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皮书》:互相看不上彼此的人,终将因为本质上的相似而和解

《绿皮书》:互相看不上彼此的人,终将因为本质上的相似而和解

一个靠连吃26只热狗来赢50美元赌资用于支付房租的白人街头老炮儿,和一个住在卡耐基音乐大厅上边、会说8国语言、拥有3个博士头衔的黑人精英音乐家,你觉得谁会看不起谁?

别猜了,真相是互相看不起。

拥有街头生存智慧的老江湖,往往觉得那些整天板着个脸一点差错儿都不出的绅士活得太装;一生优雅、跻身名流的人中龙凤,往往也受不了底层混混为了一点蝇头小利就要耍小伎俩的丑态。

《绿皮书》这部电影,就是以公路片的方式,讲述了这样两个互相看不上彼此的人,如何朝夕相处下来整2个月之久的。

显然,如果只是讲传统的平权问题与种族歧视,让黑人忠厚善良,让白人高高在上,那《绿皮书》估计很难能一举拿下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原创剧本、最佳男配角这几个奖项。

影片出色之处,在于身份的对调,地位的对调。

街头老炮儿托尼(维果·莫腾森 饰)整日为生计发愁,之前是靠给夜场做保镖的底层,他是白人。

14个月内在白宫表演过两次的音乐天才,处处彰显富人体面的绅士音乐家谢利(马赫沙拉·阿里 饰),他是黑人。

就这样,一个混得特不咋地的白人,偶然被一个混得特好却深受种族歧视困扰的黑人音乐家雇佣成了巡演之路上的司机兼保镖。

而“绿皮书”,是1962年,黑人邮政员雨果·格林编写的一本小册子,这本册子专门为黑人设计旅行指南,里面标注了各城市中允许黑人进入的旅店、餐馆。托尼在被雇佣后,就带着这本“绿皮书”出发,一路护送谢利去南方各大城市演出。

起初,一个只是为了钱,一个只是为了安全,骨子里根深蒂固的奇妙优越感,让他们谁也看不上谁。

能硬着头皮走到一起,一切都只不过为了各取所需。

两个人都想结束这趟旅程后最好能一拍两散,老死不相往来。

但有意思的是,影片的最后,两个劲劲儿的人,却成了平安夜中最温情的“在一起”。


01

原则上的碰撞:

古板天才的克己自律与市井大叔的做人底线


我们为什么会没来由地上来就要厌恶某类人?

托尼起初也搞不清楚,但就是厌恶。

托尼的妻子雇了两个黑人到家里来修理东西,两个黑人维修工工作完毕后喝掉了托尼妻子递过来的两杯水,托尼不经意地撇了一眼。

《绿皮书》:互相看不上彼此的人,终将因为本质上的相似而和解


下一个镜头,便是在黑人修理工走了之后,两只被黑人喝过水的玻璃杯,从托尼的手中滑落,摔进垃圾桶。

《绿皮书》:互相看不上彼此的人,终将因为本质上的相似而和解


而此时的托尼,明明还挣扎在房租线上,手头并不宽裕,却还是毫不犹豫地扔掉了两只玻璃杯——因为他嫌脏。

如此典型的一个歧视黑人的白人底层大叔,他会因为什么样的条件乐意藏起固有的成见,转而去跟一个黑人朝夕相处2个月呢?

答案是,一周125美元,不负责伺候熨衣服,只负责开车和雇主的安全。

《绿皮书》:互相看不上彼此的人,终将因为本质上的相似而和解


托尼看上去是一个非常没有原则、心思活络的老油子。

看准富人在乎的帽子,瞅准机会就能跟富人攀扯上关系;暂时失业了缺钱交房租,就去挑战热狗记录豁出肚皮挣那50美金。

虽过得穷困,但多年的江湖生存经验,总能让他找到捷径与活路。

卡耐基大厅上方,谢利博士坐在富丽堂皇的“王位”上,俯视着前来应聘的托尼。

《绿皮书》:互相看不上彼此的人,终将因为本质上的相似而和解


谢利上来就抛出来一个特敏感的问题:“预想一下,你觉得为黑人工作会不会有问题?”

《绿皮书》:互相看不上彼此的人,终将因为本质上的相似而和解


托尼一看这奢华的布置与摆设,再看看对面这人散发着万道光芒的夸张打扮,油腻如他,马上意识到,老子的高薪巅峰终于要来到了。

托尼毫不犹豫地表示,完全没有问题,为了进一步证明自己并不歧视黑人,他甚至还颇有撒谎天赋地把上周请两个黑人修理工来家里干活的事儿,形容成了“请两个黑人朋友来家里喝东西”。

谢利知道托尼有家室之后,马上提出,自己并不确定拖儿带女的人,适不适合做这份工作,因为需要连续出差2个月。

托尼马上抓住机会,耿直回道,“那要看你给我多少钱了”。

《绿皮书》:互相看不上彼此的人,终将因为本质上的相似而和解


谢利开出的条件是,每周100美金,包食宿,但你同时也要给我洗衣服、擦鞋。

《绿皮书》:互相看不上彼此的人,终将因为本质上的相似而和解


《绿皮书》:互相看不上彼此的人,终将因为本质上的相似而和解


按说,对于这种极度差钱的市井底层来说,遇到这么高的待遇,多半一口答应这个冤大头。

但托尼的反应是,起身就走。

我是差钱儿,但我应聘的职位是司机,是保镖,是体面。

想让我因为钱就要做你的仆人、侍者?

免谈。

在被谢利叫住试图挽留的一瞬间,托尼转过身来,直接提出了自己的底线要求,薪资每周125美金,好好开车,保障安全,但不会给你擦鞋熨衣服。

《绿皮书》:互相看不上彼此的人,终将因为本质上的相似而和解


《绿皮书》:互相看不上彼此的人,终将因为本质上的相似而和解


《绿皮书》:互相看不上彼此的人,终将因为本质上的相似而和解



跟穷人讲原则,最好的试金石是钱。

如果托尼可以为了赚50美金去跟人打赌吃下26个热狗,那么给他更多的钱,他是不是有可能干出更疯狂的事来?

这就像,有人向你提供了诱人高薪,但伴随高薪的附加条件是,要你除了本职工作,还得干一些触犯你尊严底线的事儿,你会干嘛?

有人说,那得看你出多少钱。

但托尼的答复是,我只要这些,多了不指望,少了不可以,而这些钱,我只提供1、2、3,至于4,你想都不要想。

所以,对托尼来说,他的原则是什么?

我不待见黑人,但黑人给我面包,那我不介意用本事来换。

因为我跟黑人没仇,只是我周围人不喜欢,我也跟风不喜欢,所以好商量。

我做司机、保镖可能也不是什么特高级的工作,但你加多少钱我也不会去做一个低人一等的侍者。

因为这有关我做人的尊严和底线。

那些能活出招牌来的市井老炮儿往往如此,自己可以跪在土堆里跟一帮赌徒撒欢儿,但你要往地上扔钱让他跪着捡,他能啐你一脸唾沫星子。

到达第一站目的地后,谢利告诉托尼,除了巡演,他还会被邀请到一些贵族家里去社交,在这些场合,主人家会介绍谢利的随从人员,但由于托尼的姓氏Vallelonga比较难发音,所以他建议把托尼的名字改成Tony Valle.

托尼斩钉截铁地告诉他,不行。

《绿皮书》:互相看不上彼此的人,终将因为本质上的相似而和解


《绿皮书》:互相看不上彼此的人,终将因为本质上的相似而和解


嫌我的名字难念,那就别念就好了,但你不能给我乱改。

老子宁可在外边喝西北风,也不乐意出现在一个为了方便自己读就要把老子名字改掉的上流社会的趴体。

就这样一个心思活络、善于变通的人,却有着自己不可动摇的坚持。

而谢利的原则是什么?

“开车的时候,请你目视前方,手握方向盘。”

“我吃饭的时候,必须要有餐盘和餐具,不可以用手直接拿,这样会弄脏毯子,而且太不卫生了。

《绿皮书》:互相看不上彼此的人,终将因为本质上的相似而和解


“可以降解的东西随手扔了也就算了吧,但不可降解的东西开出去再远也必须要捡回来。”

“我永远不会说谎,扯犊子开玩笑也是说谎,也不可以。”

《绿皮书》:互相看不上彼此的人,终将因为本质上的相似而和解


而这些,与其叫做原则,不如叫做刻入骨子里的教养。

谢利从小受的教育,要求他一言一行都要像一个上流的绅士。

而真正暴露谢利原则的一面的,是在豪宅给富人演奏被拒绝允许使用豪宅里的厕所的时候。

如果你要上,就去院子里那间专门给黑人上厕所用的小黑屋子里去吧。

《绿皮书》:互相看不上彼此的人,终将因为本质上的相似而和解


骄傲如他,怎么可能会让自己忍受这般侮辱。

他不去。

他宁愿驱车半小时回旅馆去上厕所,也不可以在堂皇之地被人驱逐。

托尼和谢利,都是必须要捍卫尊严的人。

看似是古板天才的克己自律与市井大叔的做人底线碰撞到了一起,但本质上,他们都是为了尊严可以跟你玩命的轴货。


02

偏见的碰撞:

莫名其妙的种族歧视与远离底层的精英主义


托尼为什么会在想要抓住黑人老板抛出的橄榄枝时,睁着眼睛说瞎话,硬说自己并不认为跟黑人在一起工作有什么问题?

他忘了自己当初嫌弃兮兮地夹着两根手指头,非要扔掉两个黑人喝过水的玻璃杯了吗?

当然没有。

最本质的原因是,那些容易放弃立场的人,往往是因为最初他们根本就没有立场。

他的生活圈层与教育水平,根本没办法帮助他弄明白肤色原罪到底是什么,更别提种下什么种族歧视的仇恨了。

用托尼后来自己说的那段话来解释,我生长在一个小社会,周围全是我的亲戚和熟人,我没读过什么书,没见过什么世面,不像你受过这么多教育,所以才觉得我这样。

亲戚朋友、周围所有人都觉得黑人是低等种族,不配跟白人共享同一个圈层的资源,他们仇恨,他们歧视,我就跟着仇恨,跟着歧视,跟着认为,你们黑人都一个德行。

托尼在路边的一个肯德基店买了全家桶,边开车边油乎乎地吃着炸鸡,还要分享给谢利。

谢利告诉他,我这辈子都没吃过炸鸡。

《绿皮书》:互相看不上彼此的人,终将因为本质上的相似而和解


托尼的第一反应是什么?

《绿皮书》:互相看不上彼此的人,终将因为本质上的相似而和解


“你在胡说什么?你们黑人很喜欢。”


托尼向他解释,别的黑人喜欢某种事物,喜欢某一种音乐,不代表我就喜欢。

《绿皮书》:互相看不上彼此的人,终将因为本质上的相似而和解


最初托尼理解的谢利博士是一个怎样的人?

弹钢琴很厉害的黑人。

这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标签最后一定是落在黑人上的。

最冷酷的偏见,便是标签化某一个人。

这就是为什么,在硝烟正浓时,一句“你们男人都这样”“你们女人都这样”,会给爱情的和平,送去致命的一击。

而谢利最初的偏见,也莫不是如此。

他能在面试托尼时,选择坐在高高在上的王座俯视,还会以高薪为名,提出这个应聘者,是司机,是保镖,也必须是自己的侍者。

谢利最初也会认为,底层人民都是见钱眼开的,是一群为了赌点小钱什么体面都不需要留的。只要你开出好价钱,你就可以凌驾,可以枉顾,可以轻蔑。

而恰恰,他们都成为了彼此偏见的扳局者。

被警察拦下的那个雨夜,托尼被警察的言辞刺激到,出手袭警,两人被关到警察局。

最终,是谢利不得不动用关系,打电话给总统的弟弟,也是当时司法部长,帮忙把自己搞出去。

托尼得知救他们的竟然是司法部长时,十分得意,谢利却暴怒,他不觉得这样有何值得夸耀的,相反,在深夜雨天打电话给别人替自己摆平袭警罪,是“垃圾才会做这种事”。

他厌恶垃圾底层,现在却不得不做了垃圾底层会去做的事情。

《绿皮书》:互相看不上彼此的人,终将因为本质上的相似而和解


这让他羞愧,这让他难堪。

而这“垃圾=没有羞耻心的底层”的偏见,最终爆发了冲突的高潮。

托尼解释初衷却不被认可后,也怒了,他痛斥自己的世界比谢利更像黑人。

“我住在街头,而你坐在宝座上”。“我是每天都要努力工作才能供养家庭的混蛋”。


《绿皮书》:互相看不上彼此的人,终将因为本质上的相似而和解


《绿皮书》:互相看不上彼此的人,终将因为本质上的相似而和解


《绿皮书》:互相看不上彼此的人,终将因为本质上的相似而和解


我吃的苦你吃过吗?

我所经历的艰辛与成长环境你了解吗?

一个高高在上的人凭什么对我评头论足、指手画脚,收起你的傲慢吧,你这种人,别看皮肤是黑的,但一辈子荣华加身,根本不懂什么是黑暗,更没资格看不起底层。

谢利大怒,喝令停车。

在大雨中忍不住迸发偏见之外的另一种状况:他住在豪宅中,但永远都是一个人,而那些富人请他去家中表演,并不是因为认可了身份上的同层,只是这样做会显得自己比较有文化,当他走下台去就又变回了一个备受歧视的黑鬼。

《绿皮书》:互相看不上彼此的人,终将因为本质上的相似而和解


每一种偏见背后,都藏着不屑于向外人道的固执与委屈。

当相似的委屈碰撞到一起,就会击碎偏见。


03

勇气的碰撞:

理想主义的冒险与拳头解决一切的正义感


谢利与托尼处理事件的方式多数时候截然不同。

对待一个不允许自己用自己家厕所的白人,他可以驱车半小时去旅馆上完再回来,继续像个没事儿人一样跟这些人谈笑风生。

对待一个拒绝自己试穿橱柜中衣服的店员,他没有暴怒与质问,只是礼貌地走出去。

这叫迂回,也叫忍让。

而托尼的生存哲学里,可没有这两词。

在夜店做公关工作的时候,他就习惯了暴力解决一切。

谢利去酒吧喝酒被白人刁难,他第一时间赶到呵斥解救,看到对方愈发猖狂,直接要拔枪。

《绿皮书》:互相看不上彼此的人,终将因为本质上的相似而和解


在印第安纳州,对方没有按照合同准备斯坦威牌子的钢琴,甚至出言不逊说出“不管准备什么,这黑鬼都会照样弹”的轻蔑之辞,一拳头把对方打得满脸哭相。

《绿皮书》:互相看不上彼此的人,终将因为本质上的相似而和解


警察喝令他们停车,要谢利下车在雨中说话,托尼保护无果,还被骂意大利佬,又是一拳头。

在橙鸟酒吧嗨完,看到歹徒藏在车前准备行凶,拔出枪来就放响。

这一路,托尼不止是行动上的勇敢者,更是敬业的保镖。

因为谢利付钱雇佣他负责自己的安全,所以在他频频出手相救时,分不清是真心的正义还是利己主义的职责所在。

所以,谢利一次次并未表达感激。

相反,还在托尼为自己因同性恋被捕解围后,指责对方是虚假的利他主义,他想救自己,不过是为了保障演出顺利进行,好让自己拿到余下的报酬。

《绿皮书》:互相看不上彼此的人,终将因为本质上的相似而和解


两个人袭警被放后,谢利斥责他,为什么我可以忍受这些侮辱与歧视这么多年,而你却一晚都忍不住就必须要惹下祸端。

在托尼看来,谢利懦弱,没脾气,所谓的迂回都是屎。

直到最后一站的演出,谢利的演奏伙伴给出了托尼最初问题的答案。

在出发之前,托尼曾跟这老哥俩唠嗑,心不在焉地问,谢利博士何苦非得往南方去巡演,南方种族歧视这么严重,随时都有被攻击的危险,留在北方不挺好的嘛。

这老哥俩当时不屑于回答他。

经过这一路同甘共苦后,老哥亮了整部影片中超燃的一点。

《绿皮书》:互相看不上彼此的人,终将因为本质上的相似而和解


《绿皮书》:互相看不上彼此的人,终将因为本质上的相似而和解


因为天才还远远不够,要想改变人心,需要的是勇气。


谢利在北方拥有极高的声誉,留在北方既体面又安全,还可以拿到更高的收益。

可他偏偏是一个一心想要通过一己之力改变人心的理想主义者,所以,他要南下,一个地方一个地方的走,试图通过自己的才华与谈吐,让更多的人明白,黑人可以优秀,黑人并不低贱,黑人也可以优雅,黑人也可以不是他们见过的那些麦田收割者一样。

谢利的勇敢,是冒着生命危险改变人心,而托尼的勇敢是看不惯就挺身而出。

他们互相误解,也不肯互相理解。

他们互相看不上对方,万幸在撞击到另一种形式的自己时,拥有了了解。

那些先入为主的偏见,那些莫名其妙的身份优越感,那些一厢情愿标签化别人的狭隘认知,让我们关闭了理性的包容、合理的耐心与可能共情。

孤独与喧嚣,优雅与粗俗,忍让与冲动。

当你了解,当你碰撞,当你触摸到了相似的本质,你才有可能走向最终的和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