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曉鬆為什麼總拿一把摺扇?

高曉松上節目到時候總是拿著一把摺扇,有什麼講究嗎?

首先當然是佔一個廣告位。高老師出現在很多場合,都會帶著那把寫有“曉松奇談”的摺扇,作用大抵與電視臺記者話筒上的LOGO差不多,強行植入廣告。

高曉松為什麼總拿一把摺扇?

某電影的啟動儀式上,曉松老師徐徐展開摺扇

但是這個扇子的用法,其實是有講究的。曉松老師做的是博古通今的語言類節目,一方面,摺扇可以體現讀書人的風度,一方面,也借鑑了曲藝界的傳統。

我們先說曲藝界的傳統。評書、相聲界,都會用到扇子這個道具。這裡我們沒有說曉松老師的歷史知識比如共濟會什麼的是跟相聲評書一回事的意思,雖然它們在靠譜性上差不多,但那不是重點。

我們還是說回扇子。

好,傳統曲藝中的扇子起到什麼作用呢?除了發揮實用的扇風作用之外,還有表演上的用處。比如傳統相聲裡,一是用來表現敲打表演者的情節,叫“打哏”;二是模擬刀槍武器、筆、書信、門簾、手電筒等道具;三是捧哏的用來打逗哏的,作用類似於“去你的吧”,叫“攔託”。行內說除非三句之內用到扇子,一般不會亂動它。

高曉松為什麼總拿一把摺扇?

侯寶林、劉寶瑞、馬季同臺演出的照片,中間持扇的是劉寶瑞,馬季的扇子在桌上

評書也類似,經常看到表演藝術家用扇子來模擬武器打鬥的表演。雖然曉松老師講故事並不需要模擬“夜戰八方藏刀式”,但手裡有把扇子,也便於控制手部的動作,以免出現“手不知道往哪裡放”的窘境。

另一個方面,中國文人有用扇子的傳統。文人雅士手持一把摺扇,顯得風流倜儻,其實是通過隨身的物品,來展示自己的審美趣味、身份階層。曉松老師借用扇子這個符號,可以給人一種讀過很多書的暗示。如果是曉松老師早年寫《同桌的你》那會兒,就應該抱一把吉他,至少是一個尤克里裡。

高曉松為什麼總拿一把摺扇?

晚清中國文人的照片,大部分手持摺扇

在晚清時,中國生產的摺扇,不僅在文人中流行,也是非常受歐洲貴族歡迎的奢侈品。

高曉松為什麼總拿一把摺扇?

18世紀中國出口到歐洲的精美摺扇

然而,這個非常“中國符號”的摺扇,其實不是中國的原創。

中國傳統的扇子,在宋代之前,主要是團扇。

高曉松為什麼總拿一把摺扇?

南宋 寶慶二年剔犀漆柄團扇 福建省博物館藏

高曉松為什麼總拿一把摺扇?

高曉松為什麼總拿一把摺扇?

明人十八學士圖(局部),不論文人雅士還是侍從,手持都是團扇

摺扇的發明,其實要歸功於日本。

奈良時代,也就是中國唐朝時,日本人用檜木或杉木薄條連綴摺疊成扇形,稱之為“檜扇”,被公卿隨身攜帶。這種形制,據學者考證是從木簡演變過來,官員隨身攜帶,便於隨時記事,尤其是上朝時記錄領導的講話重點。所以它看起來是一把扇子,其實是一個筆記本,可以讓你神不知鬼不覺地把事情記下來。

之後,在檜扇的基礎上,又演化出用白紙、絹作為扇面的摺扇。大約在公元11世紀前後,日本發明的摺扇通過日本進貢和朝鮮兩條路線進入中國,開始受到中國貴族和文人的歡迎,並認為這種扇子製作精巧,“精緻非中國可及”。

當時的中國人沒有那麼多門戶之見,好的就是好的,比中國做得好就是比中國做得好,沒那麼多一碰就炸的自尊心。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詩人蘇轍還寫過一首歌頌日貨的詩:

扇從日本來,風非日本風。

風非扇中出,問風本何從。

風亦不自知,當復問太空。

空若是風穴,既自與物同。

同物豈空性,是物非風宗。

但執日本扇,風來自無窮。

到明代,日本摺扇在中國風行,宮廷進行仿製,用來賞賜官員。在上流社會流行之後,民間自然就會出現仿製品,摺扇就此成為中國人夏天常用之物,連一般家庭的婦女也喜歡用輕便易攜的摺扇扇風,這才有了後來晴雯撕扇和曉松奇談的故事。

所謂中國傳統、中國國粹,其實往往是海納百川、兼收幷蓄而來。所有宣稱“天朝上國無所不有”的,一般不是蠢就是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