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心聲:沒有我的省吃儉用,哪有你的自在輕鬆

昨日,我看到網上有位母親發帖稱,自己的女兒在上海工作,要求母親把老家唯一的老房子賣了,給自己出首付,女兒對單身多年獨自撫養自己的母親說:“反正你一個人,把房子賣了正好跟我到上海一起住,好幫我帶孩子。”

這位母親不願賣掉自己的老宅,離開故土,女兒就摔門而去。

母親的眼睛溼潤了,內心是說不出的酸楚。

父母心聲:沒有我的省吃儉用,哪有你的自在輕鬆

最後,她把自己多年的積蓄拿出來,給了女兒10萬塊錢,對女兒說:“媽媽不願賣房子去上海,我省吃儉用就這麼多積蓄了,後半生,我想為自己而活。”

然後就頭也不回地離開了。

這位母親的憤怒和心酸令人心疼,她的無奈和絕望更是撲面而來。

1、

是什麼時候開始,當一箇中國的普通父母那麼難了?

在艱苦的年代為帶大孩子省吃儉用,等孩子大了,還必須為孩子出首付、帶孩子,不然就會被兒女埋怨、甚至於被看不起,覺得你們沒用。

今天聽到一個新聞,有位阿姨的兒子娶媳婦沒錢買房子,讓本來就收入微薄的母親出錢,母親拿不出,他就對母親說:“你要是不出我這輩子就不娶媳婦了。”

母親告訴他,自己確實拿不出這麼多錢,他居然嫌棄自己的母親沒用!

他嫌母親不像別的父母那樣給自己一個好的起點,影響到他娶媳婦!

想當年,他的母親靠著打零工、做苦力幹活,自己一件衣服都捨不得為,不僅勞累過度、還竭盡全力地精打細算,才將他養得高高大大、沒冷著餓著,現在他長大成人,母親的卑微和節儉卻成為了他的羞恥和隱痛。


父母心聲:沒有我的省吃儉用,哪有你的自在輕鬆

有位網友阿姨說,我們這代人經歷了不少的苦日子,最讓人傷心的就是養了一個獨生子女,前半生為他們考慮得太多、呵護得太好,孩子長大後根本沒覺得父母付出了代價,還時不時流露出父母沒有在起跑線上充分的給予,動不動就耍脾氣。我們趁現在還能走動,就到處走走,走不動了就只有進養老院,人生就是一聲嘆息!

許多人點贊這位阿姨,這認同背後,是有太多不懂事的孩子,用自己的任性、自私、瞧不起自己家庭,讓父母在漸漸老去時寒了心。

我再沒有用,對你也起到了決定性作用;你多年的自在輕鬆,都來自於我的省吃儉用。

我用盡了全力,卻換來你理所當然的的鄙夷、要求,你的良心會不會痛?

2、

這一代成長起來的兒女,好多都被慣壞了。

小時候我們的父母咬牙扛起了上孝父母、下養子女的重擔,再苦再難都由自己默默揹負;

長大後,我們理所當然地壓榨他們最後的剩餘價值,讓他們出錢出力為我們承擔生活。

身邊有多少的年輕人,為了娶媳婦給彩禮,讓父母在快要失去勞動力之時,還得背上沉重的債務。

有多少年輕人,根本承擔不起一家三口的生活,還得靠父母用養老金補貼才能過活。


父母心聲:沒有我的省吃儉用,哪有你的自在輕鬆

他們看著外面的世界多彩豐富、對比著同齡人的紙醉金迷、豔羨著富二代王思聰,再轉頭看看自己那沒見識、沒有社會地位、出手小氣摳門的父母,生出深深的自卑,話裡話外都在說父母沒用。

沒有父母的省吃儉用,哪裡有你今天勉強支撐的生活;沒有父母在為你操心擔憂,你今天哪還有機會嫌他們兩手空空。

18歲以後,你就該為自己的一切負責,父母只是你人生路上的幫手,你別本末倒置,覺得他們才是該為你人生負責的主角。

一切的理所當然,都是傷害父母全心付出的利劍,可以立刻刺穿他們的胸口。

父母為子女的付出無怨無悔,最怕的,就是你覺得應該、覺得怎麼做都還不夠,是他們沒有達成你任何一個心願,你就抹殺了所有過去,賭氣摔門就走。

你離開的時候,他們的淚和血都在往心裡流。

3、

那麼,父母們是不是就應該心灰意冷、放棄自己的孩子,準備到養老院去住了?

其實,大多數的獨生子女,並不是真的有那麼不孝、不懂得為父母思考,只是生活的重擔沒有壓在他們身上,他們從來沒有自己獨立生活過、沒有承擔過什麼,他們還來不及對生活有更深層次的理解。

他們只是順延了小時候的習慣,沒有意識到自己已經成熟到了該擔當的年紀,但父母的內心已經薄如蟬翼。

父母已經老了,但他們仍然習慣了放肆地撒嬌、以為想要的父母都會給到。


父母心聲:沒有我的省吃儉用,哪有你的自在輕鬆

小時候,家裡雖然不富裕,但父母的愛是足夠,家裡就那麼一個、最多兩個孩子,他們受到了太多的呵護與專寵。

相比起付出,他們更多習慣的是被付出、是理所當然的享受。

作為一個典型的獨生子女,我曾經也有很多不懂事的時候,但我永遠感激我媽媽曾經對我說的話:“你現在還小,我不怪你,將來有一天當你結婚生了孩子,你就會理解媽媽了。”


父母心聲:沒有我的省吃儉用,哪有你的自在輕鬆

後來我長大了,終於理解我媽媽,也深深地感激我的母親在我成長路上的大氣與包容,她承受著委屈的同時,給了我足夠的時間去成長、成熟、直到終於擁有同理之心,而她也因這份對我無限寬容的愛,收穫了她一直等待、最渴望得到的理解和感恩。

也許孩子現在不懂事、不懂你,但也許來到人生的某個階段,他突然就理解了你,並對你產生深深的愧疚和感激。

4

紀伯倫說,一場爭論可能是兩個心靈之間的捷徑。

與其轉過身默默地掉淚,不如主動出擊。

你得表達自己的界限和底線,溝通提出你的需求和無奈,讓他明白,父親母親都不是金剛不壞之身,你們只是芸芸眾生之中平凡的七尺肉身,都有自己能力的邊界、有自己情感的波瀾,你們不僅是端莊的父母,更是一個有血有肉的人,有自己的喜怒哀樂、七情六慾。

你不再是他們眼裡的無所不能,你並不永遠是一個堅強無畏的大人,你要讓他們清清楚楚地知道,你已經老了,你比任何人都渴望得到呵護、照顧、得到他們最深的理解和感恩。


父母心聲:沒有我的省吃儉用,哪有你的自在輕鬆

周國平說,你感覺到隔膜,前提是你有溝通的願望,你對那些你不曾想到要與之溝通的人是不會感到隔膜的。

父子、母女沒有隔夜仇,打斷骨頭連著筋,正是因為對這份感情的確定,彼此才會讓傷害發生得如此隨意。

人生三萬天,一切都會成為過去,但願我們都能多一天去珍惜,這人世間最珍貴的親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