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水流觴”是文藝復興的演變史,從神性至人文再到世俗

從“曲水流觴”在中國漫長的演變與發展來看,它可以算是代表華夏文明的傳統活動,最先源於古代臨水沐浴身以消災祛邪的祭祀儀式,稱為

“修禊事”。之後,變成文人曲水流觴的“飲酒方式”。最後,變為民間“盛會活動”的代名詞。

“曲水流觴”主要是表達了人們對大自然的情意,也承載了中國文人文化的精髓,以及民族特徵。這項活動從具有神性的巫術祭祀至人文性的雅集活動,再到世俗性的活動盛會,不僅僅是一場文化上的變革,更是思想上的文藝復興。

接下來,通過“曲水流觴”,瞭解中國思想上的文藝復興演變史。

“曲水流觴”是文藝復興的演變史,從神性至人文再到世俗

曲水流觴活動


“曲水流觴”是文藝復興的演變史,從神性至人文再到世俗

背景:先了解“曲水流觴”的出現與演變

1、“曲水流觴”詞語釋義

“曲水流觴”中的“水”不只是我們日常飲用水那麼簡單,在早期的供物奉神中,“水”是具有神性,在天地萬物中被視為生命之源(有神水、聖水的說法)。“曲水”,實際上不是指河流湍急的大水,而是涓涓細流的小水;只有小水才能滿足水上漂浮的條件。

《淮南子·地形訓》中記錄:“凡四水者。帝之神泉,以和百藥,以潤萬物。”《禮記·祭法》所云:“山林川穀丘陵,能出雲,為風雨,見鬼怪,皆曰神。”等等,都給我們介紹了水具有巫術性質。

“觴”是指一種帶耳的漆器,重量很輕,多用於形容古人喝酒的酒杯,也稱為“羽觴”,是一種飲酒器物。而“流觴”本就屬於一種祭水儀式,“祭川曰浮沉”。流觴與浮沉意思相同,都是指把物放置在水中,半浮半沉。

“曲水流觴”,就是將酒杯置於曲折的緩流中,作為水畔飲酒行樂的一種形式與文化。

“曲水流觴”是文藝復興的演變史,從神性至人文再到世俗

故宮禊賞亭

2、“曲水流觴”的出現與演變

早在夏商周開始,宮廷、文人墨客以及民間都流行著消災祈福的巫術祭祀,早期是一種最基本的日常行為“沐浴”,也叫“絜濯”;這一習俗與上巳節“契母行欲吞燕卵而生契”有關。

到了春秋、秦漢時期,“絜濯”風俗十分普遍,巫術祭祀已衍為伴有春遊活動的風俗。漢朝時期,出現了“同禊曲洛”的宴飲遊樂形式,這是此種活動最早的記錄,是“曲水流觴”的開端。

唐宋開始,已經成為上自皇上,下至庶民都普遍參與的世俗活動,這時的“曲水流觴”被當成春遊踏青、臨水宴樂的代名詞,失去了它高貴神秘的色彩,不再適合作為統治階級的專用祭祀活動,所以在史書上記錄“修禊事”的不多。

“曲水流觴”是文藝復興的演變史,從神性至人文再到世俗

營造法式“風”字流背渠


“曲水流觴”是文藝復興的演變史,從神性至人文再到世俗

其次,從藝術角度看“曲水流觴”

1、繪畫中的蘭亭雅集盛會

繪畫中出現的蘭亭雅集盛會,一般是指“曲水流觴”故事,也是文人畫派最為熱衷表現的題材。文徵明繪製《蘭亭修禊圖》,就是文壇佳話“蘭亭雅集”。

畫面集中反映了王羲之《蘭亭序》中記載的景象,亭中三人相對而坐,似乎在探討詩文,其餘的文人坐在河渠兩旁,由上游蘭亭畔溪水送來的酒觴曲折順流而下,停在誰的面前,誰就要取杯飲酒。

全圖以春日的山水展開,山勢起伏。設色明快優雅,雖然以青綠設色為主基調,但是還加入了淡赭色渲染破石山根,即厚重濃烈又有一絲秀潤。山間的林木蔭翳,叢竹泛著翠綠色,頗有一番韻味。

畫面中的人物神態寥寥數筆就得其神,服飾耷拉在身上,隨意的隔河交談著,其心神悠遊于山水之間,散漫自由。

“曲水流觴”是文藝復興的演變史,從神性至人文再到世俗

蘭亭修禊圖

清代俞齡也繪製了《曲水流觴圖》,畫面中曲折的溪水蜿蜒盤旋在山巒之間,溪水邊的文人三五成群,飲酒賦詩,觀山賞水,直接刻畫了“蘭亭雅集”的盛況。

特別值得注意的是,在潺潺流水之間,可見片片的荷葉,每片荷葉上都放有一盞“羽觴”酒具。這些荷葉上載著“羽觴”,由上游順流動而下。細看畫卷,上游畫有亭子,“亭”本義是驛站的意思,魏晉時期變成一種風景建築,除了能遮風避雨外,還被稱為人與自然互融的理想場所。

到中下游段,畫面中可看見有一人的面前放了兩個酒具,想必是因為作不出詩,被罰酒了,身型東倒西歪,已經是喝得酩酊大醉。

“曲水流觴”是文藝復興的演變史,從神性至人文再到世俗

曲水流觴圖

2、詩詞中的《蘭亭集序》

古代朝堂的文人賢士常以流水比喻自己的性情,在功名利祿之外也會有心生閒雅的時刻,這樣的閒雅之心,乃是歷代文人之追求。

天下第一行書《蘭亭集序》,就是王羲之在會稽山蘭亭,邀請名士謝安等41人參加“曲水流觴”之宴集時隨性而書,寫下了舉世聞名的《蘭亭集序》。此間眾人臨流觴詠,有26人成詩41首,宴會結束,王羲之揮筆而酒,筆筆瀟灑傳神,表現出東晉貴族遊玩超凡脫俗的生活態度。因此,“曲水流觴”,便成為文人結社、群賢高會、切磋技藝等活動的代指。

王羲之邀請文友數人,於蘭亭清溪兩旁席地而坐,將盛酒的觴放在溪中,由上游漂流而下,觴在誰面前停留,誰就即興賦詩,未能寫出的,罰酒三觥。

作為東晉書法文學的標誌,直接典型的反映了這一時期貴族階級新的精神面貌,引起後世讀者的神往。

“曲水流觴”是文藝復興的演變史,從神性至人文再到世俗

蘭亭集序

3、建築中的詩意棲居

事實上,“曲水流觴”已成為文人居所的藝術符號,是一種“詩意的棲居”。形式上多為簡化的流觴石渠,寓意上也轉變為對古蹟和傳統文化的追思。

“詩意棲居”的概念,也就是讓文化、讓美景融入到人們的日常生活環境之中。

這種居所一方面具有強烈的生活氣息以及文化內涵,另一方面,“曲水流觴”已經變為旺盛的生命力的延續,我們能從許多園林建築中看到它的影子 。

他們棲居在這種環境,自然景觀融入到日常環境中,形成一種和諧的人文環境,顯示著他們除了追求山水怡情外,同時也創造了一個富有詩意的生活場所。

“曲水流觴”是文藝復興的演變史,從神性至人文再到世俗

園林


“曲水流觴”是文藝復興的演變史,從神性至人文再到世俗

再次,“曲水流觴”思想上的演變史

為什麼說它是文藝復興的演變史?文藝復興標誌著人文主義的出現,是一個較大的概念,包含思想、文化、藝術等等。這種思潮的產生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到當時的思想家、文學家以及藝術家。

主要從神性、人性、世俗三方面來分析。

1、“曲水流觴”祭祀儀式逐漸減弱

祭祀常常被用來作為滿足目地的一種手段,通過各種各樣的宗教儀式和巫術祭禮,來實現與天對話、與神對話。在祭祀儀式參與者中大多是熟知天文、地理和詩文、禮樂,是奴隸社會最早的腦力勞動者,他們擁有著一定的權利。

“曲水流觴”在這些人看來是上蒼為人賜子,用曲水來送卵的的意思,從上亭順流而下,則表達了從戀愛到懷孕再到人子降生這一生命流程,這時候它具有不可侵犯的神性。

隨著時間的流逝,人們在祭祀儀式中,加入了遊玩活動,使神聖的祭祀變成世俗的遊樂盛事,有了更豐富的活動形式和內容。

2、人文性的侵入,使“曲水流觴”變成日常交友平臺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思想觀念的改變,極大地解放了人性和理性,破除了封建神權和教權對人類思想的禁錮。

使文人心態空前開放,生活方式也在改變,他們也追求真理,不再單純的崇拜自然,而是瞭解自然,使自然融入生活中。在很大程度上促進了文化的發展與進步,尤其是從藝術角度而言。

他們把“曲水流觴”這種祭祀儀式,變成一個日常活動的交往平臺,在山水間宴飲聚會、吟詩作賦、品茗賞曲,過著富有情趣的生活。

3、“曲水流觴”觀念逐漸淡化,變為普遍的世俗

“曲水流觴”觀念逐漸淡化,走向世俗,失去了天子獨專的禮制價值和意義,它從祭祀儀式演變而來,成為士族階層踏青遊玩的一個雅緻活動。

這時的“曲水流觴”有了新的涵義,變成了大眾化的傳統節日,每到三月三就會慶祝上巳節;和親朋好友一直交流談心,一直流傳到後世。在後來還被用於房屋建築、園林設計等等。

“曲水流觴”是文藝復興的演變史,從神性至人文再到世俗

蘭亭修禊圖


“曲水流觴”是文藝復興的演變史,從神性至人文再到世俗

總結一下

“曲水流觴”其實是一脈相承的中國傳統文化,在文化上,體現中國傳統文化的深厚內涵;成為歷代文人騷客詩酒詠懷的雅集盛會。從美學上,有著意境美、自然美、動作美、形式美等多種美學特徵,在每個朝代、每個居所,都能留下深刻的文化烙印,而這種深深的文化內涵,正是現今我們所要繼承的傳統文化精神。

可以說 , “曲水流觴”綜合了種種含義:對民眾而言;它是世俗,在文人雅士看來;它是文化盛會,對帝王來說;它是禮制。

當然“曲水流觴”也是一次不一樣的文藝復興演變史。


參考書目

《中國大歷史》

《中國人的精神》

《美學散步》

“曲水流觴”是文藝復興的演變史,從神性至人文再到世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