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這次疫情封閉中都有哪些變化?廚藝、體重、追劇、讀書?

rogue張毅


每天的樂趣就是研究美食了,天天嘗試各種美食,失敗品到成功品,當然體重也隨著而來[捂臉]

書📖網課,打卡上課,不荒廢一天的時間,阻止我的腳步,也不能阻止我的胃與大腦🧠的運動[機智]


胖咪咪



我愛吃系列之祖


最大的變化就是跟孩子玩了將近1個月,這是強制性的“玩”啊,增進了父女感情。

還有我家老二,現在每次看見我都樂了!

這是我家老大時,我所沒有的待遇。老大那陣我在北京工作,每週末才能見一次,孩子都快1歲了,看見我還不太熟呢。

所以老二現在看見我就樂,你知道我有多開心嗎?

原本計劃的看十本書,基本都沒有實現。白天各種陪孩子玩,晚上各種家務活,空下來還要在頭條拍視頻,整理講話稿。

我本身推掉了芒果TV【朋友請聽好】節目的嘉賓邀約,推掉了最近起點學院讓我再將幾節課的邀約,依然感覺很累很累。

真不明白,其他人在這期間是怎麼學習成長的。。。


月火連城


這個問題回答起來很有意思。總結起來,在這次疫情封閉中,廚藝、體重、追劇、讀書四個方面是“三高一低”。

具體來說,“三高一低”是:廚藝提高了,體重增加了,讀書增多了,而追劇變少了。


先說廚藝

自從疫情發生以後,我們全家響應號召,宅家不出門。一天24小時,早中晚三頓飯,變著花樣做。

早餐大家起床時間各不相同,基本是各自解決,實現“家庭自助餐”。

喜歡吃中餐,就熬稀飯,吃饅頭包子加一個白水煮雞蛋。


愛吃西餐的,就是牛奶麵包,外加煎雞蛋,適當配點水果。

中餐,是全家人一天中的大餐,最低標準是按照人頭,一人一個菜,再加一點小涼菜和醬貨滷煮。

晚餐,全家一致同意,因為宅家除了吃就是睡,然後是在客廳、臥室、書房、廚房、陽臺和衛生間這些地盤上來回溜達,活動量實在是太少了,所以晚餐要少吃,但不能不吃,少吃點,但要吃清淡點。

為了滿足全家男女老少的要求,每天都比過去多出很多心思琢磨菜譜,然後,因為宅家時間極其充裕,所以早早開始準備,從容不迫的做出一桌子想要的家常菜。

總之,不知不覺,從除夕開始宅到現在,已經過去快一個月的時間,經過如此專注的這段時間,我的廚藝大大提高了!


再說體重

因為宅家,活動空間侷限在家裡幾個房間、廚房、衛生間和陽臺,再加上一日三餐,規律吃飯,並且伙食每頓都很豐富,相比之前說的“每逢過節胖3斤”,這段宅家的生活,體重大大的增加啦!說胖了3個3斤還打不住了!


估計,像我這樣長胖的人不在少數,等疫情過去以後,減肥健身成為熱門話題,這已經是毫無懸念的了。


接著說讀書

疫情剛開始的時候,因為信息過載,也感覺到一些焦慮;隨著時間的推移,舉全國之力投入到疫情控制之中後,大家的情緒也逐漸地平穩下來。

情緒穩定了,心也就靜了,讀書的效率大大提高,讀的書也越來越多了。

宅家的這段時間,把之前想讀而沒讀的,讀到一半還沒讀完的書統統都讀了一遍,有的感覺意猶未盡的書還多讀了幾遍,寫了厚厚的讀書筆記,開始了金句的摘抄和積累。


這真是“書中自有黃金屋”,感覺收穫很大,很有價值。


最後說追劇

宅家之前,我也追過幾個劇,比如《長安十二時辰》、《慶餘年》、《金牌律師》等。

宅家之後,大家都在追《新世界》,但我看了十幾集以後,實在是追不下去了。


因為一看到徐天跑啊、打啊、叫啊,氣喘噓噓、頭破血流還一副毫不在乎的橫樣,我就感到特別累;

一看到田丹,就感到非常神;

一看到金海,就出戲,老回想孫紅雷之前演過的各個大哥的形象;

唯一感到眼前一亮的是扮演鐵林的張魯一,再次展示出百變演技,讓我讚歎。

但因為整個劇情過於拖沓,一直用“猜猜誰是小紅襖”來吊著觀眾的胃口,我堅持不了追劇,果斷棄劇了。

據家裡老人說,快演到70集了,也快揭曉小紅襖了,我說:"你們看得開心就好啦!"



這段宅家的日子,經歷了“三高一低”的變化,雖然不知道這次疫情究竟到什麼時候才能結束,但每天都有逐漸轉好的消息,這也讓人感到越來越多的安慰,也更加堅定了相信會越來越好的信念。

總之,繼續宅家,管好自己和家人,共同期盼疫情早日過去,舉國上下都恢復健康平安的幸福生活!



悠一格


這次疫情,對大部分人來說,都是一個很長的假期,變化多多,和大家分享一下。

廚藝

學了不少自己喜歡的菜,紅燒肉,大燴菜,做蛋糕,大盤雞,太多了,這裡就不一一列舉了,收穫良多。

體重

體重一定是直線上升了。伙食好,不用幹多少體力活,沒有戶外鍛鍊,體重上升也在情理之中。

追劇

倒是沒有追劇,重新看了一遍《平凡的世界》,路遙先生寫的這部書,將陝北榆林地區新中國成立以後面貌展示給大家,刻畫的入木三分。強力推薦大家可以看看。

讀書

自從看了山川異域,風月同天,就覺得自己該看看中國古詩詞。翻閱了不少唐詩宋詞,增加了點知識儲備。

和父母相處

我是一個沒事很少和父母交流的人,這次疫情,和父母關係緩和了不少,交流也多了,增進了我們之間的感情,一個多月的朝夕相處,這種機會,恐怕以後很少再會有了。

總而言之,非常時期,我們不出門,就是給國家做貢獻。不出門並不代表我們要無所事事,在家一樣可以讓生活多姿多彩。美,其實一直在我們身邊,我們缺少的只是那雙發現美的眼睛。


情感界小學生


這些天你在家是怎麼過的呢?很多人說憋瘋了,想出了各種各樣的招數來應對時間的無聊。


但是我看到有更多人在熱衷於做美食,做運動、讀書學習,因為無法外出,反而可以在家裡更專注地做一些自己想做的事情。


我們相信,如陰雲籠罩般的疫情總會過去,陽光明媚、自由自在的春天終究會到來。


這幾年特別流行自律,在這個非常時期,就更加顯現出自律的重要性了。我想如果我們每個人都能趁著這段時間讓自己變得更好一點,那麼疫情過後,我們每個人都更積極更樂觀更自信,反而還要感謝這段日子裡沒有鬆懈的自己。


這段時間,鍾南山院士成為熱搜人物。只看照片和他說話的神態,我們完全想不到這是一位84歲的老人。他的眼睛炯炯有神,精神矍鑠,講話有邏輯有說服力,即使每天的行程被排得滿滿的,依然狀態良好。


能夠在84歲還奔赴一線抗擊疫情,除了有強大的心理素質、過硬的技術能力之外,還得有強健的身體。鍾南山院士表示自己能夠保持頭腦清晰以及年輕的體態,這跟自己每天的運動健身是分不開的。


是的,鍾南山院士從未停止過鍛鍊,日復一日的高強度工作下,他對自己嚴格要求,每天還是和家人一起打球、一起游泳。家裡更是改造出簡易健身房,跑步機、雙槓、啞鈴、動感單車、拉力器……隨時運動。


這種自律,怕是很多年輕人也做不到。


很多人都熟悉牛頓的故事,1665年倫敦爆發鼠疫,20多歲的牛頓不得不回到鄉下莊園過起了養老一般的日子,但也就是在這“窮極無聊”的18個月裡,他完成了萬有引力定律、力學三定律、光的分解、微積分等重大發現和研究,奠定了他在人類科學發展史上的地位。


這聽起來像一碗熬了幾個世紀的陳年老雞湯,況且高山仰止,幾乎沒有人會拿牛頓這樣的天才來自比。


我們不是牛頓這樣的天才,卻可以學習他的自律,當我們身處非常時期,既然抱怨解決不了任何問題,無聊也不能讓生活更充實,與其浪費著大把大把的閒暇時光,不如兵來將擋水來土掩,抓住當下的每時每刻,做一些提升自我的事情。


不能出門的日子裡,學生開始在家上網課,家長開始居家辦公,自律對這樣的家庭來說更是一種考驗。


有很多家庭,都有很強的自律意識和自律習慣。按時起床,按時吃飯,按時學習,按時上網課,按時鍛鍊身體。


反觀有些家庭,卻極度缺乏自律精神,大人孩子都任著自己的惰性走,毫無約束,放任自流。晚上不睡刷手機,早上睡到上午十一點還不起床。晚上不是晚上,白天不是白天,沒有一點自律意識和能力,整天渾渾噩噩地過日子。


有一句話是這麼說的:毀掉一個孩子,就讓他放縱地過一個假期。或許,放縱一個假期,就是孩子一生的差距。


可見自律對於一個家庭,一個人來說,該是多麼地重要。大凡做出一番成就的人士都是高度自律的典範,自律是優秀人生的最重要的標配。


去年山東省理科狀元張聖一,從小就養成了高度自律的習慣,家長几乎從不過問他的作業,但是他卻博覽群書,知識極其廣博,成為北大的優秀學子。


一個成年人,更是這樣。沒有自律,就沒有定力,做任何事情都不會有大的起色和成功。甚至可以說,一個沒有自律的人生,註定是碌碌無為的平庸人生,甚至是失敗的人生。


我們身邊總是有這麼一類人,他們事業做得不錯,生活過得有滋有味,重要的是,他們心態積極樂觀,充滿陽光活力。


我們總是在羨慕他們的同時對自身充滿了抱怨,其實進一步瞭解他們,就會發現,他們都是非常自律的人。


工作不拖延、生活不將就,懂得控制自己的情緒,不抱怨,讓自己活在一個自律,卻又輕鬆、快樂的氛圍中。


很多人會說,平衡家庭與工作太難了,哪裡還會有好心情呢?


但其實,只要你每天把該做的事情做好,再給自己一些獨處的時光,嘗試去做一些喜歡的事,久而久之,當這種自律成為習慣,你也會覺得生活很美好。


堅持自律,才能做大事。當你知道自己想要去哪兒並且全力以赴的時候,全世界都會為你讓路。


趁著這段日子,讓自己和孩子成為一個自律的人吧,它會讓你發覺生活之美,感到幸福快樂、淡定從容,永遠充滿積極向上的力量。


至尚學邦


在這個寒假,我一高一少一多。

體重高了,運動量少了,劇追的也多了。

比竟只吃不運動,肯定會胖的嗎!


木偶與牧童的粉絲


這次疫情期間,閉關中的我最大的改變就是耐心變好了,我能數米,我能做沒有籽的草莓給孩子吃,可以剝兩大包瓜子後然後再吃瓜子肉。現在耐心可好了。


咿丫mama


在這次疫情封閉中由於活動量減少,體重明顯增加了,超重肯定不好,解除封閉後要多運動,儘快恢復正常體重。


闖珠海


憋在家看了大概一百篇專業英文論文,閱讀水平顯著提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