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缺乏自覺性怎麼辦?

滿堂記錄


小孩子缺乏自覺性這應該是一個課題,而不是問題?簡單的對於孩子得自覺性,我總結為內在驅動力,和在外家庭環境父母的影響。

很簡單的例子,父母每天在各忙各的,在家的時候,媽媽,爸爸,看手機,少運動,和孩子溝通時間少,溝通內容多以,嘮叨,去學習,去寫作業,為主。

孩子健康成長,兩點關鍵點可以借鑑。

第一,一定要讓孩子運動起來,有一個喜歡的體育愛好,能強身健體的同時,還能增加孩子的任性,堅持能力。

第二,一定讓孩子愛上閱讀,如果孩子還小,應該是願意看繪本之類的,有圖,有顏色的書籍多一些,從一個專業引導孩子涉及多和方面的閱讀。

以上供參考


辦學好幫手湯博


沒有人天生就有良好的行為習慣,這需要家長從啟蒙時期對孩子進行耐心細緻的培養,並持之以恆。但現實生活中,好多小孩自覺性都不強,家長對此束手無策,長此以往對孩子的成長極為不利。

俗話說,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家長的一言一行都對孩子有潛移默化的影響。孩子出了問題,家長首先要檢視自己的行為習慣,如果有時間觀念不強、懶散成性、做事拖拉、不講衛生等壞毛病,一定要帶頭改正,不然只會害了自己又誤了孩子。

比如針對孩子賴床的問題,家長應該從孩子第一次出現這種情況時,就要雷厲風行地果斷採取措施。父親(或母親)應該很嚴厲很堅決地要求小孩立即起床,給其不留絲毫討價還價的餘地。只要父母雙方態度堅決,小孩是不會和你死纏硬磨的。在孩子開始行動的時候,家長應協助小孩穿好衣服、疊好被褥,幫助整理好內務,讓孩子感到父母的愛,認識到父母之所以嚴厲,是怕他(她)上學遲到,是為了他(她)養成良好的習慣。在此期間,父母雙方要配合好,一個唱白臉,一個唱紅臉,一嚴一寬,寬嚴相濟才會見效。

現在的家長都很忙,每天工作疲於奔命,對孩子的教育也就忽冷忽熱,這也在情理之中。但無論再忙都要擠出時間,經常過問孩子的學習和生活情況。

小王是當地電視臺記者部負責人,白天採訪晚上加班習以為常,妻子小馬在一家上市企業工作,兒子童童從出生到上小學都由妻子照看。孩子從小有禮貌,人見人愛,學習成績也不錯,令周圍鄰居羨慕不已。小馬最近升職公司銷售經理,每天工作量很大,多數時候還要加班加點,對童童的管教自然就放鬆了。學期末,孩子的成績一下子下降了三十多名,小兩口這才慌了。

按理說,童童從小習慣很好,小馬升職考察期間,小兩口有幾次故意把童童留在家裡,看大人不在的時候,童童是不是會偷懶。經過幾次觀察,沒有大人陪伴和監督,童童也會一如既往地做好自己應做的事,小王和小馬就都放心了。可是沒想到童童退步這麼厲害。和孩子經過和風細雨的交流,兩人才知道童童在爸爸媽媽加班時,一回家就先看電視,為了能趕在父母回家之前做完作業,只好匆忙地潦草完成。久而久之,成績自然就下降了。

孩子成長無小事。小王和小馬立即和單位領導溝通,各自調整了工作時間,爭取騰出更多時間陪伴孩子。好在童童基礎好,通過一個假期的努力就恢復如初。

總而言之,父母必須要加強自身修養,養成良好習慣,為孩子起到表率作用。

其次,要經常關心關注孩子成長,即使出了問題,也沒必要過份緊張。要尊重孩子,多關心鼓勵,不諷刺挖苦,分析原因,精準施策,幫助其樹立信心,增強自我修正的動力,力求一次性堅決問題。

最後,家長要為孩子創造良好的學習生活環境,教育引導孩子經常學習道德模範和先進人物的事蹟,和周圍的優秀孩子交朋友,確保其健康成長。

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坐擁陽光


孩子缺乏自覺性,其實是很正常的,因為這是隨性貪玩的天性使然。那些具備良好自覺性的孩子,都是後天培養和學習的結果。我主要提以下三點建議:

1、目標價值的灌輸,要不厭其煩

任何有意識的行為都有其內驅力,我們要求孩子做一件事情,就得先告知孩子這件事情的價值和意義。比如:讀書學習,可以掌握知識,會讓父母開心;堅持刷牙,可以保護牙齒,預防口臭。而且,孩子比較健忘,這種“告知”不是一兩天的事。另外,這種灌輸最好在小學之前完成,到了中學叛逆期,孩子不聽話了,價值灌輸就會大打折扣。

2、行為習慣的養成,要持之以恆

行為心理學研究表明:21天以上的重複會形成習慣;90天的重複會形成穩定的習慣。也就是說,養成一個習慣,要堅持1-3個月的時間。所以,大人可以幫孩子制定一個計劃進度表,讓孩子持續做一件事情。比如:每天起床喝半杯水、每天幫忙一起做家務、每天閱讀30分鐘……到最後,做這些事情變成了孩子自覺的行為,不做就渾身不舒服那種!

3、榜樣力量的監督,要如形相隨

大人如果單單口頭上的說教,作用不大,更需要身臨其境的監督。就像老師要求學生早讀課讀書,如果不到課室監督,很難聽到書聲琅琅。而且,孩子的模仿能力很強,大人要充當榜樣示範作用。如果父母自己都是邋遢不修邊幅那種人,那你就很難要求孩子注意個人衛生,你的教育就沒有說服力和權威。

結束語:

孩子的成長有一個過程,自覺性差是他們的特色。我們對孩子的教育,在於方法,更在於耐心,需要巨大的時間和精力成本。

以上是我的觀點,希望對你有幫助。歡迎點評、關注。

曉禾老師


你好很高興回答你的問題,希望對你有幫助。

1、

有孩子的家長都很清楚,現階段讓孩子主動學習,主動很好地完成作業確實是家長們面臨的頭號問題,有句話說得特別形象而真實:“不寫作業母慈子孝,一寫作業雞飛狗跳”。

可見寫作業是多麼的讓家長頭疼,讓孩子頭疼。

那麼,作為家長,我們是否清楚地知曉孩子不願意主動學習的具體原因呢:

如孩子覺得題目太難,確實不會

如孩子覺得課業太多,壓力山大

如孩子覺得玩比學習更重要,心思全在玩上

如孩子因為一些事情,在跟你對抗等等

作為家長的你,這些都瞭解嗎?看病要對症,才能藥到病除;而家長也只有找到了孩子問題的所在,才能對症下藥,不是嗎?

現在,我想跟各位朋友分享一下我的心得體會,希望與大家共勉。

2、

關於如何讓孩子主動學習,我想大家瞭解了以下幾點,或許就可以輕鬆應對孩子的學習問題了。

首先,讓孩子知曉為什麼學習。

現階段的好多孩子都是老師推著家長催著去學習,課外還會有很多的興趣班補習班,其實他們是很累的。

家長可以設身處地的替孩子想想:家長累了會休息會去找喜歡的事情去做;那孩子呢,孩子累了沒了學習的動力,他會咋辦?

大家請看這幅圖片,圖片中顯示一位八歲男童因上太多補習班猝死,臨終前就說了句“我太累了,想睡覺”。

這幅圖是去年的一則消息,看到這些,我們都很心疼孩子,或許在心底裡也會氣憤地質問他的母親。

孩子或許明白母親為他好,也想讓母親開心,可是他畢竟只是個孩子,他還不懂得怎樣調整這種狀態,不知曉怎樣跟大人協商。

他很無奈,也很無力,累了,簡單的要求就是“想睡覺”。

那麼問題來了,上面的孩子真的明白為什麼自己必須報這麼多補習班嗎?

他是否知道報這些補習班是真的為自己好嗎?

如此看來,家長需要和孩子共同尋找孩子真正的興趣愛好,輔助協調好他們的學習翫耍時間,讓他們明白自己為什麼而努力而學習。

最後和孩子一起將夢想的種子播下,讓孩子主動為自己夢想的種子施肥、澆水、除草,關心它愛護它,想方設法讓它生根發芽長大。

3、

其次,輔助孩子找到合適恰當的學習方法。

孩子畢竟是孩子,他們的心智尚不成熟,尚在成長髮展的階段,在這個過程中還需要家長的幫輔。

家長則需要為孩子創造良好的學習環境、勤奮上進的學習氛圍,以身作則潛移默化地做孩子的榜樣,讓孩子養成自覺學習的好習慣。

這裡我們可以拿小學階段如何按時完成作業為例。

一年級的時候,因為孩子剛剛離開幼兒園,對小學還沒完整的概念,所以,做作業的時間可以適當放寬,但必須有限制。

例如,一年級上學期做作業時間為2.5個小時,下學期開始,控制在2個小時,之後根據實況進行逐步調整,並且一直堅持下去。

倘若到達做作業的限制時間,無論是否做完,立即讓孩子停止寫作業,第二天讓孩子自己給老師交代。

當然,做這件事的前提是要與孩子的老師協調溝通好,讓孩子承擔他沒有按時完成作業的自然後果。

之所以這樣做,就是要讓孩子記住,做作業的時間就是用來做作業的,不是幹其他任何事情的。

如此堅持下去,會讓孩子形成時間概念,並且也會對自己的行為負責。

當然了,這樣做可能會遇到很大的阻力,不過無論爸爸媽媽,還是爺爺奶奶、姥姥姥爺,都不能因為溺愛孩子而破壞這個規矩。

也只有堅持下去,孩子才有可能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當然,關於每門功課的完成時間最好由孩子自己規定,這樣不僅有助於孩子良好習慣的養成,有助於孩子自理能力的培養,更能讓孩子增添自信,增添責任感。

小學階段培養了良好的學習作業習慣,掌握了良好的學習方法,以後的學習或許就不會再覺得吃力,能夠從容應對了。

4、

接著,幫助孩子清理學習障礙。

求學路上,孩子可能會遇到不喜歡或有衝突的老師,這時就需要家長協助孩子準確表達情緒,同理他的不適狀態,並與老師建立有安全感的聯結,滿懷感恩與老師和諧相處。

這裡講一個我自己真實案例:

我在學校時學習時並不拔尖,按班級排名經常性的是十幾名的樣子。

初中時遇到一位好老師,她對我做得最多的是鼓勵,一個眼神、一句話語,就讓我的數學成績突飛猛進;

而高中時,遇到一位追求經濟利益的班主任,心底對她甚是厭惡,有時還會有意跟她作對,諸如不寫作業、諸如不按其要求行事等,這也導致我在她所教的英語科目上的成績直線下滑;

直到從母親口中聽到她對我的評價,以及母親對她的評價,我才有所感悟,逐漸轉變對她的看法,英語成績這才得以提升。

除了師生關係方面可能的障礙以外,還可能是同伴關係方面的問題。

在學校,與孩子經常相處的是他的同學,有矛盾有摩擦也很常見。孩子間的矛盾一般情況下是不需要大人參與的,他們有自己的解決辦法而且也有能力自行解決。

而對於經常性發生的,孩子又常處於不利情勢的,家長就需要了解具體情況了,家長需及時地恰當地跟孩子溝通交流,鼓勵孩子尋找解決方法並願意為孩子提供幫助,同時,還要處理好孩子的負面情緒,以免這些事件成為孩子童年揮之不去的創傷性記憶。

家,永遠是孩子避風的港灣,也因此,家長要為孩子提供一個安全的和諧的溫馨的家庭環境,讓孩子健康快樂地成長。

5、

最後,家長要學會放下。

常言道,一口吃不成胖子。

孩子的成長也是有他自己的規律可循的,快不得、急不得。

家長教養孩子,就好比“牽著一隻蝸牛去散步”,要慢慢來,調整好自己的情緒,也協助孩子調整他們的情緒。

家長要明白,孩子是一個獨立的個體,我們不能代替他成長,有時我們要假裝不懂,引導孩子說出答案,給予鼓勵,培養孩子的積極性和創造力。

所謂“家長好好學習,孩子天天向上”,就是家長做最好的自己,把學習還給孩子,明白學習是孩子自己的事,我們只是輔助,我們只需保持積極上進的心態,用言行舉止去影響孩子,做讓孩子驕傲自豪的榜樣。



黃岡學霸


小孩缺乏自覺性,表現為“自由散漫”,是成長必然要經過的階段。怎麼辦?正確引導,在合理的範圍內自由發揮,是最好的做法。

小孩天性好奇,眼裡充滿神秘感,但心智尚未成熟,行為目的性不強,顯得三心兩意,甚至吃飯都要大人提醒或監督。有些事情,大人眼裡應該怎樣不應該怎樣是很清晰的,可在小孩眼裡未必,喜歡好玩才是理由。其行為在大人看來就是不自覺了。比如,玩具玩耍過後應該收好放在固定地方,到了有個時間就要開始寫作業等,可小孩總是不自覺或忘記了,需要提醒。

怎麼辦?我的建議是:

1,習慣要從小開始培養,引導為主,加以督促,當行為成為一種習慣,也就自覺了。

2,注意方法,要耐心說明,切忌粗暴。否則小孩會無所適從甚至反抗,效果相反。

3,家長要以身作則,用行動做示範,效果最佳。

4,跟老師保持溝通,瞭解小孩活動情況,有必要時及時糾正。糾正時要注意需要和方法,免得傷害了小孩自尊心。

天下父母都有一顆望子成龍的心,希望我的回答可以幫到你。


學渣的春天


小孩子缺乏自覺性。天佑育才人幫你教育好孩子提高自覺性。

每一個父母都愛自己的孩子,為了把兒女培養成一個對祖國,對社會,對人類有用的人,我們都在他、她們身上花上十分大的精力和物力。

怎樣去教育好一個孩子呢。就要從提高自覺性做起,每一個家庭都和社會有聯的,孩子長大以後總要離開家庭步入社會,去工作和生活的。因此,我們的責任是從小培養他(她)們的適社會生活的自覺性的能力。

這種能力的培養包括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和勞動習慣,自覺遵守社會的規範,掌握必要的科學文化知識,善於關心和團結別人以及性格和意志的鍛鍊等等。

怎樣達到這樣的目的,就是要把孩在家庭中的位置,讓他始終與家庭成員平等,使他不僅享受被撫愛和教育的權利,逐漸懂得自覺性的教育的重要。

愛也會影響孩子的自覺性的。

在家庭父母過於溺愛,凡事有求必應,就連穿鞋著襪的事父母都幫他做,吃飯時裝飯都要父母幫他(她)裝。這都會影響對他們的教育及其健康成長。

我們在培養孩子的自覺性的教育中,把深厚的愛和嚴格的要求結合起來。

為了教育孩子提高自覺性,也不要把孩子整天關在小家庭這個小天地,在節假日,星期天出外面走走,經風雨,見一見世面,多與同齡人交朋友。否則,性格孤僻,將來很難適應社會的生活。

要讓孩子有自覺性的本事,家長大膽地讓他去做,做每件事有始有終。


天佑育才人


大人也不一定自覺,所以不能對小孩子要求太高。再說,小孩子不是缺乏自覺,而是天性活潑好動,思維活躍,從而導致表面上聽課注意力不集中。

有些小孩子上課注意力大約只有十分鐘,兒童教育特殊性很高。因為本人對此問題沒有研究,事實上我也受此問題困擾,所以很難給出適合解答。不過可以推薦幾本書請樓主通過網絡試著找下電子版:

1、《教育漫畫》,英國人約翰.洛克寫的,講如何教育空白心靈的,更注重人格塑造,很不錯。

2、《蒙臺梭利兒童教育手冊》,該書操作性很強。

3、《兒童的一百種語言》。

這三本書基本夠用了,我也在看,如果可能的話,多多交流哦!

多說一句,我們中國人其實對兒童教育,對兒童心理學研究不夠重視(也有可能是足夠重視,可推廣不夠,導致大家還在“棍棒之下出孝子”中打轉)。


2020電力講武堂


自覺性三個字,這當中包含了有責任,目標,鼓勵,還有更重要的就是習慣。

讓孩子有自己獨立的空間和時間,他可以自己安排他的事情。父母都不要進行干涉,而且要適當的配合。

孩子對自己有興趣的事物可以給他找一個很好的榜樣。或者是孩子想要買不是生活必需品的一些東西時,讓他自己訂立一個目標。

鼓勵孩子的話,家長一定要說。而且要實事求是,不能誇大其辭。這樣以後鼓勵的話就沒有動力而言。

習慣就是孩子在學習的時間段,父母也可以定時定點的做同一件事情,如看書。這樣孩子就會形成習慣,這是最好的自覺性了。



小情調爆料


孩子缺乏自覺性怎麼辦?其實我們一定要讓孩子知道人為什麼要自覺?只要他明白了道理之後他們才會有自覺性,如果不明白道理的話,很多孩子他們的自制力都是很差的,一般孩子也是比較害羞的,雖然孩子年齡比較小,但是他們都是有自尊心的,他們反而會覺得有些時候太過於主動的時候,反而會覺得自己特別的害怕,然後自尊心上面也有點過意不去。所以怎樣讓自己的孩子能快速的增強自己的自覺性,其實我是這麼認為。一定要讓自己樂觀,然後只有樂觀的一個心態才能讓自己更加的有自覺性。當然生活當中要有目標有方向,當你的方向明確了之後,你往往做事情才會更加的自覺性,就像一個孩子,他特別喜歡好動,然後他才會在體育課上特別的自覺參與,如果一個孩子特別喜歡學習的話,那麼他在學習上面也會特別的自覺。所以有些時候我們要培養孩子的興趣愛好,多培養一些興趣項目,這樣他們有可能才會在生活當中更加自覺,因為興趣愛好增加了之後,有些時候需要興趣愛好表現的生活過程,他們表現了之後,然後自信心就會增加,從中也可以得到一些生活樂趣,那就是當一個孩子自信心增加的時候,這時也是自覺性增加的一個法碼。





華哥數學


都說小孩缺乏自覺性,原因大半要咎於父母,適齡兒童其老師也有逃不掉的責任。“人之初,性本善”“子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

自覺性的培養,其實很容易,就是一個經典詞語“以身作則”。學校環境本就嚴格不用操心,難怪很多家長常說“孩子只聽老師的,不聽父母話”。所以我敬請父母在孩子回家時間,請放下手機,與孩子一起說說笑笑,分享孩子在校的點滴見解,引導孩子培養是與非的判斷標準,有意識培養孩子與人交往的技能。當孩子安心寫作業時你就找一本書在不遠處修心養性,不要把孩子帶到浮躁路上去了。當作業完成了孩子想看動畫片時,你就幹你想幹的。慢慢就會培養出孩子的好習慣,他自己決定何時學何時玩。孩子的自覺性,是父母長期薰陶出來的,因為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也是終身老師,任重而道遠!

自律吧,在孩子面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