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彩禮束縛的幸福》

《被彩禮束縛的幸福》

文:華明亮

人生有三大喜事:他鄉遇故知[愛心]洞房花燭夜[愛心]金榜題名時[愛心]。人生也有三大悲:他鄉遇故知——仇人[尷尬],洞房花燭夜——他人[尷尬],金榜題名時——隔壁。

婚禮是人生當中一個短暫卻永恆的話題,短暫因為從籌備婚禮到婚禮結束也就一個月左右,說它永恆因為短暫的婚禮過後是一輩子不離不棄的漫長歲月,從古代到今天圍繞婚禮,發生過許多逸聞趣事,從影視劇中的《上錯花轎嫁對郎》到現實,婚禮發生的各種窘態離令人難忘,也成為許多人茶餘飯後的談資,不同時代的婚禮被賦予不同歷史烙印,從這些記憶中探訪曾經的影子,婚禮過程中有一個環節必不可少那就是彩禮。

關於彩禮最早的記述,起源於《儀禮》整合儀式為"六禮",西周時確立並未歷朝所沿襲"六禮"婚姻制度,是"彩禮"習俗的來源。"六禮"即:納彩,問名、納吉、納徵、請期、親迎,六禮中的納徵是送聘禮,相當於現代的彩禮,婚禮從古至今雖說樣子內容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彩禮卻是一個永恆不變的話題,在古代男方家庭會以訂婚男子的名義,送給女方一份由寓意喜慶物品構成的"彩禮"。女方在收到彩禮後,也會贈送男方價值相當的財物作為回禮。女方會在彩禮基礎上增添數倍甚至十數倍的財物,隨女方嫁到夫家,稱謂"嫁妝"。當代的彩禮已經被賦予新的含義,更成蔓延為互相攀比的風氣,變為甜蜜的負擔,失去了它原本的含義。記得父輩時他們的婚禮很簡單,如今他們過的也很幸福相濡以沫,所以彩禮的多少並不是決定婚禮幸福走向的主要原因。五十年代一張床,六十年代一包糖,七十年代紅寶書,八十年代三轉一響,九十年代星級賓館講排場,二十一世紀個性婚禮講特色,也從最初的36條腿:一個飯桌四條腿,四把椅子十六條腿,兩個箱子八條腿,一個平廚四條腿,雙人床四條腿。再後來有了48條腿和七十二條腿的不同說法,家居也隨之發生了變革。至於給"彩禮"也就圖吉利想要一個好彩頭,(萬里挑一)=10001元,(萬紫千紅)=萬紫=50元一萬張計50萬,千紅=一百元一千張計十萬,合計六十萬。還有一動不動=一動豪車,不動=房產。也有六斤六兩的說法即百元大鈔分量要有六斤六兩…………,彩禮要多少怎麼要地區發展有差異彩禮要多少自然也不不同,彩禮給多少沒有一個固定的數額,還要根據當事人的經濟條件而定。

不知從何時起彩禮互相攀比之風甚囂塵上,在農村有的為了結婚家裡不得不像銀行貸款,或是借高利貸只為了一個面子,卻害苦了家裡的父母,也有辛辛苦苦幾十年結婚一次回到解放前的調侃。

隨著物價上漲彩禮的金額與日俱增,成為了婚姻路上的絆腳石,許多有情人因為彩禮的問題最終不得不分道揚鑣,彩禮該不該給?答:應該給。不單是對傳統文化的繼承,也是對女方父母的一份感恩之心,彩禮給多少還要雙方父母商量著來,畢竟孩子幸福才是婚姻的主軸,不能把彩禮變為婚禮不可承受之重。

《被彩禮束縛的幸福》


《被彩禮束縛的幸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