榮成市市場監管局2019年受理消費者投訴4332件 日用百貨投訴量居首位

齊魯網·閃電新聞3月11日訊 記者從榮成市市場監督管理局獲悉,2019年,榮成市市場監管局共接到全國12315互聯網平臺、威海12345政務服務熱線、榮成民生110轉辦投訴和消費者直接投訴4332件,為消費者挽回經濟損失250餘萬元,消費者投訴呈現十大熱點。

預付式消費群體投訴多

近年來,持預付式充值卡消費在商業零售、美容美髮、住宿餐飲、游泳健身、兒童攝影、服裝乾洗、洗浴洗車等行業較為普遍,預付卡大都以豐厚的折扣吸引消費者,給消費者帶來便利和實惠的同時,也存在著服務打折、退卡困難、攜款跑路等隱患。由於目前我國對於個體工商戶發行預付卡尚未出臺相關管理規定,因此個體工商戶發行的預付卡成為了監管盲區,也是預付式消費投訴的高發區,而且預付式消費很容易引發群體性投訴,榮成市市場監管局2019年受理了8件預付卡消費群體投訴案件,涉及餐飲、健身、洗浴、服裝乾洗服務和兒童遊樂場等領域,涉案金額30餘萬元,受損消費者400多人,消費者購買個體工商戶發行的預付卡需要格外謹慎。

日用百貨投訴量居首位

日用百貨類商品屬生活必需品,其投訴數量位居消費者投訴總量首位,主要表現為:一是大多數消費者錯誤地認為在商場、超市等實體店購買服裝、鞋帽等日常生活用品享有7日內無理由退貨的權利,因為款式、型號、花色等感覺不合適提出退貨或者換貨要求時,遭到商家拒絕,因此產生消費糾紛;二是我國對於服裝尚未出臺“三包”規定,我省也僅限於皮衣有“三包”規定,對於服裝掉色、羊毛衫起球等常見問題,到底屬於質量問題,還是正常現象,消費者易與商家產生分歧;三是在我省區域內銷售的鞋類商品必須執行山東省制定的鞋類“三包”規定,廠家的“三包”和我省的“三包”有衝突,導致消費糾紛。

快遞服務投訴大幅攀升

近年來,快遞服務行業得以迅猛發展,快遞投訴數量也呈大幅度攀升態勢,主要表現為:一是送貨不及時,不能按照約定的時間送達;二是鮮活易腐的商品延期送達導致變質,因賠償額度產生爭議;三是快遞服務範圍小,對於市區周邊以及偏遠的鎮村不能送貨上門,送貨上門需要加收費用;四是快遞的物品損壞或者丟失,快遞公司以種種理由推諉,拒絕按照實際損失賠償;五是消費者郵寄貴重物品,快遞公司不主動告知辦理保價服務,物品一旦丟失,對於未保價的物品,難以獲得足額賠償;六是簽收環節不規範,不提示收件人當面驗收,甚至免去簽收環節,大多數直接送到消費者居住小區內的商店、門崗處。

網絡購物投訴熱度不減

存在的主要問題有:一是電商在網上店鋪的宣傳內容以及產品包裝說明有涉嫌虛假宣傳的內容;二是《消費者權益保護法》雖然賦予了消費者通過網絡購物7日內無理由退貨的權利,但是消費者7日內的“後悔權”經常被商家以各種理由拒絕;三是我國出臺的“三包”規定大都實行“誰經銷,誰負責”原則,當商品出現質量等問題,商家拒絕承擔責任時,消費者需要向經營者所在地的有關部門投訴,常因為消費者舉證不方便、有關部門調查取證難等原因,消費者權益無法得到有效維護;四是微信購物作為網絡購物的一種特殊形式,雖然《電子商務法》對微商進行了規範,但是由於“隱蔽性強”等原因,導致維權困難。

隨著科技進步,國產品牌手機市場佔比大幅攀升,但投訴數量佔比降低,究其原因,國產品牌手機經營者能夠嚴格執行甚至優於國家三包規定,與之形成鮮明反差的是國外品牌手機投訴數量佔比提升,侵權問題突出。主要表現在:一是售後服務站形同虛設,只起到“中轉站”“傳令兵”的作用,處理意見必須由售後服務總部決定,總部對於消費者的投訴、職能部門的查詢置若罔聞;二是不提供維修工單,逃避三包期內修理兩次後仍然不能正常使用應承擔的換貨責任;三是不履行手機三包規定,某國外品牌手機做出的1年內出現質量問題只換不修承諾難以實現,原因是經營者既當“裁判員”,又當“運動員”,大多以消費者使用不當為由,拒絕免費換貨,實行收費修理,對於維修費用則是漫天要價。

非法集會式營銷危害大

老年消費者是非法集會營銷的主要受害者,不法商家利用老年人信息相對封閉、需要陪伴、渴望健康等特點,炒作概念,虛假宣傳,大行坑老害老之道,他們扯著國家“惠民工程”“政府補貼”“一帶一路”等光鮮旗號,假借或虛構國內外有名的醫藥科研機構、基金會、行業協會等高大上名頭,扮演著專家、學者、神醫等角色,頂著博士、教授、研究員等各種頭銜,打著高科技幌子,將食品、保健食品、玉石床和床墊等產品標榜成為能治百病的靈丹妙藥或治病神器,通過養生講座、專家坐診、免費體檢、虛假試驗、免費旅遊、親情拉攏和僱託宣傳等方式,忽悠老年人購買,非法謀取暴利,致使老年人蒙受巨大經濟損失。

收取定金成為行業規矩

消費者在預定家用汽車、傢俱用品、建材產品,或是在預定婚紗攝影、婚宴、婚慶服務時,商家大都要求消費者提前交納一定數目的定金,收取定金已成為這些行業的“行規”,如果是消費者的原因導致交易無法進行,商家就會利用《擔保法》中的 “定金罰則”,拒絕返還定金。如果是由於商家的原因導致買賣合同無法履行,商家就會利用自身的“強勢”地位,不能為消費者雙倍返還定金。我市關於定金投訴主要集中在兩方面:一是汽車銷售企業收取定金後,不能按時提供車輛,有的還以不返還定金“要挾”消費者購買保險;二是家裝行業經常以“不返還定金”為由,“要挾”消費者繼續履行裝修合同。

通信行業投訴時有發生

消費者反映的主要問題有:一是消費者經常接到通信企業或者其加盟運營商的電話,推介各種套餐服務,消費者不堪其擾;二是通信服務各種名目的套餐、捆綁、贈送業務令消費者眼花繚亂,有的片面宣傳,資費不透明,涉嫌侵犯消費者知情權;三是通信企業在消費者不知情的情況下擅自開通了增值服務,涉嫌套取消費者費用;四是通信資費收取爭議多,錯收情況時有發生,通信企業對於收費“只出現多收,從未出現少收”情況不能做出令人信服的解釋;五是有部分手機生產廠家人為設置,在消費者不知情的情況下自動聯網,漫遊狀態下產生大額數據使用費用,通信企業往往以自己不知情予以推諉責任。

婚慶服務產業不夠和諧

婚慶服務業被人們稱為“甜蜜產業”,這甜蜜產業也經常出現不和諧“音符”,主要表現在:一是酒店提供婚宴服務、婚慶公司提供婚慶服務、婚紗影樓提供照相攝像服務,事先都要收取數目不菲的定金,消費者一旦因為特殊原因導致婚禮無法如期舉行,經營者拒絕返還定金;二是酒店以消費者自帶酒水為由,加收一定比例的服務費用;三是酒店和婚慶公司捆綁式服務,消費者到酒店預定婚宴,常被要求使用酒店指定的婚慶公司,消費者一旦拒絕,就被要求繳納場地使用費;四是婚宴已成為很多酒店的主要業務,一些酒店為了謀求更大的經濟效益,從飯菜質量、飯菜數量上做文章,婚宴菜品質次價高、數量不夠。

售後服務投訴糾紛不斷

消費者反映的問題主要有:一是家電行業自立“新規”,經銷商只負責銷售,不承擔國家規定的“三包”責任,家電產品出現質量問題後,讓消費者自己撥打生產廠家的報修電話;二是彩電、空調、熱水器安裝費用不透明,收費偏高;三是家用汽車生產廠家要求消費者購買的車輛在三包有效期內必須送到4S店保養,然而生產廠家在縣級城市很少設立4S店,消費者為車輛保養跑了很多“冤枉路”;四是修理者在提供家電、電子產品維修服務時變著法收費,在三包有效期內,經常以“人為損壞”為由,要求消費者交費維修;五是消費者送修已超過“三包” 期限商品,修理者故意誇大故障,更換不需要更換的配件。

閃電新聞記者 李志鵬 威海報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