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把辛棄疾的《清平樂.村居》裡的場景放到今天還有沒有情趣?

虛竹0316


當然有趣!

將軍本色是詩人,人間至味是清歡!

我想尤其在這次疫情下、大家禁足在家的日子裡,讀到這樣熟悉又遙遠、溫馨又寧靜的生活場景,應該更是回味無窮、美煞羨煞人也:

茅簷低小,溪上青青草。醉裡吳音相媚好,白髮誰家翁媼。

大兒鋤豆溪東,中兒正織雞籠。最喜小兒無賴,溪頭臥剝蓮蓬。

將軍本色是詩人

辛棄疾,號“稼軒”,南宋豪放派詞人,人稱“詞中之龍”,與蘇軾合稱“蘇辛”,與李清照並稱“濟南二安”。其人文武雙全,22歲就曾一人帶領50名勇士,深夜馳馬闖入5萬金軍大營,生擒叛賊,毫髮無損帶回朝廷,立下驚世奇功。他一生著作頗豐,除那些家喻戶曉、流芳千古的詩詞作品外,還著有《美芹十論》《九議》等軍事政論,可惜生不逢時,趕在沒落無能的南宋王朝,否則一定是個躍馬揚威、運籌帷幄、橫掃千軍的一代名將!

這樣能文能武、文韜武略雙全的人,竟然不堪時用,楞是英雄無用武之地,只能“醉裡挑燈看劍,夢迴吹角連營”。然終究是天之驕子,時不待見,天縱其才。雖不能“了卻君王天下事”,卻終究還是“贏得生前身後名”。

眾所周知,辛棄疾的詞,喜歡用典,而且用的是水到渠成、渾然天成,後人是模仿不來的。我想這大概跟他所處的時局、以及自己內在的學識、見識和追求有很大關係。辛棄疾自小就有家國情懷,學識淵博,博古通今,恨不能將一腔熱血和滿腹才華報效祖國。然時局所限,終不能得以舒展,只能寄情於文字詩詞,藉助歷史典故評古論今、抒發胸中塊壘。可以說其人的格局已遠遠大於當時的時局所限,所以他的詩詞中自然就會湧現出難以壓抑的時空力量——將歷史代入現實,借古喻今比比皆是。

話說,一個人不能同流合汙,不屑結黨營私,重情重義、視名利如糞土,這樣清高至性的人,又怎麼可能長期存在於政治鬥爭中?所以,他不是詩人還能是啥?這也是歷史的必然,雖然並非他的初衷。現在看來完全值得慶幸:歷史上少了一位卓越將帥,但多了一位激濁揚清、獨具一格、誰也無法取代的豪放詞人,給中華詩詞中注入了無與倫比的陽剛力量。

人間至味是清歡

正因為他是詩人,才可能低處塵埃而不被埋沒,甚至反而更加熠熠生輝。古來大詩人多半是這樣,李白、杜甫、王維、白居易,到與其齊名的蘇東坡,雖然都與那個時代的功名利祿無關,但詩詞反而更加完美,個個至情至性,歷史地位斐然。也許沒有了名利的牽絆、身份的約束,返璞歸真、復歸自然之後反而獲得了思想和才華舒展上更大的自由和任性吧!

所以說,有時候我們到處追尋的“自由”並不在所謂“遠方”、“高處”,它可能就安然於我們一直忽視的山野田間、茅屋簷下,它可能就存在於我們沒當回事的白髮垂髫、小兒無賴中。至少,從這些性格天賦迥然不同的大詩人身上我們看到了這一點共性。

人間至味是清歡!這既是飽經滄桑後的大徹大悟,也是一顆素心的返璞歸真。所以辛棄疾自號“稼軒”,蘇軾也自號“東坡先生”。他們就願意把自己視為一介草民、農夫、山野之人。因為身份與他們已是浮雲,就在這種順其自然的存在、簡單平實地的普通生活中,他們重新找回了自己的自由和天地。

“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想想時空多麼奇妙!文化多麼奇妙!那個時代的詩人,與今天的我們,竟然還能一次次相遇,觸碰出靈感的火花來。

謝謝你的問題!讓我藉此回顧、回憶起稼軒其人。於我,他的詩詞已經不僅僅是“情趣”二字所能涵蓋,每一次讀起品起,都是一次心靈的滌盪、歷史的穿梭。於今,仍不失其魅力和魄力、容量和能量!


仰望星空隨波逐流


《清平樂•村居》:讓人嚮往的生活

這次疫情讓很多被困鋼筋水泥裡、只能望望天空的中國人有了田園夢。說件小小的事:往年過年後不久就能在街上買到各式野菜,尤其是薺菜,是我家的最愛。結果今年春節疫情爆發,封村的封村,封小區的封小區,菜店超市裡蔬菜水果是很充足,但是往年由鄉下零散挖來的野菜卻出不了村擺不了攤了。我大前天才終於在街上買到薺菜,而且都已經老到開花了。晚上和老家親戚聊天,表哥隨口說了句:外婆愛挖薺菜,已經連著吃了二十多天了,餐餐必有,他真是要受不了了。“二十多天,餐餐必有”這太令我羨慕了,表哥真是身在福中不知福。


以前覺得城裡或鄉下在哪生活都一樣。世界都互通有無了,沒什麼不方便的。如今看來,《清平樂•村居》裡描述的田園生活圖景何止是有趣,真是讓人非常羨慕。

茅簷低小,溪上青青草。醉裡吳音相媚好,白髮誰家翁媼?
大兒鋤豆溪東,中兒正織雞籠。最喜小兒亡賴,溪頭臥剝蓮蓬。

住在鄉下,房屋不必精心設計,簡單舒適就好,有清澈的小溪,有青青小草,與自然作伴。大家說著方言,熟悉又美好。聊聊天,看著往來的路人。一家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小孩子們開心玩鬧甚是可愛。

《清平樂•村居》才是生活該有的樣子啊。


很想自己能在鄉村有個小房子,被小小的院子圍著,從外到內都隨心佈置。院子裡種上一棵果樹,桃樹或者蘋果樹都可以,長葉子時在樹下乘涼,結果時輕輕摘下,自己吃也送給鄰居們。房子周圍被各種四季的花們圍著,每一季都至少有一種花開放。也歡迎野花野草來,悉心梳理,只要它們別沒過要走的路,就讓它們開心地在這裡安家。養兩隻漂亮的鵝,從它們還是黃色的小鵝時收養,起名“吖吖”和“嘎嘎”,帶它們散步、去水邊游泳,看它們精神抖擻地在院子裡巡視。養幾隻小雞,每天撒幾把沒有脫皮的麥粒給它們,好天氣的日子去田地裡割些小雞們愛吃的草,帶回院子跺得碎碎,拌著麩皮和水,為它們換個口味。

隔幾天做頓複雜的好吃的,擀麵皮或者攪團,做得多多,讓香味飄得遠遠,做熟了端給鄰居們一起品嚐。請有經驗的鄰居們指點一二,火候過了或者料調得不對都認真記下,爭取早日廚藝精進。也會不期然收到鄰居送來的自家美食,每一樣都是某家的特色,從不會撞味。開心收下,飽餐一頓,再洗乾淨送來的碗,還回去時給碗裡放幾個我蒸的包子。

能有塊地更好,不論多大小,都精心經營。翻土、澆水、施肥,讓這塊地以最好的狀態去滋養撒給它的種子。韭菜成行,小白菜籽隨便地散開,土豆切成塊、埋起來,做標記,西紅柿也要來兩棵,盼著由青轉紅。給吐蔓的黃瓜插上竹竿,讓絲瓜繞著地邊的籬笆長。還有,等到秋意夠濃的時候,從蕭瑟枯黃的地裡要露出幾個黃燦燦的南瓜。

不必說,鄉下的空氣是夠好的。晴天的夜晚看得到星星,雨天隔著窗看風景,下雪的日子搓著雙手在門外立一個雪人。沒有無聊的時候,搬著凳子看樹下的螞蟻都可以過完快樂的一天。

真希望田園生活能從詩書走入我們的日常。


張晴柔


《清平樂·村居》是宋代大詞人辛棄疾描寫農村場景的一首清純、甘洌而沁人心肺的詞,原詞為:"茅簷低小,溪上青青草。醉裡吳音相媚好,白髮誰家翁媼。大兒鋤豆溪東,中兒正織雞籠。最喜小兒亡賴,溪頭臥剝蓮蓬。″整首詞用白描手法把農村一個五口之家的環境、勞動場景和迷人的畫面形象而又生動的展現在讀者面前,令人心馳神往,如身臨其境。

這首詞裡的場面放到今天會依然有趣。遠處的小溪,溪邊長滿碧綠的小草;近處的草屋,又低又小,那滿頭白髮的老人操著動人的方言;三個兒子分別忙碌著自已的活計,一派南國誘人的田園風光,讀來不禁讓人心而嚮往之。那種幽靜、恬淡、舒適的農家生活是久居大城市的人可望而不可及的。

時過境遷,歷史的腳步走到今天,卻很難看到辛棄疾筆下的那種景觀了。磚瓦結構的房屋、氣派的小樓別墅取代了草屋茅舍,轟𠾐𠾐的農機代替了手工勞作。時代在發展,科技在進步,而舊時的田園生活卻遠離人們而去,再也不會進入我們的視野了。


不忘初心ZCJ


作品原文

清平樂⑴·村居

茅簷低小⑵,溪上青青草。醉裡吳音相媚好⑶,白髮誰家翁媼⑷?

大兒鋤豆溪東⑸,中兒正織雞籠⑹。最喜小兒亡賴⑺,溪頭臥剝蓮蓬⑻。[2] [3]

註釋譯文

詞句註釋

⑴清平樂(yuè):原為唐教坊曲名,取用漢樂府“清樂”、“平樂”這兩個樂調而命名。後用作詞牌名。《宋史·樂志》入“大石調”,《金奩集》、《樂章集》併入“越調”。雙調四十六字,八句,前片四仄韻,後片三平韻。

⑵茅簷:茅屋的屋簷。

⑶吳音:吳地的方言。作者當時住在信州(今上饒),這一帶的方言為吳音。相媚好:指相互逗趣,取樂。

⑷翁媼(ǎo):老翁、老婦。

⑸鋤豆:鋤掉豆田裡的草。

⑹織:編織,指編織雞籠。

⑺亡(wú)賴:《漢書·高帝紀》:“始大人常以臣亡賴,不能治產業,不如仲力。”注云:“江淮之間,謂小兒多詐狡獪為亡賴。”這裡指小孩頑皮、淘氣。亡,同“無”。

⑻臥:趴。[3] [4] [5]

白話譯文

草屋的茅簷又低又小,溪邊長滿了碧綠的小草。含有醉意的吳地方言,聽起來溫柔又美好,那滿頭白髮的老人是誰家的呀?

大兒子在溪東邊的豆田鋤草,二兒子正忙於編織雞籠。最令人喜愛的是小兒子,他正橫臥在溪頭草叢,剝著剛摘下的蓮蓬。[6]

創作背景

此詞作於辛棄疾閒居帶湖期間。由於辛棄疾始終堅持愛國抗金的政治主張,從二十一歲南歸以後,他一直遭受當權投降派的排斥和打擊。從四十三歲起,他長期未得任用,以致在信州(今江西上饒)閒居達二十年之久。理想的破滅,使他在隱居中更加關注農村生活,寫下了大量的閒適詞和田園詞。這首《清平樂·村居》就是其中之一。[7] [5] [2]

作品鑑賞

整體賞析

辛棄疾詞中有不少作品是描寫農村生活的佳作,其中,有風景畫,也有農村的風俗畫。這首《清平樂·村居》就是一幅栩栩如生、有聲有色的農村風俗畫。

劉熙載說 ,“詞要清新”,“澹語要有味”(《藝概·詞曲概》)。作者的此作正具有“澹語清新”、詩情畫意的特點。它表現在描寫手法、結構和構思三個方面。

在描寫手法上,這首詞,沒有一句使用濃筆豔墨,只是用純粹的白描手法,描繪了農村一個五口之家的環境和生活畫面。作者能夠把這家老小的不同面貌和情態,描寫得維妙維肖,活靈活現,具有濃厚的生活氣息,如若不是大手筆,是難能達到此等藝術意境的。

上闋頭兩句,寫這個五口之家,有一所矮小的茅草房屋、緊靠著房屋有一條流水淙淙、清澈照人的小溪。溪邊長滿了碧綠的青草。在這裡,作者只用了淡淡的兩筆,就把由茅屋、小溪、青草組成的清新秀麗的環境勾畫出來了。不難看出,這兩句在全首詞中,還兼有點明環境和地點的使命。

三四兩句,描寫了一對滿頭白髮的翁媼,親熱地坐在一起 ,一邊喝酒,一邊聊天的優閒自得的畫面,這幾句儘管寫得很平淡,但是,它卻把一對白髮翁媼,乘著酒意,彼此“媚好 ”,親密無間,那種和協、溫暖、愜意的老年夫妻的幸福生活,形象地再現出來了。

這就是無奇之中的奇妙之筆。當然,這裡並不僅僅是限於這對翁媼的生活,它概括了農村普遍的老年夫妻生活樂趣,是有一定的典型意義。“吳音”,指吳地的地方話。作者寫這首詞時,是在江西上饒,此地,春秋時代屬於吳國。“媼”,是對老年婦女的代稱。

下闋四句,採用白描手法,直書其事,和盤托出三個兒子的不同形象。大兒子是家中的主要勞力,擔負著溪東豆地裡鋤草的重擔。二兒子年紀尚小,只能做佔鋪助勞動,所以在家裡編織雞籠。三兒子不懂世事,只知任意地調皮玩耍,看他躺臥在溪邊剝蓮蓬吃的神態,即可知曉。這幾句雖然極為通俗易懂,但卻刻畫出鮮明的人物形象,描繪出耐人尋味的意境。尤其是小兒無拘無束地剝蓮蓬吃的那種天真活潑的神情狀貌,饒有情趣,栩栩如生,可謂是神來之筆。“無賴”,謂頑皮,是愛稱,並無貶意 。“臥”字的用得極妙它把小兒天真、活潑、頑皮的勁兒,和盤托出,躍然紙上,比“坐”“躺”“趴”等用得更妙。所謂一字千金,即是說使用一字,恰到好處,就能給全句或全詞增輝。這裡的“臥”字正是如此。

在藝術結構上,全詞緊緊圍繞著小溪,佈置畫面,展開人物的活動。從詞的意境來看,茅簷是靠近小溪的。另外 ,“溪上青青草”“大兒鋤豆溪東”“最喜小兒無賴,溪頭臥剝蓮蓬 ”四句,連用了三個“溪”字,使得畫面的佈局緊湊。所以,“溪”字的使用,在全詞結構上起著關鍵作用。

在寫景方面,茅簷、小溪、青草,這本來是農村中司空見慣的東西,然而作者把它們組合在一個畫面裡,卻顯得格外清新優美。在寫人方面,翁媼飲酒聊天,大兒鋤草,中兒編雞籠,小兒臥剝蓮蓬。通過這樣簡單的情節安排,就把一片生機勃勃和平寧靜、樸素安適的農村生活,真實地反映出來了,給人一種詩情畫意,清新悅目的感覺,這樣的構思巧妙、新穎,色彩和諧、鮮明,給人留下了難忘的印象。

從作者對農村清新秀麗 、樸素雅靜的環境描寫,對翁媼及其三子形象的刻畫,表現出詞人喜愛農村和平寧靜的生活。

這首詞 ,是作者晚年遭受議和派排斥和打擊,志不得伸,歸隱上饒地區閒居農村時寫的,詞作描寫農村和平寧靜、樸素安適的生活,並不能說是作者對現實的粉飾。從作者一生始終關心宋朝恢復大業來看,他嚮往這樣的農村生活 ,因而會更加激起他抗擊金兵、收復中原、統一祖國的愛國熱忱。就當時的情況來說,在遠離抗金前線的村莊,這種和平寧靜的生活,也是存在的,此作並非是作者主觀想象的產物,而是現實生活的反映。[2]

名家點評

楊忠《辛棄疾詞選譯》:作者用輕筆淡墨,描繪了一幅農村的風俗畫。辛棄疾的農村詞,大部分是以寫景為主,只有個別人物點綴其間,而此詞則以人物為主體,描繪了和諧、美滿,富有情趣的一家人,充滿了生活氣息。

徐中玉、金啟華《中國古代文學作品選》:這是一首農村詞,描繪了農村寧靜安適的生活景象。純用白描,直陳其事,表現人物情態特徵,惟妙惟肖,情趣盎然。[4] [5]

辛棄疾(1140-1207),南宋詞人。字幼安,號稼軒,歷城(今山東濟南)人。二十一歲參加抗金義軍,曾任耿京軍的掌書記,不久投歸南宋。歷任江陰籤判,建康通判,江西提點刑獄,湖南、湖北轉運使,湖南、江西安撫使等職。四十二歲遭讒落職,退居江西信州,長達二十年之久,其間一度起為福建提點刑獄、福建安撫使。六十四歲再起為浙東安撫使、鎮江知府,不久罷歸。一生力主抗金北伐,並提出有關方略,均未被採納。其詞熱情洋溢、慷慨激昂,富有愛國感情。有《稼軒長短句》以及今人輯本《辛稼軒詩文鈔存》。[8]


攀閱


《清平樂·村居》作者是宋代辛棄疾,原詩為:“

茅簷低小,溪上青青草。醉裡吳音相媚好,白髮誰家翁媼?

大兒鋤豆溪東,中兒正織雞籠。最喜小兒亡賴,溪頭臥剝蓮蓬。”這樣的場景放在現在依然有趣:

第一,我們可以先跟著詩中的場景穿越一下:草屋的茅簷又低又小,溪邊長滿了碧綠的小草。含有醉意的吳地方言,聽起來溫柔又美好,那滿頭白髮的老人是誰家的呀?大兒子在溪水東面豆田鋤草,二兒子正忙於編織雞籠。最令人喜愛的是無賴的小兒子,他正橫臥在溪頭草叢,剝著剛摘下的蓮蓬。這樣的畫面充滿了田園詩意,在美麗的大自然中,詩中的主人公自得其樂。在寫景方面,茅簷、小溪、青草,這本來是農村中司空見慣的東西,然而作者把它們組合在一個畫面裡,卻顯得格外清新優美。

第二,在描寫手法上,沒有一句使用濃筆豔墨,只是用純粹的白描手法,描繪了農村一個五口之家的環境和生活畫面。在鋼筋水泥、瀝青路的都市裡住得久了,很多人都會利用假期放飛自己。迴歸大自然或者農家樂小住都是當下熱門的休閒方式,人在於大自然親近之時,這種久違的清新之樂,只有身臨其境能感受。詩中的主人公不論是鋤草、摘蓮蓬等行為,在都市人眼裡都是純綠色、低碳的生活方式,一些人想方設法去郊區租地、採摘,渴望能享受無公害、安全的健康食品。

第三,小兒無拘無束地剝蓮蓬吃的那種天真活潑的神情狀貌,饒有情趣,栩栩如生,可謂是神來之筆。每個成年人的記憶中童年都是美好的,雖然我們無法再回去感受那段自在、天真的美好時光,但是通過讀詩,這個可愛的孩子似乎就在我們眼前,吃著蓮子,銀鈴般的笑聲穿透了時光。


三兩梅花


清平樂·村居

茅簷低小,溪上青青草。醉裡吳音相媚好,白髮誰家翁媼?

大兒鋤豆溪東,中兒正織雞籠。最喜小兒亡賴,溪頭臥剝蓮蓬。

本詞通俗易懂,描繪了鄉村一家人美好的生活畫面:草屋的茅簷又低又小,溪邊長滿了碧綠的小草。含有醉意的吳地方言,聽起來溫柔又美好,那滿頭白髮的老人是誰家的呀?大兒子在溪水東面豆田鋤草,二兒子正忙於編織雞籠。最令人喜愛的是無賴的小兒子,他正橫臥在溪頭草叢,剝著剛摘下的蓮蓬。

詞中有人有景,有動有靜,讀後一幅溫馨、生動的畫面便躍然於腦海之中。無論在詩人所處的時代還是在今天,此情此景都充滿了情趣。尤其是對於今天的人們來說,城市化進程越來越快,大家的生活節奏也不斷加速,在每一天的奔波與勞碌之餘,如果能讓生活短暫的按下暫停鍵,靜下心來去體會到這樣的場景,迴歸家庭與自然,或許無論對工作還是生活,都是大有裨益的吧!


雨潤萬林


讀著辛棄疾的《清平樂.村居》,眼前便出現了一派恬靜、舒適的田園風光。一條清清的小溪從一座茅屋前靜靜地流過。銀霜染頭的老夫妻正喝著酒,談笑著,正享受著眼前兒子繞膝的天倫之樂。在溪東頭的田園裡,大兒子正在種豆,二兒子正編著雞籠,最可愛的是小兒子,正臥在溪頭津津有味地剝著蓮蓬。

就在今天看來,這也是一幅多麼令人著迷的畫面啊!可環顧四周,人們的身心壓力重重,有來自家庭的,如父母養老,子女教育,還要買房、買車等;有來自單位,評職稱,比績效等;也有來自社會的,如同學、鄰居、朋友、親戚之間的攀比等等。周圍的環境樣樣令人難以擺脫苦惱,讓人難釋重負。於是,人們便開始嚮往那種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一家人其樂融融的田園生活。

因此,詩中的場景放在今天還是很有情趣的,是人們千萬百計利用暇餘時間要去體驗的。




美妙詩詞


清平樂.村居

茅簷低小,溪上青青草。醉裡無音相媚好,白髮誰家翁媼?

大兒鋤豆溪東,中兒正織雞籠。最喜小兒亡賴,溪頭臥剝蓮蓬。

“茅簷”、“溪上”、“青草”多麼美好的農村環境。老年人安詳地說笑著,年輕人有在鋤草的,有在編織雞籠的,小孩在無憂無慮地玩耍著。多麼和諧的一幅畫面。

在這個物慾橫流的時代,越來越多的人返璞歸真回到鄉下,開始撥弄自己的一畝三分地,綠色又環保。尤其在這次疫情期間,超市、菜市場都不太方便營業的時候,真是應了那句“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如果平時在家種點菜,也不至於到了,家裡只剩蔥的地步。所以說這種樂趣現在又重新流行回來了,還是很受歡迎的麼



he小七


非常有趣。

茅簷低小,溪上青青草。醉裡吳音相媚好,白髮誰家翁媼。

大兒鋤豆溪東,中兒正織雞籠。最喜小兒無賴,溪頭臥剝蓮蓬。

在一所用茅草蓋的矮小房子旁,一條小溪從家門前流過,岸邊長滿了青草。老兩口小酌怡情,互相取悅,用吳儂軟語跟對方說著悄悄話,祥和溫柔。

他們的大兒子正在小溪東鋤豆田裡的草,二兒子正編雞籠,最喜愛的小兒子年齡尚小,頑皮可愛,在溪頭躺著剝藕蓮蓬吃。

整首詩讀完,一幅祥和的田園畫面自然生成。

無慾無求,歲月靜好,內心恬靜。成年兒子勤勞,小兒子活潑開朗,老兩口恩愛有加,日子過得如此逍遙自在,豈不羨煞眾人,這不正是人人嚮往的美好生活嗎?不是人人追求的終極樂趣嗎?

有趣,太有趣了,此乃吾窮盡一生所求也!


新媒體自悟


《清平樂•村居》

宋•辛棄疾

茅簷低小,溪上青青草。醉裡吳音相媚好,白髮誰家翁媼?

大兒鋤豆溪東,中兒正織雞籠。最喜小兒亡賴,溪頭臥剝蓮蓬。

《清平樂•村居》描寫了午後暖陽,一家人其樂融融,與世無爭的農村田園生活。

男耕女織的淳樸年代已經漸行漸遠。社會日新月異的高速發展。物質縱慾的年代,人們疲於奔命,為了生活,房貸,車貸。遊走於各個城市之間。

社會發展,人們生活水平提高。耕種年代最終會被大型機器,農場所代替。

辛棄疾筆下的老翁刨土,倆娃嬉戲的場景彌足珍貴。

此情此景慢慢退去,但這種心境對於當今社會還是一種很好慰籍心靈,放鬆心情的一種方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