬆一些,那種毛茸茸的音色觸感雖然動態和瞬態都不怎麼出色,但讓人聽起來很舒服。而LP模式則顯得聲音很乾,那種細節被一刀切的缺失感會非常明顯。不過如果只是跟當時的MP3比,索尼還是明顯技高一籌,畢竟當時MP3所追求的是儘可能小的文件體積,而且在回放時,與之配套的DoP芯片也不像今天那麼完善。

而且跟今天的WM1A,或者A55、ZX300A相比,N707時代對於音染的使用顯得更加“肆無忌憚”,曾經有人形容E888的聲音就像厚厚的妝容,即便是再普通不過的容貌,通過修飾之後都會顯得美豔動人。這其實放到N707上也相當合適。特別是當時很多錄音的質量還相對粗糙,索尼這樣的處理非但不會讓人生厭,反倒會很受人喜歡。相比之下,今天索尼的那些基於閃存記憶體的便攜播放器反倒沒有了當初的那份“感動”。

總結

索尼MD始於1992,終於2006年的MZ-RH1,在14年的時間裡,一共誕生了104個型號,當中包括前NetMD時代的27款錄放型MD,以及46款單放型MD;而到了NetMD以及後來的HiMD時代,又一共衍生了30個型號,甚至還出了一款藝術品定位的Q17。

帝國反擊戰……可惜輸了!沒能成為“iPod”的SONY MZ-N707

其實倒了後來的HiMD時代,MD已經越來越像它的敵手——iPod了。而且索尼也不遺餘力地將ATRAC3編碼應用到包括自家的Pad、手機上面,但這些都沒能阻止ATRAC編碼作為一種封閉格式的侷限性,因此最終還是被時代所拋棄了。

但無可否認,索尼的精湛做工,加上外觀審美上的不斷提升,使得MD更像是拿在手上的藝術品,讓我在枯燥乏味的通勤路上,多了一絲心靈上的慰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