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們認為該如何評價《十月圍城》這部劇中閻孝國這一角色?

專注看劇


《十月圍城》中胡軍出演閻孝國一角,是清廷派去暗殺孫中山的殺手統領,職位是將軍。這個反派的最大頭目有著自己的價值觀,他也是梁家輝出演的陳少白的學生。

閻孝國接受的是西方教育,是陳少白的學生

陳少白是中國日報社的社長,堅定不移的革命黨。閻孝國是他的學生,對他也算是尊師重道,然而價值觀則背道而馳。

閻孝國接受西方教育,也見到了以往西方勢力對中國所作出的傷害,因此他認為革命黨選擇的道路是錯誤的,是依附西方勢力,甚至是賣國求榮的行為。他根本不相信革命黨真的能救中國,反而認為他們和外國勢力是一夥的。

閻孝國其實是愛國的,但是他本身其實也是皇權下的一個既得利益者

閻孝國是將軍,下屬對他那是畢恭畢敬,鞍前馬後,有人伺候。他又得到慈禧的重用,因此是皇權下的既得利益者。所以他根本就不會去革命,對於他本人來說,沒有革命的需求。

閻孝國某個程度上也不站在朝廷一邊,而是站在自己的利益上

從閻孝國和陳少白的對話就可以看出來,他否認自己是朝廷鷹犬,他認為自己是有獨立人格的,不是愚忠。


結語

閻孝國本身是既得利益者,雖然他知道新社會的發達,但是他並不願意推翻皇權,他認為重振皇權才是他認為正確的救國之路。方向錯了,就什麼都錯了,這就是閻孝國的宿命。



十三盤娛樂


閻孝國(胡軍飾)在九龍城寨與麾下宣誓的時候,一番話講得擲地有聲,“我是軍人,諸位也是軍人,軍人當死於邊野,何須馬革裹屍。兄弟們,乾了這杯酒,誅殺孫賊,報效朝廷”。

等到後來在獄中跟曾經的老師陳少白對質,閻孝國把國家連年戰亂、民不聊生的罪責全部算到了西方人與假洋鬼子的頭上,他認為皇權乃天賜,而洋人全都是狼子野心,如果陳少白這類手無縛雞之力的教書匠真的成事兒了,國家必亡。

“滿清戰狼”閻孝國是形成了自己的世界觀的,以至於身死之時,手刃孫文替身的他仍對陳少白講了“已報國恩”的道理。一個鷹犬認為自己是愛國者的時候,別人是說不動他的,因為鷹犬對事業是無責任感的,而愛國者對事業是有責任感的,有責任感的閻孝國錯就錯在,他誤解了他的國所應為他擔負的責任。



胖仔隊長


毋庸置疑,《十月圍城》是部相當血性的影片,正反雙方的廝殺讓人血脈噴張。其中一幕,陳少白怒斥閻為清廷的鷹犬,閻極力否認。

觀點一:但從始至終,閻做的似乎分明就是一個鷹犬之所為,或者說他是一個愚忠的鷹犬。 然而,整部電影中,閻的形象可謂霸氣十足,無所畏懼,一路追殺所向披靡,直至最後身中數彈,依然義無反顧將重光殺死。如此捨身取義絕非凡人,結合閻同其授業恩師的對白看得出來,他應該是一個胸懷大志之人,且勇猛果敢,奸詐卑鄙之徒絕不可能如此視死如歸。

觀點二:細細想來,個人認為閻孝國非但不是清廷之鷹犬,甚至可稱其為保家衛國之英雄。 其二,從閻尊師,重禮節等方面看來,頗有德操;雖然其恩師陳少白對他的評價是:功課優秀,頭腦愚蠢,難成大器。閻依然堅持自己的道路,不惜以死明志:學生已報國恩!種種細節看來,我個人認為閻其實很有抱負,應該是一個愛國志士,他的出發點是忠心愛國,但他所選擇的到底是怎樣一種救國之方式就不得而知了,或許是自成一黨,奪取政權之後重整旗鼓,拯救國家於危難;或許是為清政府掃清障礙之後效力國家,重振中華之雄風。可惜他出師未捷身先死,不僅感慨,閻孝國愛國之心天地可鑑!


聊資


閻孝國-《十月圍城》人物,清廷武將,由胡軍飾演。

電影中,慈禧在得知孫中山將要抵港組織革命後,迅速派閻孝國帶300名殺手趕往香港,誓死刺殺孫中山。(此人物為虛構)

閻孝國往上三代均為朝廷的高官,對國家,對整個清王朝,絕對忠心。但閻孝國並非一個殺人的機器,他早年師從陳少白,接受的是先進的西方教育。

然而,在一路看到中國被西方帝國主義欺凌的時候,閻孝國因為懷著一顆強烈的愛國心,反而走到了另外一個極端,他拒絕一切與西方有關的東西,更厭惡以西方思想來帶領革命的革命黨人,認為陳少白乃至孫中山的軟弱絕對不可能獲得成功,他以為愛國便是忠順於朝廷。因此在閻孝國的眼裡,此次行動是保家衛國,赤膽忠心的體現,而刺殺孫中山行動在他眼裡只是一次維護國體的行動罷了。

此次刺殺行動之中,閻孝國首先要面對的敵人就是陳少白。抵港之後,閻孝國在一次屠殺行動中抓了陳少白,並勸其放棄革命,陳少白非但沒有答應,還偷偷溜走繼續尋求抵抗的力量。

1905年10月15日,孫中山如期抵港。閻孝國率四大高手與300壯士沿著維多利亞港、皇后大道佈下埋伏,為即將前來的孫中山和那些保衛孫中山的革命志士撒開了一張慘烈殘酷的捕殺大網。

新浪娛樂評價:

閻孝國這個角色在電影中被設計得有血有肉,雖是反派首腦但也不泯人性,最終都沒有殺死自己“終生為父”的老師陳少白。

其實閻孝國最後已經喪心病狂了,雖然他聽見轎子裡不是孫文,但一心認為誅殺孫賊,報效國家的他已經不能允許自己把孫文放走了,他寧可相信自己殺死的人就是孫文,好讓自己的報國之心得到一絲滿足。

這種人我們可以說是愚忠。他代表的應該就是當時社會上那些不明就裡一味反對新思想的人,而孫中山帶來的是新思想,是反封建的,正好與他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他是好人,也是個蠢人,所以最後做了壞事,這是我們可以從電影裡面得到的一點啟示。信仰的背叛造就了一個悲劇,而那句“已報國恩”已然烙印進觀眾心中。

豆瓣網友“pretender”認為:

閻孝國,也是個有信念的人。他的信念也許和孫文不同。但他的希望應該和所有希望中國部不再被欺辱的人相同:革命者願以自己的生命去保護自己的信仰。


孤狼淋歌


我認為閻孝國是一個複雜且矛盾的人。

一:說他複雜,是因為他不想,更不願意傷害自己的老師。

二:他成全了劉鬱白,親眼目睹了沈重陽不惜用自己的生命想無和敵人同歸於盡,但最後卻被馬給撞死。

三:他為了那個自己效忠的王朝,不惜殺了閻敬劉。

說他矛盾是因為

一:他為了夢中那個中國人不被欺負的國家,放棄了他的一切,只為去完成任務。要知道,之前的他是多麼效忠於那個任人宰割的清王朝啊。前後者直接,他更喜歡前者。

二:當他看到沈重陽倒下的時候,心裡面不由的被震撼到了,他本以為那夥人只是烏合之眾,卻不料盡然如此肝膽。

三:鄧四第的忠義,閻孝國在做後算是深切體會到了,鄧四第是他閻孝國最不想殺的人,因為閻孝國覺得他們都是忠肝義膽的人。

最後總結一下,閻孝國是《十月圍城》裡邊人物情感最豐富、最複雜、最矛盾的人。







白澤剪影


可以說在第八十分鐘之前,我都在後悔買票來看這部電影,乏味、拖沓、扯皮,直到我確定閻孝國才是孫國父的終極護衛!!於是,逐漸的,我體會到了這部電影最精彩的部分。\r1、也是我最先起疑的地方,就是陳少白很容易從閻孝國那裡獲得了一半匕首,於是,在後面陳少白竟然用這把匕首施展“詭計”得以逃走。想一想,他手無縛雞之力,怎麼可能從老謀深算的閻孝國那裡輕易逃掉,而且,還笨的從房頂上掉下來,若不是故意放走,這絕不可能。我相信陳少白摔下來的時候,閻孝國肯定在一邊急的大跳:放你走,你都走不了。\r2、閻孝國對每個阻礙他刺殺“孫國父”的保衛者其實都手下留情,並不是打算殺之而後快,特別是劉公子和孫四,幾次三番沒有必殺之意。\r3、陳少白已經大喊出了掉包計,可是閻孝國死心眼非要把假“孫國父”捅死,而且也不掀開篷布查看。\r4、閻孝國執意殺死假“孫國父”,其實還是在為“孫國父”的離開著想。\r5、還是最後,閻孝國完全有能力躲開陳少白的槍擊,可是他就是不躲,因為他已經如願:為朝廷,他已經盡忠;為國家,他也已經盡力。\r如果,要評選本部電影的最佳演員,我當只選閻孝國,精彩,面部表情豐富,深藏不露!!\r閻孝國,正是本部電影最大的看點。\r大家怎麼看?










小鹿Mr影視剪輯


閻孝國是《十月圍城》虛構出來的人物,又有人說有原型,是滿學家閻崇年。清朝武將,刺客,對朝廷忠心耿耿,在劇中是反派人物。

年少的時候接受過西方的先進教育,師從陳少白。看慣了祖國被西方列強凌辱,懷有很強的愛國心,並走上了另一個極端,拒絕西方的思想,當然也包括帶有西方思想的革命黨人。

在他的眼裡革命黨人就是叛國,所以劇中的這次刺殺孫文的行動,被他認為是保衛國家的行動。

劇中雖為反派,塑造的有血有肉,是個好人,有點愚忠,不懂得變革,與革命黨人形成鮮明的對比。


幸福來自生活


題主,你好!我也看過這部電影!

我們來重溫一下《十月圍城》吧!這部電影講述了1906年10月15日的香港中環,一群來自四面八方的革命義士,商人、乞丐、車伕、學生、賭徒等,在清政府和英政府的雙重高壓下,浴血拼搏、保護孫中山的故事。

個人觀點,我覺得閻孝國雖然是一個反派角色,但是從他所處的立場,並且拋開一切關乎國恨家仇的角度去看的話,閻孝國是一個集忠誠,愛國,捍衛信仰的鐵漢子。

通過我的感受,總結了以下幾點任務評價:

  1. 閻孝國這個角色在電影中被設計得有血有肉,雖是反派首腦但也不泯人性,沒有對自己的老師陳少白下手,是為良知。

  2. 一心認為誅殺孫文即報效國家的他,在劇中轎子裡的人並不是孫文,但他寧可相信自己殺死的人就是孫文,好讓自己的報國之心得到一絲滿足。是為自欺欺人。

  3. 他是好人,也是個蠢人,所以最後做了壞事。信仰的背叛造就了一個悲劇,而那句“已報國恩”已然烙印進觀眾心中。是為混沌。

還有網友說如果真的看懂了這個電影,就應該知道,閻孝國才是那個一直在保護孫中山的人,真正的英雄!


南一影視


毋庸置疑,《十月圍城》是部相當血性的影片,正反雙方的廝殺讓人血脈噴張。其中一幕,陳少白怒斥閻為清廷的鷹犬,閻極力否認。但從始至終,閻做的似乎分明就是一個鷹犬之所為,或者說他是一個愚忠的鷹犬。 然而,整部電影中,閻的形象可謂霸氣十足,無所畏懼,一路追殺所向披靡,直至最後身中數彈,依然義無反顧將重光殺死。如此捨身取義絕非凡人,結合閻同其授業恩師的對白看得出來,他應該是一個胸懷大志之人,且勇猛果敢,奸詐卑鄙之徒絕不可能如此視死如歸。細細想來,個人認為閻孝國非但不是清廷之鷹犬,甚至可稱其為保家衛國之英雄。 其二,從閻尊師,重禮節等方面看來,頗有德操;雖然其恩師陳少白對他的評價是:功課優秀,頭腦愚蠢,難成大器。閻依然堅持自己的道路,不惜以死明志:學生已報國恩!種種細節看來,我個人認為閻其實很有抱負,應該是一個愛國志士,他的出發點是忠心愛國,但他所選擇的到底是怎樣一種救國之方式就不得而知了,或許是自成一黨,奪取政權之後重整旗鼓,拯救國家於危難;或許是為清政府掃清障礙之後效力國家,重振中華之雄風。可惜他出師未捷身先死,不僅感慨,閻孝國愛國之心天地可鑑!


阿聰Ai剪輯


看完《十月圍城》,給我留下最深印象的不是所謂的“民主義士”,而是大家眼中的“朝廷鷹犬”、大反派閻孝國……不要以為我是想譁眾取寵,只因尊敬導演的良苦用心,憑一腔書生意氣為“已報國恩”的忠臣良將鳴不平、正視聽……

首先,有一個問題不知各位看客注意沒有,閻孝國曾是“社長”陳少白的弟子,陳也親口承認其“是接受過西式教育的”,那為什麼閻孝國沒像其他的“愛國學生”那樣被民主思想感召,要建立“新中國”,而是選擇了繼續忠於腐敗的滿清政府,甚至誓死刺殺民主的代言人“孫文”呢?

其實,在影片中導演已經給出了答案,在閻孝國與陳少白監牢的一場對話中,閻就曾義正詞嚴的說過:“帝國主義狼子野心”,真是一針見血啊!各位看客請想,近現代中國歷史為什麼會充滿血淚,是因為清廷的腐敗麼?顯然不是,任何一個王朝走到末路都會出現腐敗的問題,就算在號稱中國歷史上最牛的“唐朝”末年也是如此,王朝的腐敗只會導致改朝換代、而不會亡國。國家只是一個行政體制,民族才是根本,只要民族不滅,國家可以隨時再建。而一個民族的靈魂是“文化”,只要文化不滅,武力入侵是無法毀滅一個民族的,當年滿清入關算是典型的武力入侵了吧,中華民族滅亡了麼?沒有,反而是滿族人被漢化,成為了“漢族”人;印度被英國殖民了多年,印度滅亡了麼?也沒有,印度的IT、電影等行業的發展程度甚至超過殖民它的英國;二戰後日本也曾被美國“接管”,它同樣沒有亡國,現在更發展為世界第二大經濟強國。關鍵在哪兒?在於它們都很好的保持了其各自的傳統文化,民主也就有了凝聚力,這樣的民族是不可能滅亡的,除非世界末日……而中華民族的核心文化是什麼,正是傳統文化,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儒家思想,如果全盤學習西方所謂“民主”思想,必將動搖支撐中國發展了五千年的傳統文化的根,這才是亡國之舉啊,而孫文正是民主思想的傳道士,所以閻孝國要殺孫文不是“忠於滿清”、而是“報國恩”—維護中國傳統文化的根啊!這樣的人才是真正的“仁人志士”!

那是什麼導致了中國人民將近一個世紀的苦難呢?答案就是—帝國主義的侵略!一個八國聯軍、還有就是人人喊打的小日本,我想這點沒人會否認吧!然而無論是八國聯軍、還是小日本,都是徹頭徹尾的帝國主義國家,同時也是當時“愛國學生”眼中的“民主”國家,那學民主,說白了就是學“西方列強”啊!通俗點說,就是有一天某家被強盜搶了,於是這家人就也要去做強盜……想想真是荒謬,這樣的“強盜邏輯”也能算文明?也能算進步思想?

說到這裡可能有人會說,我們學了民主之後不會去侵略別人的,我們會文明的學習民主。持有這種想法的人已經被“民主”洗了腦,認為只要和民主沾邊的,就都是好的,這已經是一種盲目的崇拜,而不是科學的學習態度了。民主的核心是什麼?是人人平等,同樣被人們奉為文明的“個人財產神聖不可侵犯”也是由“人人平等”這一理念推導而來的,說的通俗一點,就是“維護”自己的利益是最重要的,再通俗一點,就是鼓勵人人要“自私”!“人人為我,我仍為我”!多麼可怕的思想啊,人人自私的話,那一個國家不就是一盤散沙麼?何談凝聚力,更何談“愛國”,只要愛自己就可以了!而我們的老祖宗一直在教我們要謙讓,孔融讓梨的故事人人都知道,翻譯一下就是“人人為我,我為人人”,這才是“和諧社會”啊!(不要以為我是危言聳聽,在西方,父母要靠自己的養老金養老,因為子女是沒有義務贍養父母的,不孝也是完全正常的事,因為“人人平等”嘛,如此冷酷的親情關係,我真看不出哪怕一點先進!還有,也是各位“憤青們”津津樂道的,美國大兵為何各方面條件均好於中國志願軍,可還是輸了朝鮮戰爭,中國人都知道,因為美國人貪生怕死,一看要拼命馬上就投降了,甚至怕有語言障礙連投降的草稿都用中文寫好帶在身上,因為“人人平等”嘛,沒什麼人值得我去犧牲的,這樣的軍隊和豆腐渣有什麼區別?又怎麼能指望這樣的軍隊保家衛國?)

再說說人人平等的另一個推導體-競爭,也是另一個“文明”和“進步”的代名詞!競爭就是人人主張自己的利益,而且鼓勵與別人“爭利”,說不好聽點,就是損人利己嘛!競爭升級之後就是鬥爭,再升級就是戰爭啊,西方列強為什麼要侵略別的國家,說到底還不就是“爭利”?人人爭利導致的就是人人設防、人人自危,人際關係自然淡漠、甚至相互敵視,睜眼看看我們周圍,大家一直想不明白為什麼現在人與人之間關係這麼不和諧,競爭就是主要原因啊!競爭是可以刺激改進,但更多是增加內耗;競爭是可以促進生產力發展,但同時也破壞人與人之間原本應該和諧信任的社會關係,更破壞人們的“幸福感”。

最後說說民主思想的最後一個關鍵詞—自由,這也是大多數“民主義士”們哭著喊著要砸碎傳統文化的主要理論依據。他們認為傳統禮教束縛人性,是腐朽落後的,應該讓所有人身心完全自由,完全解放!咋聽起來似乎有些道理,可這又是一個禁不起推敲的“混蛋理論”。對於自由,孔子早就有過精闢的論述:“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從心所欲”不就是指的自由麼?但為什麼要“不逾矩”呢?“矩”就是社會規範,是為了保持社會的安定和和諧所制定的“公約”,比如“不殺人、不偷盜……,“逾矩”了就會危害到別人,就會破壞社會的和諧與穩定,短短七個字將自由的真正含義表達得淋漓盡致!而西方所謂的自由又倡導的是什麼呢?“只要不違法,什麼都可以做”!要知道法律已經是文明的最低要求了,之上是道德,潛臺詞就是道德淪喪也無所謂,只要不犯法就行了,這就是所謂的“法治社會”的真相,中國歷史上其實有過“法治社會”,就是秦朝—焚書坑儒、法家治世,最後搞得百姓民不聊生,只支撐了14年就亡國了,堪稱最短命的王朝!而其他各代君主無不是以德治國,才有了長治久安!而“禮教”又是什麼呢?禮指禮儀,是日常行為規範;教指教授,是傳播方法,禮教說到底就是傳播社會行為規範,以行致性,修身養德,如果人人遵守道道規範,何須法律?這才是社會安定、人民幸福的唯一出路啊!

(現在社會上普遍關注的90後問題,細想想,背後都有所謂“民主”思想的影子,“平等”導致自私自利,缺乏社會責任感;“競爭”導致盲目攀比,奢侈成風;“自由”導致生活放浪、犯罪率居高不下,這些問題難道在西方就沒有麼?看看國際新聞吧,校園槍擊、集體自殺、援助交際……如果你想讓你未來的孩子變成這樣,那你可以讓他們繼續去學習所謂的民主思想,但你從現在開始就要多存錢了,而且還要祈禱養老保險金能按時按額髮放,因為你的孩子是不會給你養老的)。讓我們回到現實,現在全世界都在開辦孔子學院、外國人請中國人去講國學,為什麼?因為他們那套所謂的“民主思想”千瘡百孔,各種社會問題和矛盾凸現而且無法解決,因為他們不懂什麼叫“禮教”、什麼叫天人合一(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所以他們要來向我們的老祖宗取經,而國人在做什麼?還在拿著人家拋棄的民主打壓自己本來優秀、而且支撐中國發展了幾千年的傳統文化,當有一天,外國人用《論語》指導社會發展,而中國人卻把“平等、自由、競爭”奉為聖經的時候,不知國人將作何感想,我們的老祖宗又作何感想……綜上所述,在我的判斷中,閻孝國是學貫東西,且不盲從、有自己獨立思想和判斷的智者,是看到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強大魅力,是看透了西方所謂“民主”思想的墮落和險惡用心的國士,是“報國恩、滅國賊、何須馬革裹屍”的威武將軍……他的名字已經說明了一切——孝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