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病毒已突變,我們該恐慌嗎?

3月4日下午,一篇名為《中國科研團隊:新冠病毒已突變 傳染力更強》的報道一經發布,便引發了人們廣泛關注。截止3月5日10:00,#中國科研團隊發現新冠病毒已突變#的話題在微博的閱讀量已達6.4億。

新冠病毒已突變,我們該恐慌嗎?


報道的信息源自於3月3日刊發在《國家科學評論》的一篇題為《關於SARS-CoV-2的起源和持續進化》的論文,該刊由中科院主辦,論文的通訊作者是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生物信息中心研究員陸劍和中國科學院上海巴斯德研究所研究員崔傑。

論文研究發現,在來自公共數據庫的103個新冠病毒基因組裡,共存在149個突變,且多數突變在近期發生。此外,103個新冠病毒的病毒株中有101個屬於兩個亞型,並將其命名為L型和S型,兩個亞型的區別在於病毒RNA基因組的第28144位點,L型是T鹼基(對應亮氨酸,Leu),S型是C鹼基(對應絲氨酸,Ser)。


新冠病毒已突變,我們該恐慌嗎?

圖1. 103個SARS-CoV-2基因組的系統進化樹。WH的就是從武漢找到的樣本,WH-2020/01/05就是病毒被檢測或者測序的時間,同理GD就是廣東,USA就是美國(截自論文)


研究人員發現,在103個新冠病毒基因組裡,L型約佔70%,S型約佔30%,且每個L型病毒株比S型攜帶了相對較多的新生突變。S型可能是更古老的SARS-CoV-2病毒,L型則比S型更具傳染力,但尚不確定L型是否比S型毒力更強。


“中國科研團隊發現,新冠病毒已突變”的信息經多家媒體報道後,引發了部分網友的恐慌與擔憂。事實上,恐慌與擔憂大可不必!


新冠病毒已突變,我們該恐慌嗎?


新冠病毒已突變,我們該恐慌嗎?


新冠病毒已突變,我們該恐慌嗎?


新冠病毒已突變,我們該恐慌嗎?


新冠病毒已突變,我們該恐慌嗎?

專家:變化極小,不說明任何問題


3月4日,香港大學金冬雁教授表示,突變是指病毒在傳播過程中複製自己時產生的變化,論文中所說的“149個突變”是指103個病毒基因組裡的突變加起來共有這麼多,對應到103個病毒基因組裡,說明每兩個毒株之間的差別都在個位數,“這個變化太小了,小到可以忽略不計。”

金冬雁解釋說,新冠病毒有三萬多個鹼基,從目前所有的新冠病毒裡任意挑出兩個,都可能會發現它們的鹼基存在個位數的差異。因此,上述研究所指突變不能說明任何問題。

對於上述研究所推測的兩種病毒亞型在傳染性和致病性上的區別,金冬雁認為這種推測完全沒有依據。

他解釋說,學界從來不會根據兩個病毒株在一個鹼基上的差別給病毒分型,此類推論違背了病毒學、分子生物學、生物信息學的基本原理。

金冬雁表示,要證明新冠病毒發生了明顯突變,需要通過相關實驗,搞清楚每一株病毒分別給患者造成了什麼症狀,並結合流行病學數據分析,才能得出與傳染性和致病性有關的結論,而上述研究所做推論的依據顯然是不夠的。

事實上,耶魯大學流行病學專家Nathan D. Grubaugh在2月18日就發表了題為“我們不應該對新冠病毒突變感到恐慌”的評論文章,文章指出,在COVID-19爆發之際,病毒突變符合正常流行病學規律,不應該引起恐慌。

新冠病毒已突變,我們該恐慌嗎?


突變是病毒生命週期的自然部分

突變是病毒生命週期的自然部分,很少會對疫情產生嚴重的影響。突變可使病毒毒性增強,也可使其減弱。而病毒的毒性和傳播方式等是由多個基因控制,換句話說,需要多個突變才能進化。


突變並不意味出現奇怪和破壞性的新病毒特徵,相反,它們可以讓我們瞭解正在出現的疫情。任何關於突變後果的說法都需要仔細的實驗和流行病學證據。


突變是作為病毒的必然結果,病毒基因組突變的模式和時間進程是預測系統發育樹的關鍵,而系統發育樹反過來又能有效地實時描述流行過程。基因組流行病學的發展當前正用於緩解和控制新冠病毒疫情。

最後要說的是,上述論文的信息都是生信分析出來的結果,還要結合具體的流行病學的分析結果,同時本次雖然做103個樣本的分析,但是對於目前全球感染量超10萬,佔比只有0.1%不到,這個比例無論對於統計學還是生信,樣本量都太小了。


如何看待論文中提到的149種突變?給新冠病毒分型的依據是什麼,以及這種對於疫情防控有何意義?3月4日,新京報記者分別致電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辦公室和中國科學院上海巴斯德研究所病原生物信息學研究組,但雙方均表示不便接受採訪。

參考鏈接:


https://watermark.silverchair.com/nwaa036.pdf


http://news.sina.com.cn/c/2020-03-05/doc-iimxxstf6525169.s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