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君書(摘6)

政作民之所惡;民弱;政作民之所樂,民強。民弱國強;民強國弱。故民之所樂民強,民強而強之,兵重弱

以強政弱,削;以弱攻強,王也

政策制定的是人民所憎惡的東西,人民就弱;政策制定的是人民所喜歡的東西,人民就強。人民弱,國家就強;人民強,國家就弱

強民政策統治弱民,國家就會削弱;用弱民政策統治強民,就能成就王業

明主之使其臣也,用必加於功,賞必盡其勞

烏獲舉千鈞之重,不能以多力易人;聖賢在體性也,不能以相易也。今當世之用事者,若欲為上聖,舉法之謂也

明君任用他們的臣下,任命一定要充分要充分彰顯他的功績,獎賞一定要囊括他的所有功勞

烏獲能舉起千鈞的重量,卻不能把他的神力給予旁人;聖賢的才能在於秉性,也不能給予旁人

農貧而商富,故其食賤者錢重,食賤則農貧,錢重則商富

欲農富其國者,境內之食必貴,而不農之徵必多,市利之租必重

農民窮而商人富,所有糧食賤而錢就“實”,糧食賤就“窮”,錢“實”商人就富

想發展農業來富國,國內的糧價必須貴,而對不從事農業生產者的賦稅必須增加,貿易的利稅必須加重

明王之治天下也,緣法而治,按功而賞

明君治理天下,遵照法度來處理政事,按照功勞行賞

民之於利也,若水於下也,四旁無擇業

人民對利益的追逐好比水向低流一樣,是沒有東西南北方向選擇的

故民主慎法制

所以民主重視法度

先王不恃其強而恃其勢;不恃其信,而恃其數

古代帝王不依仗他的強悍,而是倚仗客觀形勢,不仗恃他的忠信,而是倚仗統治方法

故先王貴勢

古代帝王重視對客觀形勢的運用

夫事合而利異者,先王之所以為保也

只有事務相關而利益不同,才是帝王建立連保的根據

凡世莫不以其所以亂治者治,故小治而小亂,大治而大亂。人主莫能世治其民,世無不亂之國

世之所謂賢者,善正也。所以為善正也,黨也

現在的國君沒有不用亂國的方法去治國,所以他們管的少,國家就小亂,管的多國家就大亂。國君沒有誰能世世代代統治人民,而世界上沒有不亂的國家

人們所說的“賢”是良善、正直。但良善正直的名聲,出於他們的黨羽

法任而國治矣

依照法度政治就清明瞭

吏民欲知法令者皆問法官。故天下之吏民,無不知法者。吏民知民知法令也,故吏不敢以非法遇民,民不敢犯法以幹法官也

民愚則易治也,此所生於法明白易知而必行

官吏明知百姓知道法令,所以官吏不敢以非法手段對待民眾,民眾也不敢犯法來觸犯法官。官吏對待民眾不遵守法令規定,人民就可以向法官詢問,法官就將法令所規定的罪名告訴他們,百姓就將法官的話警告官吏

人民愚昧就容易統治,這是因為法令明白易懂就一定會遵從

法令者,民之命也,為治之本也,所以備民也。為治而去法令,猶欲無飢而去食也,欲無寒而去衣也,欲東而西行也,其不幾亦明矣

故夫名分定,勢之道也;名分不定勢亂之道也。故勢治者不可亂,勢亂者不可治。夫勢亂而治之,愈亂;勢治而治之,則治。故聖王治治,不治亂

法令是人民的生命,是治國的根本,是用來防備民眾的。治國而拋開法令,還比希望不捱餓卻拋棄糧食,希望不受凍卻丟棄衣服,希望到東方卻向西走一樣,其相去甚遠是很明顯的

所以確定名分,是社會得到治理的辦法;名分不確定,是社會形勢治理混亂的辦法。社會得到治理就不會亂,社會治理混亂就不會得到治理。社會形勢治理混亂再加治理,就會更亂;社會得到治理再加治理,才會安定大治。所以聖王在社會得到治理的情況下來治國,不是在社會形勢治理混亂的情況下來治國

明主因治而終治之,故天下大治也

明君憑藉人民自治的基礎來完成國家的治理,所以天下就大治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