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鄉傳統民族文化的傳承

據歷史文學典籍《蒙古秘史》記載,13世紀初成吉思汗西征的過程中,眾多撒爾塔人從中亞撒馬爾罕等地東遷,來到了河州(今甘肅臨夏)東鄉一帶。“撒爾塔”是歷史上中亞一帶信仰伊斯蘭教的各族商人的總稱。還有一種流傳至今的說法,曾有40個傳教者來河州一帶傳教,其中14人定居東鄉,其後裔分佈在東鄉縣各地,與當地各族通婚繁衍至今。雖然東鄉人的確切起源已是語焉不詳,不過今天很多東鄉人依然自稱“撒爾塔人”,其中不少東鄉族人的外貌特徵也與中亞人相似。

東鄉傳統民族文化的傳承


東鄉族擁有本民族語言但沒有自己的文字,長期以來以吟誦、說唱民間文學的形式來緬懷先人和傳承文化記憶。其中,最富盛名是敘事長詩《米拉尕黑》,講述了青年米拉尕黑用箭射下了一片月亮,獲得了一面月光寶鏡,他在智者的指引下與美麗姑娘瑪芝璐訂下婚約,經歷坎坷,在擊入侵的退敵人後,又從財主惡少手中救出瑪芝璐,最終兩人成婚的故事。西北民族大學社會人類學學院的東鄉族教授馬自祥介紹說,“東鄉族有著大量的、豐富多彩的民間文學,其中包括散文敘事的各種傳說、各種風物故事、生活故事、愛情故事。我們覺得最具獨特價值和審美價值的,當推東鄉族民間敘事長詩《米拉尕黑》。”

  《米拉尕黑》即“月光寶盒”的故事,直至20世紀四、五十年代依然在東鄉族民眾中廣泛流傳。馬自祥教授介紹說,他從2005年開始做東鄉族文化的研究工作,包括蒐集《米拉尕黑》等民間文學資料。先後走訪過很多村落,發現很多老人都表示聽過這個敘事長詩,但幾乎找不到能夠吟唱《米拉尕黑》長詩的人了,青年一輩中很多人甚至沒聽過這個長詩。幾經周折,馬自祥教授最終在鎖南鎮高門村找到了一位《米拉尕黑》敘事長詩的傳承人馬舍末阿訇,親耳聽到了這個優美愛情故事的吟誦版。

  《米拉尕黑》全部用東鄉語來吟誦,形式比較自由,中途還不斷換韻。完整的《米拉尕黑》有六個章節,全部吟誦下來需要十幾個小時,像馬舍末阿訇這樣能夠通篇吟誦的人,在今天的東鄉族人中已是屈指可數了。馬自祥教授用自己田野調查的成果說明了,搶救《米拉尕黑》等東鄉族民間文學的工作已經是迫在眉睫。在一些專家學者的推動下,各級政府啟動了東鄉民間文學代表作和代表性傳承人的保護工作。

  2008年6月14日,敘事長詩《米拉尕黑》被正式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東鄉縣文化局局長高嘉俊介紹說,“(作為《米拉尕黑》)保護課題的傳承人,每年有一萬塊錢的補助的,那是我們中央財政直接打到他的(銀行)卡上的。”

東鄉族是中國十個信仰伊斯蘭教的少數民族之一,宗教文化是東鄉族文化的特色之一,這裡的每個村子也都擁有自己的清真寺。而最令當地人自豪的,莫過於東鄉族人擁有的一本來自中亞、已經傳承了千年的手抄本《古蘭經》。有關這本《古蘭經》的諸多細節向來都是“韓則嶺《古蘭經》珍藏館”東鄉族解說員馬春華向每一位來賓介紹的重點。“阿薩拉姆!歡迎來到‘韓則嶺《古蘭經》珍藏館’,我們修建這個館就是為了更好地保護和展示千年《古蘭經》。它是由哈姆則傳教的時候從中亞帶來的。它一共有536頁,每頁經文有十一行。”

  據介紹,經科學鑑定,這裡珍藏的手抄本千年《古蘭經》,其抄寫年代上限為公元9世紀,下限為公元11世紀,已至少有1000年的歷史,可能是迄今世界最古老的《古蘭經》手抄本之一。這本千年《古蘭經》被認定為國家一級文物後已不再輕易示人,因此珍藏館裡展出的是仿製本,還有東鄉各個歷史時期不同版本的《古蘭經》100多本。此外,該館還全面展示了東鄉族的發展歷程、宗教淵源和民族風情等內容。東鄉縣文化局局長高嘉俊說:“(珍藏館)去年年底剛落成,到現在不到一年。這充分地說明我們國家現在對民族文化的保護措施其實是很具體的。”

  國家對民族文化保護與傳承的重視,還表現在政府對東鄉當地學校發展雙語教育的支持上。當地政府機構組織東鄉族研究的專家學者把包括敘事長詩《米拉尕黑》等在內的民間故事、歌謠、傳說等陸續編寫入專門的鄉土教材,用於中小學雙語選修課程的教學。東鄉族講解員馬春華告訴記者,“東鄉語是我們的母語,我們生活中的交流都是以東鄉語為主的。像我們學校就推行了雙語教學。一至三年級,教課時候以漢語為主,下課後的交流就以東鄉語為主。兩種語言相結合,對幫助他們理解會更加容易一點。通過這樣一種方法也可以使我們的母語傳承下來,加以保護。”

  從學校裡的雙語教育到民間文學作品和文化遺產的保護,新時期,東鄉族的傳統文化正在得到良好的傳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