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成疫情防控的“一堵牆”

站成疫情防控的“一堵牆”

陳倉醫院是陳倉區指定的治療新冠患者唯一定點醫院,張志願、劉婷是醫院隔離病區的醫護隊長和護士長。到3月1日為止,他們已經在隔離病區工作了近一個月,沒有回過家。

農曆大年初二下午,接到醫院的倡議書,要搭建8個救災帳篷作為發熱門診,以及選址籌備一線隔離病區,張志願和劉婷寫下請戰書。最終,選定包括他倆在內的29名醫護骨幹,作為第一梯隊守護隔離病區。

從初二到初五三天時間,大家共同參與了隔離病區的改建任務,完成衛生打掃、儀器搬運、設備調試等工作。

一樓、二樓是病區,三樓是工作區,四樓是醫護人員的休息區。

第一次進入隔離病區的時候,29名醫護人員互相擊掌,他們面對的是未知,期盼著那個曾經司空見慣的“日常”早點到來。

他們成為居民與病毒之間的一堵牆

張志願一刻不放鬆,每日病人情況、儀器維護、工作流程、廢棄物處理他都一一詳細記錄。

第一週,幾乎所有的醫護人員,平均每天的休息時間只有3個小時。為節約防護服,他們在工作期間儘可能少吃東西,少喝水。

李豔寧一家是年前從武漢回來的。大年初四晚上,她三歲半的女兒開始發燒,張志願和劉婷從醫院發熱門診把母女倆接到隔離病區。

孩子是隔離病區的第二位患者,也是全病區第一例鼻咽拭子採集。這項工作很危險,需要採樣者與患者面對面,用一根長棉籤擦拭患者咽後部及扁桃體。如果患者出現咳嗽的情況,會增加採樣者感染的風險。

孩子不配合採集工作,媽媽著急地按著心悅的肩膀對護士長劉婷說:“我壓緊她,你採。”

“不行,孩子太受罪了,會給她留下心理陰影的。”劉婷自己也有孩子,她見不得娃這麼難受。

她試著跟心悅聊天,安撫她的情緒,然後拿自己的聽診器,讓孩子當醫生模擬看病,最終順利地採集了樣本。化驗結果呈陰性,大家暫時鬆了一口氣。

而真正的挑戰才剛剛開始。隨著隔離病區病人逐漸入住,大家的情緒開始出現微妙變化,原本緊張的心態變得日漸焦灼。

今年20歲的高敏,曾是武漢市的高鐵乘務員。在陳倉醫院隔離時期,她覺得人身自由被限制,經常向防疫部門投訴,“我好著呢,沒一點症狀,要待到啥時候?”

劉婷每天都給高敏打電話,做心理疏導。“你可以把我當姐姐,我知道大家誰都沒經歷過隔離,你覺得煩了,可以向我傾訴。”醫生和護士的尊重和照顧給了高敏安全感,她不再覺得陪伴她的只有病房裡冷冰冰的機器。

“用一顆同情心和一雙願意工作的手,以真心、愛心和責任心對待每一位病人。”隔離病區的病人已經出院14人,經過這次疫情,劉婷對於南丁格爾宣言,更能切身體會。

保障陳倉區人的安全不僅需要醫院的治療,還需要疾控中心的資源調度。醫院負責治療有發熱症狀的病人,疾控中心負責疫情高風險區來陝人員的隔離。

2月2日,農曆大年初十,一輛載著新冠肺炎密切接觸者的車輛,駛入小山(化名)集中隔離點。為防止居家隔離難以避免的交叉感染,從根本上控制住感染源,陳倉區陸續安排了3個酒店隔離點。

此時,陳倉區疾控中心的醫護人員賈玲玲,正在隔離點仔細地給各個房間消毒,包括電視遙控器和電梯按鈕等。

當天,和賈玲玲一起去到其他兩個隔離點工作的,第一批醫護人員共有6人,2人一組,兩班倒,48小時換一次班。隔離點上的工作看似輕鬆,但操作起來卻非常耗費體力。

早晨8點,賈玲玲和同事去酒店大門口領取盒飯,按照房間號依次送到各個房間。這個過程,每天要重複3次。最多時一次要送20多個房間。

送餐結束後,賈玲玲才能吃上已經冰冷的盒飯。隨後,她還要挨個去給大家測量體溫,順帶回收飯盒和進行生活垃圾的消毒。

白天,醫護人員要對病人密切觀察。夜間,病人會隨時需要幫助。因此,在隔離點堅守的日子裡,賈玲玲她們,幾乎全天沒有脫下防護服的時候。

這一個月時間,賈玲玲和同事們都瘦了不少,她們樂觀又積極:“邊工作邊減肥,我們開心著呢。”

站成疫情防控的“一堵牆”

陳倉區東街社區黨總支書記王紅芳 和工作人員看望轄區居民

他們的關心和照顧讓居民感到溫暖

從蹲點守路口、測體溫、輪班巡邏,到逐戶排查、普及防控知識、消毒殺菌。這是鐵道南社區黨總支書記張彩紅和志願者們每天都在做的事情。

社區院內,張彩紅脫下口罩,深深吸了口氣,趕緊又戴上。這幾天陳倉區氣溫驟降,但清冽的空氣讓人有一種久違的舒暢。

近一個月的入戶摸排工作,讓她和居民的關係更親近了。雖然疫情過了最困難的時期,但依然不能掉以輕心。“只要付出真心,群眾就不會為難你。”張彩紅說。

42歲的李高卓曾在武漢打工,自行居家隔離14天后想要解除。外省消息,有個別確診患者,超過普遍認知14天的潛伏期才出現症狀。出於謹慎,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勸他去醫院做CT檢查。

“我本來挺好的,去醫院反而容易感染,再說,做CT這200塊錢誰出?”李高卓說。

隔離期間,張彩紅每天給他打電話,詢問身體狀況,送口罩、酒精,及日常所需。在她和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商量後,同意李高卓居家再隔離5天,確保自身的健康。

天晴的時候,有些老頭、老太太還是忍不住,出來曬曬太陽,張彩紅勸說:“透透氣可以,過一會兒就趕快回去。”

天寒地凍,在東街社區的東關小區,85歲的老人李科每天都為露天值守的志願者們送一壺熱水。

小區管控後,老人一直想為社區做點什麼,他腿腳不太利索,聽力也不好,希望每天燒壺熱水給大家,略表心意。“這兩天降溫,志願者們也沒個遮風擋雨的地方,喝點熱水能暖和點。”李科說。

居住在東街轄區房管13號樓附近的劉雨(化名),是一名殘障青年,常年獨居。

東街社區黨總支書記王紅芳和志願者每週至少看望他一次,保證他的健康和生活所需,大家幫他清潔消毒、整理房間。

“疫情當前,社區便是殘疾人等困難人群的全部依靠,必須要給予他們更多關懷與照料,讓他們生活方便,心裡有依靠。”王紅芳說。

在周原鎮,聚眾娛樂活動依然禁止,白事簡辦,紅事緩辦。但村裡的生產生活在逐步恢復正常。小廣場上,開著三輪車出售蘋果、賣菜、賣糧油的村民們,戴著口罩站在自己的攤鋪前,賣力吆喝。

去冬今春,這裡乾旱少雨,眼下恰逢麥苗返青,是春灌的最佳時節。疫情期間,村民開始依次有序的修渠、放水、澆地,保障麥苗安全生產,確保防疫生產兩不誤。

他們催促春天加快腳步

“菜籃子”穩產保供連著城鄉兩頭,關係著群眾的一日三餐。

在寶雞市陳倉區的綠豐源現代農業園區,有33個社區直營店,是居民名副其實的“菜籃子”。為了讓居民買菜有保障,從正月初三開始,綠豐源所有門店全部營業,每日供給40多個蔬果單品。

農曆正月初六,朝陽華城小區發現一例新冠肺炎疑似病例,大家人心惶惶,緊張氣氛蔓延到了小區門口的綠豐源蔬果店,第二天,店員們紛紛拒絕上班,無奈之下,門店只好停止營業。

但當時,小區三公里以內,只有這一家蔬果店在營業,如果關門,就意味著附近居民買菜吃菜沒了著落。

“一定要滿足群眾日常生活需求。”當時腦中就這一個念頭,綠豐源總經理劉玎濤立刻趕往現場,徵求其他門店幾名員工的同意後,臨時把他們抽調到朝陽華城,開門營業。

當天上午,開門短短兩個小時,蔬果店裡貨架上的雞毛菜、大白菜、土豆、草莓就已被購完。

疫情吃緊時,居民不能隨意出門購物,傳統的銷售方式大大影響了銷售額,越來越多的企業不得不在電商平臺上做點文章。

劉玎濤摸準了這個商機,春節後,將銷售渠道從線下拓展到線上。

綠豐源和中國郵政合作,在微店上制定套餐:一箱有15個蔬果單品,共18斤重,售價69元。只要在網上下單,當天就能送到居民小區門口,快捷的銷售方式吸引了許多顧客,2月份平均一天銷量達1000箱。

站成疫情防控的“一堵牆”

青島啤酒寶雞有限公司工人在作業

“買到消毒液了嗎?哪裡還能買到消毒液?”春節期間,人們隔著微信互相打聽。疫情的發展讓消毒液十分緊缺。

坐落在陳倉區工業產業園區的青島啤酒寶雞有限公司裡,有條次氯酸鈉消毒液的生產線,日最大產能是6噸,以前每天只產七八百公斤,供自己廠內使用。

正月初二,市政府詢問企業,消毒生產線是否可以增加產能,以解消毒液緊缺之急?當天,公司包裝部部長代建庫和其他幾名同事,對次氯酸鈉消毒液生產設備進行評估,隨即對生產線改造提升。

從農曆正月初四開始,青島啤酒寶雞有限公司逐漸為生產消毒液忙碌起來。生產線24小時運轉,配置原液、加工、包裝……日產七八噸的次氯酸鈉消毒液,被免費發放到陳倉區抗疫和生產一線。

經過10多天的加班加點,陳倉區消毒液緊缺的問題逐漸得到緩解。

“期盼上班”是春節之後,微博上每天必頂的熱門話題。“公司從2月15日正式復工,實行錯峰進廠、吃飯、生產。”青島啤酒寶雞有限公司總釀酒師閆英說,眼下廠內4條啤酒包裝線輪換生產,產量已經恢復到從前。

糖化、發酵、過濾、包裝是啤酒生產的四步。年前青島啤酒寶雞有限公司儲存了大量發酵中的啤酒,年後正逐漸“甦醒”,亟待工人復工將它們“喚醒”,完成後兩步後投入市場。

2月27日,早上七點,灌酒機工人王軍章,從陳倉區南環路永勝苑的家中出發,半個小時後,到達青島啤酒寶雞有限公司大門口。測體溫、鞋靴消毒、全身消毒……經過三道消毒程序後,他才能走進車間。

代建庫說:“這次疫情也是企業提升內部管理的一個契機,我們會結合防疫要求,從細節做起,更加追求文明、標準、規範的質量要求。”

隨著防疫工作的紮實推進,截止2月25日,陳倉區47戶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全部復工復產,復工率100%,復工人數6336人。

本刊記者 張繼民 柳 潔

站成疫情防控的“一堵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