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楓橋夜泊》這首詩,用一個什麼字可以表達它的詩意?

春雨濛濛40


《楓橋夜泊》是一首悽美而“愁”滿江天的千古絕唱,表達了作者身處亂世,孤旅他鄉,憂國憂民的赤子情懷。



作者,張繼,原作:

月落烏啼霜滿天,

江楓漁火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

夜半鐘聲到客船。


張繼,唐湖北襄州人,為人耿直,為官清廉,然一生卻半世漂零。為官大約十幾載,依然清貧如洗,病死於任上,幾無喪葬之資。

以下就幾個方面作一簡單的闡釋。

一,韻律。

此詩是一首七言律絕,全詩二十八個單字,沒有一字重複,在字詞的運用上,爐火純青。對仗工整,音韻並茂,屬於仄起平收式,一先韻,起承轉合,欲斷亦連,可謂七言律絕之佳作。


二,意象。

全詩共十二個意象、落月、啼鴉、滿天霜、江楓、漁火、不眠人、姑蘇、城外、寒山寺、半夜、鐘聲、客船。

首句,“落月、啼鴉、飛霜”,時值夜半,弦月落了,萬籟俱寂,秋風蕭瑟,寒霜逼人,忽聞寒鴉夜啼,天涯孤客,漂泊旅人,怎不愁腸寸斷……(而有斷章取義者,卻糾究於鐘聲和啼鴉的有無,更甚者對烏平添出別樣的解釋)

二句,“江楓、漁火、不眠人”江楓,本是一個平常的樹種,而在這裡,霜染楓葉紅似火,更加片片落紅,常釣離人之淚,因而給其平添了獨有的特色。幾點漁火,閃爍明滅,不禁秋寒,難耐秋風,兩相映襯,層層遞進,從視覺,感覺上進一步造勢,瞬間,把一個不眠人愁苦的形象描繪於畫圖之中。那終究是什麼樣的愁緒呢,連擬人化的江楓漁火都愁不能眠?“詩無達詁”,這也是大手筆的獨到之處,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最後兩句,這兩句在夜半鐘聲上也頗具爭議。也許,天堂一樣的姑蘇城裡,一片祥和,歌舞昇平。而城外的寒山寺,夜半鐘鳴,空曠而寂寥,天涯孤客,面對江岸漁火,眼底霜葉,忽聞寒鴉夜唳,又驚聞鐘聲四起(故蘇城外,不獨有寒山寺,而詩人獨以寒山寺入詩)此情此景,遠非一個愁字所能承載了的。


三,意境。

詩中,詩人以不同的意象,緊扣主題,層層遞進,描繪出一幅江南水鄉的夜景圖:

“弦月已落,江夜寂寥,寒霜逼人,一片黑暗,眼底霜葉,似離人之淚。惟有幾點漁火,閃爍明滅,忽聞寒鴉夜唳,又驚怎鐘聲四起……”

月落之夜,黑暗四圍,詩人未言希望之星光。在詩人的眼底心中,只幾點不禁秋寒的漁火,也只能使愁更深一步。

知人論世,顧及背景。只要知道“安史之亂”對李唐王朝的沉重打擊,和給人民大眾帶來的深重災難,就能對此詩有進一步的理解。

北方戰火紛飛,南方相對穩定,但繁重的賦稅,兵役和勞役同樣使得百姓喘不過氣來。讀過杜甫三吏的人,都會有深刻的感受。

唐朝以文取士,像如杜甫,張繼如此大才者尚且窮困潦倒,疲於奔命,一般百姓的遭遇可想而知。

張繼生年不詳,作品未曾成集,《楓橋夜泊》原名《夜泊松江》,一切皆因《楓橋夜泊》而名,讀來無不使人感慨萬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