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樹節,來看國內首部大型生態紀錄片中的“自然之美”

封面新聞記者 李雨心

3月12日,一年一度的植樹節來臨。隨著環保意識在當代的提倡和重視,人類越來越意識到植樹造林能夠造福子孫後代,也逐漸明白了森林的重要意義。

植树节,来看国内首部大型生态纪录片中的“自然之美”

《森林之歌》

森林中蘊含著怎樣的生物之靈、植物之美?帶著這些問題,曾有無數的紀錄片導演走進未知的森林,用鏡頭拍攝下叢林中茂密的植物王國,和在此處生活的奇妙動物。說到自然生態類紀錄片,早在2007年,國內曾播出過一部名為《森林之歌》的紀錄片。這是被公認的我國第一部自然類商業紀錄片,記錄下來中國的典型林區、珍惜森林物種、以及中國特有的野生保護動物以及圍繞森林生活的人們。

“1982年3月2日,是中國第一個植樹節。這一天,77歲的鄧小平同志帶領全家人來到北京玉泉山上,興致勃勃的在這裡種下了全民義務植樹運動的第一棵樹……轉眼間26個春天過去了……但是玉泉山上的這棵松樹已經長成了婷婷如蓋的大樹……”《森林之歌》總共分為11集,其中在第2集《綠滿天涯》中,就講到了關於植樹節的故事。並藉此向觀眾展示了一代代植樹人的故事,正因有了他們的努力,滿山遍野的小樹才能茁壯的成長,我國的森林覆蓋率才有了提高。

植树节,来看国内首部大型生态纪录片中的“自然之美”

《森林之歌》的製作總共歷時4年,單是拍攝的時長就達到了1000多天。該片30多位主創人員曾奔赴秦嶺、武夷山、雲貴高原、海南等原始森林,拍攝到了紅松、胡楊、雲杉、銀杏、母生等珍稀的森林物種,還有中國特有的野生保護動物大熊貓、金絲猴等。在2007年播出之時,該片甚至獲得了“同時段收視第一”的成績。觀眾普遍認為,《森林之歌》跟國外的自然類紀錄片相比“不分伯仲”。

植树节,来看国内首部大型生态纪录片中的“自然之美”

攝製組在拍攝中

值得一提的是,《森林之歌》的總導演之一,就是後來拍出了《舌尖上的中國》的陳曉卿。在紀錄片播出之時,他在接受採訪中曾說到該片花了他4年的心血,這4年中他基本沒有精力兼顧別的事情。在《森林之歌》播出之前,國內電視觀眾看到的自然類紀錄片基本來源於歐美。而《森林之歌》的誕生,恰好填補了國內在該紀錄片領域的空白。

今日植樹節,閒暇無事,不如來看看這部《森林之歌》。也許在紀錄片之中,你會更加明白植樹節的重要意義,森林與人類的息息相關,以及中國森林的奇妙。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歡迎向我們報料,一經採納有費用酬謝。報料微信關注:ihxdsb,報料QQ:3386405712】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