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說中世紀生活史》:穿越回中世紀,記得一定要帶上健胃消食片

吃麵包,你喜歡直接上嘴咬,還是用手撕成一小塊兒一小塊兒吃?為了這個問題,在某大學的講堂上,曾經還發生過一個尷尬的故事。

那是一堂名為“商務與社交禮儀”的課程。老師這天正在講臺上就西式用餐禮儀滔滔不絕,表情常流露出一種微妙的高傲。然而與此同時,臺下一名歐洲來的留學生卻是越聽眉毛越擰。當老師說到餐前面包一定要用手撕著食用、否則就顯得“土氣”時,那位留學生終於忍無可忍地舉手發言:“麵包撕著吃,並不是源於什麼高貴的歷史習慣,而是因為在高度依賴麵包的中世紀歐洲,麵包硬到根本咬不動!”

《圖說中世紀生活史》:穿越回中世紀,記得一定要帶上健胃消食片

中世紀麵包的真實情況,果真如這位留學生所說這樣嗎?乍聽起來的確很難想象。畢竟,今天我們在燈光明亮,裝潢精美的麵包店裡,能買到各式各樣加入了順滑黃油與香濃芝士的柔軟麵包,它們的口感與棉花糖無異。然而,在被史學界定性為“黑暗時代”的中世紀,麵包也的確走過了一段“暗黑歷史”。口味詭異不說,質地更是糟糕到人體難以消化。

日本首都大學教授河原溫、早稻田大學教授堀越宏一在合作撰寫的《圖說中世紀生活史》一書中,通過三百餘幅精美圖片和通俗易懂的文字,為對中世紀平民日常生活感興趣的讀者打開了一扇妙趣橫生的穿越之門,其中就包括關於其飲食生活的生動記敘。

《圖說中世紀生活史》:穿越回中世紀,記得一定要帶上健胃消食片

作為當時消耗量驚人的主食NO.1,麵包撐起了中世紀歐洲老百姓的餐桌。但如此重要的一種食物,它的味道和口感卻是相當一般甚至是可怕的。現在,就讓我們跟隨兩位作者,去一探究竟吧。

國王親自任命“麵包總管”!中世紀人究竟有多愛麵包?

如今,我們常可以在時尚雜誌上看到懷抱裝有長法棍的牛皮紙袋的女孩照片。法國麵包作為潮流人士所追捧的法式生活象徵之一,已經成為精緻與小資的代名詞。然而,如果我們回到中世紀的法國就會發現,麵包跟情調可一點兒扯不上關係,僅僅是一種最常見的國民主食, “便宜、頂餓”是它的最大特徵。甚至至今在法語中還有一句諺語:“Long comme un jour sans pain(沒有面包的日子漫長難忍).”

《圖說中世紀生活史》:穿越回中世紀,記得一定要帶上健胃消食片

據統計,14世紀前後,平均每個法國人每天吃掉的麵包量,約合3根現在那種接近1米長的大法棍。在缺乏供暖設施的法國,到了冬天,人們更是隻能靠多吃麵包來抵禦嚴寒對身體熱量的消耗。甚至為保證麵包在城市中擁有穩定的供應數量及品質,巴黎不僅有面包行業協會,還特設了“麵包總管”一職,由國王親自任命。職責只有一件事,就是精細化管理城中數量眾多的麵包坊。

如果你以為這個崗位只是類似食品科科長之類可就錯了。麵包總管是替王室在行使把控民生命脈的權力,從麵包原料的選用、麵包質量的把控,到麵包坊的營業時長、麵包協會的人員進出等,都在麵包總管的管轄範圍之內。為一種細分品類的食物專門建立一條公務員系統,縱觀各國曆史都不算多見。

《圖說中世紀生活史》:穿越回中世紀,記得一定要帶上健胃消食片

而這種對面包的喜好並不是只存在於法國的個別現象。在整個中世紀的歐洲,麵包都是佔據絕對霸主地位的食物。農夫和城市平民日常三餐頓頓要吃,國王和貴族的宴席上,麵包也是每天都會出現的“常駐嘉賓”。不誇張地說,是麵包架構起了中世紀社會各階層的飲食生活。

酸硬硌牙的麵包,比起食物更像餐具?

假設現在讓你回到中世紀生活,全年主食都吃麵包,你能接受嗎?相信此時,有些朋友腦海中會出現添加了大量雞蛋、牛奶、餡料和酥皮等五花八門的美味麵包,彷彿天天變著花樣吃這些貌似也不錯。然而,真實的歷史可比想象要“殘酷”很多。中世紀絕大多數的麵包不僅只是一個個樸素的烤黑麵糰子,甚至以今天眼光來衡量,簡直是粗糙到難以下嚥。

《圖說中世紀生活史》:穿越回中世紀,記得一定要帶上健胃消食片

在當時的歐洲,流行有“黑麵包”和“白麵包”兩種主食,然而它們卻與如今的概念不同:前者多由農夫或城市裡的窮人食用,指的是用斯卑爾脫小麥、黑麥、燕麥、大麥、豆子、栗子、玉米等糧食粗略磨成粉烤制的微發酵、甚至未發酵麵包,內含大量原麥粒。堅硬如鐵,味道酸爽,並不是我們現在在進口超市可以買到的那種蓬鬆的健康黑麥麵包

後者則被王室貴族及城市富裕居民食用,由混合了麩皮的小麥製成。雖然比黑麵包鬆軟,但口感依然相當一般。製作時只有靠僕人純手工多遍篩粉,才能得到儘量純淨的小麥粉,非常耗時費力。所以一般除了王室之外,其他人吃到的麵包幾乎都由摻入了雜質的小麥粉烤成。

《圖說中世紀生活史》:穿越回中世紀,記得一定要帶上健胃消食片

所以,中世紀歐洲人們在食用麵包時必須要配湯。要麼像西安泡饃一樣把麵包掰碎了泡進去,要麼直接拿硬邦邦的麵包當底盤,上面擺上連湯帶水的燉菜。等到菜吃完了,菜湯也把麵包浸軟了,變得終於咬得動了。這種做法延續至今,演變成西餐中隨湯品附送麵包的習慣。

小麥、黑麥、大麥……中世紀為何不見“稻”?

麵包在中世紀獨霸天下,難道全社會從上至下就不會膩?相信任憑一種食物再好吃,祖祖輩輩,年年歲歲吃也會厭煩,何況從上文我們已經得知其口味也是乏善可陳。決定這種狀況的,根本原因還是在於作物的貧瘠。說白了,人們不是愛吃麵包,而是隻能吃麵包。

《圖說中世紀生活史》:穿越回中世紀,記得一定要帶上健胃消食片

眾所周知,在世界三大主要糧食作物小麥、水稻、玉米中,小麥的產量是最低的。但在中世紀的歐洲,因為農業生產水平的落後和地理條件的侷限,其他兩樣的成活率甚至就要更低。比如我們喜愛的水稻,在當時也已經傳入歐洲。但由於光熱方面條件難以滿足其種植要求,加之後續脫粒處理工序繁雜,大米產量可以用珍稀來形容,其價格之昂貴絕非一般人能承受,當然也無法成為全民性的主食了。

而相比較而言,像製作黑麵包的斯卑爾脫小麥和黑麥,適應力就要強得多。它們對栽培環境要求低,在氣溫較低的地區或肥力較弱的土地上都可以生長。加之人們又開創了“三圃制”耕田體系,把村落耕地劃分為三個部分,分別用於春季播種大麥、秋季播種小麥或黑麥,及休耕放牧地。三部分輪換著使用,牲畜們負責為休耕地塊貢獻天然肥料,以此使整個村落耕地維持在一個可持續發展的系統內,起到了穩定麥子產量的作用。

《圖說中世紀生活史》:穿越回中世紀,記得一定要帶上健胃消食片

中世紀時期,麵包在不同社會身份群體心中擔負著不同的意義。對於百姓,它是關乎健康和生命的果腹必備;對於統治者,它是足以影響社會能否平穩運行的關鍵要素。《圖說中世紀生活史》通過探索麵包這一當時的核心食物,幫助我們以其為原點,瞭解它所關聯的眾多中世紀生活側面,一窺一千多年前的歐洲時代風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