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印——古、活、變

漢印之美在於:

古:天真質樸,自然天成,順應天道之美。

活:神形相應,曲直虛實,抒情寫意之美。

變:陰陽相生,龍德變化,陰慘陽舒之美。

漢以其囊括宇宙之氣概、恢宏天地之胸襟、浪漫樸素之情懷開創了中華民族一個偉大時代。漢朝疆域廣闊、國家安定、經濟繁榮、科技發達、軍事強大、藝術昌明。至今,我們多民族融合匯聚的華夏民族叫漢族,使用的語言叫漢語,文字叫漢字。

汉印——古、活、变

第一:漢印之美是漢代美學精神的高度體現

元氣是中國人樸素的宇宙觀和物質觀。漢人認為:天地萬物都是由“元氣”構成的,有氣則生,無氣則死。

元氣就是陽氣。性質是向上,向外,發散的,磅礴的,運動的,正能量的。《素問》說:“陽氣者,若天與日”。就是說元氣象天的運行和太陽的光芒一樣。漢印的文字的表現力,結構的疏密感,筆畫的張曲度都表現了元氣。特別是打成封泥之後文字突出於泥面為陽。筆畫聳立,天光照來,明暗交替,逶迤回行,抱氣聚神。

汉印——古、活、变

形與神是漢人的藝術最高追求。外有其形,內有其神。形神相依,神為主宰。西漢司馬談在《論六家要旨》裡說:“凡人所生者神也,所託者形也。神大用則竭,形大勞則敝,形神離則死”。淮南王劉安在《淮南子》裡說:“形者生之舍也,氣者生之充也,神者生之制也”。

對形的高度概括和對神的深度表現,是漢代藝術的理想和追求。形神皆稟於元氣,元氣動則為神,元氣靜則為形。動靜之間產生了形神交變。

汉印——古、活、变

“以漢為宗”的理論提出,絕不是因為漢印的平正方直,而在於形神的深邃運轉。形為神服務,形變神出現。神來駕馭形,神現形有生。

陰陽是中華民族的根本世界觀和方法論。中國人認為世間萬物皆有陰陽,陰陽是事物的根本性質,也是事物的根本規律。東漢蔡琶在其書法理論《九勢》開宗明義:“夫書肇於自然.自然既立.陰陽生焉,陰陽既生,形勢出矣”。

汉印——古、活、变

陰陽重在和諧、重在變化。漢印很好的表現了陰陽,形象地闡釋了陰陽變化。漢印的陰,封泥的陽,就是陰生陽的典型表現。朱白、疏密、動靜、呼應、錯落、均衡、輕重、力勢、向背、曲直、斜正、方圓、粗細、缺省等等都是陰陽。這個陰陽既是形的陰陽,也是神的陰陽。“窮造化之精神,盡萬類之變態”(清程廷祚《騷賦論》)是對漢印之美的最好總結。

汉印——古、活、变

第二,漢印之美的核心是篆法之美

清代孫光祖在《六書緣起》中總結繆篆特點時說的最好:“秦書八體,五日篆印,秦以小篆同文,則官私印章,宜用玉箸,而別作摹印篆者,何也?蓋玉箸圓而印章方,以圓字入方印,加以諸字團集,則其地必有疏密不勻者。

邈隸形體方,與印為稱,故以玉箸之文,合隸書之體,曲者以直,斜者以正,圓者以方,參差者以勻整。其文則篆而非隸,其體則隸而非篆,其點畫則篆隸相融,渾穆端凝,一朝之創制也”。

孫光祖總結的很好,但是漢印實際上卻更加精彩。繆篆的一些筆畫保留一些曲斜的筆畫,並特意加強彎曲、特意舒伸,其神意猶如漢舞中之長袖,漢隸中之波磔,極盡舒展煽情。特別是曲斜筆畫的旁邊留有一小塊紅底,奪人眼球。

曲斜之動,留紅之靜,成為了漢印中特別精彩之處,可稱作“印眼”。猶如詩中之“詩眼”,畫中之“畫眼”。秦印以李斯小篆入印,結體隨小篆自身字形“隨體詰詘”,筆畫如玉箸之均勻,入印時不加改動。

汉印——古、活、变

漢印則是以繆篆入印,要做到不違背篆法,又要將體勢改為方整,並根據章法的需要增省筆畫,挪讓結構,增減粗細,來產生和諧一體的美感。繆篆脫離了“隨體詰詘”古文字的象形體系,變成為抽象的符號體系。

與秦印文字自然呈形不同,漢印文字增加了人的設計因素,在設計之中形神合一,使漢印昇華到了古璽印藝術的最高峰。其原因是:小篆是語言的表意紀錄,而繆篆已經是抽象寫意的表現了,特別是漢朝人日常所書寫草隸。書寫印章的御史、蘭臺令史們、特別是書寫私印的知識分子們將寫意的感情表現直接帶到漢印的篆法裡去。使漢印筆畫的微微一動、印工的錘鑿痕跡都帶有了濃濃的寫意味道。

汉印——古、活、变

第三,漢印之美的靈魂是章法之美

漢印的章法和篆法不是簡單的整體和局部關係。談論章法必談篆法,它們是:章法生篆法,篆法生章法的關係。也就是說,如果章法確定了就要調整篆法來配合章法;如果篆法確定了就要合理安排章法以容納篆法。

這是陰生陽、陽生陰的關係。如果章法和篆法都要為對方進行調整,那就是陰陽互動疊加的關係。西漢易學家京房在《京氏易傳》裡解釋陰陽互動疊加時說:“陽蕩陰,陰蕩陽,二氣相感而成體”。這個體因陰陽互動而變化無窮。

所以漢印風格之多樣,形態之豐富,精神之無窮。“窮造化之精神,盡萬類之變態”的漢印靈魂發源就在於。這也是老子所說的“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在漢印章法之美中,最重要的就是自然之美。

這是一種樸素的,坦然的,自信之美。正所謂“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的美。繆篆出自正格,不加修飾,章法平均擺放團聚。這是漢人最常用的章法,也是漢印最讓人動心的高級形式。

汉印——古、活、变

清代徐堅在《印戔說》裡說:“漢人作印,無所謂章法、刀法,而法自在有意無意之間”。“今觀秦、漢印中,壯如鼓劍,細如抽繭,端莊如搢笏垂紳,妍麗如春葩,堅卓如山丘,婀娜如風柳,縱如縱鷹,收如勒馬,厥狀非一,其妙莫窮者,惟一片神行其間,以故能出於無法,臻於極法”。

這種“有意無意之間”、“出於無法,臻於極法”的法就是自然法。這是印面上的陰陽天生平衡和諧,不需要人為干預。這時候千萬不要耍小聰明,顯示心巧,否則便是“人類一思考上帝就發笑”。

汉印——古、活、变

漢印章法中的所有法最後都要歸於自然之法,是不留痕跡的設計之妙,是天人合一的完美。說到底就是:陰陽相生、陰陽轉換、陰陽互動、陰陽平衡。陰陽運用合理就是“無法,臻於極法”。

正像明代楊表正《彈琴雜說》裡所說:“與道妙合,神與道融”。總之,印面上的一切都是陰陽。能否處理好陰陽決定了治印者的水平。漢印在這方面給我們樹立了經典。

汉印——古、活、变

第四,明清兩代對漢印的認識

對於漢印藝術價值、以及對篆刻的意義,元明清三代都有著最高的評價。元代吾丘衍、趙孟俯目睹宋元印風凋蔽、日漸衰敗,有感而發,最先提出了“印宗秦漢”的藝術主張。這個藝術主張至今也是不可動搖的。

明代甘暘《印章集說》:“如詩之宗唐,字之宗晉,謂得其正也。印如宗漢,則不失其正也”。明代祝世祿《梁千秋印雋》序:“印章之作,其年尚矣。盛於秦而工於漢,其法平方正直,刪繁益簡,以通其宜,匠心運妙為千秋典型;……家摹人範,以漢為師”。

汉印——古、活、变

清代馮承輝《印學管見》:“筆下不難風秀,難於古樸中仍帶秀氣;結字不難整齊,難於疏落中卻又整齊;運刀不難有鋒芒,難於光潔中仍有鋒芒;豎畫不難於直,難於似直而曲,似曲而直。此種種妙法,唯漢印有之”。

清陳介祺《蘇氏纂集集古印譜》:“刻印以得古人用筆之法為最難,知用筆矣又往往難於渾成,蓋以朴茂之神達雄秀之氣,非精心貫注動與古會未易造此真境。受之先生精於刻石又長摹印,寶此善本將駸駸入秦漢之室矣”。從上述明清論述可以清楚地漢印藝術的關鍵所在。

汉印——古、活、变

清代探花王文治對漢印的認識最為精準深刻。他在《銅鼓書堂藏印》序文裡寫道:“昔人嘗謂漢人刻印,與晉人尺牘,縮尋丈於尺寸中,屈伸變化有龍德焉。

夫漢印之古樸,與晉書之姿媚相提而論,似乎不倫,然其精神發見之處,未嘗有殊”。王文治的“精神發見之處”就是“龍德”。龍代表天、陽、乾、變化。龍德就是就是元氣、陽氣,就是陰陽變化和天人合一。

漢印之美不是一個人所創造的。是四百多年中多少代、多少人的心血智慧所成。漢印不光是古代印章的典範,其美學價值更是有著歷史和現實的意義。

聲明| 圖文來源網絡,旨在分享傳播,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原文僅代表原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書藝公社觀點或立場。如有關於作品內容、版權或其它問題請於作品發佈後的三十日內與書藝公社聯繫。

END

2020年1月出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