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敦煌和莫高窟到底是個什麼樣子?

古代的敦煌和莫高窟到底是個什麼樣子?

清末莫高窟圖

19世紀末、20世紀初,當西方探險家來到敦煌的時候,那裡一片荒蕪,莫高窟的下層洞窟有些還半掩在沙下。1963年,當樊錦詩從北京大學畢業到達敦煌文物研究所時,莫高窟許多洞窟還裸露在鳴沙山的崖壁上,任憑風吹日曬。

這樣一個荒涼的地方,和今天敦煌好像是兩個世界,也和我們從敦煌壁畫、雕像、寫本、絹畫上看到的莫高窟迥然有別。

古代的敦煌和莫高窟到底是個什麼樣子?

敦煌市與敦煌石窟所在地三危山相對位置圖

那麼,古代的敦煌和莫高窟到底是個什麼樣子的呢?

敦煌,位於河西走廊的西端,在中國歷史上是個不大的城市,但由於她獨特的地理位置,使它擁有和其他普通的地方城市不一樣的歷史,使她曾經擁有著豐富多彩的東西方文化。

一、從莫高窟“張騫通西域圖”談起

來到莫高窟參觀的人,不應當錯過北段下層的第323窟。這個窟的主室南北兩壁的上部,描繪了八個故事,一般叫做“佛教史蹟畫”,從漢代的“張騫出使西域”,到隋代的“曇延法師故事”,是敦煌的僧人用繪畫的手法所描述的唐朝以前的佛教歷史[1]。畫面像是展開的卷軸,這樣的圖像形式在敦煌石窟壁畫中是獨一無二的。

古代的敦煌和莫高窟到底是個什麼樣子?

古代的敦煌和莫高窟到底是個什麼樣子?

莫高窟323窟主室北壁局部

最引入注目的是第一幅“張騫出使西域”,這裡描繪漢武帝打敗匈奴獲得兩個金人,但漢武帝並不知道其名號,所以就派張騫出使西域,去西域的大夏國打探實情。畫面上的金人顯然是立佛的模樣,也就是說,在唐朝的佛教徒眼裡,中國佛教的歷史是從張騫出使西域開始的。

這是一個引人入勝的故事,但卻是一個徹頭徹尾的佛教傳說。然而,這個故事和敦煌首次在歷史文獻上的出現,緊密相關。

真實的歷史情況是這樣的:敦煌原本是遊牧民族月氏人的領地,他們很早就把和田的玉石轉運到中原內地。大約在公元前2世紀上半葉,蒙古高原的匈奴趕走月氏,成為包括敦煌在內的河西走廊的主人,同時他們也南下進攻新建立的漢朝。漢朝經過七十多年的積累,到漢武帝時富強起來,決定反擊匈奴。公元前138年,漢武帝派張騫出使西域,尋找與匈奴有著深仇大恨的大月氏人,希望他們能夠“斷匈奴右臂”,所以張騫出使的目的地,不是壁畫中的大夏,而是大月氏。

公元前121年,漢將霍去病擊敗河西的匈奴,漢朝在這裡陸續建立了武威、張掖、酒泉、敦煌四郡,敦煌成為漢帝國的組成部分。與此同時,張騫開通漢與西域的聯繫,敦煌成為漢朝溝通西域的絲綢之路的交通咽喉,敦煌懸泉置(驛站)發現的漢簡,就記錄了大批西域使者經過敦煌而東往西來[2]。事實上,張騫出使西域和佛教沒有任何關係,但卻是和敦煌的歷史息息相關。


二、小浮屠裡——敦煌最早的佛教痕跡

公元1世紀,在貴霜王朝的大力推動下,佛教從西北印度向外迅速傳播。據《魏略·西戎傳》的記載:“漢哀帝元壽元年(公元前2年),博士弟子景盧受大月支王使伊存口授《浮屠經》。”[3]湯用彤教授認為這是無可置疑的佛教初傳中國的記載[4]。

但在此後的一個半世紀當中,文獻中沒有佛教在西域綠洲王國(塔里木盆地)和河西走廊流行的記錄,東漢時期的一些“佛像”表現的也是中國本土信仰對佛教因素的盲目吸收[5]。因此,許理和(E. Zürcher)教授認為東漢的佛教是越過西域、河西地區的“遠程傳遞”式的傳播,所以似是而非,直到公元148年安世高至洛陽,開始建立僧伽教團,譯經講道,教授生徒,中國才有了真正的佛教[6]。

古代的敦煌和莫高窟到底是個什麼樣子?

懸泉漢簡“小浮屠裡”

然而,1991年懸泉發現的一支請柬類的漢簡帶給我們新的認識,它明確提到敦煌有一個“小浮屠裡”,也就是說這個裡坊中有“浮屠”——佛塔或佛寺,因此得名。根據同一考古遺址(F13)出土的紀年簡牘,年代範圍在公元51年到108年之間,因此這枚簡的時間當在東漢明帝永平元年(58年)以後的半個世紀之內。這是目前所見河西地區最早的佛教遺蹟了[7]。

東漢明帝時期也是文獻記載佛教開始流行於中原的時期,可以想見,在貴霜和漢朝的雙重影響下,佛教在敦煌也已經找到立腳點,而且進入敦煌民眾的社會。與此同時,新的考古發現也提示,西域綠洲王國在貴霜帝國的影響下,開始接受並弘揚佛教。

在這樣的背景下,我們才能理解西晉時期的敦煌高僧竺法護的出現。法護原本是月支人,世居敦煌,應當是沒有遷徙的小月氏後裔。年八歲(236年)出家,師事從天竺(印度)來的沙門為師,所以法名“竺法護”。他篤志好學,日誦萬言,感覺“方等深經蘊在西域”。於是發憤前往西域,遊歷諸國,搜尋佛典。回來後,自敦煌至長安、洛陽,沿路傳譯,寫成漢文。大概在284年至308年之間,翻譯佛經175部,354卷,大乘“經法所以廣流中華者,〔竺法〕護之力也”[8]。

日本大谷探險隊曾在吐魯番吐峪溝石窟發現296年抄寫的《諸佛要集經》寫本[9],這是四年前(292年)竺法護在洛陽剛剛譯出的佛經,說明法護所譯大乘經典從中原向西流傳到高昌。


三、莫高窟的開鑿和 “涼州模式” 的西漸

西晉滅亡後,在十六國時期(304—439年),敦煌先後歸屬於前涼、前秦、後涼、西涼和北涼五個政權。大批中原士族和百姓的到來,促進了敦煌耕地的開發和經濟實力的增長。在高僧的感召下,在統治者的支持下,在當地大族的贊助下,敦煌的佛教得到迅猛的發展。

古代的敦煌和莫高窟到底是個什麼樣子?

古代的敦煌和莫高窟到底是個什麼樣子?

《李君莫高窟佛龕碑》碑陽與碑陰

據698年立於莫高窟的《李君莫高窟佛龕碑》的記載,366年,有個叫樂僔的沙門,從東向西,杖錫來到敦煌城東南鳴沙山東麓,忽然眼前一亮,金光燦爛,好像有千佛在金光中顯現。於是,他就在鳴沙山東面的懸崖上,開鑿了莫高窟的第一所佛窟。不久以後,又有一位從東方來的法良禪師,在樂僔的窟旁,又營造了一個洞窟[10]。從此,開始了近千年的敦煌石窟藝術創造。

值得注意的是,不論是樂僔,還是法良,這兩位莫高窟的開創者都是從東面來的和尚。雖然我們不知道他們兩人到底從何而來,但當時敦煌以東地區開鑿石窟最主要的區域應當是河西首府涼州(武威)附近的造作。

雖然我們沒有早到4世紀後半葉涼州的資料,但401年登基為北涼王的沮渠蒙遜,曾經在武威南山中開鑿窟寺(即天梯山石窟),立一丈六尺高的石佛像。北涼王室建造的這種最早的佛教石窟模式,被北京大學宿白教授命名為“涼州模式”,他總結了這種模式的幾個特徵,如設置大像的佛殿窟和方形或長方形的塔廟窟;主體佛像為釋迦或交腳菩薩裝的彌勒;窟壁主要是畫千佛;佛、菩薩的面相渾圓,身軀健壯,形體較大,等等[11]。

這種模式,可以在河西地區的早期石窟中看到。至今,敦煌莫高窟樂僔、法良開鑿的洞窟已經很難尋覓,但有一些屬於北涼時期的洞窟和小型石質佛塔保存下來[12],可以看到北涼佛教造像模式的影響。

還值得提到的是,439年,北魏大軍攻下北涼首都姑臧(武威),涼王沮渠牧犍投降,但涼王的弟弟沮渠無諱、安周在敦煌抵抗,隨後率眾經鄯善(今若羌),於442年入主高昌,建立高昌“大涼”政權。在北涼流亡高昌的人中,有不少士族精英和高僧大德。445年涼王沮渠安周開始建造一所王家寺院,並樹立《涼王大且渠安周造祠碑》。

古代的敦煌和莫高窟到底是個什麼樣子?

吐魯番出土《涼王大且渠安周造祠碑》

德國探險隊曾經找到高昌城中的這個寺址(編號M),平面長方形,主尊像為交腳菩薩裝的彌勒,正是“涼州模式”的典型特徵,這無疑是從敦煌帶去的工匠根據涼州的模式而建造的,透露出敦煌佛教石窟造像也應當是“涼州模式”[13]。


四、玄奘東歸與莫高窟的唐風

公元5世紀後半葉以來,敦煌社會動盪不安,佛教卻沿著五涼王朝以來的發展勢頭進一步擴大其影響。特別是北魏王朝對敦煌的直接統治,為敦煌地區帶來了中原的佛教文化,這是北魏吸收了涼州佛教以後,經過平城(今大同)到洛陽的發展而形成的更高水平的文化。敦煌藏經洞保存的479年駙馬都尉馮熙在洛州寫的《雜阿毗曇心經》卷六[14],莫高窟還發現過北魏廣陽王慧安發願刺繡的佛像殘片[15],都是北魏遷都洛陽前從都城平城帶到敦煌的。

北魏末年,中原動亂。525年,北魏皇室出身的元榮出任瓜州(敦煌)刺史,使北魏洛陽和敦煌的關係進一步密切起來。東陽王元榮在敦煌大做佛事,曾出資抄寫佛教經典十餘部,有數百卷之多,又在莫高窟開鑿一個大型石窟[16]。從西魏到北周,敦煌在大家族出身的李賢、於義(建平公)的帶領下,莫高窟的開窟造像活動掀起一個高潮。574年北周武帝滅佛,但對敦煌佛教石窟開鑿的影響似乎不大。

古代的敦煌和莫高窟到底是個什麼樣子?

敦煌早期洞窟

隋朝(581—618年)統一南北,中國又開始走向兩漢以來的全盛時期。不論是隋文帝還是隋煬帝,都十分佞佛。在統治階級崇佛浪潮推動下,敦煌各階層民眾在短短的三十多年中,僅在莫高窟一處就開鑿了八十個左右的洞窟,形成一個興建石窟的高潮。601年,隋文帝曾下令天下各州建舍利塔,供養佛舍利,瓜州(敦煌)也在莫高窟的崇教寺起塔供養[17]。

隋末唐初,天下分崩離析。618年唐朝在長安(今西安)建立後,因為還是群雄割據的局面,所以封閉西北關津,“禁約百姓,不許出蕃”。玄奘在627年西行求法,是從瓜州、敦煌間的道路偷渡出去的,沒有經過敦煌州城。

等到644年玄奘回到于闐的時候,唐太宗已經在640年滅掉給與玄奘西行求法以大力支持的吐魯番高昌王國,玄奘無法再去報答高昌王麴文泰,於是投書唐太宗,稱自己是“私往天竺”,聽候發落。此時唐太宗正有意經營西域,立即“令敦煌官司於流沙迎接,鄯善於沮沫(且末)迎接”,讓玄奘倍道兼行,儘快入關歸京[18]。大概在644年秋冬之際,玄奘經過敦煌,於翌年正月到達長安。

大概因為趕路,玄奘在敦煌似乎停留時間不多,也沒有記載他曾到莫高窟巡禮。幾乎就在玄奘一行經過敦煌的時候,莫高窟正在開鑿一個重要的石窟,即當地大姓翟氏家族的220窟。

古代的敦煌和莫高窟到底是個什麼樣子?

莫高窟220窟全景

古代的敦煌和莫高窟到底是個什麼樣子?

北壁七身藥師佛立像

古代的敦煌和莫高窟到底是個什麼樣子?

東壁維摩詰經變文殊問疾局部下方的帝王圖

根據窟內保存的題記,這座石窟是在642-662年間陸續完成的,其主室南壁繪西方淨土變,北壁繪藥師經變,東壁繪維摩詰經變,其中特別引人注目的是北壁一排七身藥師佛立像,以及東壁維摩詰經變中與閻立本《歷代帝王圖》相同的帝王圖像。這些圖像從未在此前的敦煌壁畫中出現,應當模自長安的畫樣[19]。

此窟營建時,正是玄奘經過之際,敦煌的畫家沒有將玄奘帶來的印度佛教瑞像繪於壁上,說明匆匆而行的玄奘對當時正在開鑿的敦煌石窟沒有貢獻。而220窟的長安畫樣,更可能是得自從長安而來敦煌迎接玄奘的使臣之手,他們為了迎候玄奘,一定提前到達敦煌,而這些奉太宗之命來迎接玄奘的人,應當也非等閒之輩,他們把長安“新樣”帶給敦煌,是完全合乎邏輯的。

在唐帝國統一興盛的年代,經過河西走廊的傳統絲綢之路重新活躍起來,敦煌再次成為絲綢之路上的咽喉之地,一隊隊粟特商團東來西往,不同宗教的僧侶也絡繹不絕,大量絲綢從長安由官府或商隊運到敦煌,佛教典籍乃至道教經典也從長安輸送到敦煌。

敦煌無疑成為一個人員往來、貿易交流都極其繁盛的絲路城市。莫高窟壁畫隨著長安新出的畫樣而不斷更新,一些大家族爭先恐後地開鑿“家窟”,敦煌當地的文武官員仍然是敦煌石窟的重要供養人,粟特商人也給敦煌的藝術帶來許多伊朗風格與情調。到極力崇佛的武則天執政時期,莫高窟已經是號稱有一千多所窟龕的雄偉石窟了。


五、敦煌千佛洞的中興

755年,唐朝爆發安祿山叛亂,唐朝調集駐守河西、隴右、安西、北庭的各路勁旅前往中原靖難,使西北地區兵力空虛。青藏高原的吐蕃王國乘虛而入,從青海北上,進攻唐朝領地。吐蕃軍隊從河西東部向西部一步步攻佔唐朝領土,使得河西一帶的高僧、士人都最後龜縮到敦煌城中。但吐蕃並沒有強攻敦煌,敦煌民眾經過十年的艱苦抵抗,786年,在吐蕃答應“勿徙他境”的條件下,最終“尋盟而降”,使得高僧、士人帶來的河西文化得以保存在敦煌。

古代的敦煌和莫高窟到底是個什麼樣子?

莫高窟第159窟所繪當時吐蕃贊普禮佛圖像

吐蕃統治敦煌時期(786-848年),大力崇佛,敦煌佛教更加昌盛,寺院和僧尼劇增。敦煌不僅擁有唯識學大師曇曠和法成[20],還有曾前往藏地傳播禪法的高僧摩訶衍[21]。而且巧合的是,在此期間,敦煌避過了唐朝的“會昌法難”(844—845年)對佛教的破壞,佛教教團和寺院經濟得到了空前的充實和發展,民間百姓的抄經、唸佛、開窟、造像,更是始終不絕,敦煌文書中有沙州經坊大量抄寫佛經的記載,莫高窟也維持著過去的榮光。

848年,沙州土豪張議潮率眾起義,趕走吐蕃的敦煌守將節兒,並迅速向東西方向擴展。851年,唐朝為之設立一個新的方鎮,名叫“歸義軍”,以張議潮為節度使,敦煌從此開始了延續近二百年的歸義軍時期。張氏歸義軍經過張議潮、張淮深、張淮鼎、張議潮女婿索勳的統治,到910年秋,節度使張承奉知唐朝已亡,自稱白衣帝,建號金山國。但不久被東鄰甘州回鶻王國打敗。

914年,曹議金取代張承奉,廢金山國,去王號,仍稱歸義軍節度使。可能具有粟特血統的曹氏家族,通過和親等手段,與周邊甘州回鶻、西州回鶻、于闐王國睦鄰友好,並與中原王朝保持密切的朝貢關係,使得歸義軍政權存續了一百多年的時間,直到1036年為西夏所滅[22]。

古代的敦煌和莫高窟到底是個什麼樣子?

莫高窟156窟張議潮統兵出行圖

吐蕃的崇佛政策深深地影響了歸義軍,佛教在歸義軍時期繼續盛行,莫高窟在歸義軍張氏時期迎來了一個新的造窟高潮,有人稱之為“敦煌千佛洞的中興”[23]。曹氏歸義軍繼續這一作法,在莫高、榆林兩地,修建或改造了許多洞窟,幾乎歷任歸義軍節度使都建造了自己的功德窟,其中最重要的洞窟如下[24]:

156窟是張議潮的功德窟,其中有慶祝861年張議潮統軍收復涼州出行圖,這標誌著歸義軍控制了整個河西走廊。

94窟是張淮深功德窟,882年建立的《敕河西節度兵部尚書張公德政之碑》(《張淮深碑》)裡有該窟畫塑的記載。

9窟是一度篡奪張氏歸義軍政權的節度使索勳的功德窟。

98窟是大約924年建成的曹氏首任節度使曹議金的功德窟,窟內供養人像總共有二百多身,囊括了其家族成員、沙州的僧官大德、文武官員,代表了曹氏歸義軍的統治基礎。

100窟是繼曹議金任節度使的曹元德與其回鶻母親天公主合建的功德窟,敦煌文獻中稱之為“天公主窟”。

22窟256窟可能都是繼元德為節度使的曹元深的功德窟。

61窟55窟都是繼任的節度使曹元忠的功德窟,他統治敦煌時間最長,是10世紀敦煌文化最為昌盛的時期。其中第61窟以文殊菩薩為主尊,背屏通壁繪五臺山圖,是中原五臺山文殊信仰的敦煌翻版[25]。

454窟是繼曹元忠任節度使的曹延恭的功德窟。

榆林窟第6窟是繼任的曹延祿功德窟,目前還沒有在莫高窟發現他的功德窟,表明他的統治中心向東偏移。

古代的敦煌和莫高窟到底是個什麼樣子?

古代的敦煌和莫高窟到底是個什麼樣子?

莫高窟第61窟及其西壁《五臺山圖》

敦煌莫高窟、榆林窟不僅僅是敦煌官民百姓的信仰中心,也受到周邊回鶻、于闐等不同民族的供養。由於歸義軍節度使家族與于闐王室一直保持聯姻的關係,所以于闐的瑞像圖、守護神、供養人像大量出現在敦煌洞窟中,甚至我們在每一位歸義軍節度使的供養人像上面,都可以見到于闐的牛頭山瑞像和八大守護神[26]。

古代的敦煌和莫高窟到底是個什麼樣子?

莫高窟第9窟甬道頂部瑞像及於闐守護神

歸義軍時期是敦煌歷史的重要階段,它雖然名為唐朝的一個軍鎮,實際上是一個地方王國。這樣以敦煌為中心的地方政權,在敦煌的歷史上只有十六國時期短暫的西涼政權可比,因此歸義軍時代是敦煌歷史上一個輝煌的時期,它使得漢文化在敦煌保存下來,佛教向民俗化方向發展,其他宗教文化也表現出各自的活力,並且與民間文化漸漸合流。

歸義軍官府安排協助了許多西行求法僧前往印度,敦煌的寺院也接待了不少東來的梵僧前往中原,對9、10世紀的中西文化交往起了相當重要的作用[27]。封存於歸義軍後期的莫高窟藏經洞中的寫本、絹畫,原本應當是三界寺的供養具[28]。這座不大的寺廟,卻保存瞭如此豐富的寶藏,匯聚了各種文化因素的典籍,這可以說是敦煌國際都會面貌的一個展現。

隨著歸義軍的沒落和西夏的佔領,西夏王國的重心在東面,敦煌逐漸失去昔日的輝煌,莫高窟的崖面到歸義軍晚期已經完全飽和,沒有開窟的空隙之地,因此除了重修,很少造作。雖然馬可波羅在13世紀後半留下了有關敦煌的點滴記載,但在清朝重新設立敦煌縣之前,莫高窟乃至敦煌幾乎完全被人所遺忘。

古代的敦煌和莫高窟到底是個什麼樣子?

今日莫高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