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家、詩人、畫家魯一同


古文家、詩人、畫家魯一同

魯一同(1805—1863),字蘭成,又字通甫,先世為“甘(州)涼(州)故將”,清初隨吳三桂征討雲南,後“窺其有異志,挈孥而逃於淮安之山陽,遂佔藉焉。”(吳昆田:《魯通甫傳》,載《續碑傳集》卷七十九)後祖輩居安東東佃湖,所居成村,名魯家莊(今漣水縣方渡鄉)。山陽、清河縣誌均有記載。嘉慶十年(1805)魯一同生於此,成年後“始遷清河(今淮安市清河區)”。其父長泰,字特山,別號小魚頭道人。乾隆辛亥(1791)淮郡庠生,“工書善畫,閉門養素,以道自貞”,尤善花鳥蟲魚,世人重其畫雞。

少年魯一同聰穎過人,幼從三姐蘭仙(字靈香)識字,繼又隨之入塾。6歲通五音,“少長工古文辭”,塾師徐念劬先生以孔文舉(融)、楊德祖(修)相期。13歲從巢湖楊欲仁先生學,楊字體之,別號鐵梅道人,善畫梅,有名於世。魯一同侍其作畫,展紙研墨,觀摩學習,興趣油然而生,又從其習畫,盡得其傳。他在《詩存之餘·梅花長卷》詩中,曾回憶早年學畫的情景:


元章墨梅天下絕,本朝作者晴江翁;

百年好手出荒古,巢湖吾師風骨同。(自注:謂楊體之先生)

我年十三侍師側,束書不觀時弄筆;

大梁風雨海門秋,十載不見空消息。

當時海內推神君,老屋今臥江之濱;

青年弟子霜生鬢,寂寞秋齋畫凍雲。


魯一同17歲入山陽縣學,為秀才,18歲鄉試中副榜第二名(副貢生)。道光十五年乙未(1835)中式第32名舉人,時年31歲。次年入都城會試,舊曆四月四日黃樹齋、徐廉峰招集同人於城南江氏亭子,有展禊之會①先生有詩記之。報罷不售歸裡,後數應會試均未能金榜題名,然魯一同以他的古文、詩詞、和墨梅,在應試舉子中享有盛名,交遊之士均一代名流。道光十七年(1837)林則徐赴湖廣總督任,惜一同才,“請預欲行,以親老止”。回鄉後,迫於生計,不得不以客授教讀為事,其館址可以考知的:

1826—1829阜寧縣東坎鎮(今濱海縣);

1834—1835沭陽縣湯溝附近王子揚(詡)家(今灌南縣);

1839清河浪石(今淮陰縣);

1840安東縣清漣書院掌教(在今漣水縣);

1841—1848清河吳城義塾(今淮陰縣棉花鄉大興莊,抗日戰爭前東圩門附近有其故居);

1849主講徐州雲龍書院。

魯一同雖多年授徒於鄉里,由於他對當時社會的深刻見解,剛健樸實的古文,使其名震朝野。曾任安徽巡撫、湖廣總督的周天爵(敬修)“見其文曰,此天下大才也”。道光三十年庚戌(1850)魯一同再次赴京應禮部試,居北京“淮安會館”。時任禮部侍郎的曾國藩輕車簡從去館舍拜訪魯,“問天下事”。曾對人說“淮安魯一同若成進士,天下幸也。”到揭榜,仍無魯一同名。曾國藩甚“為懊喪,如失左右手”。是年秋,應邀去邳州(今邳州市)修《邳州志》。完成後,又應清河縣知縣之邀在清江浦慈雲寺(今淮安市清浦區)修《清河縣誌》,1855年歸館吳城義塾。

魯一同一生宏志未伸,“居恆鬱郁,嘗自嘆曰,吾乃為文人耶”,同治二年(1863)病逝,年僅59歲。傳世著作有:《通甫類稿》四卷、《類稿續編》二卷、《魯通父先生集外文》二卷、《王右軍年譜》、《白耷山人年譜》,主編《邳州志》二十卷、《清河縣誌》二十四卷。在家鄉,他與潘德輿、丁晏、高延第齊名,邑人並稱為“潘、魯、丁、高”。

魯一同是生活在清中葉以後的古文家,他所作古文的內容“於國家田賦、兵戎諸大政,河道變遷、地形險要,以及中外大事”無不涉獵。(《同治山陽縣誌》)其文筆明快流暢,剖析社會流弊切中要害,毫不掩飾地表達自己的觀點,論證引經據典,說服力極強。

魯一同主要經歷道光、咸豐兩個朝代,其時清王朝已從“乾嘉盛世”的頂峰跌落下來,仕風日下,時弊叢生。吏治的黑暗和腐敗,成了社會衰落的一個重要原因。早在鴉片戰爭爆發以前,魯一同就敏銳地覺察到世道風氣的沉淪,階級矛盾、民族矛盾的日趨激化。“當是時海內方承平,一同獨以為深憂,謂今天下多不激之氣,積而為不化之習,在位者貪不去之身,陳說者務不駭之論,學者建不樹之幟,師儒築不高之牆,容容自安,風烈不紀,一旦有緩急,相顧莫敢當其衝。”他所作的《胥吏論》五篇,深刻地剖析了官場的弊病。他指出“天下之患,蓋在治事之官少,治官之官多。”官僚機構迭床架屋,上級官吏事無鉅細,“必以公文書遍達之”,而下級官吏則窮於應付,各級機構不得不啟用大量“胥吏”,以至官員的數量大大增加,政府的財政負擔過重。加之官吏們鑽營升遷晉級之道,賣官鬻爵,使官場一片黑暗,民間疾苦無人過問。他認為國家政權的基礎在於“府縣之權”,府縣必須啟用“賢達之才”,這樣“百姓愚民呼號”才能上達,“苟得其人,委以數百里之地,即事必舉”,應該裁撤重迭機構,對於胥吏必須“嚴刑以威之,額數以裁之”。

魯一同的古文以熱情、深邃地筆觸歌頌了在鴉片戰爭中抵禦異族入侵的民族精英林則徐、關天培、葛雲飛、裕謙等,對那些在反侵略戰爭中為國捐軀的將士更表示深切的悼念。他讚揚林則徐“威略素著”,虎門之敗,在於“釁發於定海”,繼而“詐成於天津”,萬里海疆如果都能像關天培在虎門那樣辛苦經營,加強戰備,那麼鴉片戰爭不會慘敗。

由於時代和階級的侷限,魯一同對吏治腐敗的批判,當然是為了維護清王朝的封建統治,他還為曾國藩、李鴻章撲剿太平天國起義、捻軍出謀劃策,我們當然不能因之而否定魯一同的古文成就。

魯一同的古文繼承和發展了清初“桐城派”諸大家文風,姚鼐的侄孫、古文家姚瑩(石甫)就是他的好友。魯一同與大古文家梅曾亮先後活躍於當時文壇,均有重大影響。寶山毛嶽生說:“見其文謂七百年來文患於柔,惟此為能得剛之美。”(吳昆田:《魯通甫傳》)晚清文學家李慈明說:“《通甫類稿》通計四卷四十八篇,多宏肆而謹嚴,演迤而遒峭,幾於篇篇可傳。道光以來殆無第二手,梅曾亮輩不足道也。”(《越縵堂日記》)近代學者張煦侯(名須)在《魯通父先生集外文·序》中稱:“通甫先生之文,其魁岸深厚者根於性,明通而昌博者因乎識,其奇辭大句排奡②盤折,出入史漢百家,則雖唐之韓柳亦堪肩隨,宋以下不足論也。……嘗取《類稿》之書而復之,然後知先生之憂危之深,而風議之慮切。彼其撫時念亂,揣勢陳策,其言出於不得已,而所憂關天下之大計。至今讀其文者可以知先生,可以知世變。昔人有言,文章之事莫大乎因時,先生道光之文,杜公天寶之詩也。”張氏將魯一同的古文與杜甫的詩相提並論,雖出於個人喜好,未免過譽,然可見魯一同的古文影響之大。

魯一同的詩清新爽目,不少詩篇觸及當時社會現實,喜笑怒罵皆成佳篇。清季中葉大詩人張際亮(亨甫)以詩名天下,見魯一同《古歌行》,“自以為不及”。蔣階稱“……(魯詩)如清水芙蓉,毫無雕飾。”(《甦餘日記》)李慈銘謂:“《李元忠歌》、《題元穎王父子〈清秋回獵圖〉》、《三公篇》、《投贈東阿周制府》諸作,氣象嶽嶽……他作亦多涉時事,傳之將來是當詩史。”(《越縵堂日記》)

道光十一年(1831),黃淮大水,黃淮海平原哀鴻遍野,百姓流離失所,魯一同目睹了這次大災荒,以飽蘸血和淚的筆觸,寫下了一組《荒年謠》,他在詩前的小序中寫到:“飢沴③洊雷④,瘡痏日甚,聞見之際,憫焉傷懷,爰次其事,命為《荒年謠》,事皆徵實,言通裡俗,敢雲言者無罪,然所陳者十之二三而已。”這組詩歌包括《賣耕牛》、《拾遺骸》、《縛孤兒》、《拆屋作薪》、《小車轔轔》等篇,讓我們看到當時一幅幅悲慘的災民圖。詩歌以記實手法,記述農民田地被淹,塬頭草盡,先宰殺耕牛,前村已經出現“人食人”慘劇,留著耕牛做什麼?“有田可耕汝當活,農夫死盡汝命絕”。災民無可奈何只得賣兒鬻女,拆屋作薪。“拾遺骸,遺骸滿路旁”,為了活命又不得不踏上逃荒的路程,可是逃出去,哪兒又是生路呢?請看《小車轔轔》的描寫:


小車轔轔,女吟男呻,竹頭木屑載零星,嘔呀啁折行不停,破釜墮地灰痕青,路逢相識人,勸言不可行,南走五日道路斷,縣官驅人如驅蠅,同去十人九人死,黃河東流掩哭聲,車轔轔,難為聽。


讀了這些充滿血淚的控訴,對於那些災民,誰能不為之悲愴落淚,寄予無限的同情和憐憫,對於那些不顧百姓死活的酷吏,誰能不為之義憤填膺,恨之入骨。

魯一同的詩歌另一重要內容,就是反映中國近代史開端的鴉片戰爭。現代作家錢仲聯稱:“有關鴉片戰爭之詩多而且工,古近體皆備”,“其詩魄力沉雄,蒼涼盤鬱”。(《清詩三百首·作者小傳》,《怎樣讀中國近代詩》載《古典文學》5期)試舉兩首:

重有感

清酒黃龍約屢訛,珠江瘴海日橫戈;

全開門戶容蛇豕,漫握韜鈐⑤布鸛鵝⑥。

燕將不聞誅騎劫,趙人猶是愛廉頗;

徵南部曲淒涼在,忍看臨江節士歌。


這首詩寫於1841年,時林則徐被革職,鄧廷楨被調往福建,琦善到廣州後,裁撤海防,討好英軍。前四句寫珠江口外軍民英勇抗擊侵略者,投降派卻與英使觥籌交錯,出賣主權,使之“全開門戶容蛇豕”,而作為廣州守軍主將、皇侄奕山枉讀兵書,聽到英軍炮聲嚇破了膽,盲目應戰,失敗而歸,只能寄希望於“和談”。後四句用類比手法寫廣州軍民感念民族英雄林則徐,歌頌了不怕犧牲,捍衛祖國尊嚴、領土完整的英勇軍民。全詩感情深沉,感染力極強。

《雜感十二首》(其五)

寇退民逾憤,財殫國尚支。紛紛勞節鎮,草草定華夷。

海色橫珠貝,江風散雨旗。不無防抵突,猶及固藩籬。


這首詩寫於1844年,《南京條約》簽訂後,英船載著白銀退出長江,駛回英國,國庫空了,清政府只有搜刮老百姓的錢財來供開支。外寇走了,人民並不能安居,對侵略者更加憤恨。地方官吏忙於增加賦稅,攤派捐款。條約草率規定通商、賠款,同英人“相安”,是不可能長久的。如何防止類似鴉片戰爭的事件再度發生呢?訓練將士,組織民眾,鞏固海防還來得及。魯一同預感到還會有第二次鴉片戰爭,他深深地為祖國的前途和命運而擔憂。

魯一同尚有《詞》二卷,《詞》稿攜至京,同年胡介眉讀之不捨,乞之歸。1836年冬,胡不幸病逝,《詞》稿丟失。後魯就記憶所及,輯成一卷,但未見傳世。

魯一同的詩繼承了我國現實主義詩歌的傳統,他研讀杜詩幾十年,多有心得,晚年批註《讀杜心解》,批杜詩者無出其右。吳昆田之子吳涑輯有《魯通父讀書記》,段朝端在該書的《序》中寫到:“浦氏《讀杜心解》中多獨到之處,不免穿鑿附會,且以時文法津之。通父病其貽誤後學,復就是集精選細批,於篇中筋脈、采色、聲情、氣韻,以及章法、句法、字法,大純小疵一一指出,務得其命意之所在,一洗浦氏支離拘泥之習。”(《椿花閣文集》)

《中國畫家人名大辭典》:“魯一同,工詩文,善畫。寫梅尤佳。”段朝端《三洲畫史》:“魯一同所繪墨梅師楊欲仁,老幹屈敖,蒼勁如鐵,間綴兩三花,愈古愈秀,……題句尤佳。”道光年間為潘德輿畫大幅梅花,自題雲:


鐵梅道人年已老,江東畫梅傳者少。

通甫作畫如寫詩,興之所到揮灑之。

有時一朵復兩朵,倏忽千枝與萬枝。

離奇誕漫李長吉,詰屈熬牙樊宗師。

三年閉戶無一紙,近來愛者子潘子。

謂我落筆良有以,畫雖不工狂可喜。

怪根枯枿⑦不足多,為君潑墨翻天河。


撫鐵梅道人筆意,為四農先生雅正。蘭岑魯一同指作並題。

先生書法遒勁可愛。有詩、書、畫三絕之譽。為盧小配(德)畫帳沿,題曰:


連番釀雪未成寒,籠燭歸來夜已闌。

一笑暗香浮動處,明朝恐向霧中看。


“癸丑(1853)嘉平月十四日醉墨。夜飲狂醉,潑墨寫此,燈已炧矣。迷離漫慮,不辨花之為花,墨之為墨也。特贈小配世大兄。老境頹唐,得無為倚花人所笑耶!一同並識。”

魯父特山先生以畫雞名,先生用其法畫鷹。清河吳昆田(字稼軒)《題通甫畫松鷹》詩有句雲:“通甫畫梅絕代姿,興酣落筆多淋漓。”“通父畫鷹獨矜慎,寫上蒼松亦清俊。”筆者曾見過先生小幅《松鷹圖》:松樹枝葉就紙作勢,繁簡皆宜,一小鷹立於叢葉中枝上,栩栩如生。魯一同的畫傳流在民間頗多,然迭經動亂,現在已為稀世珍品了。


注:

①展禊之會:禊xì,古代民俗,於三月上旬巳日在水濱洗濯,驅除不祥,清除宿垢,稱之禊。

攜飲食在野外宴飲,稱禊飲。展禊之會,如現在約幾位好友作郊遊、野炊。

②排奡:奡ào矯健,指詩文風格剛勁有力。

③飢沴:沴lì天地四時之氣,天氣反常而起的破壞和危害。飢沴,指饑饉災害不祥之氣。

④洊雷:洊jiàn,洊雷,相繼而至的雷聲。

⑤韜鈐:兵書《六韜》和《玉鈐》的合稱。

⑥鸛鵝:兵家佈陣的陣名。

⑦枿:枿niè,樹木砍伐後留下的根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