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多少書,度多少紅塵


前幾天在“小小寫手班”公眾號看到一篇名叫《你和書之間隔著幾部手機,幾塊平板,幾臺電腦》的文章,頗有感觸。

科技發達,一個手機或平板在手,我對生活的發現漸漸只限於微信裡的“發現”。

誘惑也越來越多:電視劇一部一部來,一集一集看;電影一部一部上映,也得看;遊戲一款一款地玩,也得玩爽快。

讀書脫口秀 |  讀多少書,度多少紅塵


電視劇不看,和人聊天沒了話題。電影上映不去趕場,約會少了藉口;遊戲不玩,少了一類交際。這些都成了生活,或者精神生活的必須。

但我覺得不要讓這些佔據了所有的精神生活。


看書,不再是看書了,而是和手機打游擊戰。“愛啃書的哈巴狗”如是說。我非常地喜歡這句話。

早先的眼球經濟,接著的讀圖時代,都慢慢被取代,變成了視頻時代。書這種慢一拍的信息傳達方式,似乎已經落伍了。

讀書脫口秀 |  讀多少書,度多少紅塵


看書的時間,都要從玩手機的時間裡搶過來。

如果朱自清重寫《匆匆》,他一定會寫,手機偷走了我們的時間。

說個不恰當的比喻,如果讓孔子穿越到現代來,曾子給他編一本論語他是不會太高興的。但是給他申請微信,或者抖音,新浪微博加個V,他或許會讚賞曾子的才德在顏回之上。他要發揮自己的朋友圈,他要拍短視頻,他要上熱搜,

這樣傳播儒家文化更快捷

看書比手機裡的信息慢一拍,就想馬車和飛機的區別,就像2G網絡和5G網絡的差別。

想起一句話,大概的意思是,車太快了,靈魂落在後面了。

讀書,就是把靈魂撿回來。靈魂需要漫步,經歷紅塵。

讀書脫口秀 |  讀多少書,度多少紅塵


再用一個不恰當的比喻,現如今,我們的身體生活在了天上(地上一年,天上一日);我們的靈魂卻生活在地上。

身體在快節奏,靈魂卻要體驗個夠。

還是讓靈魂慢慢地去體驗生活吧。太快,就成了豬八戒吃人參果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