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合現實生活或閱讀體驗,談談對“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的認識?

追憶0北梔


“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是說“古人的治學為修養自己的品行,今人治學為了說教別人、顯示於別人”的意思。是對治學態度和治學目的的指導,也是批評。強調了學習應潛心鑽研、心無旁騖。同時這句話也有厚今薄古的意味。

學習,是為了掌握知識、當然也修養品行;但是,學習也為了“學以致用”。而且今人學習的內容跟古人大不相同了。不是古人治學主要是注重於人的品德的修養了。今人學習為了掌握從古以來的人類積累的自然、人文、科技各方面的知識。所以不能迷信“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這句話了。舉個最簡單的例子,師範學院畢業的學生,他們學習的知識內容全部是用於展示於別人的。理工科畢業的學生他們的知識,全部是用於實用的。今人要提高品德修養,靠的是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和人生觀。


淡淡一掬水


讀書是一種修養。古時候人們讀書沒有那麼多世俗的想法,就是為了自己修身養性。如今的人讀書是為了別人,為了向別人證明自己的學識淵博,當然也為了能在社會上謀得一份體面的職業。

為別人讀書,有的是為了文憑,為了父母的炫耀,有的讀了自己不喜歡的專業,唸了多年自己不感興趣的書。

我出生於六十年代初,還好,思想保持有那麼一些單純,讀書時沒有感覺到對功名利祿的追求,在自己的心靈城堡裡裝滿的是神話和英雄,還有那些快樂的、神奇的故事。感謝那個時代的圖書,給我們帶來享不盡的福利。

現在的孩子的精神世界多麼殘酷啊,跟著大人們的意願學這學那,跟著潮流,趨之若鶩,被動學習,他們的個性和純真都受到了嚴峻的現實挑戰。

讀書能擺脫無知和野蠻。在這個知識爆炸的時代,我們沒有任何理由讓自己的心靈仍然處於一種無知、粗魯的原始狀態。讀書可以使我們的眼光更長遠,心胸更寬闊。讀書變得聰慧和自信,凡充滿正能量的勵志書,能讓我們變得聰慧和自信。而總是有那麼一些所謂的名人、明星、專家,會通過極端的話語譁眾取寵般侵蝕你對男人的信念和對女性的尊重,動搖你對家庭的神聖信念,嘲笑你的信仰,並破壞你對道德義務和責任的意識。

選擇讀書是一種能力。夢想有選擇,告別平庸有選擇,讀書有選擇。選讀那些對生活最有幫助、能夠振奮精神、有益心智的好書,是一種具有巨大價值的能力,能喚起我們的勇氣和信念。猶如登山要選擇什麼樣的登山工具,掌握什麼樣的登山知識一樣重要。

在今天,書籍不再是一種奢侈品,而是一種必需品,一個沒有學習氛圍的家庭如同沒有窗戶的房子,讓你沒有機會開脫視野,享受不了黃金時期的啟蒙教育的快樂,也成就不了好習慣的養成。讓孩子學到與自身年齡相符合的知識,能對他們一生給與持續的回報,讓他們脫穎而出。

讀書能培育一種品味。經常讀經典著作,讀自己感興趣的書,能提升閱讀品味,能淨化心靈。而換了品味比較低俗、追隨錯誤潮流、無聊空洞的有害圖書,就像食物的好惡一樣而自覺的拒絕。一本誘人墮落的書要麼會廢掉你的理想,要麼就讓你生活在墮落之中。因為當你對一本爛書的汙垢熟視無睹時,你就會對生活中健康一面視而不見,就會改變生活的理想和抱負。

生命是短暫的,在人生中沒有體會到改變自身命運的是一種缺失,也是一種不幸——但你仍然可以在讀書中彌補這遺憾!讀書創造了一個美麗的新世界,這是一份最好的、沒有時空能夠阻斷的永恆的禮物。

當你能夠擠出時間堅持讀書,有目的地讀書,勤奮思考,用知識喚醒心中的力量的那個時候起,你就真正讀懂了書。


攀閱


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讀書須用意,一字值千金

“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這兩句話出自《勸學》

這兩句話的關鍵字在“為”上,可以有以下兩種解釋

01 普通的解釋。“為”,讀四聲,wèi。“為了”的意思。

“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解釋為:古代做學問的人是為了學習、提高自己,為了自己的目標完成。現在的做學問的人是為了做給別人看,讓別人知道、重視、尊重自己。

可能後世一般做搞研究的人都會做這樣的解釋,以此為理,並且以此而行。

那樣對先秦荀子的真實意義就是曲解了,謬矣!

02 深層次解釋。“為”, 讀二聲,wéi,“修為、修正”的意思。

“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這兩句的意思是,古代的做學問的人是為了修正自己,修正自己錯誤的思想、言行,不斷提高個人德行和學問等綜合方面。現在做學問的人是到處“修正”別人,拿著自己的“標尺”,到處量別人的長短是非。

這應該是對這兩句話真實的理解。

03 關聯例證。民間流傳有一句俗語“人不為己,天誅地滅”。

關鍵字也是這個“為”,正確的讀音應該是二聲,表示“修正、修為”的意思。而不是四聲“為了”。

這句“人不為己,天誅地滅”正確的理解是:如果一個人不積極修正自己錯誤的思想、言行,一直錯誤下去,那就會受到天地自然的法則的懲罰,結果很嚴重。

因為讀音的錯誤,許多人都把這句“人不為己,天誅地滅”曲解為:人如果不替自己爭取利益,就會被老天誅殺、被大地消滅。錯了!全錯了!因此很多人把這句話做為自己自私自利的理論證據,可勁兒的去爭去搶去奪,得不到就用種種手段鬥爭,還美其名曰:“古人都說過,人不為己,天誅地滅,不這樣做的都是傻子!”

所以說,讀書須用意,一字值千金。

讀書誤解文意,差之毫釐,謬以千里。

做學問的人,不能不注意啊!


書香居


從一般意義上講,古時候的讀書人,基本上都是想通過科舉實現“學而優則仕",從而達到光宗耀祖、出人頭地的目的。而現在做學問的人,追求的是為人類、為社會多做貢獻。譬如為我國“兩彈一星"事業做出巨大貢獻的專家,個個都是隱姓埋名,黙默奉獻,從沒想過為自已撈取什麼好處。還有近些年來國家表彰的科技工作者,也都是為了在某一項領域取得科技進步而不懈努力,奮鬥終生。他們的知識、學問全部貢獻給了全人類、全社會。


湖北老衛


在《論語》的憲問下個:記錄孔子的一句話,也是很多人熟悉的。我也見過很多註解

孔子說過很直白,以前人學習東西是為了自己,現在學習是為了別人,

因為不符常理,什麼時候學東西了不是為了自己呢?

其實孔子是在埋怨那個時代的人,學習了智慧,技術以後,只顧追逐名利,毫無底線分寸,。如果是用現代來翻譯的話就是,古時候學習東西為了自己,現在學習東西為了別人

孔子這麼講的原因是?因為子路問事君,問怎麼和君主相處,孔子說,就是不欺辱羅主的前提下,去共事交流,言外之意是給足面子,然後互相交流,若是對方有錯,那批評反對起來也無妨,就是這樣出暴理解了,

也就是子路問事君的緣起。才有孔子在感嘆“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著為人”孔子希望他的學生,不要和外面人一樣,只顧追名逐利,希望他們有抱負,有理想,為人民辦實事,


小宇愛看視頻


2.9子曰:"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7.14.24)\r

  譯:孔子說:"古時求學讀書的人,是求諸己,為提高自己的道德修養知識才能,更好的為人處世安身立命為國家人民服務;如今求學讀書的人,是求諸人,為自己做官發財光宗耀祖爭名逐利妄自菲薄指責要求人家."同樣反之解釋亦對.古人學大多也是為私利己的.今人學大都是我為人人,為國為民服務作貢獻的!總而言之,孔子的側重點,學習還是要以提高自己的道德品行為主,德才兼備又紅又專,還是要應該是以德紅為重為先!如在曾子的《大學》中就有發揮說:大臣雖無才,但能發現舉賢薦能,不嫉妒埋沒人才,同樣也是德才之人臣.


張加林11


“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

“己”是指元神,是真正的自己。古時候的學者讀書是為了明理而方便篤行的積德,因為積德才能增強元神。

今天的人讀書,是為了學知識、長本事、長能力,有本事了,就可以去爭名奪利。今人是被慾望駕馭著,做什麼都是為了滿足慾望。


tiger鍾虎


1、文學商業化帶來文學本身的靈魂思考。2、商業的高度化帶來商業本身的靈魂思考。企業的價值觀形成企業文化、企業文化形成新的文學礦藏。3、綜合上述理由,文學找不到任頹廢的理由。


六季如歌


古代讀書做學問是為做官發大財,為個人前途而已,國家大事是皇帝的事,而今天的學者由於時代的進步,受教育的面擴展,眼界開闊,所以大多數學者為公。


陳滌華


古人讀書為成就自己之德行。今人讀書為獲得別人之認可,以獲得相應報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