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著名醫生作家日野原重明《生活的藝術》一書連載(二)


日本著名醫生作家日野原重明《生活的藝術》一書連載(二)


(接上篇)


健康

不是安心於數值

而是自己

感覺‘健康’


基準值、平均值大約即可


維持健康,是每個人的天職。活用健康診斷也可以,這可以客觀地掌握身體狀況,能夠早期發現沒有自覺症狀的疾病。對於檢查數據,無須一喜一憂,差不多就行。

人們很容易計較基準值和平均值,基準畢竟是指標而不是你的最適值。

而且,基準還可以變。

曾經是高於100mg/dl被懷疑為糖尿病的血糖值,20年前變到110mg/dl,最近上升到126 mg/dl。也就是說,以前有許多與糖尿病無緣的人也都認真地去注意糖尿病的危險性了。

高齡者的定義也是這樣。40年前,55歲的人被稱為‘老人’,可是看病的大夫達到近55歲的時候提出‘乾脆到60歲叫老人合適’,進而醫生迎接60歲的時候又說‘從65歲開始吧’。我認為,現在的高齡者界線為70歲,20年後將是75歲。

基準不是絕對的。不要自己承認自己為“65歲都過了,已經是老年人了。”“膽固醇要控制在這個程度”,“這個應該是這個樣子”等等,不要愚蠢地被那些所謂的健康基準束縛得喘不過氣來。

不為數值耍弄也是生存方式的一個秘訣。


醫學越進步,病人越增多的矛盾


誰都願意不患疾病地維持年輕時候的體力,但是這會日復一日地變成空洞的希望。不管你怎樣注意維持健康,體魄終會老化,也會容易患病。這就是我們體質易腐者的定數。

如果將身心無缺陷者稱作健康的話,能夠認定健康者只有那些剛剛出生的嬰兒。

暫且不提健康,讓我們生龍活虎般地生活總該可以吧。否則,我們從剛剛出生的那一瞬間開始前途便是漆黑一團。今後醫學更加發展進步,檢查儀器的精度更加提高,極其微小的缺陷和異常都會檢查出來。這樣,嬰兒的健康也會出現問題。說起來很悲哀,醫學越發達病人就越增多。

但是,被檢查儀器判定為‘病人’,我們也照樣會生活的有滋有味。健康和內在的健康感不是一回事。這一點,包括醫生在內,我們要區別開來。

如果認真檢查我90多歲人的心臟,動脈硬化是毫無疑問的。但是,我每天早晨都爽快地起床,我有爽朗的健康感。這就足夠了,這就是問題的關鍵。

天熱了,就要順應天熱。睡眠時間不足,也要振作起來,以毅力克服。精神上受到壓力,就要想法把它卸掉。因年老而行動不便,就要注意行動。

你所置身的環境隨時都會改變,能夠將自己巧妙地適應變化了的環境,這就是一個健康的明證。健康指的不是一成不變的狀態,而是每個人任其應對,應用自如的東西。

昨天的你和今天的你不一樣,健康也和你一樣改變狀態。不要忘記熟諳環境變化的舵手不是醫生,而是應該由最熟悉你的你自己去掌舵。


讓小倉遊龜先生重新握起畫筆的‘氣力’


氣力是氣之所致,而不是熱量。

我的早飯是咖啡和果汁,中飯也是一杯牛奶和一點曲奇,簡直就是用水分維護生存。

不吃東西就沒有氣力,這是一種感覺。只要你振作起來就會有氣力的。在適當的時候吃了就行了,不要給自己的身體過多地用勺子量用尺子定為‘應該如何如何’。

頭痛的是,作為一名醫生也是三番五次沒完沒了地強調身體這一器皿的狀態,很難做到差不多就行了。尤其是年輕醫生,一定要用教科書上的那一套來嚴格要求患者。如果對老年人提出‘不要這樣’、‘減掉那樣’的嚴格的生活限制,老年人很快就會失掉氣力而萎靡,生活的質量會完全降低的。

去年105歲去世的日本畫畫家小倉遊龜先生,我曾經作為主治醫生每月巡診一次。小倉先生血糖值非常高,大夫三番五次地說‘要降血糖’,於是他完全失去氣力,畫都不能畫了。正在這個時候,我接替巡診了。

首先,我對先生講:

“不要那樣嚴格限制,時不時地吃一點甜東西也可以。”

每次巡診,他都給我吃點心。肯定,他自己也想吃。我吃一塊,先生也吃一塊。這樣,他就滿足了。

血糖值依然高,但是他把一度甩掉的畫筆又揀起來了。這就是帶著健康感的生活方式。所以,我也不再強調血糖值了。

大家都知道“健全的精神寓於健全的身體之中”這句話。查它的原典,是羅馬詩人尤維那裡斯(50年左右~130)的祈禱辭“讓我們健康的身體泊寓於健康的精神吧。”有了健全的身體,不一定就有了健全的精神。健全的精神還是難得的。比起身體,還是健康的精神更為重要,或者說是靈魂,這才是本來的意義。

儘管由於老化而身體衰弱,或者不幸地患上難以治癒的疾病,我們仍然可以‘有缺陷而健康地’生活下去。


(未完待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