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裡有個二年級的孩子,從來不會自主學習,每天讓人抓狂,怎麼教育?

梅子的簡單生活aaa


首先我想說的是,低年級孩子普遍都缺乏學習主動性,不光你家孩子這樣,我家孩子也這樣。為什麼會這樣呢?

因為7~9歲的孩子理解事物需要有個具體的概念,你光給他灌輸學習的重要性,他是不能理解的,他只知道“是大人們逼著我學習,我才得學習”。再加上,現在的家長普遍都很“雞娃”,週末各種補習班興趣班給娃上著,孩子壓根沒休息的時間。

當不理解學習的意義,學習成為一種任務時,孩子自然就對學習失去了興趣。

有位媽媽曾和我講過一個極具代表性的案例。

她的孩子很愛畫畫,放學回家就開始埋頭畫,畫吃的、玩的、情緒、朋友……無所不畫,常常會達到廢寢忘食的程度。父母看到她這麼熱愛畫畫,於是給她報了一個美術班, 讓她接受正規訓練,這樣畫出來的畫更“像樣”,更拿得出手。

但是,自從上了培訓班,孩子被老師要求按照教材的進度以及要求去模仿著完成一件作品,尤其是這些作業無論喜歡與否都得完成後,這個孩子開始逐漸喪失對畫畫的熱情,開始把這當成一項任務應付起來。

這個案例中包含了兩個重要的概念,那就是:內驅力外驅力

內驅力的發生是建立在孩子做自己想做、喜歡做的事情之上。體現在純粹滿足自身的意願做某件事。比如為了知道玩具車是如何驅動的而動手拆解再拼起來,想要了解寵物貓應該吃什麼而去查資料等等。伴隨內驅力而來的獎勵是完成這件事後內心產生的滿足、興奮、愉快的感覺。

外驅力則是建立在由外界因素的鞭策、鼓勵、壓力或者責罰的基礎之上。體現在由於外界因素的推動做某件事,通常是為了獲得特定的回報或避免懲罰,比如怕媽媽打罵而看書,考好了就能買玩具等等。

所以,由內驅力和外驅力推動著的孩子,學習體驗有著本質的不同。

再分享一個案例。

一個孩子做作業很粗心,很容易漏題。於是媽媽幫他設計了一個積分制。每天回家後,他先做好作業,自己檢查一遍,然後等媽媽下班回來後再和他一起核對他當天的作業是否有遺漏。如果沒有,就可以獲得一定的積分。積分可以換取遊戲時間或者大餐。

慢慢地,孩子為了多掙積分養成了自己仔細檢查的習慣,於是有一天,媽媽就和他說可以取消積分制了。孩子特別緊張,以為同時會取消遊戲時間和大餐,媽媽解釋說:“你現在想要下載遊戲就下載,想要出去吃飯我就帶你去,因為我覺得你已經具備了很好的自我控制和管理能力了,媽媽可以放心地把這些權利還給你了。”

這位智慧的媽媽最後說道:“也就是告訴我的孩子,當你做好的時候,我可以把這個權利給你,這是你通過自己的努力獲得的。”

這個案例告訴我們,外驅力是可以轉化為內驅力的,當我們給孩子的外驅力到達一個階段時,孩子自己就有了內驅力,這時候,我們就不必再給孩子外驅力了。

那麼,在日常生活中,我們該如何激發孩子的學習內驅力呢?

簡單來說 ,有以下4點:

1)給孩子選擇的權利。

當主動權交給孩子之後,孩子會開始對學習結果負責,比如讓孩子學琴,一開始孩子勁頭十足,但學了一段時間後又吃不了這個苦,這時我們可以在放學後和他商量:“今天你想要吃飯前還是吃飯後練習?是先練習十五分鐘,飯後再練習十五分鐘,還是一回家就練習半個小時?”需要注意的是,這期間要儘可能地讓孩子多展示自己的學習成果,讓他體會到正因為他的堅持和努力,才有了這些好的成效。

2)接受孩子自主決定的所有後果

當孩子學習結果不令人滿意時,我們切忌責罰、打罵或者譏諷。孩子會因此擔心你不愛他,而在未來逐漸放棄自主選擇的權利,不再為自己的選擇承擔責任。所以,無論孩子做一件事的結果如何,身為父母的我們,都應給予愛、尊重和接納。

3)使用描述性的鼓勵

當孩子成功地完成一件事後,我們應鼓勵他具體描述出他之所以成功的過程,並對此過程予以強化。比如,“你果然說話算話,在沒有爸爸媽媽提醒的情況下就既看了兩本書,又寫了一頁字!你真是一個自我控制能力很強的孩子,我覺得你完全有能力管理自己。”

4)瞭解孩子,並尊重孩子間的差異

千人千面,不同孩子有不同的長處,不要用統一的標準去衡量一個孩子。有研究就表明,那些常被拿來比較的孩子,長大後普遍缺乏自信,也難獲成功。身為家長,我們最應該做的,是瞭解孩子,發現和發展孩子的特長,而不是刻意彌補孩子的不足。說白了,有些孩子天生語文好,但數學不行,不理解數學公式,你偏要他做過數學難題,這能行麼?

激發孩子的內驅力,並不是讓家長對孩子放任自流、撒手不管,而是要多用心琢磨如何給孩子提供合適的環境,以及如何採用有效的技巧對孩子使用引導式的語言以及方法。內驅力的建立會讓孩子獲得自主學習、自我控制、自我發展的能力。

在這個過程中,孩子會構建出一套適合自己的方法,因而在漫長的一生中,無論遇到什麼問題,都能獨立面對並很快找到解決的途徑。這樣一來,孩子很容易建立起對學習的興趣,因而養成終身學習的習慣。

我想這才是我們培養孩子的終極目標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