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業復工戰"疫" 李萬里:疫情影響市場短暫、輕微

李萬里認為,疫情一旦轉折,汽車生產秩序和市場環境會在短時間內得到恢復,放眼全年影響有限。在國際市場,由於中國汽車整車的國際貿易總量比例偏低,影響不會太高;但汽車零部件的國際進出口貿易總量比例較高,影響會大一些。“疫情等突發事件對汽車產業的影響是短暫、輕微的;全年而言,疫情對汽車市場造成的負面影響會在幾個百分比之內。”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針對車企“復工”話題,近期採訪了多家高檔車品牌,合資品牌,自主品牌,新勢力品牌的營銷負責人,共同探討如何在繼續做好科學防控的同時,做好特殊時期的營銷工作。今日,推出系列稿件的第五篇:行業專家預測“疫情”之後,市場何以迅速反彈。

國內肺炎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幾乎“停擺”的汽車產業也漸露恢復勢頭,但仍困難重重,多位專家在接受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採訪時,給出宏觀預測,即汽車產業面臨巨大挑戰,同時也有望迎來強勢復甦和反彈。

汽車生產、銷售仍面臨困境

日前,中期協秘書長助理許海東接受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採訪時透露,“國內23家汽車企業集團(203個生產基地,年銷量佔比超過96%)中,已有173個生產基地復工,復工率85.2%。”

汽车业复工战

疫情期間,汽車4S店一片冷清 郭躍/攝

但在看似“繁榮”的復工率背後,卻是實則“慘淡”的復產率,許海東繼續表示,“汽車行業復產率在逐步增高,但肯定低於復工率,”一位業內人士更是透露,國內汽車行業復產率尚不足三成。“造成復產率偏低的主要原因仍是人員尚不到位,同時,行政審批、零部件供應等環節,也共同導致了汽車企業復產難的困境。”許海東說到。

生產端充滿挑戰,銷售端同樣不容樂觀。據中國汽車流通協會最新數據,3月初,汽車經銷商綜合復工效率僅為48.08%。其中,門店復工率78.4%,銷售效率僅35.8%,售後效率41.5%,汽車經銷商生存壓力仍然巨大。

從部分企業的產銷數據來看,2月,上汽集團銷量下降87.0%、本田下滑85.1%、豐田下跌70.2%……無不印證了車市的“慘烈”。許海東認為,“疫情還將進一步分化車企表現,競爭力弱的企業在復產、復銷環節將面臨更多資金壓力,未來不容樂觀。”

疫情影響短暫、有限

中國國際工程諮詢公司專家學術委員會專家、工業和信息化部產業政策司原副巡視員李萬里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對汽車製造業產生影響的因素,可分為突發性事件與經濟因素波動兩種,兩者顯著不同。”

汽车业复工战

中國國際工程諮詢公司專家學術委員會專家、工業和信息化部產業政策司原副巡視員李萬里

“本次肺炎疫情屬於突發性事件,對汽車產業的影響將較輕微、短暫。在疫情發生、發展、消退及逐漸恢復的過程中,汽車市場的活躍程度受到影響;但疫情一旦轉折,汽車生產秩序和市場環境會在較短時段內得到恢復,放眼全年影響應該有限。在國際市場,由於中國汽車整車的國際貿易總量比例偏低,影響不會太高;但汽車零部件的國際進出口貿易總量比例較高,影響會大一些。”李萬里繼續解釋。

“此外,國內外不少經濟學家認為,疫情緩解以後,前期推遲的消費和投資得到釋放,經濟會有一定幅度的恢復型反彈。而汽車市場是經濟領域最典型、最活躍的產品部分,預計一定會充分展示這一特徵。”李萬里由此預測,全年而言,疫情對汽車市場造成的負面影響會在幾個百分比之內。

產業優勝劣汰將加速

相較於疫情等突發事件,結構型經濟調整才是真正能夠動搖產業根基的因素。李萬里具體講到,“經濟因素波動週而復始,往往需要一個週期,結構性經濟因素的影響週期可能會更長,甚至會由此改變市場形態和產業發展趨勢。”

“這方面,首先中國經濟長期向好發展的趨勢不會改變;同時,中國擁有世界上最完整的製造業產業鏈與供應鏈,且大部分集群在中國,不會因短暫的疫情而發生變化;再有,經過改革開放40多年的發展,中國汽車行業包括零部件製造業、供應鏈、售後服務體系當中,已形成一批有實力、有規模的本土企業群,應對疫情等突發事件已經具備一定的抗風險能力。”由此,李萬里肯定到,“對中國汽車產業發展的基本判斷不會輕易改變。”

“但同時,近幾年國際、國內經濟結構的變化,也會對汽車製造業帶來深刻影響,甚至會改變市場形態、產業發展趨勢和企業的現有格局,加速推動優勝劣汰的進程。這才是汽車產業和市場的真正考驗。”李萬里總結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