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聯: 畫中不化千秋雪。誠邀下聯妙對

上聯: 畫中不化千秋雪

下聯: 請賜教

“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描繪雪景之美不僅是文人墨客的喜好,更是古今畫家不容錯過的表現題材。小編為您挑選多幅經典雪景主題畫作,讓我們一起跟隨古人的目光,欣賞雪景之美。

上聯: 畫中不化千秋雪。誠邀下聯妙對

夏圭(南宋)《雪堂客話圖》,絹本,淡設色,縱28.3釐米,橫29.5釐米,北京故宮博物院藏。《雪堂客話圖》是夏圭傳世的一幅精品佳作,為其早期作品,描繪了雪後欲融未化時的景色,體現了冬季沉寂的大自然所蘊藏著的勃勃生機。山石在運用了斧劈皴後以淡墨加染,生長在巖隙之中的兩株老樹,前後掩映,如雙龍對舞。水岸邊,有一水榭掩隱於雜樹叢中,軒窗洞開,清氣襲來。屋內兩人正在對坐弈棋,雖只對其圈臉、勾衣,寥寥數筆,卻將人物對弈時凝神注目的神情表現出來。畫面左上角留出的天空,杳渺無際,把觀者引入深遠渺茫、意蘊悠長的境界。

上聯: 畫中不化千秋雪。誠邀下聯妙對

范寬(北宋)《雪景寒林圖》,絹本,設色,縱193.5釐米 橫160.3釐米,天津博物館藏。范寬的《雪景寒林圖》是天津博物館的鎮館之寶之一。此畫採用全景似構圖,畫面層次分明,中心突出。畫中群峰屏立,山勢高聳,深谷寒柯間,蕭寺掩映,古木結林,板橋寒泉,流水從遠方縈迴而下,真實而生動地表現出秦地山川雪後的磅礴氣勢。筆墨濃重潤澤,皴擦多於渲染,層次分明而渾然一體,細密的雨點皴餘蒼勁挺拔的粗筆勾勒,表現出山石和枯木銳枝的質感。

上聯: 畫中不化千秋雪。誠邀下聯妙對

李唐(南宋)《雪窗讀書圖》,絹本,淺設色,縱149.2釐米,橫81釐米,中國國家博物館藏。李唐所作《雪窗讀書圖》構圖新奇雄峻,是典型的邊角取景。畫的左邊是碩大的岩石直立而上,巖上的樹木向右伸展枝葉,山岩下即是草屋,大雪已經覆蓋了房頂和地面。左邊突兀的岩石用的是斧劈皴,爽利勁健,筆法流暢,墨色表現的光暗過渡非常自然,加之左下角渾厚的小土山,更加穩定了畫面。小院內還有一口水井,為畫作增添了幾分生活氣息。畫中人物憑窗持卷,專心致志地讀,此是“畫眼”所在。

上聯: 畫中不化千秋雪。誠邀下聯妙對

馬遠(南宋)《曉雪山行圖》,絹本,設色,縱27.6釐米,橫42.9釐米,臺北故宮博物院藏。此圖描寫大雪封山的清晨,一山民趕著兩隻身馱木炭的小毛驢在白雪皚皚的山間行走。山民衣著單薄,弓腰縮頸,使人感到雪天寒氣逼人。毛驢、竹筐、木炭及人物衣紋均用幹筆鉤勒,並施以水墨渲染。作為環境的山石以帶水墨筆作斧劈皴,方硬有稜角,遠處山石用水墨大筆掃出。近處樹枝以焦墨鉤出,橫斜曲折富有變化,遠處用淡墨鉤出。近與遠的筆墨濃與淡效果,有著較強的畫面空間感。

上聯: 畫中不化千秋雪。誠邀下聯妙對

巨然(北宋)《雪圖》,立軸,絹本,縱103.5釐米,橫22.5釐米,臺北故宮博物院藏。眼前的《雪圖》,堪稱巨然代表作。其畫面分為三個層次,組成一個碩頭小腳“之”字。上層雙峰並立,左低右高,危巖聳立,白雪皚皚,令人生畏;眼戀意留,不敢攀附。雪峰之上,古木鬱郁,生機勃勃。特別是鋸齒狀的巖裂,觸目驚心,將北方的雪映襯得更加雄渾、霸氣。中層雪景呈斜倚之勢漫漶開來,樓閣深入,分佈有別;古樹對峙,雪路茫然;騎者行於山徑之上,左顧右盼,兩岸風光引人入勝。它恰好將近景生動地連接起來,蒼松如簾,層次分明卻又渾然一體。彷彿聽見覆雪之下,冬泉泠泠;雪壓松枝,不時跌落,颯颯有聲。巨然的雪,既有江南的靈秀,又有北方的粗獷;玲瓏中藏霸氣,雄渾中寄精巧。我要去北方——這是許多讀畫者,發自內心的聲音。

上聯: 畫中不化千秋雪。誠邀下聯妙對

沈周(明)《騎驢賞雪圖軸》,立軸,紙本水墨,縱347釐米,橫97釐米,藏處不詳。畫面寫一高士騎驢緩步溪橋賞雪,一童子折梅尾隨,層巒迭嶂,一片孤寂。忽有書聲振於林樾,但見層林中有樓宇,兩高士執手笑談,景色平遠曠蕩,幽鬱淡雅。沈周早年學王蒙,筆法細密,多作盈尺小品,中年後學黃公望及宋諸家,始拓為大幅。風格趨於勁健,追求骨力。晚年以吳鎮為宗,更加蒼勁渾厚。此作為其晚年手筆,是其晚年“粗沈”的突出風格。

上聯: 畫中不化千秋雪。誠邀下聯妙對

周臣(明)《雪村訪友圖》,絹本,設色,縱224.3釐米,橫96.9釐米,北京故宮博物院藏。畫面左上角山石峻秀聳立,直插雲霄,氣勢雄壯。圖中採用高遠佈局法,系取法北宋中原山水畫派景物的描寫,近景和遠景造型堅實明晰,中景桃源處虛化朦朧,則又吸收了元文人畫的構景的長處。筆墨技法主要出自李唐,近景用墨濃重,皴染結合,石用拖泥帶水法描繪,併兼用小斧劈皴和鐵皴鉤斫,表達出嶙峋堅實的石骨。古松虯曲和倒掛的形態,頗接近馬遠的松樹法。整幅作品用筆尖勁,氣勢雄渾,是周臣繪畫的代表作。

上聯: 畫中不化千秋雪。誠邀下聯妙對

謝時臣(明)《武當霽雪圖》,絹本,設色,縱198.9釐米,橫98.8釐米,上海博物館藏。此圖畫武當紫霄山雪景,圖中筆法有荊(浩)、關(仝)遺意,惟覺用筆剛硬,氣格外露,似見浙派風貌。石形似雲,皴筆精練,以墨和淺色層層渲染,天空填以淡墨,以襯托山石的雄峻和積雪的厚實。紫霄宮殿宇莊嚴整肅,雖是大雪,來客仍絡繹不絕。山古有石階,經兩邊高大寒林、松樹而通向上山石道。路旁有泉水奔流,發出喧鳴聲。遊人坐轎、騎馬、步行者皆有,半山道有暖亭一座。石道蜿蜒,依山而鑿,直通紫霄宮。構圖雖繁雜,主脈卻清晰,故而整體感仍很強,氣勢宏大,局部描繪也自然周到,精細工整,顯示出其功力之深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