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廣填四川”,為什麼說來自湖北麻城孝感的最多?

月下瓜地裡喳的一聲


湖廣填四川,是指發生在清朝的一次大規模的移民。據說,有湖北、江西、福建、廣西等十幾個省份的居民也在移民行列之中。其中以湖廣行省最多,據統計成都人口中來自各省的佔比為:湖北15%,湖南10%,河南、山東5%,陝西10%,雲南、貴州15%,江西15%,安徽5%,江蘇、浙江10%,廣東、廣西10%,福建、山西、甘肅5%。

造成“湖廣填四川”的主要原因是明末清初的戰亂。南宋時四川近一千萬人,至1234年蒙古人入侵到宋亡,人口耗減大半,1282年全川只剩60萬。1362年隨州明玉珍開創夏國,不少楚民入川,1371年明軍滅夏後,繼續大量移民,到1401年才接近尾聲,明末四川約有400萬人。

明末清初四川有遭受了兩場浩劫,其一為張獻忠屠殺。1639年明末農民領袖張獻忠起事入川,1644年第二次入蜀後建立大西政權,地主武裝、清軍、南明軍一起攻向起義軍,四川成了四戰之地:明軍濫殺,清軍濫殺,地方豪強濫殺,鄉村無賴濫殺邀功,張獻忠也有濫殺之嫌,川人死亡過半。

第二次浩劫是三藩之亂,清軍在四川實行的殘暴政策。1673至1680年清軍平西王吳三桂叛亂,攻入四川,其叛軍與清軍的“三藩之亂”歷時七年。這些戰爭持續達三十多年,地主殺起義農民,農民殺反動地主,滿人殺漢人,漢人殺滿人,“殺得雞犬不留”。到1668年四川成都全城只剩下人丁7萬人。一些州縣的戶口存損比例,原有的人口只剩下10%或20%。四川全省殘餘人口約為60萬人。(清人誇大張獻忠屠殺,有掩蓋清兵自己殺川人罪行的嫌疑)

清朝康熙年間,經歷過兵荒馬亂,四川盆地終於平息下來,而此時的天府之國已經是荒涼殘破、千瘡百孔。四川巡撫張德地憂心忡忡地向康熙皇帝上了一道奏摺,表露出強烈的憂患意識,要求皇帝考慮重建四川,並補充人員,康熙三十三年朝廷下達了填川的詔書,下令從湖南、湖北、廣東等地大舉向四川移民。

湖廣填四川的政策開始實施,主要是鼓勵外省移民入川墾荒。如規定凡願入川者,將地畝給為永業。整個明末清初的移民達一百多萬人,有一半來自湖北、湖南。其中湖北約有30萬人左右。

據《光緒廣安州新志》提供的數據,湖北黃、麻籍佔入廣安州人數的26.64%。湖北、湖南合計約佔60%。湖廣填四川的移民運動,其中麻城移民入川佔有重要地位。麻城移民入川的條件 從地理位置來看,四川盆地,在古代的條件下,是比較好的進入四川的路線了。

四川南川縣(今屬重慶南川區)的移民都是來自湖廣省,尤其以麻城孝感鄉鵝掌大丘人為多。麻城孝感計移民人數有3萬人左右,佔到湖北移民人數的10%。在縣級當中應當是較多的。這還不包括明代初年入四川的人數。如果算在一起估計不下10萬人。據四川大學教授胡昭曦多年前就重慶、合川、南溪、廣安四地58份族譜作了研究,清代以前入四川的118戶,其中湖廣佔有85戶,而這85戶中有65戶來自麻城。

當然麻城和孝感比較多的原因還以為湖北麻城孝感移民的相對集中管理。如在雲陽“邑分南北兩岸,南岸民皆明由湖廣麻城孝感敕徙來者,北岸則皆康熙、雍正間外來寄籍者,亦惟湖北、湖南人較多”。所以說“湖廣填四川”,來自湖北麻城孝感的人最多。


帝國烽火


我是湖北麻城人,我來回答這個問題,並說一些我個人的見解。

湖廣填四川,這是很多人都知道的事情,也有歷史依據可查。明末農民軍起義,張獻忠在四川屠城,導致四川人口銳減,於是從湖廣移民過去。

湖廣是哪裡?明朝以前,湖廣的範圍很大,明清兩朝,是湖北和湖南兩省。這兩省處於全國的最中心,歷來就有“湖廣熟,天下足”一說。

但是移民四川所說的麻城佔一半,這句話我個人是持懷疑態度的。雖然現在說有官方記載,麻城孝感鄉移民四川,包括有很多四川人說祖籍是麻城孝感鄉,還來麻城尋祖。麻城現在沒有孝感鄉這一地名,至於以前有沒有,這個還真不確定,所以不敢亂言。

麻城建有一個很大的移民公園,每年都會舉行大型的祭祀活動,還有尋根文化。鄧小平的胞弟鄧墾曾說他的祖籍是湖北麻城,還有李鵬的祖籍也是湖北麻城,這都是他們親口所說。

按說這麼多真憑實據,我沒有理由置疑,但我仍然想提出自己的一些看法。

麻城是一個縣級市,現在為黃岡代管,在歷史上從未做過州府之地,而且它處於大別山,今天的人口也不過120多萬,我不知道明末是多少人,但也不至於將麻城的那麼多人口移民到四川去。有人說並不是麻城人移民,麻城只是移民的一個集中地。

麻城是黃岡諸縣中離長江較遠的一個山城,移民四川應該是溯江而上,那麼不在江邊上集合移民,跑到麻城這個山城來集合移民是為什麼呢?

另外我的一個置疑是,黃岡地區歷來做為州府之地的只有黃州和蘄州,這兩個地方文化名人輩出,而麻城呢,恕我孤陋寡聞,除了建國後出了開國將軍之外,還真未出過什麼歷史文化名人,而現在全國各地都在炒作文化,而麻城又無文化可炒,那麼移民和尋根文化就被迫不及待地抓住了。

當然這只是我個人的一點看法,不一定正確,希望大家進行討論。


十年讀書


題主說的“麻城孝感”應當是麻城孝感鄉。對於麻城孝感鄉是否存在其實存在一定爭議,但早在1997年,著名學者葛劍雄就考證證實了麻城孝感鄉的存在,即今天黃安縣城關鎮一帶,隨後四川學者陳世松、麻城地方學者凌禮潮等都對地名進行了細緻考證,證實了葛劍雄先生的觀點。

麻城孝感鄉遷入四川的數據,據民國《簡陽縣誌· 氏族志》所提供的數據表明,在該縣349族兩湖籍移民中,自稱來自麻城者有239族,佔68.5%, 其中自稱來自孝感鄉者, 有228族,佔麻城籍的95.4%。但正如題主所問的一樣,麻城孝感鄉只是一個鄉,至多隻佔今紅安縣的四分之一至三分之一,這麼小的一個地方不可能有如此多的人口遷往外地,那麼至於為什麼會流傳這麼廣,就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去考量:

首先,因為元朝末年麻城等地是農民起義的中心之一,麻城人鄒普勝輔助羅田人徐壽輝建立了天完政權,麻城與羅田在明清時期均屬黃州府,所以天完政權有很大一部分都是麻城即羅田附近人,陳友諒殺徐壽輝自立以後,隨州人明玉珍正率領湖廣籍士兵在四川作戰,可能其中麻城籍較多,或者較有影響,遂以麻城孝感鄉為祖籍地。

其次,是麻城孝感鄉是一個移民中轉站。如四川廬州《王氏族譜》序言所說:

“予思我父諱九,母雷氏,亦歷風塵跋涉之苦,先由河南地隨祖諱久祿於洪武元年戊申十月內,至湖廣麻城縣孝感鄉復陽村居住,新舊未滿三年,奉旨人蜀,填籍四川,有憑可據。由陝西至川北,洪武四年辛亥歲八月十四日至廬州安賢鄉安十四圖大佛坎下居住。共計老幼男婦二十二名。”

王氏先祖在麻城孝感鄉居留的時間才兩年多。類似的事例應當不少,所以在這種情況下,很多人已經不記得祖籍地,只有麻城孝感鄉這一地名,遂稱麻城孝感鄉。類似的情況還有“江西瓦屑壩”,恰好是在麻城及所屬的黃州府,眾多家族都稱元末明初來自“江西饒州府瓦屑壩”,而據清代以及現代學者考證,瓦屑壩其實也只是一個小地名,不可能有那麼多的人遷出,所以其同孝感鄉類似,也是作為一個移民中轉站。

最後,就是冒籍現象的存在。不僅是本縣其他鄉的人冒籍(也有可能孝感鄉裁撤以後,原屬居民仍然自稱孝感鄉人),還有麻城縣以外,其他湖廣籍的人冒籍,如曹樹基考證,民國《雲陽縣志》稱該縣向、何、譚、孫、於、張、賈、李、王諸大姓,都是“明洪武年間自麻城遷入”,曹認為“向氏是鄂西、湘西典型的蠻族大姓, 是不可能遷自麻城的。”也就是其他湖廣籍冒稱麻城孝感鄉。

其實,麻城孝感鄉像歷史上的江西瓦屑壩、山西洪洞大槐樹、福建寧化石壁、南雄珠磯、江蘇蘇州間門、南京柳樹灣石門坎一樣,分別為湖廣人、華北人、客家人、華南人、蘇北人、雲南漢族的根一樣,不過是一個移民來源地的象徵意義的祖地。人們為了更好地適應遷入地的生活,取得入住權,所以會有附會等,意圖以同鄉之誼建議一種聯盟,甚至續及聯宗。

參考文獻

葛劍雄:《中國歷史上的移民發源地之一——麻城孝感鄉》

陳世松:《“麻城孝感鄉現象”探疑》

凌禮潮:《麻城孝感鄉移民考》


楚邾


湖北麻城是我國古代“八大移民發源地”之一,而“孝感鄉”是“湖廣填四川”的起始地和集散地,是巴蜀公認的“祖籍聖地”。麻城在明末清初設置有“湖廣填四川”移民機構,很多移民都在此報道,認祖歸宗也就從這裡可以考察。

最近,我看到不少“湖廣填四川”的問題,所以也回答了一些。畢竟自己就是四川人啊!從族譜上得知,自己也是湖北移民,而且還是麻城的。當時自己才十幾歲,還不懂事,爺爺讓我抄字輩,當時翻了兩下,然後就把字輩抄了下來,到現在不知道去了哪裡。我們80後這一代人,家族觀念已經沒有爺爺那一輩的家族觀念強了。說實在的在四川很難看到宗祠,我們哪裡根本沒有什麼宗祠,不知道是不是因為移民的緣故,導致沒有宗祠。直到我去了廣州,才知道宗祠這一說。我的一個湖南同事,說他們哪裡也有。我說我們哪裡沒有看到,他還不相信。當然,我一個人不能代表四川所有人,反正我們那個地方,是沒有看到什麼宗祠,是不是被毀掉了也不知道,長這麼大也沒有聽長輩說起這件事情。

現在祖輩那一代,知道歷史過往的,基本相繼去世。我們年輕人對祖籍也不太重視,我個人是比較喜歡歷史的,對歷史有著濃厚的興趣。當看到這個問題我也忍不住來回答,畢竟自己的祖輩也是移民大軍的一員。我們的祖籍就在湖北麻城,只是具體地址我沒有細看。其實,我們年輕人這一代,家族觀念已經不再了,但是我覺得這是一種文化傳承。在我們這一代,不應該斷掉啊!不知道現在族譜還在不在,如果有機會,真想去湖北麻城看看,說不定還能找到很多五百年前的親兄弟。


謀士說


日常生活中我們經常聽到“湖廣填四川”這個說道,它是指發生在清朝時期以湖廣行省為主的老百姓大規模向四川移民以填補該地區人口極度凋敝的群體遷徙行為。雖說除了“湖廣”以外,還有江西、福建、兩廣等十多個其他省份,但是湖廣人最多,所以歷史上仍習慣叫作“湖廣填四川”。

“湖廣”最早是元朝設立的省級行政區域,全稱叫“湖廣等處行中書省”,老百姓嫌麻煩,就簡稱“湖廣行中書省”、“湖廣行省”、“湖廣省”或乾脆叫“湖廣”,這些簡稱在清朝仍在沿用,不過清朝設湖廣總督(又稱兩湖總督),把元朝、明朝的一個省級行政區域“湖廣行省”以洞庭湖為界劃分為湖南、湖北兩個省級行政區域,但是統一由湖廣總督管轄,駐節武昌府。

很多人一看見“湖廣”兩字,馬上聯想到“兩廣”,其實到了明、清兩朝,“湖廣”與廣東、廣西沒有半毛錢關係,只是歷史上的“湖廣行省”這個稱呼人們還習慣沿用,所以最高長官自然而然就叫“湖廣總督”。

那麼,為什麼要組織湖廣行省為主的十多個省份的老百姓大規模地去“填充”四川省呢?原因很簡單,主要是元、明、清三朝,特別是元末明初和明末清初兩個階段,四川出現了長時間、大規模的戰亂以及後來的瘟疫、疾病等災害讓四川人口極度減少,需要補缺和“填充”。

“湖廣填四川”人口中,湖北、湖南省的人數達一半之多。而在湖北省的移民中,麻城移民又佔居重要地位。什麼原因呢?

首先,從地理位置來看,在古代的條件下,麻城是進入四川盆地的最佳路線。所以湖北麻城從元代至清前期的移民填四川中,進入四川落業的人最多。

早在元朝末年的紅巾軍農民起義將領——湖北隨州人明玉珍率領十幾萬湖北籍農民軍及大量失去土地的湖北籍農民進入四川。明玉珍屬於紅巾軍南方徐壽輝這一支系的重要將領。後來明玉珍率軍攻入四川,以後在重慶自稱隴蜀王,再改元稱帝,他建立的“大夏”政權經過兩世9年後被朱元璋所滅,他帶入四川的人中就有很多是麻城人。

麻城移民條件有三個先天優勢:一是麻城離重慶不遠;二是麻城移民歷史悠久,在元代、明代初年就有大量的麻城移民入川。三是與張獻忠農民起義有關。張獻忠在鄂屯兵時間長,後又轉戰湖廣、江西,特別是麻城,有許多農民入伍。故張獻忠部下不少是麻城人。張獻忠失敗後,有一部分人隱姓埋名留在四川。四川南川縣(今屬重慶南川區)的移民都是來自湖廣省,尤其以麻城孝感鄉鵝掌大丘人(明初麻城設四個鄉,明成化年間並孝感鄉入仙居鄉內)為多 。

詳情見拙作:

“湖廣填四川”之浴血重生

https://www.toutiao.com/i6478045151863243277/


歡迎交流 敬請關注“山色歸讀”


山色歸讀


“湖廣填四川”,為什麼說來自湖北麻城孝感的最多?

這個問題其實是持續幾百年的一個歷史謎團,最早在明朝中期就有很多四川人說自己祖籍是麻城了。

在清初負責民政的四川巡撫張德地,就曾在奏章上對康熙說:"四川很多明朝遺民都說自己祖籍是孝感麻城,但無法考證我也不敢隨便相信。”

的確。湖廣移民那麼多,怎麼可能都來自麻城一地呢?

實際上根據現在歷史學家對”湖廣填四川“的研究,遷入四川的移民入川有多個來源地和路徑。並不是全部來自麻城。麻城只是當時的移民集散地之一。並不佔主流。

今天的大多數族譜,其實都是在清朝甚至民國才編纂出來,不少明代移民最初大都是來自中下階層,識字率低,所以移民幾代以後,已經普遍忘記了自己的真正祖源地。人都有從眾心理,於是就紛紛選擇一個流傳最多的祖源傳說,於是基本都說自己家來自“麻城縣孝感鄉”。

實際上中國歷史上與“麻城孝感鄉”類似的情況還有“山西洪洞大槐樹”、“廣東南雄珠璣巷”、“福建寧化石壁”,情況都有類似,各有各的傳說。

可問題是,為何只有"麻城孝感鄉“這個傳說成為了湖廣移民記憶的主流?

2009年時,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項目“清代移民社會地方基層制度研究”的歷史學博士梁勇,出了一篇論文《“麻城孝感鄉” :一個祖源地記憶的歷史解讀》對這個問題進行了解答。

他注意到,在少數一些從明初開始有族譜,而且一口咬定確實是從麻城來的家族記載中:一般記載,自己家在洪武二年即1369年奉詔移民四川。

只有這部分人的祖先記憶算是有根據的。


但這個年份是有問題的,因為在洪武二年時,四川當時並不在朱元璋手裡,而是在割據西南的”大夏國的明玉珍統治之下。一直到洪武四年,四川才落入明朝之手。

如果他們真是在洪武二年之前居住在麻城的話,那這批四川最早的湖廣移民,應該是是來自元時期的天完國!

可能不少人對天完國這個名字比較陌生,這裡簡單介紹一下,大家都知道,元末推翻蒙古人統治的漢人,往往以明教為紐帶,不管是朱元璋,陳友諒,明玉珍,這些元末群雄,基本都是明教徒。

明教徒在安徽建立了亳州大宋國,以韓林兒為帝。(最後的勝利者是朱元璋)

而湖北明教徒在湖北建立了蘄水天完國,徐壽輝被擁立為帝。(最後出了陳友諒和明玉珍)

明玉珍(1329年10月2日―1366年3月17日 [1] ,湖廣隨州隨縣(今湖北省隨縣)人,元末義軍領袖。



明玉珍是湖北隨縣人,做為明教徒,他屬於天完政權首腦徐壽輝之下的重要將領,並率軍攻入四川,但是這時由於陳友諒的反叛,徐壽輝被殺,明教勢力天完政權的大本營湖北陷入一片混亂,於是湖北不少人避難逃入四川,投奔明玉珍。天完國分裂成 明玉珍的明夏,和陳友諒的陳漢,互相攻伐,最後便宜了朱元璋。

四川內江《晏氏家乘》稱:
 .......始元季大江南北,干戈蝟起, 明玉珍以至正乙未入蜀, 據有諸郡。東人避亂者歸之,玉珍又
楚北隨州人, 招鄉人以自固其勢, 然也。迄明平蜀革偽號, 人諱稱之, 故鹹謂洪武初遷蜀, 即族中人向來修譜亦有此語者, 今時澄也。

所以湖廣的入川移民其實最早是明玉珍組織的,而後來安徽人朱元璋攻滅了湖北人建立的陳友諒和明玉珍政權,將這些心懷不滿的可疑分子大量送入四川移民,這些人也許人數不佔多數,但可能很多是官吏,軍官和識字者,文化程度要比一般各地的農民移民高得多,而且念念不忘自己的國家被滅的事實,這些人互相告誡,自己家最早 是從麻城起步的,是根正苗紅的天完國人。

幾代人過去後,他們共同的”麻城記憶“也就逐漸成為主流。後來去的湖廣移民也多隨大流。也跟著自稱自己的祖源地是麻城。

例如重慶府永川縣五間鋪吳家壩,的吳氏家族,明明發現在道光十年(1830 年), 吳氏九十七世孫,吳正瑤在碑刻資料的基礎上纂寫的入川始祖妣《王孺人墓誌》中稱, “孺人原跡(籍)湖廣

黃州府蘄水縣……大明洪武五年遷蜀” 。表明該族並不是孝感鄉人。

但現代學者現在訪談吳氏後人時, 他們卻無一不宣稱自己的家族是“湖廣填四川”時, 由麻城孝感鄉遷徙而來的。


閉家鎖的紅楓


我來回答:湖廣填四川麻城孝感專一半。這個說法不太準確。麻城古孝感鄉地處山區,人口少。從不具備人口外遷條件。當然有專家考證說孝感鄉是移民集合地,然後在此外遷。但這個說法也有疑點:古時沒有便捷高速路,入川有兩條路,水路和旱路。自古蜀道難難於上青天。所以旱路不是首選。那麼剩下走水路的可能性比較大。那我們打開現代地圖看一下,麻城孝感鄉離水路長江直線距離也有不兩百里。走水路就會選長江邊的城鎮作為集合地。所以那個遠離水路的孝感鄉不是集散地。如果一個地區大量人口外遷,那這個地區在一定時間內人口稀少。但現在孝感鄉與周邊鄉村人口密度無異。這也從側面排除人口大量外遷。所以說孝感鄉是移民發源地之一,但絕不是最多。


竹馬沙沙


四川盆地,沃野千里民殷地富自古以來就是個人口稠密,物產豐富的地方。南宋時侯人囗一千多萬,每年給國家貢賦佔全國總收入的三分之一以上。南宋未年蒙古人攻入四川,與南宋拉據戰幾十年,別看四川人生的又黑又小但抵抗蒙古人最堅決。蒙古大汗蒙哥就死於釣魚城下。經過戰亂以後,四川人口銳減,丁口稀若星晨。元朝近百年發展,人口都沒有繁殖起來。四川省貢賦排全國倒數第四。元未戰爭以後,徐壽輝部下明玉珍帶十幾萬部下和無地農民從湖北來到四川。明建立後投降了朱元璋。明朝曾大量向四川移民。經過明朝二百多年的發展,明末時四川人口恢復到四百萬人左右。張憲忠領導的起義軍進入四川以後建立大西政權。大西軍與四川地主武裝長期混戰。清軍攻入四川以後,張憲忠戰死。他的部下孫得旺和劉文秀在川北與清軍多次激戰。後來吳三桂等發動三蕃之亂,又把四川當了七年戰場。等叛亂平定的時侯,四川省人口死亡逃離殆盡。到康熙二十四年時,全川人囗僅剩六十萬人上下,。為解決稅收和貢賦,清政府開始從湖南,湖北,廣西廣東,福建多省向四川大規模移民。朱德元帥的祖先就是來自兩廣的客家人。歷史上把這次移民叫兩廣填四川。這次移民中以湖北孝感地區最多。因為從進川路線上看,孝感這條線離四川最近,先下手為強。孝感麻城人去的人最多,佔據的都是田園肥沃的地方。因為孝感麻城地區有很長時間移民四川的歷史,張憲忠從湖北攻入四川帶去很多麻城人,血緣關係多,移民也就多。後來清政府積極推廣高產農作物,大規模移民,到清朝未年四川人口迅速增漲到三四千萬,沃野千里的四川盆地幾經戰亂又回覆到昔曰生機。


關東俠客


其實只要看到“湖廣填四川”這句話,我們都可以分析出湖廣一帶的人,最後遷徙到了四川,就是我們常說的人口遷徙。縱觀中國古代歷史,我們可以發現人口遷徙活動是比較平常的。有些人口遷徙活動是人百姓自己自發的行為,有些是由朝廷中央引導的。人員流動到四川去,就說明四川出現了人口空白。按理來說,四川它是一個盆地,裡面還有成都平原這些比較富饒的地方,人口應該是很多的。怎麼會需要人口流動去那裡呢?想必是發生了什麼大事件,才導致了四川人口急劇減少吧。

在明末清初的時候,天下正是大動亂,張獻忠為了儘快得到四川,命令其部隊發動迅猛攻勢。為了能起到震懾人心的作用,他決定屠城。有時候張獻忠的部隊正被清朝逼得有些無力反抗,於是他就把氣撒在四川百姓身上。據說那個時候他發動了很多規模比較大的大屠殺,四川人口也因此急劇流失。再加上四川地區有很多的老虎,老虎可是會吃人的,尋常百姓根本打不過他們,所以就被吃了很多。清朝初期,清朝統治者們覺得四川是個好地方。

那裡資源豐富,更何況還有個有著天府之國美稱的成都平原。所以他覺得好地方不能浪費,那個地方人那麼少,必須得從四川周圍地區抽點人來發展四川。所以清朝初期,清朝朝廷親自引導湖廣一帶的人民遷徙到四川去。既然是朝廷組織,百姓們當然不會反對,所以就有了大批人口入住四川。可是為什麼大家都認為,遷徙的人員中,來自湖北麻城孝感的人最多呢?麻城孝感是個什麼地方?它的名氣大著呢,“八大移民發源地之一”就是它。

據說那次遷徙活動絕大部分人,都是從孝感出去的。據說在明末清初的時候,朝廷設置了機構,那個機構便是用於登記移民人口出自哪裡的?後來大家都發現有很多人都登記了自己是孝感人。很多老年人對於認主歸宗,這個執念比年輕人要深。人口遷徙本就是件大事,沒有誰會願意離開自己的家鄉而來到異鄉。畢竟土生土長的地方,才會讓人更有歸屬感。

尚武菌


尚武菌


四川儘管是盆地,四周是高山大川,但四川很奇怪,很特別,居住在這裡的人們,吃苦耐勞,進取勤奮,樂觀開朗,包容開放,這些特質和本性,一定跟四川是移民省份有關,特別是跟湖廣填四川的移民運動有關,若有心人,有心的影視機構能拍上一部相關題材的電視劇或電影,反映那段移民歷史,那這部電影或電視劇,觀看的人或上座率一定不會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