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經濟學家的25年辦學之路

 一位經濟學家的25年辦學之路

講話慢,行動快。

68歲的海聞先生身上帶著經濟學家的睿智。

曾在北大荒下鄉九年,參加1977年的高考,是中國改革開放最早的一批留學生,最早“海歸”的經濟學家,海聞身上帶著時代賦予他的獨立與堅韌。

教育打開了他的國際視野,也讓他燃起辦學的熱情。

從1994年創立中國經濟研究中心到創辦北大匯豐商學院,2019年,海聞又聯合社會各界著名企業家創辦了鄉村發展研究院,在“創辦者”這條路上孜孜不倦一走就是25年。

他想用經濟學的國際視野和頂尖知識助力中國的教育;他希望,每一個學生和老師都能成為助推中國這架大飛機“起飛”的重要一員。

這份使命感源於海聞的早年經歷。

經濟學之路

1969年,海聞從杭州下鄉到黑龍江虎林縣,在北大荒一待就是9年。

 一位經濟學家的25年辦學之路

(在黑龍江下鄉時的海聞)


“那時候我們的口號是什麼呢?到農村去,到邊疆去,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那時候我也算是個學生頭,當時就帶頭報名到黑龍江農村插隊落戶,去建設邊疆,保衛邊疆,屯墾戍邊,那時候還是很有豪情的。”

“割麥子很苦,但還有比割麥子更苦的差事,就是割大豆。秋末初冬,收割大豆時豆秸已風乾,硬巴巴的,抓在手裡刺得手心痛。一般割大豆是要帶手套的,可一副手套要一塊錢,誰戴得起,只好戴自己的‘皮手套’,一天大豆割下來,個個手上滿是扎破的血痕。”

下鄉的艱苦生活磨礪著海聞的意志力。

1977年,海聞和全國570萬考生一起,走入了中斷十年的高考考場。他一舉奪魁,踏入北大校園,開始了他與經濟學的不解之緣。

北大畢業後,他在美國戴維斯加州大學經濟系先後獲經濟學碩士和博士學位。

“一方面被西方經濟學所吸引,有種投入西學體系研究的強烈願望,希望更深入瞭解西方社會;另一方面,就是冥冥中有強國夢,想探究為什麼美國經濟那麼發達,借鑑其經驗來建設祖國。”

海聞出國的目標十分明確,去美國學習更好的經濟學知識,學完回來參加祖國的經濟建設。

 一位經濟學家的25年辦學之路

(海聞與林毅夫等學者)


1994年,海聞和林毅夫、易綱、張維迎等青年經濟學者陸續回國並創立了北京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CCER),現在叫國家發展研究院。後來它成了國家的一個重要的智庫,一個培養高端經濟學人才的學院。

1995年,留學海外十三載並取得出色成績的海聞重新回到北大,致力於教學、研究和管理工作。

此後,他踏上了經濟學研究之路,最終成為影響中國經濟發展的重要人物之一。

師之大者

2004年海聞創辦北大匯豐商學院之初,只有一棟樓舍。師資、生源、經費,幾乎是一片空白。

“我們可以先用現在的這棟C號樓,您給一百萬的啟動資金吧。”海聞告訴校長。

“我們理工科,隨便一個實驗室啟動經費就得100萬,100萬辦一個學院?”校長感到驚訝。結果,100萬海聞也沒有用完。用這些錢給大家買了一些電腦,把C棟樓裝修了一下,學院便初具雛形。

“其實辦商學院,你自己必須學會想辦法去社會上找錢。2008年我說服匯豐捐贈了1.5個億,然後我再去找政府搞了配比資金,建了新樓,學院就越辦越大了。”

2013年,一棟嶄新的現代教學樓建成。匯豐商學院日漸發展壯大,成了每年培養近600名來自世界各地的經濟、管理、金融、財經傳媒等領域碩士和博士的一所國際化“商界軍校”。

教學樓裡,有一面“添磚加瓦捐贈牆”,第一塊磚,刻著海聞的名字,後來,捐贈的磚越來越多,那面牆越來越大,彙集了來自五湖四海的校友們、企業家們、各界朋友們的一片片心意。

“校友們捐的錢都放在北大教育基金會里,用於聘請老師,給學生頒發獎學金,支持創新教學和科研項目的啟動。”海聞帶著堅定的目光告訴艾誠。

“教育的本質是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雲推動另一朵雲,一個靈魂召喚另一個靈魂。”

——德國哲學家雅思貝爾斯

海聞的觀點與雅思貝爾斯相同,在他看來,最重要的不是錢,是大家共同參與捐贈形成的文化。在學生沒錢的時候,有人捐贈,學院就可以給他們發獎學金,當學生成功以後,他們又會回饋,幫助更年輕的學生。這是一種捐贈精神的傳承。

秉承饋贈精神的匯豐商學院也一直在播種希望的種子:成立諾獎研究所、設立新型高端智庫——宏觀經濟研究中心和海上絲路研究中心、創辦匯豐商學院英國校區、通過AACSB、EPAS、AMBA等一系列國際認證、英國約克公爵安德魯王子兩次到訪、建立創新創業中心、推動與劍橋大學嘉治商學院合作的雙碩士學位項目落地……多番搭建學術交流平臺,合作辦學碩果累累,也助推了深圳高等教育國際化辦學。

從創業至今,海聞已經送走了12批碩士博士畢業生。除了在深圳發展之外,每年還有數以百計的優秀人才走向北京,走向上海,走向全國。

在深圳,匯豐商學院還培訓了數以萬計的民營企業家,培養他們的投資意識、管理能力、以及社會責任感。某種程度上,匯豐商學院對深圳的產業轉型做了很大貢獻。

過去深圳有很多勞動密集型產業,最近十年裡都漸漸轉型,很多企業開始尋求上市,如何去改造企業?匯豐商學院開設的MBA、EMBA以及EDP的培訓課程起到了很大作用。

此外,2018年匯豐商學院開始積極籌建中國企業信息研究中心,藉助AI和大數據平臺,圍繞民營企業發展案例開展微觀的大數據實證研究,以深圳為核心,為粵港澳大灣區乃至全國的民營經濟發展構建資源庫。

2019年9月,海聞又聯合萬科集團創始人王石,萬通集團創始人馮侖等知名企業家創辦了延安大學鄉村發展研究院,海聞教授成為鄉村發展研究院創始院長。

未來五年,海聞又多了一個新的使命:鄉村發展。

一個國家從發展中國家到發達國家,其中一個最重要的變化就是農民從本來的大多數變為少數,最後甚至變成極少數。可以說,沒有一個發達國家的農民超過其人口的5%。美國農業很發達,但是農民只佔人口的1%,那麼同樣中國正在經歷著這樣的變化。

“鄉村發展的核心,是要研究在工業化、城鎮化的過程中,農民如何跟上經濟發展的步伐,如何保障他們的收入?光靠農業的收入是不可能滿足的,所以需要農業現代化,需要給他們創造更多非農業收入的機會。”海聞向艾誠講述到。

 一位經濟學家的25年辦學之路

他表示,鄉村發展研究院將招收全日制碩士研究生,開設鄉村發展相關專業,將重點培養服務鄉村振興戰略的高素質複合型人才。

研究院還將聯合北京大學匯豐商學院,邀請國內外知名專家、企業家、政策制定者在西北鄉村地區開展創新創業和經營管理方面的在職培訓。提升農民企業家的眼界及創新和管理能力,輔導和培育新的鄉村企業。

辦商學院是為了促進經濟發展,鄉村發展的一個很重要的問題是鄉村的經濟發展,無論是匯豐商學院還是鄉村發展研究院在研究經濟發展、政策,包括人才培養方面,使命是一致的。

“我們那個時代的人強調理想,這也是北大一直以來的文化和使命:人得做一些對國家,對社會有利的事情”,在海聞看來,無論是創辦匯豐商學院還是創立鄉村發展研究院,都是在讓社會變得更好,都是自己最好的人生選擇。

68歲的海聞,仍奮鬥在一線,除了招聘及管理工作,還要盯著各種創新項目,非常繁忙,但他覺得:

對於自己想做的事情,即使身體感到很累,內心仍是愉快的。

“中國這麼大,而且教育是一個永久的事情,從來沒有說一個學校或者一個人的教育到哪個時間就完成了,除了早年的基礎教育,年輕時候的學位教育,工作後的繼續教育,教育本身就是一個不斷延續的過程。”

在海聞看來,教學的範圍也不僅僅是侷限於年輕的讀學位的學生,“你說我關心教育,但是我知道我們只是做了一個龐大事業裡面的很小的一個部分。”

海聞如此解釋教育的意義。

“學生從你這兒得到了很多他們認為有用的東西,他出去以後獲得很大的成功,對為人師者,那就是一種快樂。”

 一位經濟學家的25年辦學之路

(海聞給畢業學生撥穗)


大學之大,不在大樓之大,而在大師之大。

——施一公先生

海聞先生正是這樣的大師。

 一位經濟學家的25年辦學之路


艾誠:

您說未來五年您多了一個新的使命,那就是鄉村發展。

海聞:對。在60年代的時候,有個美國經濟學家叫羅斯托,他當時寫了一本書叫《經濟增長階段論》。

用他那個理論來看中國的問題,很容易理解。

他的基本理論認為一個社會主要有兩種形態,一個叫傳統經濟,一個叫現代經濟。

傳統經濟基本上是以自然資源為基礎的。但是工業革命以後,整個世界發生了質的變化,就出現了一個不完全依賴自然資源,而更多的靠科學技術的社會。

那麼我們現在從橫截面來看,像日本,新加坡,很多北歐國家,它的自然資源其實並不充裕,但它們依靠科學技術,社會很發達。

傳統經濟現在被稱為發展中國家,現代經濟我們叫發達國家。那麼從發展中國家到發達國家,它不是漸變的,是突變的。這個突變來自於迅速加快的工業化和城鎮化的過程。

每個國家在從傳統經濟到現代經濟的過程中,都有這個過程,非中國特有。羅斯托就把它形容成飛機的起飛,英文就是take off。

海聞:將整個國家比作大飛機。我們真正的起飛從90年代開始,到現在將近30多年時間,中國的工業化已經走了三分之二,我們離發達國家還有一定的距離,因為我們將來的產業結構還要不斷轉型,服務業的比重還會繼續提高。

城鎮化我們走了一半,稍微滯後一點,中國現在的農業產值只佔GDP的7%左右,但還有將近40%的人口是農民,居住在農村。農民從農業和農村中轉移出來的過程還會繼續延續下去,中國大概還需要一、二十年的時間才能完成起飛。

 一位經濟學家的25年辦學之路

鄉村發展有兩個含義,第一個,現有的農民如何增加收入?在城市裡面從事非農的生產的人,生產有科技,產品有需求,勞動生產率高,收入增長比較快。但農業呢,國家越發達,農業的比重越低,農民如果僅靠農業生產的收入,已經趕不上其他階層的收入。那麼,如何來解決這個問題?

第二個,鄉村如何現代化?當大部分農民離開了鄉村之後,現有的鄉村如何建設?在起飛的初級階段,主要的關注是發展經濟,發展城鎮,城鄉差別越來越大。當城鎮都發展起來後,鄉村如何在基礎設施、文化教育、醫療保健、社會保障、環境保護等方面跟上現代化的步伐?

這是未來的一個重要課題。

艾誠:您作為北京大學匯豐商學院的院長,和延安大學鄉村發展研究院的院長。那以十年為期,您希望這兩個學院最理想的狀態是什麼樣子,那個時候您在做什麼?

海聞:十年以後,我相信中國應該成為世界上最大的經濟體,中國的高等教育也應該走向世界。我們不能講所有領域,至少在商學教育上面,我相信北大匯豐將會成為中國最好的商學院之一,一個世界知名的商學院,這是我們的目標。

延安大學的鄉村發展研究院,因為起步需要一定的時間,我相信十年後,它找到了自己的一個獨特的定位,也成為中國鄉村發展當中一個獨特的,很有活力的一支重要力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