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季玉:一個終生未婚的女教育家

在江蘇省教育史上,有兩位終身未婚的女性教育家,一個是南京金陵女子大學校長吳貽芳,一個是蘇州振華女校校長王季玉,前者幾乎家喻戶曉,而後者卻鮮為人知,今天我們就一起去認識和了解一下王季玉,她到底是怎樣一個女性,為了獻身於教育事業,竟然終身未婚。

王季玉:一個終生未婚的女教育家

王季玉

如果提及王季玉的外甥女何怡貞和何澤慧姊妹倆,相信許多人都會知道,尤其是被譽為“中國居里夫人”的何澤慧,幾乎沒有不知道的,而王季玉就是何澤慧的姨媽,何澤慧的母親王季山與王季玉是同胞姊妹。

王季玉(1885—1967)是明朝戶部尚書、文淵閣大學士王鏊的後裔,其父親王頌蔚是光緒六年進士,曾是清朝三品大員,也是蔡元培當年在京城參加會試時的恩師,其母王謝長達1905年與陳星昭、蔣振懦創辦了蘇州振華女校,章太炎、蔡元培等人對其鼎力支持,並親自擔任校董。

王季玉:一個終生未婚的女教育家

蔡元培題寫的匾額

王季玉在姊妹五人中排行第三,前有大姐王季昭、王季茞,而二姐王季茞曾與胡彬夏、宋慶齡、曹芳芸曾是1907年中國第一批官費女留學生,她們共同開啟了女子官費留學西洋的先河。

王季茞曾於1918年獲得芝加哥大學化學博士學位,是中國女性取得歐美博士學位第一人,由於其一生留居美國,其人生經歷不被國人所知,王季玉之後還有王季山、王季常兩個妹妹,而王季山就是何怡貞、何澤慧的母親。

王謝長達創辦蘇州振華女校時,王季玉已經20歲了,她不可能入讀母親創辦的學校,有資料表明王季玉就讀於蘇州“景海女塾”,這是美國傳教士海淑德創辦的一所教會學校,設有初中和高中,除國文課程之外,全部採用英文授課。

王季玉:一個終生未婚的女教育家

王謝長達

在二十世紀之初,曾有大批中國學人赴日本留學,受母親王謝長達的影響和支持,王季玉與姐姐王季昭、王季茞也都曾留學日本,但王季玉留日不久即赴美國留學,入讀蒙特霍育克女子大學專修歐美文學,並最終在伊利諾大學取得生物學碩士學位。

1917年,已過而立之年的王季玉學成回到家鄉蘇州,這一年王謝長達已近70高齡,遂將蘇州振華女校校長一職交由三女兒王季玉擔任,當時也有許多大學競相向王季玉發來聘書,都被其婉言謝絕,她決心繼承母志,將振華女校繼續辦下去,母女二人都熱衷於辦教育,在蘇州素有“母女雙傑”之譽。

王季玉:一個終生未婚的女教育家

振華女學校舊址

王季玉接任校長之時,蘇州振華女校僅有小學和簡師,她開始多方籌措辦學經費,擴大辦學規模,延聘高水平教師,殫精竭力地創辦高水平初等教育。

蘇州振華女校校址在蘇州十全街,隨著學生人數日趨增多,學校規模不斷擴大,王季玉曾先後將學校遷址嚴衙前、舊織造府辦學。

王季玉從美國留學歸來時就已經32歲了,按今天的說法都已經是大齡剩女了,但她無暇考慮自己的婚姻大事,也許蘇州當地也沒有人能夠敢娶這位女教育家,以致她終身都未嫁人。

王季玉:一個終生未婚的女教育家

王季玉與學生沈驪英合影

創辦私立學校最重要的要素就是如何籌措辦學經費,要依靠社會力量辦學,王季玉相繼聘請蔡元培、費璞庵、胡敦復、李根源、張一麐等社會名流出任校董,也聘請名師俞慶棠、竺可楨、王佩諍、貝時璋擔任校董。

1926年10月,王季玉曾借出席太平洋國際會議之機,前往美國為振華女校募集錢款,以此作為辦學經費。

一所學校的聲譽來源於它的辦學水準,王季玉以高薪酬聘請名家名師教學,而隨著學校聲譽日隆,許多名師都慕名而來,甚至都不計報酬。

王季玉:一個終生未婚的女教育家

振華女校畢業生合影

而王季玉卻過著十分簡樸的生活,其臥室狹小且陳設簡陋,服飾也都是布衣布鞋,這位喝過洋墨水的女教育家,每月僅領取二三十元的生活費,大部分的酬勞都存放在學校,作為學校擴建及資助教職員工生活困難之用。

王季玉也是常執教鞭不離講臺,她主要教授生物和英語,對學習成績較差的學生也是耐心補課,督促她們刻苦用功,女人能夠讀書是不容易的,一定要珍惜讀書的機會。

王季玉的辦學思想與母親王謝長達有所不同,她所受到的教育是美國式的,而她的辦學理念和教育理念也是美國式的,因此從蘇州振華女校走出的學生素質極高,當時考入國內名校及出國留學者甚多。

王季玉:一個終生未婚的女教育家

王季玉(後排右三)與考入金陵女大學生合影

1937年“八.一三淞滬抗戰”激戰正酣之時,王季玉就將學校的圖書整理裝箱80餘箱,搬運至蘇州東山藏匿,當年11月蘇州淪陷後,振華女校為避免被敵偽政權接收而停辦,王季玉也改名易姓避居東山,以避免領取“良民證”。

由於抗日戰爭是一場持久之戰,為了原振華女校師生考慮,王季玉將振華女校遷往上海租界覆校,聘請校友楊季康(楊絳)出任校長,楊季康與錢鍾書是1938年秋由英國回到上海的,投奔到居住在租界內的父親楊蔭杭,王季玉也經常往來蘇滬指導工作。

抗日戰爭勝利後,王季玉開始為籌備覆校奔走募款,募得法幣3700餘萬元,將被日軍損毀的校舍進行修繕,並擴建了科學館。

王季玉:一個終生未婚的女教育家

王季玉(前排左二)與師生合影

1949年初,王季玉前往美國參加母校蒙特霍育克女子大學校慶並領取名譽獎學金,同時在美國募集辦學經費,還到哥倫比亞大學教育學院聆聽教育學課程,以此為自己辦學充電,儘管此時她早已過了花甲之年,但還是新系她的學校和她的教育。

1949年4月27日蘇州解放,當王季玉得到消息之後,立即啟程回國,回國之旅可謂歷經艱難,取道歐洲經蘇聯西伯利亞,從東北入境回到蘇州。

當時正值朝鮮戰爭爆發,王季玉動員學生參軍參幹,以支持抗美援朝和國家社會主義建設,又在學校開設了高級技術工讀班,以解決貧寒學生生活、經費上的困難。

王季玉:一個終生未婚的女教育家

王季玉(前排右二)與友人合影

1953年1月,蘇州振華女校被蘇州市政府接辦,並被更名為“蘇州市女子中學”,從1956年秋季開始招收男生,並被更名為“江蘇師範學院附屬中學”。

1958年,已經73歲高齡的王季玉難以照顧校務,只是擔任名譽校長,並先後在南京的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和杭州藥物試驗所從事一些力所能及的研究工作,她自美國留學回來,將全部精力用於辦教育,她自己的所學專業卻荒廢了,幾十年後竟然重新迴歸於專業研究。

1967年3月14日,82歲的王季玉病逝於杭州,她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獻給了教育,從振華女校走出的校友都會銘記這位卓越的女教育家,王季玉比吳貽芳年長八歲,這兩位傑出的女性教育家,一個在蘇州,一個在南京,都曾創造了中國教育史上的輝煌,她們桃李滿天下,但又都為了教育而終生未嫁。

蘇州第十中學繼承了蘇州振華女校的遺產,至今已經有了114年的建校歷史,100多年來跨越了晚清、民國、新中國三個不同的歷史時期,可謂是英才輩出,其中婦產專家王淑貞、物理教授王明貞、農業科學家沈驪英、作家楊絳、物理學家何澤慧等校友都是其中傑出的代表。

王季玉:一個終生未婚的女教育家

王季玉半身雕像

王季玉的半身雕像就坐落在校園中,為這所學校傳承了一筆豐厚的文化和教育遺產,作為蘇州人是幸運的也是幸福的,因為這塊土地上曾誕生了許多名士大家,但願蘇州豐厚的文化底蘊能夠得到很好的延續和傳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