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故道生之,德畜之,長之育之,養之覆之”如何理解?

小情獸TT


老子第51章其實是老子對天風姤卦的解讀,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勢成之。是以萬物莫不遵道而貴德。
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命而常自然。
故道,生之畜之,長之育之,亭之毒之,養之覆之。
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

對比領悟老子本義——

亭之毒之對應火雷噬嗑:亭之言下卦震木,毒之言乾天遊魂為離火——為坎水之動,是競爭的洗禮、災難的磨鍊。如同說既生瑜、何生亮?既生牛羊、何生虎狼?既生人、何生病?.。《尚書·微子》篇:“天毒降災,荒殷邦。”

養之覆之對應山雷頤:九五轉陰為山為天擇——後繼有人。養之言雷動化物;覆之言山埋化石、塵埃落定,為最終的歸宿結局。


洛書圖解周易


老子的語言能力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精妙得無人可比,孔子是唯一理解《老子》的聖人,他的最偉著《象像》就是解釋《老子》的。《象像》至今還是有字天書,因此,人們能理解《老子》中的內容嗎?連《象像》都不懂,就去讀《老子》,這不是黃鼠狼想吃天鵝肉嗎?


興文192025802


第五十一章 玄德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勢成之。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長之育之,亭之毒之,養之覆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

注\n釋

  1. 勢成之:王弼本、河上公本、傅奕本皆同。帛書甲、乙本均作“器成之”;“物形之,器成之”從文義和句式看是有衝突的,“物”與“器”是同類重複的不同表徵,而“器”更不能人格化;那麼,針對“物形之,器成之”而言,要是從文義合理來說,至少“器”乃“氣”之假借(同音),“物形之,氣成之”的文義相對也比較合理。從本章中“亭之毒之”的文義,可以得知原始古本是“物形之,勢成之”。

  2. 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王弼本、河上公本、傅奕本皆同。帛書本缺少“莫不”。

  3. 莫之命:王弼本、河上公本同。傅奕本、帛書甲、乙本作“莫之爵”,而“爵”有人格化之嫌,與“常自然”文義不符。

  4. 故道生之,德畜之:王弼本、河上公本、傅奕本皆同。帛書本缺少“德”作“畜之”;而“畜”是強調遵從“德”的行為原則。

  5. 養之覆之:傅奕本作“蓋之覆之”。

  6. 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帛書本三個“不”皆作“弗”;第二句作“為而弗恃也”。

  7. 道生之:是指道存在陰陽之“性”,也就是古哲人稱謂的“道之生之謂性”;“性”是“生”的本體。

  8. 德畜之:是指道生之存在陰陽的行為原則之德,也就是存在道之德,或道之德性。而且,道生萬物,是道遵從陰陽行為原則之德而生化萬物。老子的“德畜之”中的“畜”,就是強調“道”按照“道之德”的行為原則,照看和控制飼養萬物,也就是按照“自然的目的”的行為原則,照看和控制飼養萬物。

  9. 物形之:是指道之性中物內在的“陰陽之質”;那麼,“陰陽之質”在生化萬物的活動中,物外在的“形式”,是依存在成物的“目的”中,即“目的”是“形式”的本體或主體。

  10. 勢成之:是指道之性中物內在的“陰陽之氣之勢”;“陰陽之氣之勢”在生化萬物的活動中,物內在的“陰陽之氣之勢”依存在“陰陽之質”之中,推動“陰陽之質”成為“物”。

  11. 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是指“道之德”就是“自然的目的”,就是萬物的行為原則,就是萬物遵從的道德普遍行為原則。所以,宇宙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

  12. 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是指道之性與道之德,就是天命、天的生命機制,就是“自然的計劃”與“自然的目的”,也就是道法自然。

  13. 故道生之,德畜之,長之育之,亭之毒之,養之覆之:“毒”,是指狠、猛烈之勢。本句是指道之本之性,決定了“道”生化萬物存在畜之、長之、育之,亭之、毒之,養之、覆之。其中,長之育之,是強調“化之行之”;亭之毒之,是強調“形之勢之”或“成形之勢熟之”;養之覆之,是指不停地生化萬物。

  14. 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指“道”按照“道之德”的行為原則生化萬物,就是“自然的目的”或“道法自然”。所以,道生萬物,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

  15. 是謂玄德:是指道生化萬物存在“道之德行”的“道之善”,即萬物內在的存在“道德理性”,而外在的存在道德倫理,是謂道之德行,即為玄德。

    語\n譯

    道生之;即“道”為天地之母,天下萬物皆從道生。德畜之;即“道”隨之蓄養之“德”,養育萬物。物形之;即“有”是萬物之形質;也就是“天下萬物生於有”中的“有”對應“物形之”。勢成之;即“無”是精神能量之勢,推動萬物成形;也就是“有生於無”中的“無”對應“勢成之”。因此,萬物莫不尊“道”,莫不貴“德”。但是“道”雖尊,“德”雖貴,卻不自以為尊,自以為貴。“道”施於萬物的,並不加干涉之命,從來都讓萬物順任自然。所以說,“道”化生萬物,“德”畜養萬物,雖化之行之、形之勢之、不斷地覆養萬物。卻是生養了萬物而不為己有,推動了萬物形成,而不自恃有功,長養了萬物而不自以為主宰。這就是最高層級客觀的道之德行的道之善,稱之為“玄德”。

    進而論之

    《老子》第五十一章,充分地反映出古哲人老子過人的智慧。“道生之”,就是在表達道之性,也就是宇宙本體之性,亦即道之生之謂性。老子的“道法自然”,反映的是道之性與道之生。道之性是自然中的“自然的計劃”;道之生是自然中的“自然的目的”。因此,老子的“道生之”是“道”不加干涉之命令,讓宇宙萬物順任“自然的目的”而“生”。所以,老子說,“德畜之”;而“德畜之”中的“德”就是“道之德”,亦即“自然的目的”;“德畜之”中的“畜”就是按照“道之德”的行為原則,照看和控制飼養萬物,也就是按照“自然的目的”的行為原則,照看和控制飼養萬物。進而“德畜之”,就是“道生之”有“道之德”,並行之,即是“道之善”。那麼,“道生之”中有“道之善”是如何反映呢?那就是,道之德之行,是反映在“物形之”與“勢成之”。而“物形之”,是自然之“物”外在的形式,依存在生化“物”之目的中;而“勢成之”,是自然之“物”內在的“陰陽之氣”之“勢”,依存在“物”內在的“陰陽之質”之中,推動著“陰陽之質”成為之“物”。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勢成之”,反映是老子的“道”,有其四個基本概念。一是“道之生”或“宇宙本體之生”,簡稱“道生”;二是“道之德”或“宇宙本體之德”,簡稱“道德”;三是“道之相”或“宇宙本體之相”,簡稱“道相”;四是“道之勢”或“宇宙本體之勢”,簡稱“道勢”。而且,老子的“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勢成之”,總體反映的是道之性。而且,道之性內在的有“生性,德性,物性,勢性”,簡稱“道”的四性;並反映是,道生中存在道德、道相、道勢。

    中國古哲人老子的“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勢成之”的“四性說”與希臘古哲人亞里士多德的“質料因、動力因、形式因、目的因”的“四因說”,進行相互對照,更加的顯示出老子的“四性說”能反映出宇宙本體之性。

    針對希臘古哲人亞里士多德的“質料因、動力因、形式因、目的因”的“四因說”而言,“四因”之間關聯性的內在原因是什麼?以及“四因”之性與宇宙本體之性的相互關係,至今在哲學範疇也沒有進一步的解釋與說明。“四因說”是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對古希臘早期自然哲學四大學派及隨後思想發展的一種概括和總結。

    這裡簡單說一下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的“四因說”。“四因說”是亞里士多德從以前古希臘哲學家的學說中概括出來的。他認為過去的古希臘哲學家各執一端。米利都學派只講“質料因”,畢達哥拉斯和畢達哥拉斯學派等只講“形式因”,恩培多克勒講的“愛”和“恨”是“動力因”,蘇格拉底講的“善”是“目的因”。亞里士多德區別這 4種不同的原因、本原,將它們調和起來。亞里士多德在(《物理學》,《論動物》)宣稱,對自然的權威定義是每一事物自身具有的“運動和靜止的本原”。這是從物理的運動和靜止的角度來表達自然。所以,亞里士多德認為,自然有兩種含義━━形式和質料。形式和質料是一個事物的組成部分,但它們各自構成了一個內在運動原理,並各自天生即為一個始因,即形式因或質料因。形式比質料更是自然本性。自然的另一個主要意思是朝向一個事物發展的目的。作為運動原理的自然和作為目的原理的自然是緊密相關的,因為在生物(典型的實體)之中,形式因也是目的因。目的是最初潛在存在的最終實現。

    然而,亞里士多德把“四因”歸結為“形式因”。並認為“形式因”就是“目的因”。這就造成“質料因”與“動力因”,“形式因”與“目的因”之間內在的關係不清而緊張。這樣,亞里士多德的“四因”也就只有“質料和形式”兩種。所以,亞里士多德認為任何事物都是由“形式和質料”組合而成的。從而,說明亞里士多德的“四因”存在的原因及內在的哲學關係是什麼?也就是“四因”與宇宙本體之關係在哲學上如何解釋?亞里士多德並沒有回答。

    亞里士多德的“形式是自然;自然是目的;所以形式就是目的”。實際上,這反映的是物質世界外在展現的“形式”依存在“目的”之中的關係,而不是“形式”就是“目的”這一錯誤概念。“形式”與“目的”是不同的。尤其是,物質世界內在的“質料因”與“動力因”之間的關係,亞里士多德也沒有說明。進而,亞里士多德的“四因說”,針對宇宙本體之質料與宇宙本體之精神,所反映出的“物質世界”與“精神世界”的“自然”本性,在哲學上中並沒有解釋。

    下面針對古哲人老子的“道生、道德、道相、道勢”所對應的“生性、德性、物性、勢性”的“四性說”,和“質料因、動力因、形式因、目的因”的“四因說”,進行重新梳理及定義。而且,在哲學範疇給出“道”的定義,以及“道之性”與“道之德”的定義。從而,解釋“道德”的行為原則,以及“道”中的“物形之”、“勢成之”與“四因說”之間在哲學範疇的解釋。

摘自《老子的智慧之學》.南京出版社,2015


古之善


這是一個暗喻,老子用它來說明道,人,德三者之間的關係,但是,老子沒有說出本體,為什麼老子不說呢?因為天下只有這種東西才能形象生動,意境貼地的表現道人德三有之間的關係,只有具備非凡智慧的人才能理解,因此,在此不必說明,沒有智慧的人是不會相信的。


生命解碼之易學堂


“道“生成宇宙天地萬物。

“德"滋養撫育萬事萬物。

“道"和"德"使萬事萬物有了形態,順應“道"奉行“德"的自然的環境使萬事萬物成長起來。

因此,宇宙天地萬事萬物沒有不尊崇"道“而珍貴“德"的。"道"之所以被尊崇,“德"之所以被珍貴,就是由於“道"生長萬物而不加以干涉,“德"滋養萬物而不加以主宰,順其自然。

因此,“道"生長萬物,“德"養育萬物,使萬物生長髮展,成熟結果,撫養,保護它們。

“道"和"德"生長萬物而不居為己有,撫育萬物而不自恃有功,導引萬物而不主宰,這就是“道”和“德"的奧妙玄遠。


Xc173629171



老喬218152046


《道德經》“故道生之,德畜之,長之育之,養之覆之”如何理解?

白話解:“由於自然規則生髮了它(這裡指畜生),(人類)得到了它並畜牧著它,讓它們長大後再生育下一代,飼養著它們一代又一代的傳承下去”這就是現在的養殖專業戶,說的就是這個意思。老子所說都是生活中的實際的事物,沒有浮誇與虛無。所以又說,“長而不宰,是謂玄德。”現代白話解:“它們長大了卻不去宰殺,那就等於是沒有實際意義的得到了。”玄,虛幻的意思。德,得到。覆,反覆之義,也就是一代又一代的繁殖下去。這樣大家就明白了老子在說什麼,而不是文人講的那些大道理,說了半天卻讓人聽不明白是什麼意思,更沒有如何去實施這裡的法則。特別這個道字,誤解成了公患了。道,就是規則法則之義,所以有“道法自然”之句,那就是一切法則與規則是自然形成的,這裡主要指自然造物之意,而不是指人類之創造之事,這一點要特別分辨清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