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化多年的南匈奴,深藏在內心復國的那一點點火花,如何被點燃


引言

一個人可以被消滅,但是不能被打敗。同樣的道理,而一個民族也是可以被打敗,但不可以被征服。

歷史上匈奴與漢民族之間就這樣的關係,一段時間之內,匈奴一直在攻打中原地帶,歷經過春秋戰國,到秦漢。雙方摩擦不斷,特別是到了漢代, 漢高祖一度被匈奴困於白登山,直至對匈奴人做出了妥協,才解除了白登之圍。白登山之後,漢朝從高祖一直到武帝初期,對匈奴主要採取和親政策。韜光養晦幾十年後。漢終於反擊,前期經過衛青、霍去病的打擊,整個形勢發生反轉,雙方無力再戰,最後匈奴內訌分裂成南北匈奴。


漢化多年的南匈奴,深藏在內心復國的那一點點火花,如何被點燃

霍去病

結果北匈奴被打跑,南匈奴歸漢,恰好是這一支歸漢的南匈奴,在若干年後,趁社會動盪不安趁機造反,引發了歷史上“五胡亂華”的亂世時代,給當時的社會造成了極大的傷害。為什麼會發生這樣的事?南北匈奴是如何形成,過了那麼多年,漢化的南匈奴為什麼叛亂?實際上與當時執行的民族政策和當朝的實力有很大的關係。

南匈奴是怎麼形成的?

南匈奴是怎麼形成的,這與匈奴單于世襲制度和漢朝軍隊強力打擊都有一定的關係。

為什麼說與單于世襲制度有關呢?如果是漢民族王朝,皇位繼承遵循的是嫡長子繼承製,皇帝的長子是第一順位繼承人,如果長子被廢,繼承權則向下一個兒子順延轉移。哪怕繼承人是個幼兒,只要他血統純正,符合順位繼承原則,皇族和朝臣也會支持他。他不需要多麼有多大能力,並不影響整個社會運轉秩序

漢化多年的南匈奴,深藏在內心復國的那一點點火花,如何被點燃

匈奴

而匈奴的繼承製度有點特殊,其實也單純,就是需要領導人心智健全、勇武有力,所以,單于死了後,單于的兒子和兄弟都是合法的方案。鬆散的部落聯合體只能靠強悍的君主維繫。假如兩種方案都有合適的人選,小叔和侄子年齡和能力都差不多,而且都有野心,權力的爭鬥就不可避免地會在單于的部落中發生。

公元前57年到了漢宣帝時代,草原上的匈奴竟然出現了5個自稱單于的首領,他們彼此之間相互打殺。匈奴的呼韓邪單于被自己的哥哥郅支單于打敗,向南靠近近漢朝。 草原上已經沒有立足之地,於是漢朝求援,這一支匈奴與漢會以什麼樣的身份存在呢?這就是我們要講的民族政策。因為從實上而言,漢也沒有絕對的實力吞併這支匈奴,如果打的話,可能會讓匈奴重新團結起,形成更大的威脅。所以當時的漢宣帝接受了這支部落,這就是歷史上的“南匈奴”的雛形。

歷代民族政策與實力,雙方形成的不同局面


漢化多年的南匈奴,深藏在內心復國的那一點點火花,如何被點燃


西漢,打完仗之後還是用寬厚手段推動和平

呼韓邪單為了生存下去,最終降低身份請求漢朝的幫助。他先是送出了質子,而後在公元前51年,作為一位匈奴單于前往漢朝,覲見漢朝皇帝。漢宣帝採納了寬厚的方案,讓他位列漢朝諸王之上,而且也無意吞併呼韓邪單于的部落。不僅如此,呼韓邪單于藉助這次自降身份的朝貢之旅,獲得了豐厚的報酬,撈得了實惠。這些實惠足以籠絡其他匈奴部落。


漢化多年的南匈奴,深藏在內心復國的那一點點火花,如何被點燃

昭君出塞


漢王朝得到的好處就是漢朝免於戰爭而休養生息。但是並沒有對匈奴形成實際控制,只是面子上得到了滿足,在支持呼韓邪單于同時,呼韓邪單于幹掉了郅支單于,重新成為草原霸主,而且是唯一的、最高的統治者,呼韓邪匈奴力量已經增長到能夠與漢平起平坐。匈奴單于甚至都不來朝覲了,但漢朝依然會提供給草原豐厚的“賞賜”。而且還會送一些宮女去匈奴和親,其中就有中國古代四大美女之一的王昭君。無論如何雙方都儘量在維持一個和平的局面。

西漢時代後期,利用“賞賜”與“宮女和親”的政策,很長一段時間,與匈奴保持了一段和平相處。 如果算一筆經濟賬,這應該是當時最合適的政策。

一直到漢朝內部發生動亂王莽和平篡位,匈奴也沒有趁機渾水摸魚,一方面是王莽是和平演變,漢的實力沒受多大的影響。而且也考慮曾經受了漢的好處,所以還一度出手協助漢的復興。


漢化多年的南匈奴,深藏在內心復國的那一點點火花,如何被點燃


東漢的對匈政策更為積極主動

在進入東漢時期,雙方實力對比發生變化,匈奴要求恢復到漢武帝之前匈奴與漢的關係。顯然,漢中興之主劉秀顯然不答應,最多隻恢復從呼韓邪單于開始的朝貢制度。

但是在這個時候,公元前57年所發生的事再次重演,匈奴再次因為爭奪單于之位發生分裂。南匈奴再次一分二,分成南、北匈奴。靠近漢朝的南匈奴是弱小的一方,隨時可能被北匈奴擊潰。南匈奴的8個部落在首領比的率領下歸附於漢朝。作為盟邦,光武帝劉秀把他們安置在了內蒙古戈壁南部的邊境地區,以及山西與甘肅的邊境。這支南匈奴得到了漢朝賜予的黃金王印,以及大量的糧食、牲畜和絲綢等物品,並獲准在雲中郡建立自己的單于王庭。匈奴的8個部落由自己的世襲首領管理。但是,東漢的做法更為積極,開始設立專門機構,負責管理南匈奴事務的官職——使匈奴中郎將,其職責之一是監管南匈奴部落。


漢化多年的南匈奴,深藏在內心復國的那一點點火花,如何被點燃

班超


當時北匈奴實力依舊強大,試圖與漢朝恢復傳統上和親納貢政策遭拒絕後,不斷的派兵騷擾漢的邊境。東漢則在南匈奴的輔助下,征討北匈奴,公元89年,東漢大將竇憲等率領漢軍與南匈奴部隊在草原上會合,聯合襲擊北匈奴,給予北匈奴毀滅性打擊。潰散的北匈奴一部分往西竄,一部分納入了南匈奴,那一個時期南匈奴人口猛增。

被漢朝納入疆域之內的南匈奴其實也並不安分。94年,南匈奴就與新近歸附的北匈奴人聯合起來,發動了一次反對漢朝的大規模叛亂。公元109年,南匈奴的一些部落與烏桓和鮮卑勾結,劫掠邊境的代郡、上谷郡、涿郡、五原郡等地,南匈奴單于也起兵反漢,被梁慬和耿夔武力鎮壓。


漢化多年的南匈奴,深藏在內心復國的那一點點火花,如何被點燃

漢軍平叛


在東漢年間,雖然設立了匈奴中郎將監管南匈奴,採用的政策與西漢後期的政策是相同的,對保證不被匈奴入侵成功也是依賴於強大的實力,多數情況下用武力迫使對方求和。

但是在歷史舞臺上,主角不會永遠只有匈奴和漢,隨著草原上另一支遊牧民族鮮卑的興起,南匈奴被鮮卑人逼得不斷南撤,最終逃到了黃河河套、鄂爾多斯草原和阿拉善附近,並在那裡定居下來,直到三國時期(公元188年—公元280年)。這些南逃的匈奴部落一部分成為當時漢人的盟友,另一部分還是有不臣之心。


漢化多年的南匈奴,深藏在內心復國的那一點點火花,如何被點燃


三國時期曹操如何處理匈奴關係

東漢末年,朝廷內部風雨飄搖,混戰連年,部分匈奴人還是想趁機作亂的。與漢朝結盟的南匈奴繼續往南遷移到長城以內,並定居下來,為皇帝守衛邊境。欒提呼廚泉單于在山西中部的平陽安定下來。這個時候,東漢王朝已經到了崩潰的邊緣,內亂頻繁。欒提呼廚泉單于也想渾水摸魚,絞盡腦汁想起來他的一位遠祖曾是漢朝公主,於是他用了大漢帝國的國姓“劉”。

但這個時代卻英雄輩出,譬如曹操。而漢與匈奴的關係,不再是當時主要民族間關係,烏桓、鮮卑成為當期曹魏政權需要處理的主要民族關係。


漢化多年的南匈奴,深藏在內心復國的那一點點火花,如何被點燃

《三國演義》曹操劇照


曹操在對待這些少數民族時,基本繼承了漢朝的做法,採取討伐與懷柔的兩手對策。不過,曹操在運作上要巧妙得多。曹操雖然動用武力,比如,殺死匈奴單于於夫羅;北征烏桓;派刺客刺殺鮮卑首領軻比能等等。

但是,曹操更多的還是注重以懷柔政策來安撫人心。曹操在統制少數民族時採取分而治之的政策,並積極推進少數民族向內地移住。曹操將內遷的南匈奴分為左、右、南、北、中五部,以匈奴貴族子孫為五部帥。移住內地的少數民族中有一部分編入魏的軍隊,對這些少數民族施以漢化教育。不僅使邊境地區得到安定發展,也改善了內地人口不足的問題,收到了一舉兩得的效果。

曹操推行的這一套細緻周全的少數民族政策,在魏統治之時,對北方民族的控制基本上很順利,沒有發生什麼大的問題。

但是曹操的政策也帶來了一些意想不到的後果。隨著少數民族不斷向內地遷徙,內地少數民族在人口中所佔的比例越來越大,在有些地方甚至超過了漢族的人數。從這方面來看,似乎為以後的胡族叛亂埋下伏筆。


漢化多年的南匈奴,深藏在內心復國的那一點點火花,如何被點燃


西晉再也沒能力駕馭這些草原烈馬

西晉內部有人對這種情況感到擔心。上疏建議將胡族遷到域外,提出“建議把這些胡人遷到長城以北。

”敲響警鐘,認為如此放任不理恐會出現可怕的事態。

皇帝並沒有採納他的意見。晉武帝司馬炎對南匈奴五部帥進行了整改,改為五部都尉。當時南匈奴五部的分佈情況是:左部居茲氏縣;右部居祁縣;南部居蒲子縣;北部居新興縣;中部居大陵縣。


漢化多年的南匈奴,深藏在內心復國的那一點點火花,如何被點燃

晉武帝司馬炎

晉武帝認為天下已經大定,為了防止東漢末年各州郡群雄並起、紛爭割據的局面重演,必須堅決裁去州郡之兵。沒有記住“天下太平,忘戰必危”。

而實際上,內遷的匈奴人漢化程度已經很深。如劉淵是匈奴左部都尉劉豹的兒子,他以人質的身份長期居住在洛陽,博覽經史。他決心把自己鍛鍊成文武兼才,因而一邊讀書,一邊習武。比漢人還有學問,晉武帝司馬炎封他為北部都尉。由於劉淵輕財好施,又得人心,又有文化,南匈奴各部的豪傑之士都來投奔他。

其實,如果西晉王朝能夠安定團結,境內即使有大量的少數民族,倒也沒太大麻煩。偏偏西晉統治階層司馬氏自己廝殺起來,史稱“八王之亂”。

另一個原因,內遷的北方各遊牧民族,因為是外來戶的原因,遭到漢族地主官僚的掠奪壓迫,“怨恨之氣,毒於骨髓”。


漢化多年的南匈奴,深藏在內心復國的那一點點火花,如何被點燃


原南匈奴左賢王劉宣,開始散佈對朝廷的不滿情緒。他說,匈奴過去與漢朝世代互為兄弟,待遇好,魏晉以來,匈奴首領只有虛名,沒有實惠,匈奴的王侯也沒有地位。他認為眼下正是匈奴重新復國的大好時機,提議共推劉淵為首領舉兵起義,劉淵欣然同意了,發動起義,劉淵且以漢自居,竟然打著反晉興漢的口號,追尊後主劉禪為孝懷皇帝,受很多人響應。劉淵病逝後,劉曜即位,公元316年,劉曜第二次攻入長安,西晉末代皇帝晉愍帝司馬鄴向劉曜投降,西晉滅亡。

總結:實力第一,制度第二

西晉短暫統一後發生了內亂,很多少數民族本是被漢政權引過來協助自己的,他們甚至致力於恢復漢朝的那套政治、經濟秩序,已經漢化,劉淵就是其中最典型的代表。即使在魏晉之後的大亂局中,各路造反的少數民族的主流人群原本就居住在漢朝疆域,並非突然之間衝破長城南下的入侵者,根本不需要費力突破長城。


當年在漢時,南歸的匈奴有實質的好處,到了三國時期,實質的好處開始減少,無奈曹操過於強勢,南匈奴也無可奈何,而到了晉時代,制度的改變,南匈奴只有虛的封號,沒有一尺封地和獎賞,心裡肯定壓抑好久,但在晉武帝之前,也只能心存怨言,不敢有其他動作。

一方面晉統治者推行的制度讓對方不滿,加上晉武帝之後的國君太過於無能、腐敗。皇室間相互廝殺,給整個社會帶來巨大的動盪不安,老百姓誰都不希望過這種日子,民心思漢,而漢化的南匈奴,連長城都不用突破,進攻中原王朝比他們的祖先更加容易,打著復漢的旗號更得人心。在天時、地利、人和都具備的情況下,本已深藏在內心復國的那一點點火花終於被點燃,劉曜即位後改變了曹操以來匈奴五部統治結構,重新恢復了匈奴傳統舊制,終於拉開了五胡十六國歷史的序幕。


分享到:


相關文章: