緣說:將心比心,便是佛心

緣說:將心比心,便是佛心


緣說:將心比心,便是佛心

世事的結局,通常與心態和氣量有關。如果我們對這個世界充滿了怨恨,世界怎能給予我們想要的幸福呢!

不要給自己的冷漠找任何理由,不論生活中有多少艱難,都應該保持一顆善良的心;不管生活中有多麼孤獨,都要堅守那份人格的高尚。學會擁有包容的美德,我們將一生收穫笑容。

相信你一定也看過這樣一個故事。

有一位婆婆,成天悶悶不樂,經常跟鄰居抱怨說自己的兒子命苦,娶了一個懶老婆。

“我那個媳婦啊,好吃懶做,每天日上三竿才起床,什麼家務活都不幹,每天早上還要我兒子把飯端到房間給她吃。”

鄰居反問她,那你的女兒嫁得還不錯吧?

這位婆婆說到:“是啊,過得很幸福。婆家對她很好,什麼活都不用幹,每天睡到大中午,女婿還會很貼心地把飯端進房間給她吃呢!”

其實生活裡,我們有時也像故事裡的老太太,太多的煩惱,只因不懂將心比心。

你是員工,就經常吐槽老闆沒人性;你是老闆,就總感嘆員工混日子;

你是商家,就總認為顧客斤斤計較;你是顧客,就總覺得商家唯利是圖;

你是父母,就總氣憤孩子不懂事;你是子女,就總嫌棄父母管得寬;

你是騎行者,就討厭汽車司機不避讓;你是司機,就總對佔道者不耐煩......



正如蘇軾的那句詩: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如果凡事只從自己的角度出發,總會看到陰暗面,換一個身份、位置,才能理解一個人,看清整件事。

與人相處,是一門藝術,更是一門學問。

餘生,願我們都能明白:

學會換位思考,人緣才能越來越好;

懂得將心比心,煩惱才會越來越少;

善待他人的同時,亦會被這世界溫柔以待。

緣說:將心比心,便是佛心

人非聖賢,孰能無過。不要將什麼事都看得那麼絕對,任何事情都是可能改變的。對於犯錯的人,我們應該放下排斥和嫌棄,以寬厚仁慈心來感化他。

人生要學會寬恕,寬恕是人生中最大的美德。

生而為人,誰都不容易,何必互相為難,何必互相傷害。能幫忙的,就別站在一邊袖手旁觀;能體諒的,就別咄咄逼人。為人處世,常為他人著想,當你遇事時,別人也會為你考慮。人心換人心,將心比心,包容換讓步,才能得到真心。

清朝康熙年間有一位大學士叫張英,在當時很有聲譽。有一次,家裡寄來一封家書,說鄰居佔了家裡的三尺地,希望張英能夠動用一些關係幫忙解決這個事情。

張英看了這封家書,便立即回信一封:“千里家書只為牆,讓他三尺又何妨。萬里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

緣說:將心比心,便是佛心

家人收到回信後,明白不應該在這點小事上斤斤計較,於是主動讓出了三尺地。鄰居看見張英家讓出了三尺地,自己也感覺很愧疚,同時也讓出了三尺地。這便是歷史上有名的“六尺巷“的故事。

俗話說:“金無赤足,人無完人。”這世上的每個人都不可能十全十美,生活中的每一件事,也都不可能盡善盡美。連聖人都有自己的缺點和不足,更何況我們平凡人呢!所以誰也別嘲笑誰,誰也別責怪誰。人與人相處,正確相處方式應該是:懂得諒解和包容他人,就像容忍自己一樣,容忍別人。

將心比心,便是佛心。遇到事情時,當你能設身處地地替對方著想,很少有人會再斤斤計較。愛自己容易,愛別人難,當你能像容忍自己一樣去容忍別人,用寬厚仁慈的心對待身邊人時,你的人緣將好得超乎你的想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