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疫情,終於看清馬雲了

大疫當前,街邊小店又一次走到生死關頭。

租金、客源、員工、物資……在小店頭上,從來沒有什麼一粒沙,都是能壓垮他們的一座座山。

人們發現,生死當前,哪還有什麼線上線下,直播、外賣、貸款……要想活下去,就必須操起數字化的武器:

化妝品牌林清軒曾7次起訴阿里,認為線上搶光他的生意。這個大年初六林清軒業績大幅下滑90%多,全國157家門店被迫歇業,背水一戰下,轉向淘寶直播賣貨,業績全面反彈,比去年同期增長45%。

一場疫情,終於看清馬雲了

在首批覆工的小店中,4成用支付寶的小店,流水已經率先恢復到日常水平,成功回血;而有金融支撐的小店,回暖更為強勁,在過去一個月,用過網商銀行貸款的小店,相比節前日常水平,流水甚至實現了46%的增長,成為了打贏經濟仗的一支排頭兵。

疫情之前,或許還有人說,馬雲乾死了實體店。疫情之後,人們終於一夜明白:實體小店曾經被互聯網奪去的,如今互聯網已經加倍奉還。

一場疫情,終於看清馬雲了

1

世界上沒有兩片相同的雪花,而歷史又總是驚人的相似。

2003年,非典爆發,幾千萬家實體店無法做生意,淘寶網橫空出世。馬雲說,要幫助陷入困境的小企業,“讓天下沒有難做的生意”。

隨後便是大家耳熟能詳的,互聯網風起雲湧,呼嘯而來的20年。不管人們有沒有準備好,時代的大潮不可阻擋。

小企業怎麼辦?怎麼讓他們是適應互聯網帶來的鉅變,把改變變成機遇?馬雲急的睡不著覺。

他開始不斷的向小企業們 “吹哨”:

“想著靠一個店鋪安穩養三代的時代過去了!”


“實體店面臨今日的困境,是不思創新,觀念守舊造成的。”


“未來三十年,是世界天翻地覆的三十年。”


“未來沒有純電商,也沒有純線下。”


……

如今看來,馬雲的每句預言都一語成讖。

而在當時,很多人把這些當做“危言聳聽”,甚至把淘寶,把馬雲當成“實體店”的終結者。現在看一個簡單的道理,與其等著互聯網把你消滅,不如在互聯網上多做一份生意,在當時,很難看破。

輿論最高峰出現在2012年,在那年的《CCTV中國經濟年度人物》頒獎現場,王健林、馬雲打賭1個億,就看2020年電商在中國零售市場份額,會不會達到50%。

於是大家認為,沒錯了,線上線下,你死我活。

一場疫情,終於看清馬雲了

2

哪有什麼英雄,不過就是普通人,做著別人不願意做的事罷了。

過去40天,為了幫助小店主復工復產,馬雲上演了和時間競速的燃情一幕:

2月1日,網商銀行緊急為疫情一線180萬小店下調貸款利息

2月14日,支付寶為小店復工免費提供保險,店主若不幸確診新冠肺炎,可獲得每天1500元補貼,若因生病不能暫停營業,店主和店員每天補貼800元

2月14日,支付寶為商家開通點贊、留言功能,1天200萬用戶為逆行小店點贊致敬

2月29日,網商銀行為淘寶超650萬賣家推出“0賬期”回籠資金,墊資2000億

3月5日,網商銀行聯合100家銀行,共推「無接觸貸款」計劃,把錢送到1000萬商家的手機上

……

為了拯救千萬小店,馬雲的“傻子銀行”快把家底都掏空了。

實體店銷路跟不上,他就去網上開拓渠道,讓小店生意打破時間和空間的限制。銷路問題不愁了,馬雲又開始動腦筋,怎麼讓小店都能及時拿到“救命錢”。“傻子銀行”就是這麼來的。

1994年,馬雲創辦的海博翻譯社,遭遇經營困境,需要一筆資金週轉。可是區區3萬元,花了他3個月,還是沒有借到。

3萬塊不多,但發放3萬塊的貸款,卻是世界級的難題。

當時,貸款授信2000萬以下,在銀行定義中都叫小微企業。100萬以下的貸款,銀行大多閉門謝客,更別說3萬塊。

同樣是在老老實實做生意,珍惜客戶的每一個好評,這樣的小店,為什麼就不能被支持??

2009年,當時阿里小貸的負責人胡曉明(花名:孫權)帶著一個PPT去找管理層彙報,他想解決這個世界難題:讓小微企業也能貸到款。

在PPT第一頁,他寫下自己雄心壯志:拿諾貝爾經濟學獎和諾貝爾和平獎。

現場一桌子人都沒憋住笑。這人真敢想啊。

只有馬雲凝神看了幾秒鐘,然後稱讚說:“兩個諾貝爾獎有點難,能得一個就很好了。”

那一天馬雲興奮的給大家“畫餅”:三年,我們要消滅抵押貸款消滅,我們就堅持做100萬以下的信用貸款,沒有人願意蹲下來,但只要我們蹲下來了,以後反彈的力度就會很大。

一場疫情,終於看清馬雲了

後來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了,網商銀行2014年成立,雖然相比其他銀行,在“利潤率”這個指標上一直不爭氣,但它已經成為全國服務小微企業數量最多的銀行。

原來,馬雲說,銀行不改變,我們就要改變銀行,還有半句話被忽略了:

如果銀行不改變“難以幫助小企業”的狀態,我們就要改變貸款模式,與銀行一起來幫助更多小企業。

在他眼裡,從來沒有線上企業和線下企業之分。

3

夢想還是要有的,萬一實現了呢?

大家都以為這句話代表了馬雲和他瘋狂的夢想。

其實,這句話的主語,又何嘗不是眾多小企業。誰能想到,事到如今,街邊小店也能挺直腰桿,衝到經濟恢復的最前面,扛起數字化的“武器”,絕地反擊,說一句“東方不亮,西方亮”。

馬雲曾經反覆說的“未來,沒有實體店不是電商”終於被證明就是現實。互聯網也從來不是實體經濟的終結者,相反,是面向未來的“武器”。

2018年,金庸逝世,馬雲曾在自己的微博上寫下一篇長文,這個外人看起來天不怕地不怕、風光無限的人,第一次向眾人袒露自己的不容易:

“一群有情有義之人一起做一件有意義之事,讓天下沒有難做的生意。一言既出,此後經年,去挑戰,去抗爭,渾身是傷,屢敗屢戰,忍別人不能忍之委屈,成別人不願成之事,唯不願忍江湖不平正氣不彰,少年心,英雄夢。”

寥寥幾筆,雖千萬人,吾往矣。

一場疫情,終於看清馬雲了

對馬雲來說,20年如一瞬,事了拂衣去,深藏功與名。

對中國1億小店來說,青山不改、綠水長流,江湖裡依然有一位風清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